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舌色变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舌色变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刘新华[1]2003年在《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舌色变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舌诊是中医诊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辨证论治中有重要意义。故探索中医舌诊的实质及科学性,成为临床及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课题从舌血流灌注量、血流变等角度,对舌色变化和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之间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硬化,正确处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进行,利用激光多谱勒微循环分析仪,对舌血流、血流变等微观指标进行检测,发现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舌色出现红绛、紫暗、青紫明显改变,并与舌血流灌注量、血流速度等有关。这一结果为肝病舌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及辨证用药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志斌[2]2014年在《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和解泄热安神法治疗酒精依赖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阐述了现代医学及中医药对酒精依赖症的认识,以统计学作为研究工具探讨了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并深入研究了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和该法对酒精依赖大鼠行为学及神经递质影响的作用机制,为今后阐明中医药治疗酒精依赖症的作用机理和中药开发提供依据。1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目的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酒精依赖症患者证候学规律特点。方法本研究通过观察211例符合酒精依赖症诊断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症状信息、饮酒量,中医证候量表以及肝功能等信息。将上述信息数字化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及复杂系统熵聚堆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因子分析和复杂系统熵聚堆对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分类分析后,得出以下6个证型:肝肾阴虚,湿热气滞证(37例,17.5%);肝阳上亢,阴虚内热证(19例,9.0%);脾虚肝郁,湿热瘀阻证(66例,31.3%);脾虚湿困证(18例,8.5%);肝郁气滞,阴虚血瘀证(49例,23.2%);湿热内盛证(22例,10.4%)。2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法观察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56名酒精依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和解泄热安神法方药及安慰剂4周。并以健康状况问卷(Short Form36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 SF-36)为主要研究工具,量化评估和解泄热安神法方药对酒精依赖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前后SF-36计分数据比较,治疗组在服药4周后,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情感职能2个维度不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同时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治愈率和显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组间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在胁肋胀满,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情志抑郁,便秘及口苦6个证候指标治疗组的积分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3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戒断行为及伏核多巴胺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一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戒断行为影响的研究目的研究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模型大鼠戒酒后戒断行为学评分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自由饮含低浓度酒精饮水建立酒精依赖症动物模型。设立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并在实验进行3周后,治疗组大鼠应用解泄热安神法方药灌胃,对照组应用纯净水假灌胃,正常组则不进行干预。造模大鼠在实验的4周后撤除酒精饮水,给予纯净水。观察大鼠撤除酒精后不同时间(2h,6h,24h,48h)给予行为体征和听源性癫痫发评分。结果对照组大鼠在戒酒后的戒断症状评分在戒断后2、6、24h时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大鼠(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行为则介于二者之间。48小时后各组的戒断行为学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实验二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大鼠伏核多巴胺含量影响的研究目的通过HPLC-MS/MS法研究和解泄热安神法对酒精依赖症模型大鼠戒酒后大脑伏核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造模及施药方案同实验一。通过HPLC-MS/MS法研究对比治疗组(高剂量、低剂量)、对照组在戒酒后大脑伏核多巴胺含量的差异。结果经HPLC-MS/MS法测定各组伏核多巴胺含量,分析发现,四组数据中对照组伏核内多巴胺含量最高2.14+0.32μ g/g,正常组最低0.96±0.38μ g/g,高剂量治疗组和低剂量治疗组分别为:1.43±0.41μg/g,1.50±0.28μg/g。两治疗组间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而上述两组与对照组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

李婷婷[3]2016年在《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对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中医“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案,观测、分析并比较基于不同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的干预效果及其差异性,为从西医肝实体病变角度阐释“肝藏血主疏泄”肝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或半随机的临床试验,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信息并进行方法学质量的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使用了相同中药和相同核苷(酸)类似物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将144例患者随机分至A、B、C叁组,分别给予A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B方[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和C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于干预前、后进行宏观指标(生存质量、证候要素积分、中医症状分值)和微观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从总体及分层比较(以性别和静止期/活动期作为分层因素)的角度,对A、B、C叁组的宏、微观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组间比较,以及叁组各自在性别间和分期间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系统综述检索到4204篇文献,最终纳入分析的有45篇,共包含3497名受试者。