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研究IIBSRQ收集时间:199611_老年人口论文

博士论文选粹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研究IIBSRQ收稿时间:19961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稿论文,选粹论文,中国社会论文,博士论文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五大任务之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障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通称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从社会保障体系本身机能分析,它直接关系着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社会保障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从社会保障的外在经济因素分析,它直接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相联系,同时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失业率、投资、储蓄等经济活动。可以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中的市场经济就难以进一步发展;但有了社会保障体系,如果社会保障水平不适度,过高或过低,市场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政府和企业在经济上都难以承受;保障水平过低,一些人的基本生活难以保证,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关注。目前,不少西方国家由于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导致预算赤字大幅度上升,政府被迫增加税收,致使群众不满,社会不稳定;同时,由于社会福利过多,增加了生产成本,相应减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制约了经济发展。

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都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理论课题:如何确立适度社会保障水平。这一课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研究较少,我们在此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

1 社会保障水平的涵义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初出现在美国的《1935年社会保障法》中。社会保障的核心要素——社会保险,早在1883年已由德国政府创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创立至今,人们留下了很多对社会保障含义和性质的理解。在总结中外定义的基础上,同时吸取国外社会保障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社会保障是依据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由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证社会成员尤其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特殊帮助者基本经济生活安全项目的总称。这一定义包括了社会保障原则、对象、组织形式和保障程度。其中,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保障原则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我们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依据和出发点。

中国社会保障内容包括四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贫困者的最低生活;社会保险是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社会福利是高层次保障,增进公民生活福利;社会优抚是特殊保障,保障军烈属的基本生活。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内容的重点和核心,它直接左右着社会保障总水平的高低。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从量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具体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质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不适度”之分,具体测定标准是社会保障支出要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力相适度,它应既保障公民基本经济生活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质与量的统一上看,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超越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社会保障水平,即便很高,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致力于研究和提倡的应该是适度社会保障水平。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水平,它要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相适应。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①既保证社会稳定,又促进经济发展;②既有利于社会公平,又有利于提高效率;③既保障公民生活,又激励公民积极劳动;④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一是社会保障需求条件,二是社会保障供给条件。社会保障需求条件包括: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总量;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社会保障供给条件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和储蓄、财政收入、国有固定资产、社会保障资金增值、社团和民间捐献等。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就是实现社会保障的“需求”与“供给”在适度水平上的平衡发展。

2 社会保障水平的“度”

2.1 适度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和方法

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归纳提炼出了社会保障负担系数模型和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模型,进而提出了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

其中,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H选定为0.75。O[,a]代表老年人口比重,Z代表失业保障支出比重,J代表工伤生育保障支出比重,M代表社会福利优抚支出比重。

在此基础上,依据劳动分配理论和人口趋势理论及有关预测结果,把有关数据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初步得出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即老年人口比重达到30%左右时,适度保障水平上的上限约为26%。同时,依据不同国家和不同年代的数据,可以具体测定出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和下限,即测定出特定时点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区域,也可以测定出特定时点社会保障水平的超度状况。

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的测定表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超出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上限,高福利国家瑞典在70年代初就超过了适度上限,见表1。事实也表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处于兴旺时期,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初愈来愈多地暴露出矛盾和问题,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制约,经验实证说明,此时社会保障水平已不适度。依据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计算的结果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现实状况的吻合度很高,这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定模型和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表1 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适度状况(1960—1985)(%)

资料来源:①哈罗德.L.威伦斯基.福利国家与均等化.加利福尼亚大学,1975:30

②欧洲统计资料.社会保障.1983,英文版

③美国统计摘要:1985.英文版,1985:355

④OCED Economic Out LOOk.Dec.,1986

⑤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87.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267、269

2.2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超度的内在机制和后果

适度保障水平的功能是:①保证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要求,使社会保持稳定;②可以适度调节社会需求,推动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并存,推动经济发展;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④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后果是:①抬高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企业的再投资和国家对外竞争能力;②劳动者滋长依赖、懒惰情绪,影响经济效益;③财政紧张,导致一些不利的政治后果。

社会保障水平超度的原因有:人口老龄化上升;失业率上升;医疗保健水平提高;政策变量和观念误差。其中,政策变量是最关键的可控变量,西方工业化国家保障水平超度的关键是在政策上保障项目过多,保障程度过高。这种政策的观念基础是误认为福利越多越进步,忽略了保障超度的消极影响。

3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

3.1 社会保障总体水平

依据有关数据资料,同时为了与国际社会保障水平比较,我们把中国现有保障水平分为三项:一是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小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二是含住宅投资的保障水平,称“中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三是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的保障水平,称“大口径统计分析”保障水平。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现有社会保障水平(1992年),从总体上看,不含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在5%左右,加上住宅投资和价格补贴,在13%左右,见表2。

