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改革与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_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产权制度改革与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_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产权制度改革与中国专业银行商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产权制度论文,银行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权制度改革与中国现代商业银行

计划金融向市场金融、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化是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体制的逻辑选择,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

从产权改革方面来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是明确的、清晰的。然而,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由于不存在具有明确产权界定的金融组织制度,构成了对中国经济金融进一步改革的根本性的约束,尽管多年来,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无可讳言的是到目前为止,让银行成为真正的银行这一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秩序混乱,专业银行激励机制不强,约束机制不硬,资产质量低下,收益性观念淡薄,信贷约束软化,资产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出现的种种“设租”、“寻租”活动等等,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产权问题不明晰,专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利益、责任、权利的主体。从前几年实践看,金融机构多样化并不同时意味着金融机构独立实体已经明确,中国超垄断、高稳定、无效率的金融体系已使中国金融业始终不能形成规范的、有序的竞争环境。由于金融计划化、行政化、综合运行低效率,反而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银行理直气壮地讲亏损、工资奖金超计划的怪现象,而把所有经营的无效率,又归之于“政策性业务”,从而极大地消弱了国有专业银行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这一事实既告诉我们机制转换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更告诉我们一定要把改革的基点选准,否则,转换的过程将会被拉长,改革的成本将增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根本的问题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减少改革成本的关键就在于以现代商业银行目标模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核心,权和利是产权关系的派生物,约束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甚至包括一个体制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管理运行特征,皆由权和利而派生。不解决产权问题,没有利益权利、激励机制,对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革服务就不会带来新的起色。

二、产权制度改革与中国现代银行的目标模式

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同发达的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作为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模式,我认为,它的基本特点是:

(一)内在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

市场经济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以利润最大化为运转核心的经济。如果我们讨论的某种社会形态不能容忍以微观利益最大化作为主体的基本动机和行为准则,那么我们研究的可能就不再是市场经济。把社会形态及其运行规则的正面效应和反面效应简单地诉诸于道德、情感是无济于事的。天赋要素,技术和偏好不足以解释国富的原因,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本这些要素对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它们只能在一定的制度结构下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与效率功能,因此,要提高银行生产效率,关键是要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以便通过的这样的改革,对经济金融活动的制度加以创新。现代商业银行就是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把资金作为商品,把利率作为价格,在最大化地获取利润和尽可能地限制风险的矛盾中,实现银行资产的不断增值。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以微观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和行为准则是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超越市场经济本体的行为规范,因而它也不可能不以微观利益最大化为微观部门的基本动机和行为准则,从而也就说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商业银行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产权独立与产权转移自由化

产权独立与产权自由转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则。离开这一规则,市场经济本身也就不存在了,其它的相关规则也会随之消失。现代股份制银行产权关系清晰,权利与风险对称,它确立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形成了自我的约束的机制,形成了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企业利润,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实现自我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经营范围多元化

现代商业银行将以空前的规模与速度向外扩张,广设分支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进行运转,成为庞大有跨国银行,以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成为全能化、综合化的“金融百货公司”。

(四)业务趋于国际化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活动早已不限于一国范围内进行,而是跨出国界成为国际性的,现代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将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资金融通以市场机制即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风险机制来协调或调节。为避免外汇风险、合理避税,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资金的调剂管理,预测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升值、贬值,随时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掌握对金融稳定和资金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的事态,使资金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几个方面处于最佳状态。

上述是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模式,在现代条件下,中国现代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的形成不可能一步到位,那不仅是因为激烈的变革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和生产无序,而且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还需要一系列充分条件,如产权关系变革,市场规则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配套以及人们行为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建造一个市场,但不可能一夜之间建造一个市场经济;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成立一家银行,但不可能形成一个现代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较为有效的办法是总体框架的形成与转轨的关节点的“突破”同时推进。

第一步:全面进行金融机构的处延性改革,将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进行分离,全面、正确、科学地界定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同时准许成立地方性商业银行,各专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以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优劣程度评定金融机构信誉级别,向综合性、多功能方向发展。

