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医院 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摘要:目的 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诊断步骤和治疗计划。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对嗜酸性胃肠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l~2周内症状即改善。结论 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
关键词:胃肠炎;步骤;治疗
嗜酸性胃肠炎亦称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常同时伴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以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名患者为例,年龄28~65岁,其中青年男性5例,女性4例,探讨治疗对策,现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病史;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由某些食物如牛奶、蛋类、羊肉、海虾或某些药物诸如磺胺、呋喃唑酮和吲哚美辛等诱发;某些患者摄食某些特异性食物后,血中IgE水平增高,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因而认为本病与特殊食物过敏有关。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某种特殊过敏原与胃肠敏感组织接触后,在胃肠壁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组织胺类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以及胃肠平滑肌痉挛和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胃肠症状。
2诊断步骤
2.1病史采集要点
2.1.1起病情况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起病可急可慢,病程可长可短,症状与病变的部位和浸润程度有关,一般均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
2.1.2主要临床表现 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时,典型症状为脐周腹痛或肠痉挛、餐后恶心呕吐、腹泻和体重减轻。病变广泛时可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失血和贫血等全身表现。青少年期发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并可有闭经。以肌层受累为主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或幽门梗阻,出现相应的表现。偶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肌层,引起贲门失弛缓症。以浆膜层受累为主最少见,典型表现为腹水,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2.1.3既往病史约50%患者有食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如哮喘、鼻息肉等。
2.2体格检查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有腹部压痛,以脐周压痛常见,可表现为肠梗阻或幽门梗阻,也可出现腹水征。
2.3辅助检查
2.3.1血液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另外常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浆白蛋白降低、血中IgE增高,血沉增快。
2.3.2粪便检查 主要意义在于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3腹水检查 呈渗出性腹水,白细胞数升高,嗜酸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2.3.4 X线检查 本病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约40%患者的X线完全正常。胃肠X线钡餐可见黏膜水肿、皱襞增宽,呈结节样充盈缺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征象。
2.3.5 CT检查能发现胃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腹水[1]。
2.3.6内镜及活检 适用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嗜酸性胃肠炎。可选用胃镜、双气囊小肠镜或结肠镜。镜下可见黏膜皱襞粗大、充血、水肿、溃疡或结节;活检可从病理上证实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对确诊有很大价值。
为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活检组织至少6块以上,必要时反复内镜下活检。多数患者因此明确诊断。
内镜下活检对以肌层和浆膜层受累为主的患者价值不大,此类患者有时经手术病理证实。但对本病要掌握手术适应证,怀疑嗜酸性胃肠炎一般不行剖腹探查术来证实,只有为解除肠梗阻或幽门梗阻,或怀疑肿瘤存在时才进行手术。
2.3.7.腹腔穿刺和腹腔镜腹水患者必须行诊断性腹腔穿刺,腹水为渗出性,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怀疑本病时必须做腹水涂片染色,以区别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可见于血管炎、包虫囊破裂、淋巴瘤以及长期腹膜透析的患者,应注意鉴别。
本病在腹腔镜下缺乏特异性表现,轻者仅有腹膜充血,重者可类似于腹膜转移癌。行腹腔镜的意义在于可进行腹膜活组织检查,以期得到病理诊断。
3治疗对策
3.1治疗原则 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
3.2治疗计划
3.2.1饮食的控制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许多患者在从饮食中排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黏膜病变为主的患者,效果更明显。
3.2.2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l~2周内症状即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远期疗效也甚好[2]。个别病例激素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症状,加用硫唑嘌呤常有良好疗效(每日50~100mg)。一般应用泼尼松20~40mg/d,口服,连用7~14天作为1疗程。也可应用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
3.2.3色甘酸二钠系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反应,防止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缓激肽等介质的释放而发挥其抗过敏作用。色甘酸二钠的用法为每次40~60mg,每日3次。也有用至800~1200mg/d。疗程从6周至5个月不等。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副反应者可改用色甘酸二钠治疗,作为前者的替代药物。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虽可反复发作,但长期随访未见恶变,多数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勇彬.17例嗜酸性胃肠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08(14): 30.
[2]康晋,秦耿.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26(04):236-238.
论文作者:庞玉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粒细胞论文; 腹水论文; 酸性论文; 胃肠炎论文; 患者论文; 黏膜论文; 本病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