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物组成,可分为26种中药复方。核苷(酸)类似物有3种[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Meta分析结果提示,同单用ETV或ADV相比,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ETV、大黄蛰虫丸联合ADV和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降低透明质酸(HA)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和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ADV在降低层粘连蛋白(LN)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扶正化瘀片联合ADV在改善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上优于单用ADV。定性分析显示,除白蛋白(ALB)外,联合用药在改善肝组织活检、HA、LN、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值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没有研究报告生存质量和严重不良事件。2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随机入组14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受试者,其中,12例脱落,最终纳入分析的有132例。无论分层与否,受试者叁组间的性别、年龄、活动期/静止期,以及基线的宏微观指标均衡可比(P>0.05)。(1)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干预后,叁组患者的慢性肝脏疾病量表(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呈现升高趋势。①组内比较:干预6个月后,叁组患者的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有统计学差异者为:A组中的总分值、焦虑(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情感功能(EF)、WO,女性的WO,活动期的总分值、WO,静止期的CLDQ总分值、WO;B组中的系统症状(SS)、EF、WO,以及女性的SS、EF,静止期的SS、EF;C组中的总分值、困乏(FA)、EF、WO,以及男性的总分值、FA、EF、WO,女性的FA,活动期的总分值、FA,静止期的总分值、FA、EF、 WO。②组间比较:除FA(C>B>A)外,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仅有B组的总分值、腹部症状(AS)、FA、活动能力(AC)及WO有统计学差异,以女性的改善幅度大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仅有C组的FA有统计学差异,以活动期的改善幅度大于静止期。(2)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及中医症状的影响。干预后,叁组患者的证候要素积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大多呈现降低趋势。①组内比较:A组的气虚、气滞、血瘀、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急躁易怒-程度、肌肤瘙痒、面-晦暗程度、目涩频次、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痛-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和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自汗-频次、肌肤瘙痒、目涩-频次、胁胀-频次、胁胀-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胁部不适-频次、胁部不适-程度、恶心、筋脉拘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女性的阳虚、畏寒-频次、畏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胁痛-频次、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活动期的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眩晕-程度、胁痛-频次、胁痛-程度、恶心、胃脘疼痛-程度、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中A组的气虚、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目涩-频次、目涩-程度、胁痛-频次、恶心、厌食油腻、口渴欲饮-频次、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滞、阴虚、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齿衄-频次、齿衄-程度、肌肤干燥、目涩-程度、胸闷-频次、太息、恶心、胃脘痞闷或胀满-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大便异常-大便溏泻,男性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厌食油腻、大便异常-大便溏泻,女性的肌肤干燥、恶心、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多梦、足胫部浮肿-程度,活动期的阴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急躁易怒-频次、鼻衄-频次、鼻衄-程度、肌肤甲错、肌肤干燥、目涩-程度、恶心、呃逆、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阳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急躁易怒-频次、齿衄-频次、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厌食油腻、盗汗-频次、大便异常-大便溏泻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手足心热、畏寒-频次、自汗-频次、盗汗-频次、盗汗-程度、面色-晦暗程度、太息、恶心、呃逆、腹胀-程度、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渴不欲饮、失眠-程度,以及男性的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午后低热、畏寒-频次、畏寒-程度、盗汗-频次、盗汗-程度、肌肤瘙痒、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腹胀-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失眠-频次、失眠-程度、多梦、女性的阴虚、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活动期的气虚、阳虚、湿热、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肌肤瘙痒、肌肤干燥、面色-晦暗程度、胁部不适-程度、恶心、呃逆、胃脘疼痛-频次、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静止期的气虚、阴虚、阳虚、血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情绪低落-程度、面色-晦暗程度、恶心、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筋脉拘挛-频次、筋脉拘挛-程度、厌食油腻、口渴不欲饮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仅气虚(C>B>A)、疲乏无力-频次(C>B>A)、目昏(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腿发冷-频次(C>B>A)、腰腿发冷-程度(C>B>A),男性的午后低热(C>B>A)、女性的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C>B>A)、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C>B>A),活动期的盗汗-频次(B>C>A)和盗汗-程度(B>C>A),静止期的气虚(C>A>B)、疲乏无力-频次(C>B>A)、疲乏无力-程度(C>A>B)、食欲减退-频次(C>A>B)和食欲减退-程度(C>A>B)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的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目涩-频次、目涩-程度、太息、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厌食油腻、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气虚、阴虚、中医症状总积分、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少气懒