第二步:以明确产权关系为中心任务,进行机构的内涵性改革,按国际惯例向国际市场接轨。国家专业银行向国家控股的股份制过渡,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所有制形式的调整,既可以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掌握大银行的理论要求,又有利于这些银行形成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从而建立分级控股、各级经营、监督权上收、经营权下放的内部管理体系。增设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基本形成中央银行领导、监督、协调之下,以现代商业银行为主体,专业银行和众多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具有竞争性的金融体系。

第三步:到本世纪末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现代发达的银行体系。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与其它体系相比拥有极大的制度效率,它以可以转让的所有权使得人们可以借助于产权交易而将资源集中在最善于经营的人手中,市场经济中的产权效率、交换效率、决策效率、创新效率、分配效率、竞争效率、组织和管理效率、规模效益等获得高额利润。现代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代理行遍布世界各地,其影响和触角扩展延伸到世界各大金融中心,成为大型的跨国银行。现代商业银行依靠超现代化的科技通讯网络,世界超一流的科学技术,把全球当作一个大市场来统一考虑经营战略,以求得银行利润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其规模效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为当地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中国跨国银行对建立新的经济格局产生主导作用,现代商业银行将更广泛地利用金融创新成果,推出更多的服务类型,顾客满意度(CS)是现代中国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使世界金融市场成为一个整体,大大促进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三、产权制度改革与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构建

(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构造全新的商业银行体系

金融体制改革是当前改革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银行体制不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一个相适应的微观基础,还将影响其它方面的改革,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银行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按市场经营运行机制即营运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积累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经营,企图绕开产权制度改革搞市场金融,无异于牺牲未来的经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应借助股份化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结构的分散化,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应注意用社会化大生产的观念,预见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并合理设计董事会构成,发挥其监督指导的纪律价值,使法人治理日臻完善。由于法人股和个人股参与,限制了政府对银行的业务非市场化干预,因为法律不允许一部分股东为实现目标去损害另一部分股东的权益。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具体为分支行制,按经济区域设置,分行为总行控股的附属机构,总行核拨资本金作为总行控股,从而建立起商业银行资产分级所有制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经营新体制,即:母银行控制子银行、孙银行,子银行、孙银行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同时,银行要抓住企业组织制度改革包括股份制改造,组建企业集团以及兼并、租赁、承包、产权拍卖的有利时机,搞好贷款的转移和回收,推行贷款参股形式,改贷款为股份,实行控股经营,减少贷款风险,促进存量优化。

当前,国际金融一体化已是必然趋势,专业银行实行股份制经营,树立了国际化形象,更接近国际惯例,为国际金融界所认可。且随着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恢复和国际银行界“巴塞尔协议”的生效,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化,建立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提高资金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应占风险资产总额的8%。根据计算,如果包括表外科目折算的风险资产,我国各专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尚有一定的差距),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恰恰是提高资本金率的有效途径。

(二)让政府机制在市场金融中发挥催化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依靠自由企业制度、自由竞争的价格体系和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并不意味着市场机制能取代政府机制,相反,政府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商业银行体系从初期状态发展到现代状态需要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刚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中挣脱出来,“半路出家”走向市场经济的国家,它们不仅存在“市场失效”,而且广泛地存在着“市场欠缺”的问题。改革的组织力量必须靠政府提供的制度环境形成和发展,加快改革,培育市场,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必须依靠政府来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平衡,为改革创造适宜宽松的环境。专业银行亦应以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为参照系,加快培育和建设市场金融,缩短趋向现代状态的时间,力避市场自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混乱、波动等无序现象,政府必须选择最有效益的政策以避免资源浪费。

(三)确立法制框架,创造有利于商业银行成长的制度环境

“公平、公正、公开”是现代市场公平而有秩序竞争的起码要求。为此,需要加快市场经济的软件建设,即强化公平竞争的体制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一种法制经济,也就是用各种法规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经济。商业银行要依法经营,其合理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银行改革在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国际银行业经营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研究国外的法律环境,要有一套体现国际惯例的经济立法,提高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水平,保护各经济主体的正常权益,让它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公平竞争。

(四)适应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建立全新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

