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竞争结构分析_煤炭论文

煤炭产业竞争结构分析_煤炭论文

煤炭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煤炭论文,竞争论文,结构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煤炭产业结构现状

1.所有制形态

煤炭工业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煤炭产业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了一批在煤炭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煤矿。后来在国家“大、中、小并举”和“有水快流”宏观政策的指导下,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发展迅猛,在全行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产量已超过国有重点煤矿,在整个煤炭工业中举足轻重。1985年,全国煤炭总产量为12.9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4.8亿吨,占37.2%;国有地方煤矿2.1亿吨,占16.3%;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6亿吨,占46.5%。1996年,全国煤炭总产量近14亿吨,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产量超过6亿吨,占47.4%。1997年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产量仍占较大比重。

2.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

从总体上看,煤炭工业产品的加工深度、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含量相对偏低。煤炭产品的深度加工不够,精煤产品在总产量中的比重很小,1996年仅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精煤比重一般都在40%以上);全国煤炭产量近14亿吨,但各类煤矿近8万处,资本的分散程度可想而知;煤炭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997年的总产量中,非机械化采煤仍占较大的比重。在不同所有制煤矿中,产品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差别很大,国有重点煤矿远远高于地方国有和乡镇集体、个体煤矿。

3.规模经济

据专家估计,我国煤炭赋存条件在世界上属于中等偏下,而且在不同地区煤炭赋存条件差距很大。一般来说,西部好于东部,北部好于南部。这对煤矿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国有重点煤矿相对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来说,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生产规模平均为80万吨/年;国有地方煤矿平均为10.9万吨/年;1997年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共有74787处,产煤55364万吨,平均每处矿井产煤0.71万吨。

4.可持续发展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国有重点煤矿比较重视保护和治理环境,乡镇集体和个体煤矿受到经济条件和自身利益的驱动,显然难以对环境保护方面保证必要的投资;从保护资源的角度看,国有重点煤矿资源回收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乡镇集体、个体煤矿平均只有15%左右,资源浪费严重;从保护劳动力的角度看,国有重点煤矿每生产一百万吨煤炭平均死亡1人,而小煤窑为11人;从节约运力的角度看,小煤矿生产的原煤,含矸率都在4%以上,以1997年的产量为基础,按产量的40%外销计算,公运输小窑煤浪费的运力就高达1000万吨。

二、煤炭产业竞争来源

1.来自新加入者的竞争

新加入的竞争者主要是指众多的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

在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赋存浅,有的多则几十米、少则几米即可见煤,对非正规、小规模开采者来讲,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进入煤炭产业的障碍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规模经济要求不高。只要出煤,就有利可图,特别是在低成本掠夺式开采条件下,基本上不受规模的限制。

——产品差别化很小。在同一矿区的相同煤层,煤炭的质量是天然形成的和基本一致的,不会因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的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资金要求不高。由于赋存条件的原因,有些浅部煤层的开采,不存在严格的技术工艺要求,不需要专门的生产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投入极少量的资金即可见效。

——不存在产品的销售问题。只要销售价格低一些即可建立起销售渠道。特别是一些乡镇和个体煤矿,不但生产工艺简单,设备简陋,而且没有国有煤矿各种各样的负担和包袱,生产成本很低,销售手段灵活,在价格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正是在这种高利益回报的趋使下,个体和乡镇煤矿得到了的迅猛发展,并在近几年超过了国有煤矿的煤炭产量,成了国有煤矿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再加上政府政策鼓励大、中、小煤矿并举,有些地方政府打着政策的招牌,不重视小煤矿的报批和生产的管理,以大量浪费宝贵的煤炭资源为沉重代价片面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乡镇和个体煤矿的发展处于失控状态,队伍仍在不断扩大。

2.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由于宏观调控乏力,煤炭产业发展缓慢,煤炭市场持续疲软,煤炭总量较长时期以来相对过剩。而由于煤炭企业退出产业的障碍很大,产业内部现有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1997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较1996年下降1250万吨,煤炭产业出现了负增长,更加剧了企业之间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竞争。

一是国有煤矿之间的竞争。煤炭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而煤炭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煤炭企业的分布又缺乏战略上的考虑而过于集中。为了各自的利益,国有煤矿之间抢运力、抢市场,不择手段,不遗余力。在这种近乎恶性的竞争中,最终受益的是煤炭用户而不是国有煤炭企业。

二是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与国有煤矿之间的竞争。国有煤矿进行正规开采,对资源、环保、安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很高,国有煤矿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职能,国有煤矿肩负安置职工就业的重任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国有煤矿的生产成本居高难下。比较而言,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其灵活的管理和销售机制,对国有煤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国有煤矿基本上被挤出了地方市场而不得不通过长途运输以实现产品的销售。

