论时尚的道德环境效应_大众心理论文

论时尚的道德环境效应_大众心理论文

论时尚的道德环境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道德论文,环境论文,时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尚,作为一种大众心理现象,因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反传统精神,广泛的涉及对象及独特的社会心理机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对社会道德环境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时尚之特征、类型、传播过程及社会心理机制

时尚(fash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某些新趣味、思想、语言和行为等的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代表了某种新的生活方式,是众多人相互影响、迅速普及的结果,因而,时尚又称为流行,它会引起众多人的注意、兴趣和模仿,几乎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各领域。

时尚作为一种比较独特的社会心理,其特性鲜明:首先是其广泛性,时尚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各种的时尚或流行现象,比如,有流行歌、流行色、流行动作,流行思考方式等等;而且,时尚是为相当多的人随从和追求的,因而,一种流行现象可以在短时期内遍地开花,影响巨大。其次是其短暂性,时尚是盛行一时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时期就不再流行,且其持续周期有越来越短之趋势。再次是反传统性,与传统的守旧不同,时尚是以标新立异为特征,追求“新”和“奇”,好象与以往不同才算新,并且越新、越奇,就越合时尚、越是流行,因而时尚具有深厚的反传统色彩。最后是其自由性,与风俗、习惯相比,时尚并不具有社会强制性,人们是否参与流行,依个人自由意志决定,不赶时尚并不会遭受社会惩罚,而且,一切时尚都是因人们自由采用而发生,并因人们自由放弃而消失。

因为时尚所涵盖的对象十分广泛而且复杂,因而对时尚的分类往往可依据不同标准进行。比如,根据流行的规模、程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阵热、时髦、时狂或者一般流行时髦、摩登、时狂。这种分类着重突出了时尚的新颖、入时性,然而对时尚的丰富内容却缺乏立体的反映。

此外,根据时尚或流行的内容进行分类,则有以下几类型:其一,物的流行,这是以衣食住等物质媒介为基础的流行,如“名牌热”,“保健品热”等等;其二,行为的流行,包括比赛、体育、赌博、游戏、休养、趣味等行为的流行。比如时下盛行的学外语、考托福、学计算机、过洋节,开Party、网上恋爱、扮酷……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其三,思想的流行,这当中,从广义的大众的思想方法,感觉方式到各种专门的思想,包括有关人的精神过程及其产物的流行在内,如流行歌、畅销书、流行哲学等等;除以上三者外,还有一种流行内容没有被受者直接采用,但从心理上被受者感受到魅力而接受其影响,当这样的人成为对象时,叫做“人望”,如当下令众多发烧友们痴迷的明星们。此种分类充分体现了时尚内容的繁杂性,但在分类时可能发生归属不清的问题,因为人的许多行为,既是基于一定的思考、判断,又是通过占有、使用某种物品而完成的,因而它们可能同时属于物的、思想的、行为的流行,难以截然分开。

根据流行的过程可将时尚分为一般型、衰退型、循环型几种。然而,不论其类型如何多样,时尚作为一种新方式在社会成员之间普及,其传播过程由开始到终结,一般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传播认知期。即时尚新方式最初传给集团或社会成员,被他们认知的阶段。此阶段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第二阶段,检验尝试期。在此阶段,采用新方式的人还极少,不过可以在街头或亲友中发现“敢吃螃蟹者”,人们通过人际传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第三阶段,普及期,某一时尚为一般大众所采用,他们对此已司空见惯,不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了。而且,此时,时尚会产生促使人们采用的社会压力,于是,仿效者蜂起,流行进入顶峰期,即成为“热”。第四阶段,消失终结期。流行过了顶峰期,人们更开始腻烦,弃之不用者日众,从而流行就逐渐消退。当然,也有的到此时仍不消失,而被固定下来转化为人们的习惯,由于产生领域和内容不同,以及与普及过程相关的社会、心理条件及其作用的不同,并非任何时尚的发展都必经过以上四个阶段,我们所讲的流行,通常是指从第二到第三阶段的普及过程。

时尚之所以令众多人倾倒甚至痴迷,究其根源主要还在于其产生的社会、心理条件。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社会行为,是适应环境的行为。人不属于群体(组织性或非组织性的),就无法参与社会生活,因而个体必然产生与周围人进行同样活动的协调性意识和愿望,正如社会心理学家G·金梅尔认为,人们追随时尚,“一方面是出于模仿他人,适应社会的协调性愿望”。(注:[日]竹内郁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150)。)因而,从时尚的社会心理机能看,它是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从众行为。因为流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刺激个体与周围人进行同样活动的协调性意愿,从而使一些人产生服从心理,在此心理指使下模仿他人,追随潮流而动。如当前浩浩荡荡的考证大军中,许多人就是迫于此时势而为之。

然而,人们跟从时尚,亦并非完全出于外在压力,而是由于希望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化愿望。因而,从时尚的个人心理机能看,它是一种个性追求,是由于自我扩张欲望,冒险和尝试新奇、显示地位、追求自由和进步等的冲动,试图用标新立异来提高自我价值,超然于人,以求自我实现。追随时尚也是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以超出众人的方式来克服因自身某种不足而产生的自卑感,对时尚的追求,亦是一种对自卑感的补偿。