(1)建立一套全新的以利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监控体系。传统的以计划指标考核银行分支机构存、贷款,导致了银行经济行为的异化。在传统的储蓄存款增长导致存贷款边际效益下降的同时,外延式的储蓄网点并没有减少,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反而有扩大的趋势。信用卡这一简便的现代结算工具难以潇洒,运用于中国后首先的、首要的特色是吸引存款,信用卡吸储的多少亦被当作极为重要的考核信用卡部门政绩的指标。固然,对银行而言,最具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但存款的指标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从而助长了外延式存款网点的激增,抑制了通过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金融创新增加储蓄、利润。人员素质的整体下降,也导致了近年来大案要案不断发生,从而也从反面说明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已使传统的考核指标失去了应有的考核价值和意义。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利用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这一金融创新,在没有利用一元存款的情况下,创利润几亿元,这全部依仗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向现代商业银行转换,其首要目标是建立一套全新的考核指标体系,利润挂帅,以利润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实行以资金运用比例控制制度、资产质量监控制度、财务分析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资产负债比例自控机制和风险管理的约束机制,最终发展到社会公从来评断其价值体系,这样有利于使一些不必要的机构、网点进行自身收缩,以市场为原则,组建机构,消除金融机构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同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创利润。

(2)建立经营者的收入与银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者的劳动好坏直接挂钩的考核体系。利益关系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向现代商业银行转换,关键的是强化激励机制的作用。应按市场经济原则,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使经营者和职工成为风险主体,由市场来配置就业岗位和经营岗位,由市场来分配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和风险。引入竞争机制,严禁在职人员从事第二职业,大幅度提高银行职员的工资,实行高薪养廉。在清除假学历、假文凭的同时,职称领域也要打假,并以职称论岗位,创造一个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

(五)造就大批中国银行家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商业银行体系,需要造就大批中国银行家。当前,我们并没有形成一批职业化的银行家队伍,中国银行缺乏生机,关键在于缺乏中国的银行家,中国需要一大批社会主义银行家。银行家应该有战略眼光,有创新与实干精神,有组织经营能力。在经济改革中要保护社会主义银行家,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干。没有银行家,没有银行家精神,即使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商业银行,也难以发挥效率。社会主义银行家不是靠自上而下指定产生的,也不是在温室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与银行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在竞争环境中拼搏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银行家越多,银行家精神也越能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培养出一大批社会主义银行家,最终形成独立的银行家阶层。

(1)建立健全管理者之间的竞争机制,使银行家成为一种具有竞争性的职位。为此,不仅应当建立和完善银行外部的人才市场,使股东有选聘经营者的场所,而且应当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人尽其才的机制,使每个立志成银行家的经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在现有工作中创造出更好的成绩而提升为部门经理,出色的部门经理可以被提升到银行家的职位上去。他们的事业、地位、名望、权势、经济利益应和银行的利益连在一起,促使银行家在无限扩张业务的同时,既大胆开拓,又谨慎决策,稳妥经营,不断提高投资收益率。相反,对不称职的人员应解雇,从而努力取得个人进步机制,让银行家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2)实施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之措。金融改革的难点在于真正懂金融,特别是国际金融的人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和再培训极为重要。中国是产生银行家的国度,中国几千万同胞在海外,侨居海外的华人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已在国际银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80%以上的银行业为华人掌握;在美国,华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如雨后春笋,每年平均大约有10多家华资银行开业,仅洛杉矶一地,近10年就先后开设30多家华侨银行。中国完全可以利用海外华资银行进行培训和互补、互利,为中国金融服务,这是中国银行业走向世界的捷径。

(六)按国际标准从内涵上向国际惯例接轨

国际惯例是人类长期交往的经验总结,是客观规律特别是商品经济规律的反映。只要我们不是置身于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之外,就应该熟悉国际惯例,尊重国际惯例,努力学习按照国际惯例办事,这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长期闭关锁国,使我们的眼光狭窄,不善于甚至不懂得怎样和各国打交道,发展经贸关系,在国际改革中发挥优势占胜对手。外向型经济的快速涌动,逼迫我国的金融制度管理向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接轨。学习外国金融业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并注意放弃那些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手段和管理方法,使我国金融业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以期打破我国银行业的落后状况,真正把国际业务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中,接受国际银行业的监管,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真正实现现代商业银行的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为参与国际金融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适应世界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一个与国际服务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服务业。

