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党内批评思想的当代价值--论党内批评的形成与党员政治素质与党内和谐_批评与自我批评论文

毛泽东党内批评思想的当代价值--论党内批评的形成与党员政治素质与党内和谐_批评与自我批评论文

毛泽东党内批评思想的当代价值——论党内批评与党员政治素质塑造及党内和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内论文,批评论文,党员论文,政治素质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内开展正常的恰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必要的积极的思想斗争,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也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谐。毛泽东关于党内批评的思想,其内容十分丰富,几乎贯穿在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各个历史时期。通观毛泽东关于党内批评的大量论述,其思想精髓对于指导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开展党内批评是提高党员政治素质与增进党内和谐的有力武器

毛泽东历来主张,我们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主观世界。如何改造,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因而在党的思想建设中,毛泽东一直倡导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认为这是发扬党内民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保证党的纯洁、团结和谐与活力的基本条件。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工作作风,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P1093)他还进一步论述了在延安整风工作中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开展党内批评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几年来的整风工作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使这些不纯正的思想受到了很多的纠正。今后应当继续这种工作,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更大地展开党内的思想教育。”[1](P1094)

毛泽东有关开展党内批评重要意义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首先,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阐述党内批评的作风时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1](P1096)毛泽东的这一论断是对列宁和斯大林有关思想的进一步阐述和强调。列宁曾经说过:“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就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2](P225)斯大林也曾指出:“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坚强的标志,而不是我们党软弱的标志。”与列宁和斯大林的论述相比,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进一步强调了党内批评必须是“认真的”,而不是敷衍了事的、轻描淡写的和形式主义的,而且进一步阐述了党内批评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这就从具体要求和根本性质上对党内批评进行了阐释。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这不仅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一个坚强的党的标志,而且也是我们的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无产阶级先锋队本质的显著的标志。

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做到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此,毛泽东曾经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作出过阐释。1944年,他在延安追悼张思德的讲演中就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1](P1004)1945年,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他强调:“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1](P1097~1098)1957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我们还有缺点,这个事实也要肯定。……我们自己来批评自己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会不会使我们的党丧失威信呢?我看不会。相反的,会增加党的威信……一个共产党,一个国民党,这两个党比较起来,谁怕批评呢?国民党害怕批评。它禁止批评,结果并没有能够挽救它的失败。共产党是不怕批评的,因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真理是在我们方面,工农基本群众是在我们方面。”[3](P410~411)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无不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时候,必须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其次,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进行党内思想斗争,增强党内团结和谐和战斗力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达到思想统一必须经常采用的方法,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他指出:“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1](P1096)1962年,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种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4](P818)事实证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不仅是解决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而且也是党内和人民内部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任何一个组织和团体内部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而要消解这些矛盾和分歧,就只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和谐。因为党内的团结和谐和凝聚力、战斗力来源于革命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共同追求,也来源于相互之间的肝胆相照和坦诚相见,而相互之间的真诚批评则是肝胆相照和坦诚相见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毛泽东曾对党的七大作过高度评价,认为“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是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因为在这次大会上“许多同志作了自我批评,从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了团结”。[1](P1101)批评与自我批评之所以能够增进党的团结和谐,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其原因就在于善意而真诚的批评是对同志政治上最大的关心和爱护,而发自内心的自我批评则是对自己渴求进步、敢于改过的最真实的表达。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经常地打扫和洗涤。因此,只有积极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使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不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侵蚀,才能不断增强党内的团结和谐和战斗力。

