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括,新发展,新要求——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新发展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科学的理论。
理论思维的成熟是政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一个政党才能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作出的战略性思考,高屋建瓴地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作为我们党又一次成功的理论创新,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新贡献。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两个历史性课题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如果把这一论断加以延伸,那么也可以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取决于时代的发展和这个国家社会实践的进展程度。
我们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一实践同执政前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夺取政权的实践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对党的建设所提出的一般要求是一致的。但是也要看到,执政后的实践同执政前的实践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与新的实践相适应的特殊要求。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普遍性,研究党的建设的一般要求,还要研究特殊性,研究执政对党的建设的特殊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避免发生大的失误和挫折。
执政之前,我们党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领导这“三大法宝”,在党的建设上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把革命引向胜利。尽管早在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党执政后要克服骄傲情绪,警惕糖衣炮弹袭击,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建设好新中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始终把握好执政之后面临的历史使命,没有注意认真研究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新问题,在某些时候还机械地套用执政之前的一些方法和手段,一度使党的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受到损失。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社会主义事业引上了康庄大道。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是着眼于历史经验,着眼于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党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提出来的。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从各个方面对我施加压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千方百计地想搞垮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给我国带来很大压力。所有这些,对我们这个执政党如何驾驭复杂的国际局势,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任务极其艰巨。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全社会范围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这对我们这个执政党如何解决众多前所未见的新问题,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整个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各种错误甚至反动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以及腐朽的思想文化,侵蚀和损害着党的肌体。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以及腐败等问题,在个别地区和部门、在一些党员和干部中,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能不能坚持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对我们这个执政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苏联共产党搞了70多年社会主义后垮掉了,殷鉴不远。如何使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简而言之,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使命,对我们党提出了两个历史性课题:一个是能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一个是能不能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水平”和“两个能力”,是新形势下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总要求,丰富和深化了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进一步解决了实现总目标的方向、途径问题。能不能回答和解决这两个课题,提高“两个水平”和“两个能力”,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们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两个水平”和“两个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针,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关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述,从生产方式演变的本源上揭示了党的性质
在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不断把社会的文明进程推向前进。我们讲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同坚持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完全一致。既然从社会进步的机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形式来看,社会进步的动力源、生产方式发展运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那么,中国共产党这一“代表”,就从社会基本矛盾的层次上,把党的先进性更本质地揭示了出来;也把党作为没有任何私利的政治力量,作为社会进步的领导核心,作为代表人类社会自由、民主和文明进程的旗帜,用科学的概念更加严密地、更加准确地表达了出来。总之,这一论述从生产方式演变的本源上揭示了我们党的性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我们党建设的客观规律。
这一认识是来之不易的,它直接来源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曾困惑了我们几十年,一直没有完全搞清楚。直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后,我们才对这一重要理论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我们党的纲领、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创新有什么启示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离开了这一点,就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我们党是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要搞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党的纲领里和实践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健全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江泽民同志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三个代表”的第一个方面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严密的实践依据,是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江泽民同志关于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述,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党的建设领域表现形式的一种诠释、发展,也是着眼于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提出来的精辟论断。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计算机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酝酿着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阶段——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等各个领域。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本身就是产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拥有知识的生产者必将成为生产的主体和社会的主体。因此,工人阶级队伍的构成已经和必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知识经济在全球已初现端倪,而在中国,工业化还未完全实现,但我们决不能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老路,而要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最近10年,计算机、网络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表明信息化在我国已迅猛展开;知识经济离我们并不遥远,拥有知识的生产者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发展方向,出现了知识分子产业化和产业工人知识化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江泽民同志正是着眼于时代的这一发展趋势,作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前瞻性。