正是由于时尚的上述特性及其独特发展规律,在现代社会它有时甚至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对现实社会道德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激荡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二、时尚对道德环境之正面效应

道德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之一部分,作为一种人文环境,它通过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影响他人和社会,为他人提供一定的道德观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成为他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道德环境从其生成来看包括两部分,一是个体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体现了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而且亦成为他人或社会模仿、学习和批评的对象;一是国家或政府通过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所倡导的一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它在道德环境中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但在道德环境实际运行中,大量存在并起直接和普遍作用的却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道德观念的道德行为。道德环境从其表现形态看,包括主要体现在个体和社会道德评价活动中的有声语言,还有人们在处理种种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即无声语言,在交际语言中它表现为体态语,通过暗示感激而影响他人。当然,在实际道德生活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往往密不可分。

当前,随着改革日益深入,社会更加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产品的丰富,为时尚提供了生长的沃土,尤其是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更为时尚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手段,并促使其不断变化更新,造成流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景观,这给社会和个体都带来了积极的道德影响。

1.扬弃旧传统,树立新风尚。如前所述,时尚是一种从众行为,时尚的普及是许多社会成员互动的合力结果,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共振;同时,流行也是一种群体行为,这种行为将个人行为融入在行为主体群中,使个人既借助于群体力量,又能表现为群体力量,但它却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的叠加。各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和行为取向相互作用、相互拆射、相互影响、相互模仿逐渐形成了多数人的一致言行,并由此形成对某种新时尚的认同。许多群体和个人均践履共同的普遍的社会行为,就能蔚然成风。近年来,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新时尚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譬如,当前在都市女性中悄然兴起的Keepfit健身新理念,就一改过去一味追求苗条以瘦身为美而不惜牺牲健康的观念,而是顺其自然,保持健康,向自然美回归;又如今年流行的自助旅游热,也是一种全新风气,旅游者不再依赖旅行社的优质服务,而是从选择去处到旅途中一切事务均由自己亲历亲为,这无疑对培养人们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有裨益;这类新时尚数量众多,不胜枚举,遵从这些文明、健康、新颖的时尚,就能促使人们抛弃那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陈旧道德观念、行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扬弃旧传统,践履新观念,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得以过渡和更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同时,时尚又是因人们的自由行为而产生、普及,因而时尚离不开民主和自由。我们知道,在过去封闭、落后、专制的社会,时尚寥寥无几,而且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在我国,只有近二十年来,随着民主、自由的日渐形成,时尚才得以发展、壮大。而且时尚的普及、更新,也增强着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对时尚的选择与追随,全由主体个人决定,人们互不干涉、互相承认,因此,人们不再满足于长期以来道德传播途径的单一以及道德观念和行为的一律化,而钟情于道德民主,意志自由,这种对旧传统的反思与背离,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马克思就曾明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即在个人的独创和自由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正朝着那种实现普遍主体相互对待、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首先自由的终极目标迈进,这本身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而对时尚的追随,可以说是万里长征开始了第一步。

2.生成新品质,强化主体性。这些年来,人们热衷于时尚,紧随流行步伐,从追港台歌星到逐足球明星,从《泰坦尼克》到《还珠格格》,从蹦的到溜旱冰,玩卡丁,从金庸到余秋雨,从考证到出国,从玩电游到网上冲浪……热点纷飞,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及相互碰撞,为新道德品质的生成带来了良好契机。人们的自主意识得以强化,开拓精神得以发扬,促进了独立人格的形成;冲击了封建的腐朽的道德观念,道德心理和道德习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做人标准发生了动摇,耻于言利、安贫乐道的生活价值观有了改变;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个性更加丰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自主意识,效益意识、功利意识、竞争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步形成。

由于个体对时尚的追随主要是出于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超然于个人的需要,出于个性化、自我扩张的愿望,对自卑感的超越等心理因素,从而为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心理基础。市场经济和开放社会条件下,追求时尚就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个人通过自主选择来自由参与或退出流行来达到自我实现自我保持的目标,这在道德生活中必然要求个人成为独立的道德主体,即在道德生活中有充分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道德主体性精神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个人的利益意识、创造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人们不再欣赏旧体制下唯唯诺诺的依附型人格而转变为欣赏自主独立人格。其中最耀眼的要数世纪末崛起的“新新人类”,他们是与时尚共舞的一群,行为最新潮,思维最活跃,个性最独立。他们自我描述为:我们在转型中造型,我们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由发挥,我们不再追求镙丝钉般的价值却要求机器人般的技能和变形金刚般的应变能力。

除以上两者外,时尚还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科技的发达,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延长,对此,许多人还不适应,产生空虚、无聊心理。而应运而生的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参与性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由于精神的充实,从而消除了一些人因空虚、无聊而欲行不轨的潜在可能。

