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

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

贾英敏[1]2003年在《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称代词虽然是词汇中的小类,数量有限,但却十分常用,又是口语常用词,方言特色十分鲜明,而且人称代词属于稳固的基本词汇,容易保留前代语言的旧有读音;而官话方言是汉语方言中最大的一支,通行区域也最广,因此在官话区域内研究人称代词,比较它们的差异,探索它们的演变情况,对于考察官话方言词汇发展层次、特征都很有意义,尤其是东南方言这方面的成果比较突出,尽管官话方言人称代词差异不是很大,但其中自有它的特点。本文即联系人称代词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史,对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做出较为系统的研究。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一、绪论 界定本文官话方言的区域范围,主要是依据《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的分布范围而定的,把官话方言分为五个大的方言区,分别为北部方言区、西北方言区、西南方言区、晋方言区和江淮方言区。本文选取其中93个方言点中人称代词的语音词汇情况加以比较研究。本文在研究中联系各地方言的语音系统,采取平面描写和共时比较、历史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对其做出细致深入的研究。 二、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历史 每个人称代词都有它的发展演变历史,这一部分分别陈述官话方言中11个人称代词的发展演变历史。第一人称代词的始元就是“我”,出现最早使用最广泛,一直到现在成为最常用的形式,其他形式大都消失了;“俺”字始见于宋代文献,由“我们”合音而成,是“俺”字来源的最佳解释,从“俺”的文献分布来看,大体通行在北方方言中,与现在官话方言中“俺”的用法基本一致,而南方方言中没有“俺”的说法。上古人称代词“尔”到中古时写作“你”,元明以后,几乎成为第二人称代词的唯一形式。上古时期没有用法完备的第叁人称代词,到宋代以后“他”才成为第叁人称代词的基本形式,“伊”、“渠”表示第叁人称代词保留在东南方言中。 叁、官话方言人称代词的特点 本部分比较官话诸方言的11个人称代词,即“我(俺、咱)、你、您、他、我们、你们、他们、大家、人家、别人、自己”。首先列表分析它们的差异并归纳其类型,然后总结官话方言人称代词的特点。语音方面,官话方言单数第一人称代词的语音较为复杂一些,有些方言“我”字保留了上古、中古或近代时期的语音特点,疑母h」呈逐渐失落的趋势,官话方言有的保留山声母,有的添加卜」声母,有的异化为In]声母禾卜」声母,而元音也呈高化趋势,由【Oi」LO卜【口卜{UO〕(【Ug〕、【9」、LO〕、LY〕、卜IYI);;词汇方面,叁身代词词汇差异不大,自称代词、旁称代词形式比较多样。语法方面,与东南方言相比,官话方言有意义真正虚化的复数词尾。 四、结语 综合上文第二、叁部分的内容,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 l、从古至今人称代词的数量趋于减少,渐渐固定。“我”、“你”、“他”及复数词 尾“们”都己经成为各方言共同的发展形式。 2、官话方言人称代词形式比较统一,但语音方面差异还比较大,尤其是第一人 称代词“我”,声母、韵母方面都有差异。词汇、语法方面差异不大。 3、从地区上说,官话方言的语音差异主要集中在晋方言区和西南方言区,北部 方言区几乎和普通话相一致。

付元[2]2017年在《喀左方言代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而代词作为一个封闭的词类,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方言的特征。笔者通过对现代汉语代词及方言代词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发现虽然方言代词研究呈现出迅速增长趋势,但是研究中存在研究地域和研究内容不平衡。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全面的论述,对喀左方言代词进行系统归纳,并结合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喀左方言代词进行立体研究。一方面可以总结出喀左方言代词的基本形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代词体系,并通过共时比较探究方言代词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通过历时探索,追溯喀左方言代词的来源及发展演变规律,从而将喀左方言代词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对喀左方言代词的形式、用法及语法功能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通过对现代汉语方言代词研究的分析,得出现代汉语方言代词研究发展迅速,研究越来越全面,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的结论。同时也发现研究中存在研究不平衡、研究缺乏整体性的不足,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视角。第一部分至第叁部分分别从形式、用法和句法功能叁个方面对喀左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进行描写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喀左方言人称代词有形式多样、表意丰富、句法功能较为灵活的特点。第四部分对喀左方言进行共时比较分析,通过与其他方言进行比较,总结出喀左方言代词在语音、用法及语用方面的特点。第五部分通过对喀左方言代词进行历时探究,追溯源流,使代词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试图通过全面详细的分析,将喀左方言代词完整地呈现出来,为日后喀左方言代词研究提供参考。