言-频次、少气懒言-程度、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胸闷-频次、胸闷-程度、太息、胁痛-频次、胁痛-程度、嗳气、呃逆、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频次、腰膝酸软/腰膝酸痛-程度、腰腿发冷-频次、腰腿发冷-程度、嗜睡-频次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午后低热、紫斑、足胫部浮肿-频次、足胫部浮肿-程度、面色-晦暗程度、眩晕-频次、眩晕-程度、恶心、呕吐、口味异常-口甜-频次、口味异常-口甜-程度、失眠-频次、失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和C方对男性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女性,而B方对女性的眩晕-频次、眩晕-程度、太息和胁痛-程度的改善幅度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疲乏无力-程度、口味异常-口苦-频次、口味异常-口苦-程度、夜尿频多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盗汗-频次、盗汗-程度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气滞、疲乏无力-频次、疲乏无力-程度、情绪低落-频次、情绪低落-程度、急躁易怒-频次、急躁易怒-程度、食欲减退-频次、食欲减退-程度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除疲乏无力-程度外)和B方对活动期患者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大于静止期,而C方对静止期的上述表现的改善幅度均优于活动期。(3)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干预后,肝脏蛋白质的代谢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的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男性的ALB、PA、胆碱酯酶(CHE)、TBIL、IBIL、ALP,静止期的DBIL、 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ALB、A/G、PA、DBIL、TBIL、IBIL,男性的ALB、PA、DBIL、TBIL、IBIL,女性的白蛋白/球蛋白(A/G)、Y-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动期的ALB、PA、DBIL、TBIL、IBIL,静止期的GLB、TBIL、IBIL、ALP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A、CHE,男性的CHE,静止期的A/G、PA、DBIL、ALP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ALP (B>A>C),女性的A/G (A>B>C)、CHE (A>C>B),活动期的DBIL (C>A>B)、 TBIL (C>A>B)、IBIL(C>A>B)干预后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A组PA;B组PA, GGT, TBA, CHE, ALT;以及C组GLB, A/G, ALB, PA, A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男性PA的改善幅度大于女性,而B方在改善女性GGT、TBA、ALT上优于男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BIL、TBIL、IBIL、ALT、AST、GGT、TBA;B组的DBTL、TBIL、IBIL;以及C组的TP、DBIL、TBIL、IBIL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方对于活动期患者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B方,而B方对于静止期患者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改善幅度优于A方。(4)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脏凝血功能的影响。干预后,叁组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①组内比较:A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女性的PTA,静止期的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PTA,男性的PT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静止期的PTA有统计学差异;C组的PTA、APTT、FIB凝血酶原时间(PT)、INR,男性的PTA、APTT、FIB、PT、INR,女性的APTT,活动期的PTA、APTT、FIB,静止期的PTA、INR、PT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男性的FIB(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女性的APTT(C组优于A组优于B组))在叁组间有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C组中的FIB在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和B方在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PT、INR、APTT;B组的PT、PTA、INR、APTT、凝血酶时间(TT)、FIB;以及C组的FIB在两期间有统计学差异。A方在改善活动期患者的PT和INR上优于静止期,而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的PT、PTA和TT上优于活动期患者。(5)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干预后,叁组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①组内比较:A组中男性的门静脉内径(Dpv)有统计学差异;B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和门静脉血流量(Qpv)有统计学差异。②组间比较,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B/C组在性别间、分期间干预效果的比较:男性vs女性:B组的VP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优于女性。活动期vs静止期:A组的Dpv和B组的脾静脉内径(Dsv)和脾静脉血流量(Qsv)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A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p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B方在改善静止期患者Dsv和Qsv上优于活动期患者。3两方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应趋势的差异分析及启示通过进一步对A、B两方的干预效应趋势予以分析发现,两方对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结论(1)基于文献研究,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较单用核苷(酸)类似物具有一定的优势。(2)经叁方治疗后,叁组的宏微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部分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A方对男性和活动期患者宏微观指标的改善幅度较大,B方对女性的改善幅度较好,但对活动期患者较差。(4)根据A、B两方对男性、女性及静止期与活动期的效应差异,可为阐释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及指导临床运用中医药干预该病提供一定启示,即在临床上运用中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这种具有复杂病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时候,还须在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不同综合反应状态的基础上,调整用药。