作为开放、民主的大众时代的必然产物,时尚的潮起朝落,给我们以无限生机与活力,是不争之事实。然而,时尚亦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积极影响着道德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负面冲击。

三、时尚的道德环境负效应及其治理与优化

时尚大潮,以其滔滔之势席卷而来,一时间难免泥沙俱涌,鱼龙混杂,一些格调不高、内容庸俗的生活、消费、文化、娱乐等时尚暗流涌动,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在当今以消费为主导特质的大众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刺激着一部分高消费心理膨胀,一味追求物质享受,感官享乐,甚至萌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大款和官员,频频出入星级酒店,夜总会等场所,豪情大气一掷千金,且一度以此为时尚,引得一些人竞相仿效;此外,在一些“款爷”和“官爷”中间,还一直流行包“二奶”、养“小蜜”,并以此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此类灰暗心理和不道德行为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污染了道德环境。

然而,更令有识之士忧心的还是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的大众文化,这包括流行歌曲,流行影视剧,畅销书,流行思想等繁多种类。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审美意识和道德自律能力还处于较低层次,导致大众文化为投合其口味而过分强调游戏性的娱乐特征,加之其与生俱来的商品化性质,使得大众文化一味强化和突出文化产品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文化中应有的道德理性、审美价值、思想深度、终极关怀等内涵不断接受感官和心理的压力,使其感性能力畸形增强而理性能力日趋萎缩,忘却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此外,消解主题,消解人性深度,消解艺术个性已成为许多大众文化作品的风尚,因而,大众文化传播中普遍存在着拒绝道德追求,只求当下快乐的道德的虚无主义心态。流行歌曲高唱“糊涂的爱”、“一无所有”……影视剧中充斥无深度、平庸无聊的生活模式,“嬉皮士”形象、宫廷内幕、名人隐私等画面,诱使大众消解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进取精神;使得许多青少年也以“过把瘾就死”、“不管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为时尚,放弃理想和道德追求,丧失现实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里斯曼在《孤独的群像》一书中所描述的。消费性人格的青年一代,他们“没有明确和坚定的目标,不关心社会,更不关心政治”(注: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31)。)。

尽管这样,我们也不能就此完全不顾时尚的作用,不能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只要我们针对时尚的特点采取正确措施,扬长避短,就能使道德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优化。

1.强化舆论导向,完善舆论监督。现代社会里,时尚的产生与普及主要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介绍、炒作,而国家或政府所倡导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要深入人心,也主要依赖大众传媒发挥作用。因而,要避免不良时尚的消极影响,治理和优化道德环境,就必须强化舆论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健康文明的新时尚,批判灰暗庸俗的流行现象,让大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避免和抵制不道德行为。此外,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的覆盖率之高,受众之广,令其拥有了超常力量,成为监督社会道德的主力军;此外,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所拥有的垄断地位使之利润丰厚,使一些追名逐利者趋之若鹜,但这些唯利是图者往往素质低下,致使大众传媒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与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极不相称。正因为如此,大众传媒有时良莠不分,对一些消极时尚津津乐道,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充斥其中,这对道德判断力、道德自律能力还较低的大众而言不啻一剂慢性毒药。因此,必须对肩负道德舆论监督的大众传媒进行反监督,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规、设立相应的机构限制大众传媒,还可以通过职业批评家和大众中自发的批评者形成批评网络,对大会传媒进行舆论监督。

2.适应形势变化,改善道德教育。当今社会急剧变动,时尚现象千变万化,多元价值观相互作用,使得道德教育和影响的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主要由学校、家庭承担的传统道德教育收效甚微。当一位老教授跟大学生侃侃而谈无产阶级革命婚恋观时,不料台下嘘声雀起。我们的道德教育之所以如此尴尬,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人们的观念、习惯都在变化,而道德教育依然方式单一、内容陈旧且空洞;此外,道德教育的理想性现实生活中不道德行为、普通大众道德水平不高的巨大反差,还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道德教育受到抵消乃至流于形式。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并更新教育内容等。例如,可以利用一些时尚形式如电影、小说,将道德精神渗透其中,寓教于乐,使道德原则、规范得到大众的认同和内化。

3.利用道德示范,倡导健康生活观。前已提到,时尚中还有一种“人望”的流行,即当人们感受到并认同其人格魅力时,就会自觉去模仿、追随。如硬朗刚毅的高仓健就曾打动了许多人,大家纷纷模仿其衣着打扮,生活态度和方式。因为榜样具有广泛的辐射性,互动性,其强大的感召力能引起人们对其崇拜和追随。因此,可以利用传媒树立、塑造各种道德典范,大力宣扬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价值观、人生观,只要这些榜样形象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其辐射影响力就是无穷的。电视剧《黑脸》中刚正清廉的姜瑞峰深受欢迎就是证明。当然,在进行道德示范时,一定要避免空洞说教,否则只会弄巧成拙,招致人们反感。

总之,时尚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产物,尽管有着诸多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但它毕竟带了告别旧传统,挥寻大众新生活的时代特色,只要对它正确引导,兴利除弊,就必定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标签:;  ;  

论时尚的道德环境效应_大众心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