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格论炼丹术──个体化与九转丹成(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仪[1](2014)在《荣格与他的“东方”——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家与佛家》文中认为荣格的东方研究,涉猎范围极广,他的关于"东方思想"的论着约16篇,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净土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荣格思想最有创意的部分都可以看到儒道思想的精灵居间跳跃。正如Richard Wilhelm所提及的那样,将荣格归入"东方道路上的伟大先行者"是一个错误,但因此将荣格对东方主义及其异母姐妹比较宗教的贡献轻描淡写,试图抹去荣格在这两个领域所作的给人以大致印象的学术研究所起的模范作用,也同样是个错误。本文将以荣格与他的分析心理学为例,观照20世纪初西方精神危机背景中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道家与佛家思想。
林永胜,赖锡三[2](2013)在《当代台湾新儒学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与建构者:杨儒宾教授的研究特色和方法学的检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探讨作为当代台湾儒学之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建构者杨儒宾教授的研究特色与方法学之相关问题。本文论述要点有五:一、杨儒宾多元诠释学的提出背景与研究起点;二、占卜、炼丹术与儒家思想的关连性;三、"冥契主义"与儒家的"体证经验";四、气论、工夫论与儒家的身体观;五、结语:当代台湾新儒学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与建构。
时培富[3](2013)在《金代全真道士词用典探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内外结合的层面探论金代全真道士词的用典,以期呈现其用典的文学、哲学和宗教意义。金代道士词用典一直关注较少,只有少数论述偶然提及。从文学层面来看,道士词用典扩大了词作的内涵,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从宗教层面来看,金代道士词人以词传道,将娱宾遣兴的词体当成布道的工具,道士词人将难以言说的“道”,运用典故予以形象化,在以词传道中便于道众的接受。探论全真道士词用典,不能仅仅从文学的层面进行解读;对其含蕴而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深奥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全真道士词的用典中,其隐喻的功用无疑是中国传统“象哲学”的结晶,也是道教玄想的产物。金代全真道士词的用典体现了文学与道教精神一体的新的拓展,道士词人们通过他们的生命体验,为这些典故赋予了新的功用和内涵。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以唐圭璋先生《全金元词》为文献依据,以文人词用典为参照,对金代道士词的用典类型予以界定划分,并具体分析其用典的文学特征和运用形态。认为道士词中重叙述的用典方式,正从一个侧面逗出了“词曲递变”中由“重抒情”到“重叙事”功能转换的早期消息。第二章探讨道士词用典的内在特征、功用和缘由。在与文人用典对比下,分别从“多明用少暗用”、“多正用少反用”、“多单用少组合”和“多熟典少生典”四方面论述道士词用典的内在特征;从“以心传心,得意忘言”、“修心明性,以言喻道”、“重构谱系,惩恶扬善”三方面论述道士词用典的功用和缘由。第三章探讨道士词人用典的隐喻功能。认为道士词人通过其生命体验,为文人典故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内涵,并通过典故的组合,营造出宗教文学独特的审美意境。
蔡林波[4](2005)在《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文中研究表明中古时期,准确地说,主要是在唐末五代时期,道教修炼方式的由外丹向内丹的根本转化,乃是道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这是因为,它不仅仅是道教内部一种修炼方式的技术性调整,而是涉及到道教之信仰目标、伦理取向、思维方式等整个教理、教义体系的演变过程。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生长的宗教,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与整个中华文化的演化进程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中古道教丹术的转型,实质上标志着道教文化精神的本质性的嬗变。此前,道教主要以追求肉体长生为目标,以炼丹服食为核心手段,辅之以行气导引、胎息房中、以及符箓斋醮等,共同构成了一个“重形”、“重术”的外向文化攫能系统(“文化攫能性”的概念,为姜生教授提出,本文将在导论中作详细介绍);然而,此后的道教,则开始转向以精神超脱为终极目标,以心性修炼与内修方术的结合——即“内丹道”为主要手段的内向文化攫能系统的型构。 因此,从文化精神延续的角度来看,中古丹术的转型意味着道教由外丹阶段的作为古代中国主要的外向攫能文化载体,转而成为此后中国内向化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传统道教中富含着的可贵的工艺实践和创造精神,甚至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古代科学思想和精神,亦因之而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道德化的价值取向与内在化的行为方式之选择。 今天来看,道教外丹术在历史上所取得的具体的实践与认识成果或许早已过时,但是,它对于古代中国科技文明所发挥的进步作用,特别是其中所深蕴着丰富工艺创造精神与原生性的科学思想,却仍然是值得我们返本溯源,去探求其内在价值的根源所在。因为这些在中古时期就已经大多失落的思想资源,无疑对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一种历史和精神的价值。 所以,道教外丹向内丹转化的历史成因,绝不能单单由服丹中毒的现象来解释。我们必须指出,实质上,不论从当时中国人所持有的认识论方式,还是实践经验层面来看,药物“毒性”问题并不能成为否定或摈弃外丹术的充足理由。人们在讨论道教丹术转型的成因时,往往隐存着一些对“外丹术”方面的认识误区:一是过分强调外丹的现实荒诞性,而忽视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二是过分强调内、外丹道在理论形式上的一致性;而忽视它们在内在
