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效课堂模式运行,很多老师在使用导学案时,往往以题代讲以练代学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在哲学模块的教学这种弊端尤其明显。我认为在哲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法,将哲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渗透深奥的哲学理论,将哲学理论学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1.案例分析法生动形象,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
哲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思维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哲学观点的培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案例分析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例如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框时,就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寓言:“丢失了一个钉子,亡了一个国家。”通过非常形象的描述,揭示了哲学理论,加深了学生对普遍联系观点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运用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揭示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非具体的科学知识。这些理论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树立科学的“三观”,形成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来能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分析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现实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自我研究,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述“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一框时,可以用阿基米德镜烧罗马军队,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分析法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应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二、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确定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案例。
1.确定案例
选好适用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真实性。
2.讨论案例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讨论案例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2)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语指责。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明确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责任感。
3.评价案例
对学生的案例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可先由学生陈述讨论结果,提出有疑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点评,一般有以下三种:学生自由发言点评,教师抽查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自己进行点评。点评阶段是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往往是一堂课的高潮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必须要求学生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必须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并且在这基础上教师能把一般的观点进一步深化、拓展。同时,简单举几个例子进一步检查一下学生的理解知识、应用原理的能力。
总之,案例分析法通过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参与的自觉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使哲学通俗化、趣味化,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哲学课堂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杨刚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2
标签:案例论文; 学生论文; 哲学论文; 分析法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理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