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稳定路径探索论文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稳定路径探索论文

【社会治理与控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稳定路径探索

□黄长仙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摘 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其触角可以延伸到人们最隐秘的心理层面,解决行为一致的重大心理支撑问题,它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诸多心理建构和破除的理论和技术援助,我们必须发挥社会心理对于社会稳定的积极促进作用,构建一个高效、健康、科学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一体系的建设,需要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的目标牵引、内核建设、运用策略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社会心理稳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路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工作中,提出了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提法高屋建瓴、富有远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关乎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我们心理服务工作者应当勇立潮头,担当重任,积极投身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去,发挥社会心理在社会稳定中的重大作用。

其实,我从事这个工作的时间也并不长,即使知悉如何处理该类事件,我潜意识里也在逃避处理这类问题。我的价值观,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种无理争吵的。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和习惯之中。社会心理是对现有经济基础生动、形象的反映,是人们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主要以感性反映为主。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实际,并促成一定的社会风气,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社会结构“五项因素论”,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各种思想体系。“五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前项依次对后项起决定作用,后项又依次反作用于前项。这其中很自然地把社会心理考虑进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的社会心理对社会活动的影响。普列汉诺夫把社会意识概念细分为“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两个部分。“思想体系”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最高层次的意识形态之一,而“社会心理”属于比较丰富具体的、感性的和混杂的经验层次,处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之间。普列汉诺夫指出:“任何进步着的社会的经济都在变化,生产力的新状况引起新的经济结构,相应地带来人们社会心理的改变,并且产生人们对社会心理进行整理和提炼加工等理论化的行为,可以上升为主导当下时代的潮流精神。“社会心理”就成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中间环节和必经桥梁。”[1]中间环节的具体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心理在社会稳定中的有效作用。

一、社会心理的历史作用

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社会心理”中介论的确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是这一联系是存在的。”[2]在人类社会运动发展中,社会心理产生于经济基础,贴近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连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桥梁和纽带,为上层建筑、社会意识提供丰富的思想、生活素材等源头活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都是通过社会心理这个特殊桥梁完成的。“某一时代的社会心理是该时代意识形态的思想来源”,[3]273“社会心理的重要作用,甚至表现在法律和政治制度中都必须顾及到它,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上,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3]291因此,要重视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利于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心理具有“心理凝聚”作用

群体的稳定性是心理凝聚作用发挥的首要条件,而心理凝聚反过来又会使群体更加具有稳定性,所谓心理凝聚作用也叫群体的亲合力,是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或成员对群体的满意程度。成员有共同的看法、相似的处境、“我们”的感情。心理凝聚最初是彼此依恋,相互扶助,然后在此基础上走向更加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互动所带来的价值统一阶段,最终达到成员群体活动的目标统一、步伐一致,成员在团队中更加悦纳自己,认同他人,情感共鸣,产生极具动力性的内在聚合力量,促使更多的利他行为出现,并会发挥积极的社会稳定作用。

(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支持”作用

20世纪70年代,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Raschke,1977)。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对社会支持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整体来说有四大方面的看法,一是亲密关系观:这一观点是从社会互动关系上理解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他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社会交换,而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二是“帮助的复合结构”观:这一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帮助行为的一种叠加和衍生,帮助行为能够产生和带来社会支持。三是社会资源观: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时可调动、备用并且互换的潜在资源。四是社会支持系统观:社会支持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活动,它涉及到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方方面面。包括认知支持、情感支持、行为支持。认知支持指提供各种信息、意见与知识等;情感支持指安慰、倾听、理解及交流等;行为支持指实际的行动帮助。[4]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不仅涉及到人民的安居乐业,还涉及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衡量一个社会中成员幸福感满意度的重要标尺,而社会的稳定,虽然包含政治稳定、经济稳定、文化稳定,但其最重要的是人心的稳定。因此,在注重上述彼此间的关系协调、保持一定张力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社会心理稳定这一社会稳定的重要核心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社会心理稳定的现实意义