任红[4]2016年在《肝硬化患者HPA轴相关激素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指由于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损害肝脏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根据肝脏的炎症活动情况,可分为活动期和静止期;Child-Pugh分级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肝脏储备功能、肝功能状况的分级标准。乙型肝炎肝硬化一般来说属于中医“胁痛”、“积聚”、“臌胀”等病的范畴。其病机复杂、证候多虚实夹杂,但构成证候的病性类要素主要有血瘀、阴虚、湿热、气滞、气虚、阳虚、水停等。因此从病性类证候要素入手来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会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或HTPA轴)是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内分泌系统。HPA轴的主要调节物质有肾上腺皮质分泌的GC、垂体分泌的ACTH及下丘脑分泌的CRH。肝脏与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肝硬化可导致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本研究主要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HPA轴相关激素水平与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并观察中医药干预对其影响。目的1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CTH和GC水平与中医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2观察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CRH、ACTH、 GC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973课题“肝硬化从肝论治的作用机制及证治规律研究”为依托。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符合严格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一般病情资料、症状、体征并检测血清ACTH及GC指标,根据临床对肝硬化病情程度的分级标准及研究的实际需要对患者进行分组;并依据课题组形成的专家共识《肝炎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判定患者的病性类证候要素。第二部分是采用临床多中心、区组随机、盲法、对照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于2013年12月~2015年1月期间分别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叁○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共收集144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纳入的14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西医基础治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基础上,对3组患者再分别给予A方(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为治则)、B方(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为治则)和C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的血清CRH、ACTH及GC水平。观察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CRH、ACTH及GC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统计软件,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选择适当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结果1一般资料第一部分:共收集68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选取测得血清ACTH值和测得GC值的患者进行分析。测得ACTH值的患者618例,其中男性463例、女性155例;代偿期227例、失代偿期391例;Child-A级232例、Child-B级249例、Child-C级137例;活动期478例、静止期140例。测得GC值的患者615例,其中男性462例、女性153例;代偿期227例、失代偿期388例;Child-A级232例、Child-B级248例、Child-C级135例;活动期475例、静止期140例。第二部分:共纳入144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选取在中医药干预前、后两次都测得血清GC、ACTH和CRH值的患者进行分析。测得GC值的患者共132例,平均年龄(48.63±8.35)岁,其中男性92例,女性40例;A组42例、B组46例,C组44例;活动期50例,静止期82例。测得ACTH值的患者共92例,平均年龄(48.67±8.10)岁,其中男性64例,女性28例;A组29例、B组30例,C组33例;活动期37例,静止期55例。测得CRH值的患者共75例,平均年龄(47.87±7.94)岁,其中男性54例,女性21例;A组23例、B组24例,C组28例;活动期22例,静止期53例。2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CTH、GC水平的比较血清ACTH水平:代偿期>失代偿期、Child-Pugh A级>B级>C级、静止期>活动期,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C水平:失代偿期>代偿期、Child-C级>Child-B级>Child-A级、活动期>静止期,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分期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血瘀、气虚、阳虚、水停证候要素在失代偿期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代偿期, (P<0.05);血瘀、湿热、气虚、阳虚、水停证候要素在Child-C级出现频率>Child-B级>Child-A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阴虚、气虚、阳虚、水停证候要素在活动期的出现频率高于静止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证候要素判定组与非判定组之间血清ACTH、GC水平的比较4.1不分期(不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代偿/失代偿、Child-Pugh分级以及静止/活动期分层),总体来说:血清ACTH水平:诸证候要素(除水停)判定组患者的血清ACTH水平均高于非判定组,其中阴虚、气滞判定组与非判定组之间的血清ACTH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C水平:所有病性要素判定组患者的血清GC水平均高于非判定组,其中血瘀、气虚、阳虚、水停病性要素的判定组与非判定组之间的血清GC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通过各种分期(代偿/失代偿、Child-Pugh分级以及静止/活动期分层),再比较不同分期组的病性要素判定组与非判定组患者之间血清ACTH、GC水平的差异发现:病情严重程度、肝功能受损情况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如代偿期与失代偿期、Child-Pugh A级与C级中,大多数病性要素判定组与非判定组患者之间的血清ACTH、 GC水平呈现出相反的趋势。5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GC、ACTH和CRH水平的影响中医药干预治疗6个月后,A、β、C叁组患者的血清GC、ACTH和CRH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叁组患者的血清GC、ACTH和CRH变化率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分层因素(性别分层、活动期/静止期分层、性别+活动期/静止期双层分层因素),单纯比较A、B方对肝硬化患者血清GC、ACTH和CRH水平作用趋势的差异性,发现,只有B组的活动期男性患者的GC变化率>A组(P>0.05);B组的女性患者、活动期患者及活动期男性患者的ACTH变化率<A组患者(P>0.05);B组中的静止期女性患者的CRH变化率>A组(P>0.05)。结论1 基于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可发现血清ACTH及GC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肝硬化病情的严重程度。随着肝硬化病情的加重,疾病的病机也趋于复杂,且血清ACTH及GC水平与中医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一中医证候要素在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时,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学物质基础,这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2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GC、ACTH、CRH水平影响的研究发现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为治则的A方、在A方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柔肝)”药物的B方和安慰剂C方对患者的血清GC、ACTH、CRH水平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合分层因素,单独比较A、B两方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GC、ACTH、CRH作用趋势的差异性,可初步发现在A方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柔肝)”药物的B方对活动期男性患者的血清GC干预效应要低于A方;B方对女性患者、静止期患者、活动期男性患者的血清ACTH干预效应要低于A方;B方对静止期女性患者的血清CRH干预效应要低于A方。提示在临床上面对病机复杂的乙肝肝肝硬化疾病时,要全面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如静止期与活动期等)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男、女等)等所导致的不同的病理反应,调整用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治疗原则。