三是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与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的逆向特征明显,煤炭产品作为大宗物资,其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长距离运输环节,造成了对铁路运能的巨大压力。而铁路运力的严重不足,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煤炭的需求得不到稳定的供应保证,不得不通过国际市场予以弥补。由于有地处沿海的运输便利,国外煤炭进入这些地区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随着我国复关条件的不断成熟和复关日期的临近,煤炭企业将感受到来自国外煤炭企业的更大的压力。澳大利亚等产煤大国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煤炭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3.和其它能源产业之间的竞争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中都占有绝对的比重,1996年,在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煤炭都继续保持着70%以上的份额。并且这种状况还要延续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但是,煤炭和其它能源产业之间的竞争由来以久,各种能源较强的相互替代性、各种能源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清洁高效的特点等因素都决定了这种竞争还将持续下去。特别是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而大量消耗煤炭又是造成环境恶化的首要因素。在诸多方面的压力下,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直接燃烧势在必行。煤炭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面对其它能源产业的竞争。

石油及天然气的增加、水电开发进程的加快、核电的发展都对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造成了直接影响。随着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工程、中俄新鉴定的连云港核电工程的建成投产,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将进一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煤炭在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分别下降为69.4%和64.1%。

4.来自煤炭用户的竞争

煤炭总量的相对过剩,使煤炭用户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在价格、产品质量、供货时间、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对煤炭企业提出了近于苛刻的要求,置各相关煤炭企业于彼此对立的状态。这也是煤炭价格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大量煤炭企业贷款被拖欠,仅1997年国有煤炭企业被拖欠的煤款就高达200亿元之巨,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和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煤炭产业的最大用户是以电网为单位形成的几个大型电力燃料公司,他们是大批量的购买者。电力用煤占煤炭总量的50%以上,同时煤炭消耗占电力成本相当大的一部分。对电厂而言,煤炭产品为无差别产品,选择余地大,转换成本少,电厂可以掌握充分的煤炭市场信息有选择地进行采购,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而所有这些都是以煤炭产业利润水平的降低为代价。

5.来自供方的竞争

煤炭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设备、电力等生产资料,而这些生产资料的供应者往往通过提价或降低产品的质量、服务向煤炭产业施加压力,使煤炭产业因无法使价格跟上成本的增长而失去利润。特别是电力等紧缺产品,煤炭产业难以对其价格的上涨施加有效影响。

在煤炭产业存在的各种竞争中,最重要的、对煤炭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煤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

三、煤炭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1.煤炭产业是分散型产业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理论,我国煤炭产业是一种分散型产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是分散型产业的重要特征。在美国,市场集中度小于40%的产业就被视为分散型产业。我国的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还不到10%。

造成煤炭产业成为分散型产业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宏观政策的作用。80年代中期,针对我国能源供应持续紧张的局面,政府提出煤炭产业要“有水快流”,从而形成了中央、地方一起上,大中小煤炭企业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格局。从1993年开始,甚至地方和乡镇煤矿的煤炭产量超过了国有煤矿。“九五”期间,国家仍然要求贯彻执行这一发展方针。

二是产业进入障碍低。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企业项目的审批、投资规模、开工建设等都有严格的程序,进入壁垒较高。改革开放后,地方自主权不断扩大,为了追求局部和短期利益,特别是在煤层赋存较浅的西部地区,凭借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好的优势,纷纷上马了大批小型煤炭项目,以分割市场的手段来克服进入避垒,从而在煤炭产业中存在着数以十万计的地方、乡镇和个体等小规模煤矿。

三是产业退出障碍高。煤炭产业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复用性,变现率极低;煤炭产业从总体上讲,技术水平较低,属劳动密集型,煤矿如果退出煤炭产业,将面临大量人员的安置和培训问题,费用相当高;煤矿多处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进入新产业,特别是进入第三产业较困难。所以这些退出障碍使得部分效益不好的煤矿也只能在煤炭产业中维持其惨淡经营。

2.煤炭产业内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的现象严重

煤炭产业内企业之间过度和不公平的竞争现象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主要原因包括:

(1)资源及资源的赋存条件不同。

煤炭作为一种产品,必然存在质量问题,并且还有焦煤、褐煤、无烟煤等品种上的差别。煤炭产品的质量和品种是煤炭价格的决定性因素。煤炭产品的质量(主要指灰份、发热量、粒度等)等级有的可以通过人为的加工得到改善,如通过洗选过程可以降低灰份、提高发热量,但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当时的生成环境和条件,人为因素不可能从根本上对其产生影响。至于煤炭的品种则完全取决于自然的力量。不同矿区、不同煤炭企业甚至同一企业的不同生产区域,其开采的煤炭资源在品质上都可能有明显的差别,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以及何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都难以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也就是所谓的“级差地租”问题。

