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蔡氏?_中国文学史论文

谁是蔡氏?_中国文学史论文

Ts’ai Chi’h是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Ts论文,ai论文,Ch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诺埃尔·斯托克说,收入第一本意象派诗选《意象主义者》(1914年2月;3月)中的六首庞德诗中,有四首“是[庞德]从他在汉学家翟理斯的著作中发现的中国诗英译文发展而来”。① 那四首诗即“After Ch’u Yuan”、“Liu Ch’e”、“Fan Piece,for her Imperial Lord”和“Ts’ai Chi’h”。前三首的确是根据艾伦·阿普沃德(Allen Upward)在1913年9月给庞德看的翟理斯所著《中国文学史》(1901)中的英译中国古诗改写的;② 原诗分别可确认为是屈原的《山鬼》片段、据传是汉武帝刘彻所作的《落叶哀蝉曲》和班婕妤所作的《怨歌行》。相应的,它们的标题可分别汉译为《仿屈原》、《(仿)刘彻》和《纨扇歌奉君上》。然而,最后一首却是个问题,因为其标题和内容都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来源。③

既然屈原和刘彻都是原诗的作者名而被庞德用做自己诗歌的标题,那么我们不妨假定“Ts’ai Chi’h”也符合同样的模式,是个人名。屈原和刘彻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甚至班婕妤也颇有诗名,而Ts’ai Chi’h又是谁呢?

《诺顿诗歌选集》给其中所收“Ts’ai Chi’h”一诗添加的注释告诉我们:“Ts’ai Chi’h,或更常见的是Ts’ao Chih【曹植】,是生活于公元192至232年间的一位诗人的名字。庞德拿它来用作他的诗作的标题,也许表明他在其中模仿了曹植的‘五言诗’的风格,抑或甚至就是其诗之一的翻译。”④ 或简而言之曰:“更通常叫曹植,写五言诗的中国诗人(192-232)。”⑤ 这是真的吗?我们猜想,这也许是一个很不错的猜想,但很可能错了。这段注释的作者或编者也许意识到以副词“也许”引导的从句透露出太明显的猜想倾向,于是乎在晚近的两个版本中就把它删除了。究其源,这两种注释可能是基于对方志彤在《费诺罗萨与庞德》(1957)一文中并不肯定的说法的误解。⑥ 众所周知,五言诗据说是李陵(前?-74)发明的,其后风靡不衰,善此道者代不乏人,故对于曹植来说,这种诗体也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曹植并不仅仅擅写五言诗,而于骚、赋、四言等文体也无不精熟。而庞德的诗与其说像五言诗,倒不如说像日本的俳句。而且,“Ts’ao Chih”和“Ts’ai Chi’h”,四个字没有一个是拼写完全相同的,怎么就被画上了等号呢?

在1986年出版的《意象派诗选》中,裘小龙把“Ts’ai Chi’h”译成了“蔡姬”。⑦ 依照威氏拼音法(the Wade- Giles system),“蔡姬”的音译的标准拼法应该是“Ts’ai Chi”,看来与“Ts’ai Chi’h”还是有些出入。所以说,这又是一个不错的猜想。的确,在中国人眼里,“Ts’ai Chi’h”这个拼音名字更容易令人联想到蔡文姬,而不是曹植,因为前者的名气并不比后者稍逊,而且,至少“蔡”的拼法与“Ts’ai Chi’h”的前半部分完全相同。然而,传统上蔡文姬(蔡琰)有时可简称为“文姬”(京剧中有一出剧目就叫《文姬归汉》),但从来不曾被称作“蔡姬”。而且,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压根儿就没有提到她,却至少有两页(第123和124页)提到了曹植,但其名被拼写为“Ts’ao Chih”无误,几乎又不可能两部分都被庞德抄错;其中所引的两段曹植的例诗(可确认为《七步诗》和《君子行》片段)也与庞德的那首诗在内容和措词上毫不相干。