(七)加速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以集团力量向世界市场冲击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融合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必须真正成为能行使银行职能的经济实体,发挥在投资领域中的作用。银行应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国民经济规划和产业政策指导下,自主选择投资项目。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重构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现代商业银行通过国际化金融投资的高层次“渗透”来带动中国产业高起点地进入国际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流程,支持中国跨国公司走向世界,以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协同效益,大大增强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筹资和投资能力。

四、关于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现实禁区--发展民间金融机构问题

目前,除了集体性质的城市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外,我国银行包括一些区域性、地方性银行实质上都是国有银行,这是与我国目前经济立法工作落后,金融监管力量薄弱,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风险意识不强的现状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银行体制的建立,应该有一个立法和制度设计的准备过程,但是,如果依据现状就从根本上扼制了日后非国有银行出世的希望,那么面对日益发展和壮大的非国有经济成份的生产活动、流通活动,我国金融体制的不适应状况将会日胜一日。改革发展到今天,要素配置的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对主要靠政策和体制要素发展的非国有银行来说,既然我们引进了大量的非国有外资银行,也就没有理由反对民营资本渗入金融业。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堵,而是疏。构建现代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必然包括积极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机构,这里关键是要解决认识问题。民营金融机构会有风险,但可以通过立法和管理避免、减少风险。“民营银行会造成金融混乱”,这也不尽然,外国有众多的民营银行,金融秩序不也井然有序吗?因此,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一是完善,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的要求,加快现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二是发展非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三是加强监管,中央银行要在资本金、业务范围、运作方式等方面加强对民营金融机构的监管,促使其稳健发展。

(二)向现代商业银行体制转换的成本问题

无论是诱导性变革还是强制变革,都客观上存在着体制创新的相应成本。我国历史上是一个自然经济的王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自然经济的扩大,窒息了本来就不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中国的现实状况是相当数量的干部对现代市场经济的知识知之甚少,需要市场经济的启蒙。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之所以是一种强制性变革,就在于最先认识总体上需要改革的是上层领导和一些社会精英的理论分析,但大多数的银行职工和各级干部并没有感觉到这一些,于是上层精英与广大职工、一般官员形成了某些认识上的断层。邓小平同志指出:“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能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大的障碍,需要更加谨慎从事。”这是我们在大举推进改革时应记取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既定的目标。基于中国国情和体制创新成本的考虑,金融市场化改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操作难度大,故应选择渐进的形式。追求体制成效最大化和创新成本最小化,应是一切体制创新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为减少体制创新的实践成本和摩擦成本,中国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化,应以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为参照系,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需要指出的是,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化,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推进市场经济的力度,以早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各个环节的均衡。

(三)规模经济与垄断问题

大规模生产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只有通过建立大规模的金融企业才能获得。市场经济为建立大银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发展成规模巨大的现代商业银行,从而获得规模效益。然而,规模经济与垄断是一对矛盾,大型现代商业银行有垄断的趋和可能性,从美国的情况看,由于经济发展导致市场扩张与垄断权力的变化,虽然有世界级的大型跨国商业银行,也有众多的小型商业银行,但美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未能形成垄断的格局。美国有大量的反垄断立法,但从大量实际案例看,法律并非要限制垄断,而是限制其有害于市场运作的那一部分。在我国,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使银行本身尚具有行政职能,而所有的一定程度的经济垄断,是通过行政手段促成的。故此,中国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换,关键在于消除行政性垄断,限制不利于市场竞争的那一部分,而决非象有些同志谈的那样为限制商业银行的规模而肢解为规模较小的银行。①社会主义需要大银行,事实上,产权不明晰的企业规模再小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企业。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现代大型跨国商业银行,中国现代国有银行就规模而言是发展,并不是为防止垄断而肢解。

标签:;  ;  ;  ;  ;  ;  ;  ;  ;  ;  ;  ;  ;  ;  ;  ;  

产权制度改革与我国专业银行商业化_产权制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