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论文_石宜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论文_石宜乐

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谷城 441700

【摘 要】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2例TOBS患者病例资料。结果:TOBS中老年为主,高血压、高脂血症是主要因素,脑栓塞是重要原因,临床特征是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结论:CT和RMI是诊断TOBS的主要检查手段,MRI在早期诊断方面优于CT。TOBS预后较差,致残率高。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梗死;磁共振成像

TOBS是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而导致的以幕上丘脑、枕叶、颞叶内侧面及幕下中脑、小脑梗死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征为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现将我院2008—2014年收治的12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均由2008—2014年间脑梗死患者中选出,占4%,男8例、女4例。年龄48—83岁,平均63.7岁,其中50岁以上11例,占91.66%,有高血压史者10例(83.3%),高脂血症9例(75%),有心脏病及房颤史8例(66.7%),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4例(30%),长期吸烟史5例(41.67%)。

1.2 临床表现

均为急性卒中样起病,渐进加重。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改变最多见。意识障碍10例(83.3%),其中昏睡6例,浅昏迷2例,深昏迷2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眼球运动障碍7例(58.3%),垂直注视麻痹3例,分离性斜视1例,眼球震频4例(33.3%),瞳孔不等大4例,瞳孔散大2例,horner征1例,头痛1例,恶心呕吐2例,复视1例,肢体无力2例,肢体抽搐癫痫病发作1例,反应迟钝、记忆力、计算力下降2例。

1.3 影像学检查

均行头颅CT检查,9例行头颅MRI检。所有患者均发现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最多达5个。12例共有病灶31个,平均每例病灶数2.6个。丘脑梗死6例(50%),双侧3例,单侧3例,中脑梗死8例(66.6%),枕叶梗死6例(50%),小脑梗死4例(33.3%)。12例患者中行MRI与CT相比,多发现了7处病灶,尤其是脑干、小脑等后颅窝病灶。

1.4 诊断

TOB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急性发病,CT及/或MRI见基底动脉尖所属的5条血管供血区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同时出现病灶即可诊断。

1.5 治疗及预后

本组病例一经确诊均按缺血性脑血管病予以降颅压及改善脑灌注,清除氧自由基,给予脑保护及抗凝、降纤治疗,同时防治并发症。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治愈2例(16.6%),有效9例(75%),死亡1例(8.33%)。

2 讨论

TOBS是1980年由Capian首先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疾病,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的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一个“干”字型结构部位发生梗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TOBS可使幕上和幕下脑结构同时受累,主要包括丘脑、中脑、脑桥上部、小脑、颞叶内侧和枕叶的梗死。

2.1 解剖学特点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硬化发生时间早,硬化程度亦较颈内动脉严重,因此血管内皮损伤较重,加之长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可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造成局部血管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当栓子脱落可造成顶端血管的栓塞。TOBS的主要病因为栓塞,其次为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瘤等。Saha[1]研究报道了13例TOBS患者行椎动脉血管造影,11例有基底动脉顶端交叉处狭窄或闭塞,其中至少8例(61.5%)为栓塞所致。本组有心脏及房颤史8例(66.7%),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4例(30%),均支持栓塞可能。

2.2 临床表现

TO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apian根据梗死部位将TOBS分为脑干首端梗死和大脑后动脉区梗死[2],而MARTIN[3]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双侧背侧丘脑型(意识障碍和眼肌麻痹),枕叶颞叶型(视野缺损)、脑干上部型和小脑型。实际上,临床上常常几型并存,可先后出现,不同的血管受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组合。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其它症状包括:大脑脚幻觉、脑桥幻觉、运动异常、眼球震颤、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癫痫、精神障碍、偏盲或皮层盲及Balint综合征等。

2.3 影像学表现

CT或MRI影像学检查对TOB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特征性表现为丘脑梗塞,若双侧梗塞,可见双侧丘脑对称性分布的低密度灶,即所谓的蝶形低密度[4]。丘脑的血液供应来自于大脑后动脉,后交通脉,脉络膜前动脉及脉络膜后动脉,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发出的丘脑穿动脉因起源的不同变异易形成,该支血管闭塞后,可引起单侧丘脑或双侧丘脑梗塞,并常伴有由它所供应的中脑正中和旁正中区梗塞,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蝶形低密度。除丘脑梗死外,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也常见到梗死灶,但发生率较低。

2.4 预后

本病预后不佳,死亡率,致残率较高,Saio观察16例患者,病死率达25%(主要死于心肺合并症)。本组12例患者均积极给予改善脑循环药物及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著,多数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亡,死病死率为6.67%,可能与病例数不多有关。我们认为改善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MRI技术的临床应用使之成为可能,早期给予有效的抗凝、溶栓药物,并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孙吉生,宿英英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6):373-374

[2]Martin A,Moreno M,Carcia I etal.Syndroms inloling ratrol ocstsion of the bccslcar cutcry:a Preliminar study and proposcd for a new clinicl and neuroradiogical classification.Neurologia.1994,9:133

[3] 范佳,刘群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附15例报告).中风与神经病学杂志,2001,18(5):314-315

[4] 徐惠琴,牛平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0例临床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9(6):353-355

论文作者:石宜乐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  ;  ;  ;  ;  ;  ;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论文_石宜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