谢正强[5](2004)在《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傅金铨,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道人,江西金溪珊城(今江西省金溪县珊城乡)人,生活于清嘉、道年间,精于道教阴阳双修派丹法,晚年在巴、渝地区传道授徒,影响很大。傅金铨编着有《道书十七种》,收录于《藏外道书》第11册。其中包括傅金铨自撰的几部着作和一些内丹典籍以及部分明、清时人的着作,内容以道教阴阳丹法为主。从研究清代道教史和内丹理论特别是阴阳双修派的内丹理论等角度来说,对傅金铨的内丹思想作全面深入的个案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共分引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在引论中首先回顾了有关本论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学方法、系统研究方法、分析法等等都作了说明。 正文部分分六章。全文围绕傅金铨及其内丹思想展开论述,并和与之时代相近的道教双修、房中、清修等等修炼学说进行比较研究,旨在通过傅金铨这一视角,对道教内丹的思想主旨、方法分野作深入考察,以期对傅金铨乃至整个道教内丹体系获得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 第一章,傅金铨的生平和着作:首先,对傅金铨生平及师承授受的考察,以《道书十七种》与相关地方志为基本材料。论文指出,傅金铨自二十多岁起究心丹道,五十余岁入蜀,享年八十以上。师承清虚先生,并有星霁堂吕祖乩降授道之事。弟子众多,以合州知州纪大奎最为有名,其传记见载于《清史稿》。其次,傅金铨《道书十七种》所收着作,可分为傅金铨本人着作、顶批双修经典、房中采战色彩甚浓的双修典籍、其他(与双修内丹关系不大的作品)四类,通过对其中《试金石》、《顶批双修经典》等着作的考察,揭示出傅金锉内丹的阴阳双修、男女双修的特点。章末引用卿希泰《中国道教史》、高罗佩《秘戏图考》、李零《中国方术考》的相关论述,指出傅金栓所倡导的男女双修内丹之学,实为明清之际道教衰落的历史背景下,阴阳(男女)双修派内丹民间化、世俗化、细节化的的结果。 第二章,傅金锉内丹理论的思想背景:首先,以双修丹家对《参同契》、《悟真篇》的阐释为线索,探讨道教内丹双修派的历史发展。参同契本为外丹经典,唐代丹家将之用于指导内修,至张伯端着《悟真篇》,《参同契》的内丹化彻底完成。宋元以来的内丹双修派,大多通过为《参同契》、《悟真篇》作注疏来阐发其阴阳双修内丹理论。其中的代表人物翁葆光、陈致虚、陆西星等各自的作品,基本反映了道教内丹阴阳双修派理论从初步确立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其次,对元、明以来以陈致虚、陆西星为代表的双修丹家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双修丹家认为,一气分而为阴阳,同自太极所生。阴阳于修炼者而言,即是男女。阴阳合而万物生,丹道与人道一顺一逆,顺交成人,逆合成丹。男子先天既破之后,一生所产,无非阴精,须借彼家“真汞”点化方可成丹。围绕这一理论展开,双修丹家又有“内丹三要论”、“法财侣地说”、“金液玉液论”等等说法。最后,探讨了张伯端以来双修丹家的心性之学,《悟真篇》带有明显的融摄三教的特色,后世双修各家由于自己的理解不同,则各有所偏。本章所述丹道背景知识,为深入研究傅金锉本人的阴阳双修内丹思想所必需。 第三章,傅金锉的双修内丹思想:主要对傅金栓的双修内丹思想进行了梳理。傅金锉主张内丹性命双修即是阴阳双修、男女双修,不可单行,并引用《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及前贤丹经为证,其理论并没有超出前代双修丹家如陈致虚、陆西星的范围。傅金锉的贡献着重表现在对双修丹法细节方面的补充叙述。首先,内丹修炼的下手工夫,傅金锉主张从炼心入手,并结合调息等手段,达到河车运行、开关展窍的结果。其次,傅金锉提出了“鼎器筑基”的说法,与之相关联,傅金锉的丹法体系讲究“选鼎有定则,调鼎有法度,用鼎有强弱,换鼎有度数”、“备九鼎以还丹行中关之事”,从筑基至温养,各个步骤皆有“鼎器”参与,似与道教房中术有关。再次,“他家活子时”和“觅信’,、“行符”在傅金拴内丹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结合明清医家的相关“种子论”的说法,双修丹家的“活子时”、“符信”之说作了探索性研究。最后,儒家理学心性论、工夫论是傅金锉内丹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儒家理学的融摄,使傅金锉的双修内丹体系与前人相比,也显得独具特色。 第四章,傅金锉双修内丹“东派”说考辨:将傅金锉与明代内丹双修大家陆西星进行比较。作者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和丹道理论对比两方面的研究,指出学术界盛行己久的傅金锉内丹属“东派丹法”说法的错误所在。首先,陆西星被,称为东派祖师,肇始者实为李西月。傅金锉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关于“东派”的说法。傅金锉对陆西星的了解,很可能也仅限于《玄肤论》与《金丹就正篇》,于其丹法细节很可能并未深究。其次,通过对二人丹法的比较,作者得出结论,陆西星之“东派丹法”,与傅金锉完全属于不同的丹法系统。二人丹法不同之处甚多,最主要的,当是对“有为法”的认识:陆西星丹法“有为”一步仅指“片响采药”而言,傅金锉的“有为”法则涵盖了筑基、玉液、得药、温养的?
