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研究
韦佳欣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部分。它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为基础,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深入而不断的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发展的特点。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下,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能够促进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和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向着良性轨道发展。本文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进行简要阐述,并就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进行分析,指出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当代中国;新发展
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主要的问题,一切社会关系都以所有制为基础。对于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探讨,是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研究的方向。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概述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对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所有制,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是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阐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一切生产活动都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生产资料拥有的多少,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制约。生产资料在人们进行交换、消费和支配过程中,决定了上层建筑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有着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关系,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变得更加完整。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在指导当代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谁拥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对其进行支配。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由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和使用而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生产关系当中,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还对人们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进行支配[1]。由此看来,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实际上阐述的是对资源的占有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依赖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影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两者相互联系,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反过来,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又能够产生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使基本生产关系产生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互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合,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实质。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又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还受到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管理水平的制约。
通过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抽油机悬点载荷进行了研究,依据现场实际生产数据确定出了抽油机最优悬点载荷利用率为67%,基于最优悬点载荷利用率可以进行适当的参数调整及抽油机选型,从而实现抽油机低能耗高效运行,延长收油机使用年限并现场调平衡50井次,调冲程、冲速62井次,优化设计标柱197次,年节电26.55×104kWh。
改革开放以来,前期的改革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告诫我们,只有在改革理论上进行突破,才能够带动改革开放跨越现实障碍,促进其向着良性轨道发展。在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变化,充分证明,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现代化经济改革的影响。
三、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究其原因,是在所有制问题上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依据,对所有制缺乏彻底改革的决心。在公有制为主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有制实现的形式。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市场资源配置在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作用,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那么这一切都只是空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仍旧会停滞不前。
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两重含义:法律上决定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生产资料占有者间的经济关系。人们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生产资料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的获得,要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来实现。这就构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不稳定的特点,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保护。由此看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法律形式上对其归属权的认可。在生产关系的四个内容当中,生产主要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的性质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是生产资料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前提。生产资料的形式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资料表现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指导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实现了质一般的飞跃。对国家所有制形式的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了挖掘,劳动者的素质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最终通过对马克思所有制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发展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4]。通过改革激发了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了社会公平竞争,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至此,美国扩大越南战争的决策已不是一种过于自信的武断行为,而是为了挽回错误的越南政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而不得不在非常不利的豪赌中的孤注一掷。
四、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在当代中国新发展中的成就
(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中共中央十五大报告中对所有制理论的新论断和新突破,是对邓小平所有制理论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报告中对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新的观点。从新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其他的经济制度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认为它们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方针和政策。但是仅仅是作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直接将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提出要长期坚持和不断的发展。这项报告预示着原本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的非公有制经济,开始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2]。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所有制问题上的新的观念和新的发展。这对于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也会给其他领域的制度管理带来明显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升级”,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经济发展的桎梏,将各种所有制经济进行融合,并对其发展进行统一标准的监督、管理和支持。这种形式下,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定性,不能再局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也不能将其简单的定性为公有或者私有,对其进行限制,采取压制的经济措施。而是要通过公平平等的对待,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发展[3]。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定,要从新的阶段开始,认真对待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在面临改革开放的艰巨任务时,才能够坚定信念,利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矛盾,明确经济发展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
(二)提高了国家生产力水平
王荣(1984.05-),女,上海,国家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理研究员/经济师,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建筑信息模型BIM。
(三)促进混合经济的发展
我国当代所有制经济改革,以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导向,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始终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保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5]。在此基础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混合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近些年来,国家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形势下,保证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公有化,以此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不断的增加,为国家税收、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党的十五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在坚持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仅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还为人们就业和创造财富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开始向着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迈进[6]。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愿望即将实现,人们必将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我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另一重要问题是缺乏资金的支持。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资金,设施农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效果欠佳,根本原因是农业技术创新度不够以及国内农业全面机械化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由于地方和国家的财政部门对于技术推广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未能将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纳入其中,导致技术推广资金支持不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是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确立的正确指导。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要以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玉明,王越凤.共享经济与新时代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融合、创新与发展[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8,38 (10):5-17.
[2]胡若痴,武靖国.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构建的基本框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157 (06):37-41.
[3]刘洋.超越“群享”与“私享”:马克思的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17 (07):7-16.
[4]钱岭.马克思资本主义之前的所有制理论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9,35 (02):16-20.
[5]卿定文,王坚.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成果指导新实践——兼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 (05):20-25.
[6]朱方明.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8 (05):17-27.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所有制理论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新发展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