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优化与实践论文_雷广洲1,郑坤坤2

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优化与实践论文_雷广洲1,郑坤坤2

1.阜阳市城乡规划局泉北规划分局 安徽阜阳 236000;安徽省阜阳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 安徽阜阳 236000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城乡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生态问题凸显,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主要类型之一,可以成为解决城乡社会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为此,文章主要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下,对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与实践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社会生态学;城镇体系;规划方法;实践

引言:传统城镇体系规划过于关注物质空间布局,忽略了人的发展诉求,并且指导范围往往局限于城镇自身,忽视了对乡村地区发展的指导,使其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生态问题。而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下,能够对城镇突袭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为此,对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社会生态学视角下传统城镇体系规划存在的不足

社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将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重视人与环境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城乡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基本载体,将社会生态学视角引入城乡规划,可以社会生态问题的研究了解现有城乡规划的不足,之后再通过创新优化规划方法与内容的方式,有效解决现有社会生态问题。通过我国多年城镇体系规划的实践情况发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规划方法,即为在西方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三结构一网络”(城镇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框架,然后以不同层面城镇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的分析结果,对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明确应当重点发展的城镇和区域基础设施布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过于重视物质空间布局,忽略了城镇化的主体—人的发展诉求,指导范围也局限于城镇自身,忽略了对城镇化的支撑力量—乡村地区发展的指导,使其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生态问题,例如劳动力析出与就业不均衡、非正规就业群体难以融入城市、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均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等。

二、社会生态系统平衡的城镇体系规划目标设定与路径选择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社会生态学目标设定

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应在传统规划对物质空间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进行设定的基础上,增加对社会生态学目标的设定:第一,加强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指导;第二,充分发挥县域和小城镇层面对城镇化的贡献作用,促进本地城镇化;第三,以人为本,满足劳动力就业、生活等各种基本需求。为实现以上目标,城镇体系规划方法需要在传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在社会生态学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划分城镇化发展类型,针对不同特点的地区,提出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和农业发展策略;通过对小城镇产业发展和政策指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小城镇发育和本地城镇化;在城镇化分区指引的基础上,划定劳动力供给分区,并对非农就业空间做出安排,为析出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岗位,优化生产力布局结构;通过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和生活提供必要支撑[1]。

(二)基于不同区域劳动力吸纳特点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

社会生态系统平衡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吸纳特点,通过空间指引相关策略实现本地或就近城镇化。首先,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城镇周边区域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产业集聚带动能力和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带来的人口聚集效应,通过引导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居住、服务与休闲等配套设施,吸引本地及外来劳动力就业。其次,对于广大农村腹地,由于不同区域的主要农作物种植类型不同,其农业综合效益和劳动力析出水平也会有较大差异。例如,大棚种植是一种高用工量、高收益的种植类型,由于收入较高且全年多数时间用于干农活,因此在以大棚种植为主的村庄,劳动力析出并不明显;粮食种植则是一种低用工量、低收益的种植类型,且每年有较长时间处于农闲状态,所以在以粮食种植为主的村庄,劳动力析出非常明显;林果种植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中用工量、中收益的种植类型,家庭收入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支出,农业种植过程所吸纳的劳动力相对有限,剩余劳动力会选择外出务工,所以在以林果种植为主的村庄,劳动力析出相对明显。

三、社会生态学视角下城镇体系规划方法的优化

(一)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平衡的城乡就业统筹方法

社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点在于城乡就业额平衡,从而实现区域劳动力吸纳平衡与就近就业的目的。针对此,在城乡就业统筹过程中,应当合理规划城镇区域类型,并详细分析乡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因素,积极开展对区域内劳动力供给规律的研究,为非农就业空间布局提供有效的引导。

(二)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平衡的城乡公共

服务设施配置社会生态系统平衡要求区域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规模需满足当地居民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因此,建立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应作为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重要部分。在满足社会需求并考虑可实施性的基础上,适当提升深入广大乡村腹地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形成三大类、多层级的结构体系:对于全面型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做到设施种类齐全,并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扩大服务半径,方便城乡居民共享;对于基本型公共服务设施,应当秉承分区统筹、多模式和均等化的原则,根据城乡区域分类,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要兼顾效益和可操作性;对于特色型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城镇化区域类型,进行特色化配置,如旅游资源型城镇应配置旅游服务中心、客运服务点等[2]。

(三)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平衡的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配置

社会生态系统平衡要求城乡交通应方便居民就业和获取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在传统城镇体系交通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城乡公交骨干线和基本线规划:公交骨干线要联系各个市县,构成区域的快速公交骨架;公交基本线连接各个片区、小城镇,覆盖整个区域。在此基础上,发展城乡公交和巴士:城乡公交设置在交通量较大的非农就业集中地区,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城乡巴士设置在人口稀疏、非农就业不足的地区,适应其交通量小的特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照搬城市建设模式,而是根据乡村社会生态特点和城镇化区域类型,采用适应于每个区域自身特点的多模式适宜性技术。同时,需要计算建设、运行、管理和维护成本,增强规划的可实施性。以村镇供热设施为例,通过采用分区分类供热的模式,解决城乡不同类型居民点的真实需求。

结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我国城乡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生态问题凸显,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主要类型之一,可以成为解决城乡社会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为此,文章围绕社会生态学视角下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优化与实践方面进行了详细叙述,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毛蒋兴,郑雄彬.社会生态平衡:新时期城乡规划调整思考[J].规划师,2015(12):10-14.

[2]易斌,翟国方.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与研究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和展望[J].规划师,2016(5):81-85.

论文作者:雷广洲1,郑坤坤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城镇体系规划方法优化与实践论文_雷广洲1,郑坤坤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