然而,裘译的“蔡姬”也许与蔡文姬无关,因为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个被称为蔡姬的女人。《左传·僖公三年》曰:“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理雅各英译为:

The marquis of Ts’e and Ke of Ts’ae [one of his ladies]were in a boat on a lake in the park,when she made it rock.The marquis was afraid,changed colour,and forbade her; but she persisted.The marquis was angry,and sent her back to Ts’ae,without absolutely put her away,Ts’ae married her away there,however ,to another.⑧

尽管理雅各的书有可能当时被庞德读到(他后来于1946年确实用理雅各的一卷书来改译“四书”),但其中汉语人名的拼法不同于晚出的威氏拼音法,蔡姬被译为“Ke of Ts’ae”,转换成威氏拼音法,应该是“Chi of Ts’ai”,或仿翟理斯译的“the Lady Pan”(班婕妤),意译为“the Lady Ts’ai”。如此看来,庞德的“Ts’ai Chi’h”不大可能是“蔡姬”的音译,因为他不懂汉语,碰到汉语文献的法译本就照抄法语的音译拼法,碰到日译本就照抄日语的音译拼法,碰到英译本当然也只能照抄现成的拼法,而不会改动。

实际上,依照任何拼音法,“Chi’h”都是个错误的拼写,撇号被误置于不发音的辅音字母“h”前面,这在汉语中让人不知道该如何发音。相应的,有四种改正的可能:Ch’ih,Chih,Ch’i和Chi,依照汉语拼音方案,则分别为Chi,Zhi,Qi和Ji这几个音。如果加上声调,这四个音可与Ts’ai这个音形成多种组合;若写成汉字,则有更多的可能。但不幸的是,这些组合没有一个听起来像我们所熟知的古代诗人的名字。

既然“Ts’ai Chi’h”一诗的内容和标题的出处都尚未确定,那么我们不妨假设,该诗与其它三首诗不一样,并非中国古诗的翻译,也不是仿作,而是庞德自己创作的所谓“中国风格”的作品,借用他描述阿普沃德的中国风格组诗《来自中国花瓶的芳香花瓣》的话来说,是他在阅读了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之后,“利用了一点有关中国的记忆,从他自己的头脑中编造出来的”。⑨ 这多少可以从他很可能是同一时期写作的、但发表较晚(于1914年6月20日发表于《爆发》第一期)的一组两首中国风格短诗中得到印证:

EPITAPHS

Fu I

Fu I love the high cloud and the hill.

Alas,he died of alchohol.

Li Po

And Li Po also died drunk.

He tried to embrace a moon

In the Yellow River.⑩

前一首是根据翟理斯所译唐人傅奕自作的墓志铭(“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旧唐书·傅奕传》)改写的。翟氏的译文是:“Fu I loved the green hills and the white clouds.../Alas! He died of drink.”(11) 可以看出,改动并不算太大。后一首所据却不是诗作,而是翟氏的一段叙述:“After more wanderings and much adventure,he[Li Po]was drowned on a journey,from leaning one night too far over the edge of a boat in a drunk effort to embrace the reflection of the moon.”(12) 显然,这就多点儿“编造”的成分了(顺便说一句,传说中李白是溺死于长江,而不是黄河)。这两首作法有所不同的诗与曾经发表在《意象主义者》中的那四首诗,后来又同时被收录在诗集《五年间》(Lustra,1916)之中,而“Ts’ai Chi’h”很可能就属于后一种类型。

既然没有证据表明,在阅读翟理斯的著作之前,庞德还接触过别的什么有关中国的文献,(13) 那么我们就不妨尝试仍旧到那里去追根究底。在翟氏那本书中,至少有两个人名比“Ts’ao Chih”与“Ts’ai Chi’h’在拼法上更相近。一个是 Chao Ts’ai- chi,15世纪诗人,“生平不详,传记无存”。(14) 翟理斯所说并不算准确。查朱彝尊所编《明诗综》可知,有女诗人名赵彩姬;该书第98卷录有其所作诗四首,并附有作为诗话的小传:

彩姬,字今燕,南院妓。……今燕,张幼于所狎,名冠北里。时曲中有刘黄董罗葛段赵何蒋王杨马褚,先后齐名,所称十二钗也。晚居琵琶巷口,冶游少年号曰闭门赵四。其才技颇胜诸人。(15)

翟理斯的书中例举的Chao Ts’ai- chi的一首诗可与《明诗综》所录赵彩姬的四首诗之一《暮春江上送别》相印证,说明二者是同一人,但该诗内容及措词与庞德的那首诗也无干系。另一个是Ts’ai Ch’ien,是清代的一个高官,但似乎不是诗人,翟理斯的书中也没有例举他的任何作品。

庞德在改写翟理斯的译文的时候,还不懂汉语,(16) 所以他不可能直接翻译曹植的诗,甚至不可能模仿汉语原诗的风格。他所能做的只是改写翟理斯的译文,或利用从中得到的对中国元素的感受再自行创作。“Ts’ai Chi’h”很可能就是后一种情况的产物。其首行

The petals fall in the fountain,

有可能是受翟理斯《中国文学史》中杜甫诗《曲江二首》之一的首行“一片花飞减却春”的英译文“A petal falls!—the spring begins to fail”(17) 所启发而来。其余两行

the orange- coloured rose- leaves,

Their ochre clings to the stone.

则可能是庞德在其意象主义时期所迷恋的中国式意象的变奏。在英诗中,“leaf”一词往往与“petal”同义。上引诗中的“rose- leaves”即等于前一行的“petals”,汉译应为“玫瑰花瓣”;裘小龙译为“玫瑰叶”(18) 就错了。我们不难发现上引诗句与以下庞德同一时期诗作在意象和措词方面的相似之处:“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Liu Ch’e”);“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As cool as the pale wet leaves/of lily-of-the- valley”(“Alba”)。此外,庞德所编辑的诗选《意象主义者》中,有些别的诗人的作品也涉及了中国古代诗人喜欢描写的落叶/瓣意象,例如艾伦·阿普沃德的《来自中国花瓶的芳香花瓣》(“Scented Leaves from a Chinese Jar”)这一标题所暗示的,以及约翰·库尔诺斯的《玫瑰》一诗有关发言者把红玫瑰抛入海中的描写:玫瑰最终变成了“a handful of petals”、“strewn petals on restless water”。(19) 尽管庞德很欣赏这些诗,但是他或许出于不满,或许出于竞争,总喜欢改写别人甚至他自己的作品,好像意在显示“自己的思想早已在某些经典作品中精彩地表现过了”,而且“用的词更少,只需五分之一”。(20) 精练简洁的“Ts’ai Chi’h”一诗是否是针对松散冗赘的《玫瑰》所作的改写呢?

也许有人会问:庞德为什么不直接用“Tu Fu”(杜甫)作为诗的标题,却用了一个不相干的“Ts’ai Chi’h”呢?也许是因为其诗内容与杜诗内容只有一点点相似之处,后者只不过起了点燃灵感的作用而已;庞德匆匆浏览之余,可能只记得那一句诗,却忘记了那陌生难记的中国诗人的名字,于是在自己的诗作完成之后,又翻到翟里斯那本书的索引部分,试图找到原作者的名字,在无法印证模糊的记忆的情况下,只好就像用“圣经”占卜那样,随手抄下了索引第一页最下端的一个人名,而那个人名的姓氏部分恰恰半隐在厚厚的精装书的装订线旁而被忽略了……一切是否出于偶然,谁又知道实情呢?