再次,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关系党的生命、抵制和根除党内腐败的最有力的武器。

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5](P306)事实上,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同国内外的阶级敌人进行激烈的斗争中,同时又在同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错误路线进行不断的斗争中巩固、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如果我们不在党内开展正常的恰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在党内进行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必要的积极的思想斗争,不经常清除党内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那么,那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在党内滋生和蔓延,就会危害我们的党,甚至使党腐败变质。因此,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严肃指出:“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6](P359)在这里,毛泽东把取消党内的思想斗争看作是党风腐败的根源。事实的确如此。目前,我们党内有些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基本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丢失了,普遍存在着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下级放“空炮”的现象,使党内批评庸俗化,流于形式,徒有虚名;代之而起的是“表扬与自我表扬”,互相吹吹拍拍,拉拉扯扯,“对领导讲奉承话,对同级讲哥们话,对下级讲客气话,对自己只讲好话”,其实都是虚话、假话、套话、无原则的话。这种风气已经成为涣散党的团结和谐,导致党内出现腐朽、庸俗作风,使某些人甚至是一级组织在政治上腐化起来的重要根源之一。这是非常危险的。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才能够使我们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对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还是要作公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实行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条是不行的。”[3](P155)他还进一步指出:“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一种同志间互相监督,促使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的好办法。”[3](P156)前几年中央决定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要求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之后中央又决定在广大党员中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党员自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搞好自我解剖和民主评议,从思想、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切实进行整改。这些都是要通过广泛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达到保持党的纯洁,巩固党的团结和谐,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目的。这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都是很及时的,也是很必要的。

二、端正党内批评的目的态度是提高党员党性觉悟与达到党内和谐的关键

毛泽东一贯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这是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目的的关键。对此,他对批评方法的性质、目的和态度都曾作过科学的阐述。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一九四二年,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4](P763)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公式,不仅正确地说明了党内团结和谐与党内批评的关系,而且科学地阐明了党内批评的出发点、基本内容、使用方法以及批评的最终目的。这个公式鲜明地反对两种倾向:一方面,它反对取消党内积极思想斗争的“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另一方面,它又反对破坏党内团结和谐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冒险主义。这个公式是我们党长期解决党内矛盾所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项重大发展和重要贡献。

首先,毛泽东认为,开展党内批评必须端正目的,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

1937年,他在批评自由主义倾向时指出:“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6](P360)这是自由主义的表现。1942年,他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时再次指出:“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有两条宗旨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但是我们揭发错误、批评缺点的目的,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真正愿意医治,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毛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这个工作决不是痛快一时,乱打一顿,所能奏效的。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取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1](P827~828)毛泽东多次强调,党内批评决不允许随意打棍子,随便扣帽子,随心所欲,上纲上线,采取整人害人的恶劣态度,而是要出以公心,一定要是善意的指正,要有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他坚决反对“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党内斗争中采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做法,主张在批评“左”倾教条主义的时候,“首先需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因为如果在主观上没有团结的愿望,一斗势必把事情斗乱,不可收拾,那还不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那还有什么党的团结?”[4](P763)毛泽东指出,“团结——批评——团结。或者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个方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自从1927年我们在南方建立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开始,关于处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以及其他人民内部关系,就是采用这个方法的。不过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就把这个方法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之上了。我们在1942年进行整风,解决党内的教条主义和广大党员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及教条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时采用了这个方法,经过几年之后,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时候,果然达到了全党团结和谐的目的,因此就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所以,抱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坚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他人改正错误,从而达到新的团结,这才是我们批评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其次,毛泽东认为,开展党内批评必须要有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态度。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总结延安整风的经验时指出:“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宗旨的整风运动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1](P1096)195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批评怕得罪人的错误思想郑重指出:“批评要尖锐……你不那样尖锐,不切实刺一下,他就不痛,他就不注意。要有名有姓,哪一个部门,要指出来……怕得罪人,无非是怕丧失选举票,还怕工作上不好相处……其实,你讲出来了,把问题尖锐地摆在桌面上,倒是好相处了。”[3](P155~156)事实上,那种拐弯抹角,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不痛不痒的批评,往往会使批评失去应有的功能和意义。1957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指出:“在整风中间,一方面要严肃认真,对于错误和缺点,一定要进行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一定要纠正。”[3](P410)可见,毛泽东历来主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而绝不可敷衍了事,摆摆样子,走走过场,否则,不仅不可能收到实效,而且还会败坏我们党的作风。