刘丽娟[3]2008年在《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方言词汇由于与普通话词汇比较接近,在日常的交流中感受到的差异很小,所以目前对河南方言词汇的研究不是很充分。我们拟通过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对河南方言词汇做整体上梳理,试图总结其特点,并为方言分片问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我们研究的河南方言词汇主要指的是属于河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方言词汇,包括中原官话和晋语。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河南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横向方面包括河南内部方言片之间的词汇比较、河南方言与其它官话方言的词汇比较以及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比较。纵向方面的比较包括与古代汉语词汇的比较和与近代汉语词汇的比较。通过河南方言词汇内部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河南方言词汇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远远大于其差异性。显示出了北方方言一致性强的特点。我们通过考察各个方言点相同词条的数量来探讨各个方言点词汇的相同度,以此来为河南方言片的划分提供参考资料。探讨的结果基本上能印证李荣先生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对河南方言片的划分。另外,我们发现原属于晋语汾河片的焦作方言有趋同中原官话之势,另外蔡鲁片也有与郑曹片趋同之势。通过河南方言词汇与其它官话方言词汇的比较,我们发现河南方言词汇与其它官话方言词汇的差异性很小,反映了北方方言内部差异性小的特点。从与其它官话方言词汇差异程度上来看,河南方言与其它官话方言的差异程度大体相同,体现了河南方言与其它官话亲疏关系上基本上保持了一种均衡状态。这与河南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河南地处北方方言中心,与其它方言接触程度基本上相同,属于北方方言内的南北过渡地带。通过河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河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保持了很强的一致性,这也是北方官话一致性强的表现,也显示出近年来推广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同时也显示出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在词形、词义、词源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河南方言词汇进行历时比较,我们发现河南方言继承了相当一部分古代汉语。从与上古汉语的比较结果来看,继承上古汉语词语比较多,由此也反映了河南这块中原古地有着深远的古代文化。从与近代汉语比较的结果来看,河南方言中承传的近代汉语词语比古代汉语词语数量要多得多,这跟南方方言有所不同。直接沿用的词语要远远大于词形相同而词义有所变化的词语,而且双音节词语占绝大多数。而且继承的近代汉语词汇绝大多数是在元代以后才见于文本的,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词语比较多。更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方言中存留的近代汉语词语既有来自于当时共同语的,也有源自当时已经称为中原方言词语的。总之,通过河南方言词汇与近代汉语词汇的比较,我们认为河南方言的成熟期应该是元明清时期。

房小倩[4]2016年在《山东荣成方言人称代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代词是一个较稳固的词类,方言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方言时代性和地域性,它的演变更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整个方言的历史发展面貌,对方言语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荣成方言的人称代词作为专题研究对象,力图系统全面地描写荣成方言人称代词的表现形式、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同时将荣成方言的人称代词与普通话、荣成内部有差异的另外两个方言点进行共时的比较,与明清时期的山东方言人称代词进行历时的比较,从而探明荣成方言代词与普通话、内部不同方言点、山东明清时期方言的人称代词之间在使用上的异同关系,也揭示出荣成方言人称代词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规律,展现其动态发展面貌。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包括绪论、荣成方言的叁身代词、己称代词、泛称代词、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现形式及特点、总结。绪论部分介绍了荣成市的地理概况与人文历史概况;列出了荣成方言的音系,简要描述其声韵调系统,并从语音、词汇语法两方面归纳荣成方言研究概况;综述了汉语方言代词与山东方言代词的研究现状;从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简述了本文的研究概况,说明了本文的语料来源与发音合作人情况。第二、叁、四部分分别对荣成方言的叁身代词、己称代词、泛称代词的形式和用法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描述,同时将它们与普通话、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进行了共时与历时的比较分析。第五部分对荣成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总结。第六部分总括全文,对整个荣成方言人称代词在表现形式、使用情况、发展演变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些特点既包括荣成方言人称代词在使用过程中自身固有的特点,也包括通过共时与历时比较出来的特点。通过对特点的分析总结,能够展现出荣成方言人称代词的动态发展过程。