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者既紧密联系,又在内涵上各有侧重。前者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后者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这两个方面不应该也不可能截然分开。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的知识经济还很薄弱,从事产业活动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化的产业工人还不是很多,强调拥有知识的生产者在先进生产力中的作用,是不是会改变我党工人队级先锋队的性质?回答是否定的。从人数上讲,从事产业活动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化的产业工人目前确实是少数,但从趋势上说,是发展方向,强调这一发展方向,不仅不会影响相反会更本质地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从历史上看,人数问题一直不是决定党的性质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的1848年,工业革命才刚刚发生几十年,在欧洲,工人阶级的人数也不是很多。旧中国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工人阶级队伍的人数更少,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计算机诞生60多年和信息产业革命发生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党代表的工人阶级在队伍构成上出现了知识化的趋势,难道不应该高兴吗!如果不去积极适应这一符合时代进步的变化,不在思想上、意识上去代表这一进步潮流,党就会落后于时代,从而失去先进性。
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是在思想上的代表,在发展要求上的代表,并不是说仅仅为所代表的阶级谋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农民兄弟是主力军,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党为工人、农民和其他一切人民大众谋取利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比例仍然是绝大多数,我们党始终认为农民的利益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需要各级党组织关心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同样,知识经济时代工人阶级队伍构成上的变化,也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党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宗旨。代表工人阶级的知识化趋势,恰恰是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三、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的论述,把党所领导的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纲领提了出来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不仅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而且可以促进思想解放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先进文化同先进生产力一起,构成社会全面进步的两个轮子。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条件;发展先进文化,又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政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必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创立伊始,就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领导工作的突出位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0周年大会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文化建设的学说。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也有过沉痛教训。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一度发生偏差,以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曲折,不仅对先进文化建设造成巨大破坏,也给经济建设带来严重损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关系到文化建设事业的兴衰进退,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兴衰进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对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是统一的、坚定的。但是,曾经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以及“法轮功”问题等等,都说明我们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上还未达到自觉的阶段。诸如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存在的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在基层政权建设中忽视民主建设、在行政工作中忽视法制等等,从根本上说,都是缺乏先进文化的表现。更有甚者,有的党员成了落后文化甚至腐朽文化的俘虏。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文革”中把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强调得太过分,脱离了实际,以至于拨乱反正后,不少人把这种正常的反作用也忽视了,甚至忘记了。从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说,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仅仅看成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没有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党的建设的全局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没有自觉地把它明确作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对党员的要求。
从历史上看,由于我国有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许多方面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比如,在思维方式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意识较浓,革故鼎新、创新意识不强;在精神状态上,过分强调自身传统和优长,对国外新事物总有那么一股“我们祖上就有过”式的自大、自欺心理;在伦理道德上,重视传统人伦和观念,人际关系上的自由、平等、竞争等新观念不为人们所重视;在科学素质方面,探索主客观世界真实面目的求实精神不足,决策缺乏科学性,“拍脑袋决策”、“交学费”的现象屡屡发生。因此,用先进的文化教育、武装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长期任务。
江泽民同志站在党的建设全局的高度,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思熟虑,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作出了关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其创新之处就在于把党所领导的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纲领提了出来。认清这一点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提起“纲”来,即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是文化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而且是是否完全赞成党的纲领的问题,是党性纯不纯的问题。须知,文化问题同样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切方面,不仅包括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内容,也包括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包含理想信念上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思维方式上的锐意进取、大胆改革、积极创新,精神状态上的开拓视野、解放思想、积极学习全人类一切进步的文明成果,行为方式上的民主作风、科学精神等等。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这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作为先进文化的瑰宝、精华和核心,既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又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决定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突出这一核心内容,有助于巩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思想基础,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识别各种所谓“新潮文化”,抵制各种唯心论、伪科学、现代迷信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我们还必须牢记江泽民同志“两个武装”的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广泛学习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需的一切知识”。只有如此,才会有“资格”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论述,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根本宗旨的精髓和内涵
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创立以来,一直为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而奋斗。执政之前,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了起来;执政之后,党带领人民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人民逐步富了起来。可以说,近8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历史。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所以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这一宗旨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错误思潮的渗透、“酒绿灯红”的影响、各种诱惑的增多,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淡忘了党的根本宗旨。有些人不是成为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代表,而是成为少部分人的暂时利益、局部利益的代表,甚至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私利。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两个基本之点。