社会支持是社会成员保持良好稳定心态、健康平和心绪的重要条件,人从本质上来讲是群居动物,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希望能得到群体的认可、赞许和接纳,获得一种归属感。在其社会活动得到社会成员肯定和支持后,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向善、向上的动力和感染力,更加有利于群体的结构稳定、气氛和谐、心理安定。

(一)社会心理的稳定,是推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

华东理工大学的章文俊等人研制了基于惯性压电驱动机构的微管道机器人[22],其最大移动速度达到6.59 mm/s。南京邮电大学的庞宗强等人研制了惯性纳米步进马达[23],能够实现微小步距,其位移分辨率能够达到1.3~7.1 nm。

社会稳定是一种社会的组织和成员相互有序、和谐连接并有行为和情感交织的美好状态,其在本质上是多元主体的群体互动、互助、互信的决策过程。社会稳定的主体、客体和过程都围绕社会成员而进行。社会稳定来源于社会组成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稳定,解决社会稳定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心理稳定,而心理的问题是解决所有和人相关问题的根本着眼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科学,其触角可以延伸到人们最隐秘的心理层面,解决行为一致的重大心理支撑问题,它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诸多心理建构和破除的理论和技术援助。例如,社会稳定的政府控制能力问题、成员的社会参与问题、群体稳定的维持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构成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因此,社会稳定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离不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因此,对危害社会稳定的社会心理要及时介入和有效处置,展现政党、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对民心稳定、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心理的失衡,是导致越轨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心理失衡,是指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或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紊乱状态,从而表现出一种心理上的不稳定,社会心理失衡带来社会成员相当大的心理剥夺感,心理落差加大,心理格局失衡,个体的焦虑与受挫等消极心理在群体中弥漫,与利益相关的社会失范行为也会层出不穷,如哄骗、说谎、自私、冷漠、退却、反叛等。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如果人们无法适应社会变化,便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无助感、挫败感等负面心理。2018年10月28日上午发生在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的公交车坠江事件,就是系一名乘客因坐过站而与司机争执,最后因司乘双方互殴导致车辆失控所致。这种只顾利己、不管他人的狭隘自私的负性心理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三)社会心理对抗,是干扰社会稳定的最大隐患

心理对抗是心理失衡的升级阶段。主体由内隐的心理欲求不满转向公然的、毫不掩饰的外在的行为对抗。其破坏性行为的烈度、强度、参与人数、行为后果都异常严重。社会的动荡源于行为的不一致,追根溯源是心理的对抗与冲突。对抗心理,也称逆反心理,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行动自由,当外在压力增加时他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从量,不是顺从而是抗拒的心理倾向,它反映了个体与客观世界、个体与他人以及个体与自身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关系状态。对抗心理不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而是主、客观矛盾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即个体需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的“挫折——攻击说”认为,群体成员的心理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受,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如群体性事件、暴力事件、仇富行为等等。人是社会的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们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群体中的人相互影响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形成一定的群体心理,外在表现为一致的非理性群体性行为。群体性事件最能映射出一个社会的稳定状况。它是一种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不受理性控制和指导的群体性行为,往往伴随着骚乱和破坏社会正常状态的大规模越轨行为,或罢工、罢课、游行、示威、静坐或打砸抢烧、冲击要害部门的恶性行为,对社会稳定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路径探索

3.1 苹果白兰地酿造工艺条件影响高级醇的含量并决定着高级醇含量的高低。采用适宜的酿酒酵母菌种、控制酵母接种浓度及降低发酵温度都可以有效控制苹果白兰地发酵中异丁醇、异戊醇及苯乙醇的产生。

(一)把不忘初心的深意厚蕴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作为路径构建的引领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被谁控制、向哪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当将其提升到一个必抓必控的阵地的高度来认识。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试图用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侵占我们的思想领域和生活空间,异化和扭曲人们的社会心理,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瓦解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领域的主动权,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谋划运筹,确定正确的目标牵引。