并且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深藏于地下几百米,有的则只有几十米;有的顶底板条件好支护要求简单,有的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支护费用;有的瓦斯涌出量大需要较高水平的通风条件,有的是无瓦斯矿井对通风的要求较低;有的地下水含量大需要大功率的排水设备,有的则含水量很少等。所有这些因素无疑都对煤炭产品的生产成本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差距大,所以各煤炭企业的竞争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起点上。占有优质的和赋存条件好的煤炭资源,就意味着在价格、质量、品种等各个方面占据了竞争的有利位置。

(2)不同所有制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不同。

国有煤矿、地方煤矿及乡镇和个体煤矿的生产经营环境差别很大,决定了它们之间不同的竞争起点:

一是国有煤炭企业要承担大量的环保费用,如对塌陷区的治理、土地赔偿、居民迁移等费用,其它种类的煤矿很少有这项开支。

二是国有煤矿必须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资源回收率,以利于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这显然也要以加大投入为代价。目前国有煤矿的资源回收率一般在70%左右,而乡镇煤矿则只有不到30%,有的只有15%。

三是国有煤矿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劳动保护等规定,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在巷道布置、通风、支护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为职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其它煤矿则不重视在这些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安全上投入严重不足,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四是国有煤矿担负着大量的社会职能,承办的学校、医院等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国有煤矿还承担着职工就业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它煤矿很少有这方面的投入。

(3)交通运输条件不同。

我国的煤炭消费中心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有的煤矿如山西、陕西、内蒙地区的煤矿距离遥远,运输费用高,而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区的煤矿则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

(4)企业的社会负担和历史负担不同。

有的煤矿如东北地区的煤矿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了几十年,已进入衰老报废阶段,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和沉重的历史、社会负担。而一些新建煤矿人员少、机构简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3.过度竞争带来的危害

煤炭产业内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的现象对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煤炭资源被大量浪费。

部分煤炭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采肥丢瘦,采优丢劣”,致使资源回收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并有下降的趋势,不惜浪费大量宝贵的煤炭资源。特别是部分地方和乡镇煤矿,浪费煤炭资源的现象尤其严重。

(2)煤炭供应总量难以有效控制。

煤炭总量过剩是造成煤炭企业之间竞争恶性化的主要根源之一。为克服煤炭企业的过度竞争,调控煤炭总量,煤炭工业管理部门曾出台了一系列限产政策,并对各国有煤矿下达了限产指标。但在执行过程中,受限制的往往是国有煤矿,地方和乡镇煤矿和乘机抢占了国有煤矿的部分市场;国有煤炭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是想方设法提高产量,都把限产的责任和控制总量的希望寄托到别的企业身上。最终的结果是煤炭总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大量煤款不能及时回收且越欠越多,受损失的是整个煤炭产业。

(3)生产、生活欠帐有增无减。

部分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控制成本,竞然大量消减必需的生产和生活投入。设备维修、技改费用得不到保证,“三量”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生产接续困难,有的已经威胁到了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大量拖欠职工工资和各种福利费用,影响了职工的正常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增多了矿区的不安定因素,对矿区的稳定形成了直接冲击。

(4)部分国有煤矿亏损严重。

部分国有煤矿,主要是一些处于衰老阶段和资源条件不好的煤矿,在竞争中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而又没有得到必要的政策保护,或因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并非完全由企业责任形成的),或因煤质差,或因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煤炭价格难以提高。煤炭大量积压,亏损严重,转产又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机会,有的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

四、改善煤炭产业竞争结构的设想

建立科学的竞争秩序,构造各种煤炭企业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是当前煤炭产业发展亟需正确处理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永恒的,只有竞争并且是有效的竞争才能促进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力求避免和克服无序的和不公平的竞争。

1.对国有煤炭企业实行分类指导

充分考虑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对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带来的影响,依据资源条件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国有煤矿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国有煤矿开展公平合理的竞争,促进整个煤炭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加强行业管理

把国有、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特别是要加强对乡镇和个体煤矿的管理。对乡镇和个体煤矿进行彻底清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杜绝无证开采,乱掘滥挖,保护煤炭资源,营造各种煤矿之间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乡镇和个体煤矿对国有煤矿的冲击程度。

3.实施企业购并,优化产业结构

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本经营为手段,通过收购、控股、联合等形式,实施企业购并——包括国有煤矿之间、国有煤矿和其它(主要是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之间、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之间等各种煤矿之间的并购,从而优化煤炭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减少竞争个体,理顺产业竞争结构。其中支持国有煤矿对其周边地区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的并购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当然,这种并购必须是在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下,主要以资本经营的手段而不是靠行政命令来进行。

4.控制煤炭供应总量

煤炭产业应执行总量适紧的政策,科学预测社会煤炭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合理确定各国有煤矿和各地区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的煤炭产量指标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同时,扩大煤炭出品规模,以减轻国内市场压力。

5.深化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

国有煤炭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以产定人,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增强竞争实力。

标签:;  ;  ;  ;  ;  

煤炭产业竞争结构分析_煤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