表2 中国现存社会保障各项支出水平(1978—1994) (%)

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1987—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1995

②中国社会统计资料(1987).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123

说明:①H41代表退休离休养老保险福利费;H42代表在职职工保险福利费,包括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费等。H43代表优抚支出费;H44代表城乡贫困救济费;H45代表孤老残和养老福利院费用支出;H46代表价格补贴费;H47代表住宅投资。

②H48代表不含价格补贴和住宅投资的社会保障费用总额;H49代表含住宅投资在内的社会保障费用总额;H50代表含价格补贴和住宅投资在内的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③“NA”代表暂无确切数字。

3.2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国际比较

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从直观上比较,与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保障水平接近。如果进一步分析社会保障水平的国民经济实力基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并把二者对照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现有社会保障水平虽然与西方工业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保障水平接近,但中国现有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却远远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60年代的水平(见表3)。这一比较说明了两点:一是中国的相对社会保障水平超前于当时西方工业化国家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二是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和确立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应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防止保障水平不适度给经济长远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表3 中外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GNP比较

资料来源:①人均GNP按当年可比价格计算,基础数据来自: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人民出版社,1985;国际经济和社会统计提要(1986).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②中国社会保障水平按“大口径统计分析”选取数据。

3.3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内部要素比较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内部要素比较,采取分项和综合两种研究方式展开。分项研究包括对社会保障各项具体水平的发展情况分析;综合研究包括按大、中、小三种统计口径对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分析。

分项研究证明:职工养老保险类保障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最大,其次是在职职工保险福利支出比重,二者相加占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小口径”的96.39%。可见这两项支出左右着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各项保障支出中,唯有养老保险性支出水平始终呈上升趋势,其它各项支出水平有的波动起伏但总趋势都在下降。进一步的相关和回归统计分析表明,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度最高的是离退休保险福利支出水平,相关系数r为0.9,回归方程计算结果表明离退休保险福利费支出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总水平就上升1.115个百分点。这说明,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老年人口或离退休人数及其保障支出水平是制约保障水平的基本变量。

综合研究表明,把各项保障支出加在一起,从“小口径”上计算,中国社会保障总水平呈小波动上升趋势,见图1的H[,48]线;从“中口径”上计算,中国保障总水平呈现大波动略向上水平发展趋势,见图1的H[,49]线;从“大口径”上计算,呈现为微小波动持平发展趋势,见图1的H[,50]线。“小口径”的上升,主要由离退休人数不断增加所致,“中口径”和“大口径”的持平波动发展,主要由于近年来逐渐削减价格补贴和住宅投资所致。这里,“大口径”下的保障支出总水平最具有研究价值,这不仅由于该种统计指标与世界社会保障水平统计指标易接轨,而且由于它所展示的数量化发展趋势说明了社会保障支出总水平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重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协调和同步发展,是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不过,由于人口老化趋势越来越重,要保持保障水平的持平发展,必须以其它保障水平逐渐下降为条件。

图1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总水平及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表2中有关数据绘制。

3.4 中国城乡保障水平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职工保险福利支出,它主要代表市镇社会保障水平。统计分析结果是,市镇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98.77%,农村占1.23%(1992年)。

4 中国现代适度社会保障水平选择

4.1 现存总水平适度分析

把老年人口比重和失业率等有关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公式,计算并得出结果表明,在1978年至1992年期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上限值分布于9%—12%之间,适度下限值分布于8%—10%之间(见表4)。把它们同中国现存保障水平对照比较,可以看出:①“小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未达到适度下限;②“中口径”的社会保障水平,几乎完全分布在适度上限和下限的区间内;③“大口径”的保障水平,全部超出了适度上限。不过从总趋势上看,大、中两种口径统计分析的社会保障水平,都围绕着适度区域起伏,并向适度区回落,见图2。

表4 中国现存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统计分析结果(%)

资料来源:①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②中国统计年鉴1987.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③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说明:表中数字根据1982、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1978年1%和1994年1‰人口抽样数据计算

图2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表4中有关数据绘制

4.2 现有城乡保障水平适度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总水平的适度状况,具体分布在城乡,又有区别。为了进一步分析,我们把社会保障总水平分解为城市(市镇职工和居民)和农村(农民)。依据全国社会保障水平是城市保障水平和农村保障水平的总和的原则,我们推导出城市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公式4.1)和农村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公式4.2)。

S[,c]=(O[,ac]+Z[,c]+J[,c]+1/11M[,c]).H

(4.1)

S[,r]=(O[,ar]+10/11M[,r]).H(4.2)