刘雪霞[5]2006年在《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文中研究指明方言的音韵结构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整体,其中各组成要素都处于纵向的替换和横向的拼合关系之中,方言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于这种关系。但语言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系统,而是一种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结构。变异不只是“使语言结构逐渐败坏的破坏性力量”,而是一种有序之源,语言在有序的变异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结构。方言的语音变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语言内部的原发性音变,是同质结构内的音韵变迁;一种是由语言接触引发的音变,较多地表现为异质结构在同源系统内的迭加。作为中原官话的核心成分,河南方言在音韵结构的表现与演变形式、条件、方向与层次上,都不同于南方方言。南方方言中有较多的方言接触而引发的音变,表现为存在大量的文白异读。文白异读的本质是不同系统音类在同一系统内的迭置,“异”隐含着语言发展的时间层次与地域层次。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河洛一带的中原雅音自秦汉以至唐宋都是我国的标准音。中原文化历来高于周边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向外传播,从而中原语音不断影响到周边地区的语音。作为一个文化与语言的“输出者”,中原官话较少“外积型历史层次”,缺少文白异读。方言同质结构的历史层次——“内衍型历史层次”,则是河南方言音韵结构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中原官话并非一直是语言的“输出”者,而从来没有“输入”。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带来语言与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必定会在中原官话中留下痕迹。中原官话不会那么纯净的只有内部的历史演变而没有语言接触造成的异源迭置。本课题运用历史比较法与内部拟测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古的《切韵》音系和近代的《中原音韵》音系为历史参照点,结合亲属方言的比较和中原官话方言内部比较,参考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试图对河南方言音韵结构内部的演变形式、条件、方向与层次,做出解释,并讨论了中原官话与《中原音韵》的关系,为《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是以汴洛方言为核心的中原官话,提供了新的证据;在研究“同质结构内语音演变机制”的同时,也研究了由于语言的竞争而形成的异质结构的历史层次,同时,把语法音变作为本课题的重点进行了详细考察。本课题共分七章。第一章总论部分,介绍了河南方言的历史、地理、人文概况,以及行政区划。同时介绍了河南方言的概况:河南方言的历史形成、区域归属,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有关音变的理论问题,为解释河南方言的语音演变机制并探讨其历史层次提供理论基础。第叁章河南方言的音韵结构特征,分声调、声母、韵母结构系统、音韵结构内的层次类型四个部分,考察了河南方言音韵结构的基本特征与层次类型,为下文进一步研究河南方言的音变机制与历史层次提供材料基础。第四章河南方言声母的演变与层次,主要考察了河南方言中“分尖团”的地域分布与音变形式,以及知系字、见系字、影疑母字语音演变机制及其历史层次,同时研究了灵宝方言与商水方言的特殊音变现象——灵宝方言的特殊音变,商水非组字与晓组字的语音换读,并考察其特殊音变产生的机制。第五章韵母的演变与层次考察了河南方言中见系一二等字读细音的历史层次,曾梗摄德陌麦叁韵的字在河南方言中的读音与演变,其i介音增生与i韵尾消失的关系。第六章,中原官话与《中原音韵》的关系,结合中原地区与近代戏曲的起源及《中原音韵》的关系,通过对比中原官话与《中原音韵》的语音特征,对中原官话与《中原音韵》的关系作了新的讨论,认为《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是宋元时期的“汴洛音”,即现在的中原官话。第七章语法音变及其形态范畴考察了河南方言中大量存在的动词变韵表示语法意义的内部屈折形式、名词变韵的音变形式与衰退过程,并对河南方言的语法音变的性质作了讨论,认为河南方言的语法音变不是上古汉语内部屈折的遗留,而历史音变过程中的创新现象。结合汉语其他方言中内部屈折形式,探讨了这些内部屈折的来源:存古或创新,以此为基点,讨论了“古汉语是屈折语”说。

