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重组武汉三公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1>3?
我们认为,区域性零售市场的整合必须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才能在几个企业简单相加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在此,我们选择了武汉的三家零售业上市公司作为模拟分析对象,来探讨区域性零售业重组的效果。
鄂武商、武汉中百、武汉中商基本情况
武汉三家公司单一来看,本地市场占有率均低于10%。实际上,如果剔除这些公司在武汉市场外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水平将更低。
按照销售额计算,三家公司都可排入全国连锁零售商的前30位,具备一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
三家公司中,以武汉中百的营业收入增长最快,门店数最多,武汉中商从营业收入上看几乎没有增长。
三家公司都处于多业态连锁发展阶段,从百货、仓储超市到便利店,基本涵盖了零售业的主要业态。
整合价值——三公司重组效果分析
有关说明:
以三家公司2003年中期会计报告作为计算依据,对存量进行模拟计算,并假设三家公司通过最简单的合并方式实现重组。
以理想状态作为计算数据确定的前提,假设成本最优,即可变成本比率取三家公司最低值,固定成本取原值。如表2和3中的取值结果。
表2 三家公司的成本费用率
% 鄂武商武汉中百 武汉中商模拟
计算取值
主营利润率 16.16
10.4511.26 16.16
营业费用率
8.66
29.21 8.42 --
管理费用率 70.25
55.6465.91 --
营业+管理费用率 78.91
84.8574.33 74.33
财务费用率
9.366.4514.68 实际值
折旧形成的费用率10.859.9618.33 实际值
工资形成的费用率19.37
24.4228.03 实际值
摊销形成的费用率 8.073.54 8.76 实际值
固定费用比率38.29
37.9255.13 实际值
变动费用比率31.96
17.7210.78 10.78
综合所和税率52.58
23.2043.38 33
数据来自聚源系统,联合证券研究所整理。各项比率计算的
分母为“主营业务利润+其它业务利润”
表3 模拟计算表
指标名称(单位:万元) 模拟合并表 简单加总 增减%
主营业务收入
434,261.65 434,917.65--
主营业务利润70,261.73
55,743.35 26.05
主营业务利润率% 16.1612.82--
加:其他业务利润 6,656.136,656.13--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
57,172.61
49,901.79 14.57
财务费用 5,891.045,891.04 0.00
营业利润13,854.216,606.64109.70
加:投资收益-67.11
-67.11--
加:期货收益 00
补贴收入 33.9433.94--
营业外收入 445.62
445.62--
减:营业外支出 636.85
636.85--
加: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0
0
利润总额13,629.816,382.25 113.56
减:所得税
4,497.842,780.20 61.78
综合所得税率%
33
43.56 -24.24
加:财政返还
减:少数股东损益 1,511.54
1,511.54
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
8.388.38
减:购并利润
净利润7,628.81
2,098.89 263.47
净利润率% 1.750.48
ROE3.260.90
数据来自聚源系统,联合证券研究所整理
不考虑整合过程中发生的短期整合成本,比如门店调整等因素造成的短期损失;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非经营性损益取原值计算;所得税率按33%计算,子公司亏损所造成合并计税率的上升和补税因素忽略不计。
原始状态:三公司的成本费用结构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说明——这个结果是很理想化的,没有考虑到整合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损耗,但是基本可以反映整合后的潜在价值。
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公司经过整合,完全有可能达到1+1+1>3的结果。
根据表4的数据,三个公司如果合并,在区域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22.1%,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主要百货品类中,三家公司家电销售额总和在区域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0%,金银珠宝超过40%,品牌化妆品超过50%(以上数据根据媒体公开资料整理),对于区域市场的控制力大大增强。
表4 合并后的市场地位
序号 企业名称
2003年销售 2003年门店数
额(亿元)(个)
1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485.17
4357
2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 181.83 96
3北京国美电器有限公司 177.92139
4北京华联集团投控股有限公司136.00 62
5家乐福(中国部分)134.37 41
本案例155.54381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按照理想状态估计,如果三家公司合并,2003年中期净利润可以达到7600万元,较实际水平提高263.47%,意味着整体的市盈率水平下降2/3,而且半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3.26%,未来有望重获再融资资格。如果三家公司在成本管理上相互借鉴,人才资源充分共享,则会有更好的效果。而达到这种状态是有可能的,这就是所谓的“协同效应”在目前基础上发挥到极限的情况。
实际上,由于整体采购规模的扩大,采购成本可能还有一定幅度的压缩空间,使主营利润率甚至高于我们所采取的计算值。
由于降低了三家公司之间的直接竞争,营业费用比率也有压缩的潜力。
从以上两点看,对于理想状态的估计仍然有保守的成分。
合并后公司2003年的销售规模可以达到155.54亿元,在全国连锁零售商排名中可以进入前5位,有利于提升品牌价值。
合并后门店数达到381家,包含百货连锁、大型仓储超市和便利店,业态更为完全,且网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比较
从表5可见,即使达到我们设想的理想状态,合并后公司的盈利性财务指标也并不显得突兀或不合理,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都处于中游,说明这种模拟的计算有其合理性。
表5 主要百货连锁上市公司相关指标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销售净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2003,中期)(%)
(2003,中期)(%)
000417 合肥百货
1.59 1.74
600631 第一百货
2.65 2.06
600632 华联商厦
4.92 2.49
600694 大商股份
2.27 4.39
600729 重庆百货
2.58 7.28
模拟合并公司
1.75 3.26
谁来整合?
整合的潜在价值是明显的,但是谁有这种能力来整合三家公司?
目前来看,三家公司共同的控股股东——武汉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最有这种现实可能性,完全可以效仿上海百联集团的模式,在控股股东层面组成一个商业控股公司。而且比之上海百联,从资产规模、股权错综程度、业态和业务范围的复杂性等角度,武汉三家公司的重组都显得相对简单。
另外的可能性是由“外来的和尚”实现对于武汉零售商和市场的整合,外来力量包括两个方面——国内零售商和外资零售商。从国资保值增值的角度看,如果现在将三家公司按照目前净资产“零卖”,显然体现不出整合的价值,除非“外来的和尚”给出的价钱合适。
虽然我们这里以武汉的零售业公司作为例子探讨了区域零售业重组的潜在价值,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地区不存在这样的机会。实际上,在南京(2家上市公司)、长春(2家上市公司)和沈阳(2家上市公司)等地,都存在同样的潜在机会和价值。
(注:笔者出于分析的方便和分析对象典型性的考虑,选取了武汉这一上市公司相对集中的传统商业中心城市,所涉及到的上市公司并未有相关信息披露,投资者不宜以此作为投资的依据。)
图1 三家上市公司近年中期主营收入
图2 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表1 武汉三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基本数据
鄂武商 武汉中百
武汉中商
销售规模(亿元)70.3145.23 40
区域市场占有率% 9.99 6.43
5.68
门店数(个)
31 286 64
业态百货/超市 百货/超市/便利店 百货/超市/连锁药店
全国排名
13
24 未参加
净资产(万元) 99,767.71
78,656.44 55,288.69
根据商务部公布排名数据和《武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