公式中,S[,c]代表城市社会保障支出水平,S[,r]代表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水平。O[,ar]代表市镇非农业老年人口比重,Z[,c]代表城市失业保险金占工资收入的比重系数,J[,c]代表城市工伤生育保险支出占工资收入的比重系数,M[,c]代表城市人口社会福利救济等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的比重系数,H代表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O[,ar]代表农村农业老年人口比重系数,M[,r]代表农村社会救济福利支出比重系数。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中不包含失业保障支出和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同时由于社会救济福利支出城乡比例约为1∶10,所以,公式(4.1)和公式(4.2)有所区别。

接着又选定了城乡适度保障水平分析参数。把有关参数代入公式(4.1)和(4.2),得出城乡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见表5和表6)。把这些数值与中国现存城乡保障水平比较,我们发现:城市保障水平,“小口径”的保障水平适度状况良好,只是于1990年超过适度上限0.362个百分点,而且又于1992年回落到适度区内;“中口径”和“大口径”保障水平,都处于超“度”状态。这也就是说,中国现存城市保障水平,如果减掉价格补贴和无偿提供住宅投资,基本处于适度范围内。农村保障水平,由于没有价格补贴和无偿提供住宅投资,只有“小口径”社会保障水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于适度下限约为5%—6%。

表5 中国城市现存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

资料来源:①“现存水平”中有关数据是根据表4中有关数据计算,在计算“优抚”、“救济”、“孤老残”的保障支出水平时,城市保障支出水平按1/11比例计算(以城乡为1∶10比例计算)。

说明:①H48、H49、H50代表的内容同表4。

②“适度上限”和“适度下限”中的有关数值根据公式(4.1)和城乡老年人口比重及有关数据计算。

表6 中国农村现存保障水平适度状况(%)

资料来源:①“现存水平”中有关数据是根据表4中有关数据计算,在计算“优抚”、“救济”、“孤老残”的保障支出水平时,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按1/11比例计算(以城乡为1∶10比例计算)。

②“适度上限”和“适度下限”中的有关数据根据公式(4.2)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及有关参数计算。由于农村保障项目少,适度水平的伸缩性小,所以适度上限与下限的差距也小。

③“现存保障水平适度状况”中,“—”代表超过适度下限的数值。

比较分析发现,城市保障水平超出适度上限约为6%—8%(见表5),农村低于适度下限为5%—6%(见表6)二者几乎相抵。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城乡保障水平的差异点主要在住宅上,城市住宅投资支出水平为5%—6%,与农村保障水平低于适度下限值非常接近(见表7)。分析这种差异,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假设和结论:一是农村以农民住宅为基础的潜在的“真实保障水平”,如果转化为“名义保障水平”(《中国统计年鉴》上统计的保障支出水平),即便农民住宅有些地方不像城市住宅投资那样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农村保障水平接近适度下限范围;二是城市保障水平超出上限值的部分正好弥补了农村保障水平超出下限的部分,从而使中国整体保障水平在“中口径”上是基本适度的,如果把城市超上限部分转化为农村保障起动基金,可以使其在适度范围内发展起来。

表7 中国农村保障水平低于适度下限值与城市住宅投资水平数值比较(%)

资料来源:①“农村保障水平低于下限值”中数据来源于表6。

②“城市住宅投资支出水平”中数据来源于表2,其中1978年和1980年为估计值。

4.3 中国近期适度保障水平

我们把现在至2010年的社会保障水平设定为近期保障水平。把21世纪初中国老年人口比重预测结果和国家有关失业率的有关规划等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得出中国近期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值。统计结果是,在2000年的适度保障水平,依现行退休制度(男60岁女55岁)计算,上限为11.93%,下限为10.06%。到2010年,适度保障水平的上限为13.73%,下限为11.86%。见表8。

表8 中国近期适度保障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公式(2.1)和中国人口预测有关参数计算。

说明:①“A”代表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基础的计算结果。

②“B”代表以男60岁女5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基础的计算结果。

4.4 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

中远期年份,选定为2020年至2050年。把有关老年人口比重等参数代入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得出中国中远期适度保障水平。统计分析结果是,中国适度保障水平,2020年上限为15.03%,下限为13.17%;

2050年上限为26.57%,下限为24.70%。上限为26.57%,这意味着接近在劳动力可承受的合理负担系数基础上社会保障水平的上限26.88%。

5 中国适度保障水平发展策略

5.1 平衡发展模型与方法

社会保障的供求平衡要建立在适度保障水平基础上,同时受社会保障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所制约。依据社会保障水平适度分析式,同时依据社会保障资金的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提出了适度保障水平的需求平衡分析式(公式5.1)和供给平衡分析式(公式5.2)。

S=S[,d]=S[,ad]/G=PNR/G(5.1)

S=S[,b]=S[,ab]/G=(I+U+T)/G(5.2)

在社会保障水平供求平衡分析式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供求平衡点模型(公式5.3和公式5.4)。