杨苏平[6]2016年在《隆德方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西麓,隆德方言隶属于中原官话陇中片。本文以田野调查中获得的语料为基础,重点描写了隆德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并对隆德方言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某些演变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异进行了初步探讨。全文共分绪论、语音、词汇、语法、语料五部分,其中语音、词汇、语法部分是核心内容。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依据和材料来源。语音部分,描写了隆德方言的单字音系(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音变(变调、轻声、儿化),比较了隆德方言的声、韵、调与中古音的演变关系,并对隆德方言文白异读的类别、历史层次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隆德方言的共时平面系统,迭加着中古汉语、唐宋西北方音、近代汉语及普通话的各种语音特征。普通话的影响是当前隆德方言语音演化的最重要动因。词汇部分,在对隆德方言各类词汇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就核心词汇、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描写和讨论。(1)隆德方言与官话方言、宁夏方言各代表点核心词、基本词的比较,在比较中探讨了隆德方言与近亲方言两类词汇的异同关系。(2)隆德方言古语词、四字格词语、亲属称谓语以及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整理和考察。研究发现,隆德方言的核心词与汉语官话方言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基本词与宁夏方言各代表点有较大的一致性。隆德方言保留了一批古汉语词语,其中一些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不能单说单用;考察这些古词语在方言中的语音语义,对于正确理解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亲属称谓语是隆德方言中较为封闭的一类词语,在普通话的影响下,隆德方言亲属称谓语的原有系统正在被打破,但新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四字格词语结构较为固定,与成语相似,但四字格词语口语性强,与成语的书面语色彩形成对照,使用频率较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主要为回族所使用,是本方言回民话与汉民话的主要区别特征。语法部分,重点描写讨论了隆德方言名词的结构特点,介绍了隆德方言特有(但不是独有)的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的用法,探讨了动词的体貌以及一些特殊句式。在描写中注重与普通话的比较,注重历史文献来源的追溯,以沟通“普—方—古”之间的演变关系。语料部分包括隆德方言同音字汇、分类词汇、语法例句以及语篇标音等。本文对隆德方言的系统性调查研究,将丰富宁夏方言的研究成果,对于拓展中原官话西部各片、特别是陇中片的比较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陆雯雯[7]2008年在《济南方言的代词研究》文中指出方言语法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不过研究情况并不平衡,就本文探讨的济南方言的语法研究来看,在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很大不足。本文将济南方言的代词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笔者在对现代济南方言的代词系统进行广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对其进行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的描写、比较和分析,一方面力求总结出现代济南方言代词的形式、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济南方言内部代词使用的差异、与周边地区以及普通话之间代词使用的差异,从而探明方言内部的差异及方言片区之间的代词使用的异同关系;另一方面也力求揭示出济南方言代词系统近二叁百年历史发展中的主要变化及其规律,从而将济南方言代词的动态发展面貌呈现出来。考虑到建国以来济南方言研究中语音、词汇和语法叁方面研究成果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和代词本身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语法和词汇方面对济南方言的代词系统进行探究,以求抛砖引玉,全面挖掘济南方言的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①调查法。利用《方言调查字表》、《方言调查词表》等材料,寻找合适的方言调查合作人,对有代表性的不同具体地点的济南方言的代词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获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②例证法。对代词特点、发展规律的总结等,广泛参考和吸取了前辈和时贤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例证,以作对比分析。所参考的主要着述包括《济南诗文选》(张传实、李伯齐选注)、《济南历代游记选》(李伯齐选注)、《元明清白话着作中山东方言例释》(董遵章着)、《济南方言词典》(李荣主编)、《山东方言词典》(董绍克,张家芝主编)等书籍和有关济南方言的其他文献,举例证明力争可靠有力。除此之外,本文写作中还采用了统计法、比较法等其它在语言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缘由;济南方言概况,包括济南市的地理位置、历代沿革及语言使用情况等;适当描写了济南方言的声韵调系统以及济南方言的语音特点,目的是为探究济南方言代词系统的语音特点和历史发展作必要准备。第一章至第叁章分别描写了济南方言的人称代训、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对它们各自的形式、语法功能和语用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对所涉及的部分语法现象作了解释。第四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济南方言内部代词的使用情况、济南市区与周边地区方言代词的使用情况以及与普通话代词使用的情况,一一作了比较分析,反映异同,并进一步总结出方言内部的差异及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第五章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济南方言代词与近代汉语代词进行了比较,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进一步揭示济南方言历史演变的特点。第六章综括全文,对济南方言代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和规律,作出归纳、概括和总结。通过文章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人称代词作为代词系统中的一个小类,在济南方言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从来源上看,济南方言中保留了许多近代汉语中代词的读音和用法,如“俺”、“咱”单音节词表示复数意义就是对传统用法的继承和发展。2.济南方言中的代词系统性很强,如指示代词分为“这”系的近指代词和“那”系的远指代词,两类中包含的词语数量上相当,而且在指示同一对象时,所用的词语也是相互对应着的。3.现代济南方言的代词数量有限,且存在逐渐简单化的趋势,易于学习和运用。为求语言使用的便利性,济南方言的代词系统正变得越来越简单,表示同一概念时,不像近代汉语那样,出现好几种说法。它只是保留其中最恰当的几种说法,其余的说法逐渐降低使用的频率直至最后消失。另外,随着普通话的影响的逐渐扩大,济南方言正逐渐丢掉自身比较土的成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向普通话靠拢。

宗燕, 杨生善, 于欢[8]2013年在《甘肃兰银官话方言代词》文中研究说明甘肃兰银官话属于官话方言。第叁人称代词有"他"型和非"他"型之别,非"他"型的来源与旁称代词有关。人称代词复数的形式是在单数后加"们"。其他代词都与古汉语有渊源关系,指示代词为二分的,疑问代词形式比较复杂。