杨儒宾[6](2001)在《荣格论炼丹术──个体化与九转丹成》文中提出
二、荣格论炼丹术──个体化与九转丹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荣格论炼丹术──个体化与九转丹成(论文提纲范文)
(1)荣格与他的“东方”——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家与佛家(论文提纲范文)
一、 荣格与道家 |
(一)金花的秘密 |
(二)道德经 |
二、 荣格与佛教 |
(一)阿赖耶识、真常心与无意识 |
(二)种子与原型 |
(三)修行与个性化理论 |
(四)曼荼罗与自性、心理整合 |
三、 小结 |
(2)当代台湾新儒学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与建构者:杨儒宾教授的研究特色和方法学的检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儒宾多元诠释学的提出背景与研究起点 |
二、占卜、炼丹术与儒家思想的关连性 |
三、冥契主义与儒家的体证经验 |
四、气论、工夫论与儒家的身体观 |
五、结语:当代台湾新儒学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与建构 |
(3)金代全真道士词用典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道士词典故运用的界定和分类 |
第一节 道士词典故的界定 |
第二节 道士词典故的统计和分类 |
一、 典故的数量统计及分析 |
(一)以引源为基点的统计及分析 |
(二)以作者为基点的统计及分析 |
(三)以作品内容为基点的统计及分析 |
二、 道士词典故的分类 |
(一)语典类 |
1、化用类 |
2、截取类 |
(二)事典类 |
1、语词类 |
2、概述类 |
3、铺叙类 |
(三)特殊典故 |
1、词牌用典 |
2、创新典故 |
第二章 道士词用典的特点、功用和缘由 |
第一节 道士词用典的特点 |
一、 明用多暗用少 |
(一)形式上的明用 |
(二)含义上的明用 |
(三)隐喻为主的暗用 |
二、 正用多反用少 |
三、 单用多繁用少 |
四、 熟用多生用少 |
第二节 道士词用典的功用和缘由 |
一、 以心传心,得意忘言 |
二、 修心明性,以言喻“道” |
三、 重构谱系,惩恶扬善 |
第三章 典故的隐喻功能在全真体道中的显现 |
第一节 “得得”的隐喻义与王、马的癫傻“风”狂 |
第二节 “损损”的隐喻义与马、谭的澄心去欲 |
第三节 “回光返照”的隐喻义与全真教的内丹修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内涵与发生时期之界定 |
二 一个背景性的主题:“唐宋变革”与中国文化的“内转” |
三 内在化与文化攫能性:解释理论的预设 |
第二章 早期道教炼丹术的形成及其文化精神 |
第一节 炼丹术的文化生成逻辑及其精神本质 |
第二节 汉代技术信仰思潮与炼丹术的兴起 |
一 炼丹术在汉代的兴起 |
二 汉代炼丹术兴起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渊源 |
三 汉代的技术信仰与自然主义哲学思潮 |
第三节 道教炼丹术:作为一种外向攫能精神之文化载体 |
一 原始炼丹术之朴素工艺精神表现 |
二 炼丹术之汇融于早期道教及其实践理性品格塑造 |
三 葛洪与《抱朴子内篇》:对道教炼丹术外向攫能精神的总结 |
四 陶弘景:基于炼丹实践经验的道教科技思想升华及成果 |
第三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六朝至隋:丹术内涵之演变及其教内地位的下降 |
一 “世中岂复有白日升天人”:对炼丹术之怀疑意识的兴起 |
二 从《抱朴子内篇》到《真语》:“丹”义之衍变 |
三 “内、外丹”概念之出现及意义 |
第二节 唐代道教外丹术的走势及命运归宿 |
一 《周易参同契》与唐代外丹术的“义理化” |
二 从“高尚”到“卑俗”:繁荣背后的世俗流变 |
三 外丹术的凋落与归宿—或另一种意义上的“转型”? |
第三节 “内丹道”的逐步确立与成熟 |
一 “钟、吕”内丹道的确立 |
二 张伯端的《悟真篇》及“南宗”的开创 |
第四章 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上)—中古“心性论”思潮及其文化精神 |