结语

埃兹拉·庞德可能是由于艾伦·阿普沃德给他看了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才初次正式接触中国诗歌的,并在读过那本书之后短期内至少完成了四首投给《意象主义者》的中国风格诗作。这意味着那四首诗既彼此紧密相关,又都与翟理斯的著译有关。在翟氏的那本著作里,曹植的名字拼写无误,不可能被误为别样,而其中曹氏的两段诗作的英译文在内容和措词上与庞德的“Ts’ai Chi’h”一诗毫无相似之处。而且,当时庞德的汉语知识并不足以独力翻译曹植的汉语原诗;在浏览了曹氏所有的诗作之后,我们可以说,其中没有一句可能被英译成类似庞德的“Ts’ai Chi’h”中那样的诗句。所以说,“Ts’ai Chi’h”一诗与曹植及其作品无关。

如上所论,此诗倒有可能与庞德其它同期作品一样,是用所谓中国式意象所做的实验品,而非严格意义的翻译,其灵感得自翟理斯的一行杜甫诗译文。至于其标题,则可能是从翟氏那本书中随意撷取的一个人名,很可能即赵彩姬,只不过赵姓被有意或无意地省略了,“姬”字的拼音可能由于误记或疏忽被弄错了一点儿,前面的连字符也被忽略了。也许庞德以为两个音节的名字比三个音节的名字听起来更像中国人名吧,就像屈原和刘彻。所以说,“Ts’ai Chi’h”可能是“彩姬”的音译。当然,这也只能是个大胆的假设,但希望更接近靶心。

实际上,“Ts’ai Chi’h”不过是一个标志(emblem),作用仅在于标明其诗具有中国风格而已,就像现在很多名牌商品都有“山寨版”一样,其商标和外形都近似原版,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质量和价格,反而会忽视冒牌是否逼真。所以说,“Ts’ai Chi’h”既然不是真正的“Made in China”,那他/她究竟是谁,似乎不再是个问题。

注释:

① Noel Stock,The Life of Ezra Pound (Avon Books,1970) 200.

② Humphrey Carpenter,A Serious Character:The Life of Ezra Pound (Houghton Mifflin,1988) 218.

③ Xie Ming,Ezra Pound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Chinese Poetry:Cathay,Translation and Imagism (NY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 16.

④ Arthur Eastman,et al.,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 (W.W.Norton,1970) 980.

⑤ Margaret Ferguson,et al.,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 (W.W.Norton.4[th] ed.,1996) 1189; 5[th] 2005,1296.

⑥ 方志彤(Achilles Fang)的原话是:“‘Ts'ai Ch'ih’[sic]的身份……不明确。这个名字既像T'ao Ch'ien陶潜,……又像Ts'ao Chih曹植。”参见Achilles Fang,“Fenollosa and Pound,”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 20,No1/2(Jun.,1957)236。

⑦ 彼德·琼斯(编)《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⑧ James Legge,The Chinese Classics,vol.5 (HK:Lane,Crawford & Co.,London:Trübner & Co.,1872) 137-138.

⑨ Humphrey Carpenter,A Serious Character:The Life of Ezra Pound,218.

⑩ 此处及以下所引庞德诗均出自Lustra(NY:Alfred A.Knopf,1917)。

(11) Giles,H.A.,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London:William Heinemann,1901) 135.

(12) Giles,H.A.,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153.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又游历了一阵之后,他在一次旅途中溺亡——一天夜晚,他在酒醉中企图拥抱水中月影而翻落船舷之外。

(13) Xie Ming,Ezra Pound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Chinese Poetry:Cathay,Translation and Imagism,10.

(14) H.A.Giles,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333.

(15) 朱彝尊(编)《明诗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661页。

(16) Xie Ming,Ezra Pound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Chinese Poetry:Cathay,Translation and Imagism,11.

(17) H.A.Giles,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157.

(18) 彼德·琼斯(编)《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第85页。

(19) Peter Jones,ed.,Imagist Poetry (Penguin Books,1972; rpt 1976) 60.

(20) Peter Jones,ed.,Imagist Poetry,130.

标签:;  ;  ;  ;  ;  ;  

谁是蔡氏?_中国文学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