李蓝[9]2008年在《汉语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确定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类型参项。然后对443个汉语方言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进行归纳整理。现代汉语方言中使用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共有4类24种复数表示法。用同样的方法来归纳44个少数民族语言,这些少数民族语言有3类9种复数表示法,没有汉语方言复杂。接下来本文讨论了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中的一些问题。首先讨论的是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出现顺序与山东方言中的"回头演变"现象。然后本文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四种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优劣,认为信息结构和信息编码的优势是增标法成为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优势类型的主要原因。最后的"余论"简略地讨论了语言类型学应如何处理汉语这种方言复杂的方言,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的关系等问题。

高培培[10]2014年在《邯郸方言代词研究》文中指出代词是语言中数量有限但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基本词。汉语方言代词的使用比较有特色,颇有研究价值。随着近些年学界对方言语法研究的逐渐重视,代词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状况并不平衡。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与晋、鲁、豫叁省接壤,其所辖各县的方言分别归属于晋语、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邯郸方言的过渡性特征值得全面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从目前来看,有关邯郸方言代词的调查描写和专题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因此,本文选择邯郸方言代词进行研究,为了解邯郸方言全貌和推进汉语方言代词及河北方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方言材料。本文依据丰富的调查资料和语言事实,对邯郸各个方言点的代词的形式、意义和语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描写,对各个县中有特色的代词加以探讨,最后对邯郸方言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邯郸的地理环境,描述邯郸方言的概况,然后介绍了汉语代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最后对本文的语料来源、方法及体例加以说明。第二部分对邯郸方言的人称代词进行描写与分析。首先描写了人称代词的形式。我们发现邯郸方言的人称代词单数在数量上比普通话多出一倍,如多出了“俺”、“恁”、“乜”,其中“乜”在邯郸方言中相当于第叁人称“他”。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多样化,复数词尾主要有“都”和“们”两类。邯郸方言没有“您”、“怨”这样的敬称。其次对人称代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分析。我们发现,作定语时,人称代词“我”、“你”、“他”比“俺”、“恁”、“乜”的修饰范围小,“俺”、“恁”、“乜”是人称代词的亲属领格。邯郸方言具有代词复指处置式,如“把门关严它”。对于非叁身代词我们主要探讨反身代词和旁称代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最后归纳邯郸方言人称代词的特点。第叁部分对邯郸方言的指示代词进行描写与分析。首先描写了指示代词的形式。邯郸方言的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如“这”和“那”、“这会儿”和“那会儿”、“镇”和“恁”、“镇的”和“恁的”、“镇个儿”和“恁个儿”。邯郸方言的指示代词存在着弱化、脱落、合音、儿化等现象,其中合音现象比较突出。在构词上,指示代词带有附加成分,如附加“个儿”或者附加“的”的指示代词“镇个儿”、“恁个儿”、“镇的”、“恁的”等。其次描写了指示代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各县方言有特点的指示代词和合音式指示代词进行了具体分析。比如,我们发现在魏县话中,“这”能受定语的修饰,还有助词的用法,相当于助词“的”,魏县越往西,“这”当助词的越多;永年话中的指处所的“可能是合音词;涉县话中的远指代词为“么儿”,读音上和其他各县不同,等等。最后总结了邯郸方言指示代词的特点。第四部分对邯郸方言的疑问代词进行描写与分析。首先描写了疑问代词的形式。我们把疑问代词分为五类,按照分类把邯郸14个县(外加市区)方言疑问代词的基本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发现邯郸方言疑问代词多有合音现象,且合音后多儿化,合音词如“啥”、“咋”,儿化词如“啥儿”、“多儿”。其次对疑问代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分析。疑问代词除了疑问用法外,还存在着非疑问用法,可以表示任指、虚指和不定指。有些疑问代词具有多个功能,如“咋”既可以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也可以询问原因。最后归纳邯郸方言疑问代词的特点。第五部分是结语。通过将邯郸方言代词调查分析的结果与山西晋语、河北张家口晋语、毗邻的冀鲁官话、中原官话的代词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邯郸方言代词所具有的由晋语向官话过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 贾英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喀左方言代词研究[D]. 付元.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3]. 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 刘丽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 山东荣成方言人称代词研究[D]. 房小倩. 兰州大学. 2016

[5]. 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 刘雪霞. 复旦大学. 2006

[6]. 隆德方言研究[D]. 杨苏平. 河北大学. 2016

[7]. 济南方言的代词研究[D]. 陆雯雯.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 甘肃兰银官话方言代词[J]. 宗燕, 杨生善, 于欢. 丝绸之路. 2013

[9]. 汉语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J]. 李蓝. 方言. 2008

[10]. 邯郸方言代词研究[D]. 高培培.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