第一节 丹术转型成因的探讨:从“中毒说”到“文化根源说” |
一 “中毒说”辨义 |
二 文化精神的逻辑—本文的角度 |
第二节 八世纪“心性论”思潮的兴起及其文化驱动力 |
第三节 道德化与内在化—中古“心性论”思潮的结局及文化精神 |
第五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中)—内丹学的理论奠基及道术融合 |
第一节 重玄学与道性论: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奠基 |
一 “情灭而性在,形段而神存”:生命本质观的变化 |
二 “遣之又遗、玄之又玄”:内在化的认识论机制 |
三 “坐忘契道”:修仙方法论的重塑 |
第二节 心性论思潮与丹道探索的融汇 |
一 吴药的“神仙可学论” |
二 《养生咏玄集》:契重玄之理以合丹道 |
第三节 《易》、《老》互诠以解丹:唐宋内丹家的完成性探索 |
一 “铅汞合神功,全在五行中”—初步比附阶段 |
二 “道之分有数,道之变有象”—全面转向阶段 |
三 “悟真意则象捐”—解构象数阶段 |
第六章 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成因(下)—无家可归:“外丹术”之文化异质性的形成 |
第一节 “命分殊途,显然异轨”:中古道教的分化发展 |
第二节 唐宋朝廷的崇道抑术及其影响 |
一 唐代:道举重玄 |
二 宋代:肃正道流 |
三 “道家之学,翕然一变” |
第三节 对外丹术的普遍“规训”—工艺价值批判的维度 |
一 儒家的批判 |
二 佛教的攻讦 |
三 道教内部的抨击 |
第四节 “有为之真法”:“外丹”信仰实践者的最后反驳 |
第七章 “内丹外法”:内丹道之文化攫能方式的建构 |
第一节 “大道无言,内丹非术” |
第二节 “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
第三节 “以性摄命”,“道德为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
第一章 傅金铨生平和着作 |
第一节 傅金铨的生平 |
第二节 傅金铨着作考查概要 |
第三节 章末结语 |
第二章 傅金铨内丹理论的思想背景 |
第一节 《参同契》、《悟真篇》与历史上的内丹双修派 |
第二节 元明以来的双修内丹理论 |
第三节 双修丹家的心性之学 |
第四节 章末结语 |
第三章 傅金铨的双修内丹思想 |
第一节 性命双修与阴阳双修 |
第二节 丹道探微 |
第三节 心性论 |
第四节 章末结语 |
第四章 傅金铨双修内丹“东派”说考辨 |
第一节 陆西星“东派”一名之由来及傅金铨着作中对陆的态度 |
第二节 陆西星、傅金铨丹法比较 |
第三节 傅金铨的丹法更接近孙陶一派 |
第四节 章末结语 |
第五章 傅金铨双修内丹与房中术 |
第一节 房中、“阴丹”与采战 |
第二节 傅金铨双修内丹的房中特色 |
第三节 章末结语 |
第六章 从傅金铨看内丹清修、双修之同异——以“玄关”为中心 |
第一节 傅金铨《度人梯径》之“玄关”试释 |
第二节 内丹清修派的“玄关”说 |
第三节 从内丹学的“先天”、“后天”说来看“玄关”之含义 |
第四节 章末结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声明 |
后记 |
四、荣格论炼丹术──个体化与九转丹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荣格与他的“东方”——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家与佛家[J]. 郭文仪. 理论月刊, 2014(07)
- [2]当代台湾新儒学宗教向度的多元诠释与建构者:杨儒宾教授的研究特色和方法学的检讨[J]. 林永胜,赖锡三. 世界宗教文化, 2013(05)
- [3]金代全真道士词用典探论[D]. 时培富. 吉林大学, 2013(09)
- [4]内在化:中古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D]. 蔡林波. 山东大学, 2005(01)
- [5]傅金铨内丹思想研究[D]. 谢正强. 四川大学, 2004(02)
- [6]荣格论炼丹术──个体化与九转丹成[J]. 杨儒宾. 中国文化, 200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