PNR/W=O[,a]=(I+U+T)/W (5.3)

PNR/W=O[,a]+L[,s]=(I+U+T)/W(5.4)

公式中,S代表社会保障总水平;S[,d]代表社会保障需求水平;S[,b]代表社会保障供给水平;S[,ad]代表社会保障支出需求总额;S[,ab]代表社会保障资金供给总额;G代表生产总值GDP;P代表受保障人口;N代表保障项目;R代表社会保障程度;I代表个人保障资金供给总额,U代表单位或企业保障资金供给总额,T代表国家保障资金供给总额;O[,a]代表老年人口比重;L[,s]代表劳动人口自身的保障资金供给份额。

在社会保障水平供求平衡模型的基础上,依据G、N、P和I、U、T等要素可以进行适度供求平衡调控。

5.2 中国社会保障近远期平衡发展策略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是社会保障旧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是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障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是国家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尤其是一些企业现有的养老金都难予支付。面对这种现实,在具体测定了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状况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两个社会保障过渡策略。

(1)“小步走快转弯”。“小步走”是指社会保障项目的增加和保障程度的提高,不能走得太快、太急,应先突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其它项目可以暂缓,逐渐适度解决。如目前应侧重解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进而带动其它保障事业发展。“快转弯”是指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已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应该采取措施快速地由社会保障“国家化”、“政府化”向社会保障“社会化”转变,把原有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国家和企业投入快速地过渡到社会化投入。我国原有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已很多,有些社会保障项目完全可以实现在不改变资金投入总量的前提下,快速地由原来的条块分割和政府化投入向社会化投入转变。如现有的离退休人数和离退休金总量都是已定的,完全可以把这笔资金由国家和单位以退休金形式支付快速地转化为由社会保险公司以养老金的形式支付。当然,这里的“快转弯”还要与“小步走”结合。这也尤如一个人走路,小步走快转弯可能不会摔倒,如果快步跑再加急转弯就容易跌跤。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也有这个规律。“小步走”是针对社会保障项目程度的扩大和提高而言的。“快转弯”是针对社会保障方式和方法而言的。“小步走”与“快转弯”结合战略,就是指中国社会保障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可以快刀斩乱麻,抓住时机迅速转变,但社会保障项目、程度的增加和提高要稳中求妥,在“转变”前和“转变”后都要有一个适当的过渡和调适期。“小步走快转弯”是一种近期发展战略。

据统计分析,我国城镇职工社会保障水平在形式上有些超“度”(主要表现为价格补贴和住宅投资上),但在实际上还有些亏空(有些企业的离退休金不能按时发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小步走快转弯”策略Ⅰ和策略Ⅱ。策略Ⅰ是在社会保障需求上作文章,主张压缩超“度”部分填补亏空部分。策略Ⅱ是在社会保障供给上作文章,把国家和企业供给转化为个人供给,实现社会保障适度健康发展。

(2)“切线式渐进发展”。“切线渐进”是指在原有社会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点,以切线的方式延长或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改变保障方式,强化保障功能。它的基本特点是:①它以特定社会保障状况为基础,把特定历史阶段的保障状态比作一个“年轮”,并以此为起点,以切线形式渐进发展。如逐渐加大个人对社会保障奖金的供额。②它不是盲目的,无中心的,而是以切线圆的圆点为中心,即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激励人民努力劳动为中心,逐渐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③它以特定的尺度——适度保障水平和劳动者的经济承受力——为控制半径,通过渐进地改变控制半径去扩大保障的功能。如随着人们经济承受力的增强,渐进地扩大职工个人缴纳份额,逐渐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④它以最佳时机为切点或转折点,把社会保障内容不断地引向新阶段。如抓住工资改革、价格调整、用人制度改革的最佳时机,改变原有保障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实施。⑤它以特定的“切线长”控制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时间、程度,从而形成一个周期性检验和完善的过程。“切线式渐进发展”策略,根据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实际,我们提出了两个具体形式。策略Ⅰ是以切线渐进形式逐渐加大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障金的份额。策略Ⅱ是以切线渐进形式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提高农村保障水平。

[*] 用公式(2.1)计算社会保障水平上下限值时,首先要考虑老年人口比重“O[,a]”,老年人口社会生活是必须首先保障的,经过计算,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以不超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限度。其它变量,按照国际经验和中国已采取的保障政策,失业保障支出比重系数“Z”一般在1%—1.5%左右,下限选1%为宜;工伤生育保障支出比重系数“J”一般在0.016%—1.5%左右,下限选0.016%为宜;社会福利优抚支出比重系数“M”一般在1%—1.5%左右,下限选1%为宜。参见: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革出版社,1995:48—50

标签:;  ;  ;  ;  ;  ;  ;  ;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研究IIBSRQ收集时间:199611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