总之,在毛泽东看来,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一种民主的方法,也是一种团结的方法,它是按照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要求和道德要求,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批评是客观条件,其主体是他人;自我批评是主观条件,其主体是自我。批评可以启发、促进人们开展自我批评,是人们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批评的外部条件;而自我批评则有利于人们积极地、正确地对待批评,是人们接受组织和同志们监督、批评的内部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互相渗透、互为作用的。没有批评,就难以开展自我批评;而没有自我批评,也就无法真正接受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有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才会收到积极的效果。所以,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使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三、掌握党内批评的方式方法是提高党员批评艺术与达到党内和谐的保证

如何正确开展党内批评,这是能否正确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光荣传统的重要方面,也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否有效开展起来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党内团结和谐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认为,在开展党内批评的过程中,首先要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能不能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的根本所在。其次,还要善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所谓“善于”,就是要讲方法。敢于开展,但方法不当,其效果当然就不会好,还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所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要讲究方式、方法。毛泽东关于开展党内批评的方式方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批评要注意政治,要善于“抓大放小”

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就曾指出,“关于党内批评问题,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有些同志的批评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意小的方面。他们不明白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做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而且这种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很大的危险。”[5](P91~92)善于“抓大放小”,这是开展党内批评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现在的党内批评已经普遍丢掉了这个原则。在“反右”斗争和“文革”时期,我们曾经犯过小题大做,动辄上纲上线,抓小辫子、穿小鞋的错误;而近些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无论是批评别人还是作自我批评,往往都是舍本逐末,说问题蜻蜓点水,谈不足一带而过,什么“有时脾气不好”了,“有时工作急躁”了,等等,而对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问题则一概不谈,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这是严重败坏党风的表现,必须坚决纠正。

第二,批评要有理有据,防止主观武断

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同时指出:“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5](P92)这是我们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必须时时注意的。经验证明,解决思想矛盾,开展思想斗争,决不能主观武断,采取粗暴的方法、简单的方法,“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4](P787)毛泽东认为:“至于党内的主观主义的批评,不要证据的乱说,或互相猜忌,往往酿成党内的无原则纠纷,破坏党的组织。”[5](P91)这更是应该坚决纠正的。

第三,批评要是当面的指正,而不是背后的指责

毛泽东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但是红军党内的批评有些不是这样,变成了个人攻击。其结果,不但毁坏了个人,也毁坏了党的组织。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纠正的方法,在于使党员明白批评的目的是增加党的战斗力以达到阶级斗争的胜利,不应当利用批评去做攻击个人的工具。”[5](P90)1937年,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自由主义倾向严肃指出:“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6](P359)这种行为,实际上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因此必须加以纠正。

第四,批评要是及时的批评,而不是事后的批评

毛泽东指出:“一有问题就去解决,不要使问题成了堆才去作一次总解决。批评要是及时的批评,不要老是爱好事后的批评。”[3](P186)及时发现,及时指出,是对同志负责任的表现,它可以使自己的同志及时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从而避免小错铸成大错,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事后的批评(不包括事先不知的情况),则是动机不纯、居心不良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它只会贻误自己的同志,贻误我们的事业。因此,毛泽东认为,坚持及时的批评和指导,“就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少犯一些错误,犯了错误也可以迅速纠正”。[3](P186)

第五,批评要注意发扬民主,不能压制民主

实行党内民主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主要条件。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有些同志怕群众讲话,怕群众批评的现象指出:“我们工作中的是和非的问题,正确和错误的问题,这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他还进一步指出:“无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都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4](P816)他认为:“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生活,没有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就不可能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方法。”[4](P819)因为只有发扬民主,造成一定的民主气氛,群众才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才敢于讲真话,才敢于同错误的思想作斗争;相反,如果压制民主,群众就不敢讲话,或者不愿讲话,怕打击报复,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就无法开展起来。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也要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自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搞好自我剖析和民主评议,从思想、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主动查找存在的问题,找准差距和不足,深入进行分析,并认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按照先进性要求切实进行整改。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

胡锦涛同志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健全党内生活、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形成制度,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可以说,坚持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和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促进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清除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才能保持党的革命性和先进性,才能永远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继续发展和壮大;只有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党才能更加坚强和团结,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历史重任;只有永远坚持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我们党才能最终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  

毛泽东党内批评思想的当代价值--论党内批评的形成与党员政治素质与党内和谐_批评与自我批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