和谐统一的价值体系可以带来良好的国民素质,建立良好的心理生态,确立统一的奋斗目标,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前提。同时,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毫不动摇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健康资源和因素,营造和谐健康有序的心理环境,以心带身,以身促心,形成身心合一、和谐健康的人类生存环境。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哲学的深刻内涵。

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稳定,既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又是社会稳定作用的结果。整个社会的安居乐业,取决于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内心是否安定,一个人内心的安定,则取决于自身心理上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在一个安全感缺失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深处时常焦虑、不安、犹疑,对人对事缺乏信任,自己内心都不平和与安宁,更不用说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了,别人生活中的不安,也会让我们感到不安,而且极有可能引发各种风险的积聚,最终给社会发展带来隐患和损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情绪、情感及行为,深刻地受到其他人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他的行为会深刻地影响其他人及其所处的环境,两者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同时,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受害人关系、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其所受的冲击激烈程度也不同,有的甚至是人生毁灭性的打击。只有社会稳定了,经济才能确保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提出“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重要论断,充分肯定了社会稳定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有着鲜明的媒体优势,我们要用健康的、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社会成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和全民的共识。积极探索不忘初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带动社会行为的工作。比如:树立先进典型、榜样人物,主旋律影视剧的播出,各种英雄模范人物故事的宣讲,用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式,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所当然地要主导整个社会价值,成为社会成员精神追求的核心和灵魂。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从来不会在群体中自动产生,必须依靠灌入和输送,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好的理论也需要有好的宣传途径才能深入人心,并幻化成具有动力性的物质力量。所以,要在群体中弘扬主旋律,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地位,从微观小我看“初心”,从宏观全局看核心价值观,基于小我放眼大我,做到小我与大我的有机融合,才是社会稳定的正确方向和正确路径。

一是抓住“国际水合作年”契机,大力开展多边合作交流。以2013年联合国“国际水合作年”为契机,积极参与制定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涉水目标,积极参加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等重要国际组织水事活动。中国再次当选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成员,成功组织召开第35届国际水利学大会、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高层对话会等重要会议,中国水利专家广泛参与国际水合作年各项活动。中国水利全面登上国际舞台迈出新步伐。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轻重、主次的评价。这种对错的判断、善恶的选择、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从人的认知上来讲价值观的多元化,特别是并非和谐的甚至是对立冲突的多元化,是社会成员和各组织彼此否定、相互割裂的根源,断裂的社会阶层结构蕴藏着巨大的导致社会断裂的能量,这就呼唤一种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来统领一切并使人们的认识趋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先进思想文化及其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强大的社会引领特质。

如果不是2017年9月25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人们也许不会知道,钟扬53岁的人生已经有如此的厚度:

(二)把资源合理整合,宏观谋篇布局,形成心理服务网格化的综合体系作为路径构建的内核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总的来说是一个工程、一个体系,由诸多个元素组成,覆盖诸多个层面。不能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拓展训练、危机干预等技术性工作,不能简单认为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治疗或诊断,不能简单觉得是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才可以做的事。而是要放眼全局,胸怀天下,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和社会安定和谐的角度科学合理设计、宏观谋篇布局。微观上也要做好社会心理服务的区域设置,把社会心理服务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化解矛盾、疏解焦虑,不留死角,并做到以点带面,发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区域优势,同时,强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依循心理行为规律而开展,以实现真正的“由心而治”。[5]