其基本点之一,是在“代表”的对象上强调“最广大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个别词句的增减,而是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比如,面对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形式“四个多样化”的新情况,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何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引导“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如何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诸多变化中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等等,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大课题。
其基本点之二,是在“代表”的内容上强调“根本利益”,而不是暂时利益、局部利益。“根本”二字,也不只是文字的增加,而是标志着对党的宗旨的新概括和新发展,对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党的宗旨的精髓和内核,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群众是分层次的,群众的利益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以江泽民同志这一论述为指导,着眼“根本”、围绕“根本”、体现“根本”,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调整,一心一意拥护党的各种改革措施,更好地把改革推向深入。
五、用“三个代表”表述党的建设纲领和使命,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在党的建设史上是第一次,这本身就是理论创新
我们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新概括、新发展、新要求,不仅在于每个“代表”都有新的内涵,而且表现在“三个代表”这一理论体系提出的本身。
长期以来,我们对党的先进性比较多的表述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在强调这“一个代表”的同时,我们党也注重强调另外“两个代表”,并坚持付诸实践。但把三者放在一起,形成关于“三个代表”的概括,在党的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内容、时代特点和内部有机联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创新性。
在内容上,“三个代表”包括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涵盖了党建理论的最根本的内容,涵盖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程的最基本的因素。
在时代特点上,“三个代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解决在“两个水平”和“两个能力”方面存在问题的治本的重要思路,是我们党把握高科技时代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特点,保持党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的先进性,保持思想建设的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举措。
在内部有机联系方面,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党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根本条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建设的全部出发点、立足点和力量源泉。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构成了执政党建设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科学的概括和综合,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形式。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方面,我们党也都分别作过强调和论述。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和理论气魄,把它们综合、概括,并进一步深化其内涵,密切其联系,形成“四项基本原则”的整体,在党的建设史上是第一次。这“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发挥的巨大指导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新概括,其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来。
六、学习和落实“三个代表”,把握其精髓,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要真正领会其精神,吃透其实质,把握其精髓,按其要求抓好落实,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又有新的发展,它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要弄懂弄通它,首先要解放思想。有些同志在学习中对一些问题,比如怎样认识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在先进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辩证地理解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等等,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困惑,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动不动就把“老祖宗”一百多年前讲的话特别是一些具体结论照套已经变化了的现实情况;二是由于历史原因附加在党建理论上的某些“左”的东西还没有剥离掉。不破除这些僵化的观念,思想不解放,就很难消除思想上的困惑,就不可能真正把认识统一到“三个代表”上来。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学习领会的深度。越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越能吃透其实质,把握其精髓。
随着学习领会的深入,必将促进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提倡钻研精神,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有的同志总觉得,“三个代表”一看就明白,也学过多遍了。这种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真理总是朴实的。看上去明白是一回事,真正明白又是一回事。“三个代表”的论述的确朴实无华,然而“深入”的思想蕴含于“浅出”的表述之中。比如,如何从更广阔、更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上理解“三个代表”论述的重大意义,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变革的角度深入理解“三个代表”的新内涵等等,要真正理解、弄通这些问题决非易事。真理又是发展的。学过了并不等于学懂了,即使过去学懂了,也不能代替现在的学习和理解。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发展。党的建设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有一个不断结合新的情况、新的实践反复学习领会的问题。满足是学习的大敌。把“三个代表”重要论述学习好,就必须克服盲目自满情绪。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自身建设上探索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是一面纲领性的旗帜,是一把解决新问题的钥匙。它不是真理的终结、探索的中止,而是为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路标,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学习“三个代表”的过程中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运用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全党的智慧和实践去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学习好、领会好“三个代表”,根本目的在于贯彻好、落实好“三个代表”。落实既是学习的延伸,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有的同志觉得,“三个代表”是个重大理论问题,离我们的实际工作、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比较远。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个代表”确实是个重大理论问题,但这个理论是从党近80年历史经验特别是从现实的新鲜经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起点很高,落点很实,针对性很强,对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军队党的建设而言,如何始终不渝地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如何始终不渝地实践党的宗旨,如何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如何始终不渝地用先进思想文化进行武装,如何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等,都是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所必须回答和解决好的问题。“三个代表”不是离我们远,而是与各级党组织、每个党员、每项工作息息相关。我们要着眼党所面临的两个历史性课题,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这两个军队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检查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工作,看看哪些做得比较好,哪些还有差距,并切实采取措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落实,努力把军队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的世纪正向我们走来。站在千年之交、世纪更迭的时代坐标点上,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标签:先进文化论文; 党建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