互联网社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是要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平台,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系统,监控社会面,做到及时扑捉、反馈社会心理躁动信息,并及时介入、及时消解。同时,利用网络平台高隐私保护、低成本投入的资源优势,开展远程心理服务,化解心理矛盾;当前新媒体发展迅猛,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拥有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受众,具有投入小、见效快、传播面广的优势。我们将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引导与媒体的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公益类专题栏目,慕课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将重视心理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友好互信、积极进取的社会氛围。二是用各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心理服务健康发展和有序进行保驾护航。首先,建立心理信息预警机制,及时捕捉社会心理的躁动,畅通心理预警网路;其次,建立社会心理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对收集来的心理信息进行研判分析,确定社会风险等级及处置应对策略和方式;再次,建立科学高效的心理咨询机制、确保每一位寻求心理援助的个体都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对于大事件发生后,要有相应的应急危机干预机制,确保心理危机的及时解除;最后,建立心理服务保障机制,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人员、技术、制度等相应保障。三是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形成专业合力。首先以普及、推广、宣传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性工作。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于心理服务还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接受,说服大家接受、理解心理服务,形成全民心理保护共识还任重道远。其次,加强社会成员的心理服务和引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群体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得失和荣辱,把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再次,规范心理服务机构开办与设置,提高准入门槛,相关专业认证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审核标准。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和工青妇团等群团组织在社会心理救助与疏导工作中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各级学校的课程体系,建立学历教育、社会教育、大众服务三位一体的心理师资培训模式,确保心理服务工作者确实具备解决复杂心理问题的能力素质,从上到下形成网状式的人才培养结构。

(三)把社会心理生态建设当成一项民心民生工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一是充分发挥社会影响理论的作用,在群体中,从众行为会随着强度和接近性的增加而增加,这样,一个人受什么样的团体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这个团体的价值观、团体的文化、团体的情绪则会影响着每一个成员。因此,但一个成员有偏离这一团体的意见时,就会感到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巨大阻力,一旦你有不遵循团队所倡导和规范的意见或行为时,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也会向你施压会极力把你拉回从众的轨道。二是充分发挥安全阀理论的影响作用。科赛的“社会安全阀理论”指出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化解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加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竞争性的赛事作为人们宣泄的出口,因为,自己发起“攻击”行为、观看“攻击”行为、进行与“攻击”行为相关的想象都是对业已形成的攻击性的合理宣泄,并且可以降低未来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三是重视社会心理救援,及时介入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亦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部分,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因此,我们要把老弱病残者、刑满释放人员、性格孤僻者、辍学儿童、家庭遭遇变故者等作为我们心理服务的“重点人口,做好这部分心理“弱势群体”的“重点盯防”,真正把心理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必须着眼于人民的心理需求,预警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促进公平正义,构筑社会心理防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社会的当务之急,必须重视对社会心理的引导和控制,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阳光社会心态,倡导人们以一种最佳的心理姿态和精神风貌投入生活和工作,夯实社会稳定的心理基础,并在稳定和谐的社会中获得激励与肯定、互助与友爱,遂观念改变、自信增强、耐受力增加、情绪平和,使心理生态也要呈现绿水青山、碧海蓝天。

(3)从事公益服务。参加院系(学园)青年志愿者组织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或者其他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或其他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至少3小时。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80.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马恩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3]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4]刘玉莲,汪震.社会支持内涵的新思考[J].科教文汇,2008(7下旬刊).

[5]辛自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与思路[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5).

Exploring the Path of Social S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HUANG Chang-xian

(Shanxi Police College ,Taiyuan China ,030401)

Abstract :Psychology is the science of studying human beings,It could extend to the most secretive psychological level of human beings,and solve the major psychological support problem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behavior,which provide much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of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disintegration for social stability,We must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psychology in social stability to construct an efficient,healthy and scientific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urgently,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system requires deep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goal traction,cor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strate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Key words :social psychological stability;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path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773( 2019) 03-0051-05

收稿日期: 2019-03-22

基金项目: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公安决策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以社会心理稳定的维度分析”(2018B229)

作者简介: 黄长仙(1967-),女,河北定州人,山西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安心理、社会心理学。

(责任编辑:李 捷)

标签:;  ;  ;  ;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稳定路径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