刘路路[5]2016年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与中医病性类证候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方法,纳入全国九个课题合作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运用本课题组制订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采集相关症状(体征);通过仅供课题组使用的《肝炎肝硬化常见证侯要素辨识标准》辨识患者的证候要素;统一检测患者的血清睾酮(仅测了男性)和雌二醇(仅测了女性)水平。2.运用课题组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双人、双机独立录入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检验以双侧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以双侧P<0.01为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01例男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睾酮的相关分析,纳入145例绝经女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雌二醇的相关分析。1.两指标与病情程度的关系:肝炎肝硬化男性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同Child-Pugh得分(r=-0.431)、MELD评分(r=-0.366)之间均存在显着负相关(P<0.01),且患者血清睾酮水平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代偿期患者睾酮水平>失代偿期患者、静止期患者睾酮水平>活动期患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同MELD评分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r=0.160),且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代偿期患者雌二醇水平<失代偿期患者、静止期患者雌二醇水平<活动期患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证候要素的分布:肝炎肝硬化男性患者常见病性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血瘀者(17.53%)>气虚者(16.90%)>水停者(15.84%)>阳虚者(13.77%)>阴虚者(13.61%)>气滞者(13.45%)>湿热者(8.9%),其中,代偿期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性证候要素是血瘀(5.46%),而失代偿期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性证候要素是水停(15.10%),且整体而言病性类证候要素在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分布数量1363(72.19%)多于代偿期患者中的分布525(27.81%);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中常见病性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阴虚者(16.53%)>阳虚者(16.03%)>气虚者(15.69%)>气滞者(14.86%)、血瘀者(14.86%)>水停者(13.86%)>湿热者(8.18%),其中,代偿期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滞证(6.51%)和阴虚证(6.51%);失代偿期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水停证(12.85%),且整体而言病性类证候要素在失代偿期患者中的分布数量414(69.12%)远多于在代偿期患者中的分布185(30.88%)。3.睾酮水平与证候要素的关系:肝炎肝硬化男性患者中,气虚、阳虚和水停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分别低于非气虚、非阳虚和非水停患者,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余四个病性要素判定组与非判定组之间的血清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代偿期患者中,气虚和水停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分别低于非气虚和非水停,而血瘀、湿热、气滞、阴虚和阳虚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分别高于非血瘀、非湿热、非气滞、非阴虚和非阳虚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但是这些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失代偿期患者中,气虚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低于非气虚患者的血清睾酮水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六个病性要素判定组与非判定组之间的血清睾酮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4.雌二醇水平与证候要素的关系:肝炎肝硬化绝经患者之中,气虚、水停患者的血清E2水平分别高于非气虚、非水停患者,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余六个证候要素的判定组与非判定组患者之间的血清E2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绝经代偿期患者之中,血瘀、气虚和水停患者的血清E2水平分别高于非血瘀、非气虚和非水停患者,阴虚、湿热、气滞和阳虚患者的血清E2水平分别低于非阴虚、非湿热、非气滞和非阳虚患者,但是,这些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失代偿期患者之中,阴虚、湿热、气滞、气虚和水停患者的血清E2水平分别高于非阴虚、非湿热、非气滞、非气虚和非水停患者,血瘀和阳虚患者的血清E2水平分别低于非血瘀和非阳虚患者,但是,这些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随着肝炎肝硬化病情的加重,男性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绝经女性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呈现出升高趋势。2.血瘀和阴虚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比较常见;气虚、阳虚、水停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患者病情在加重;失代偿期患者的中医病机常常比代偿期患者更为复杂。因此,对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必要考虑活血、益气、滋阴、补阳、祛水的治疗或调理。第二部分中医药干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的影响目的从“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角度,观察并分析中医药干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的影响,为乙肝肝硬化的临床及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区组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将北京叁家合作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A(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治疗组B(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和模拟组C(模拟B方),并且均在西药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干预。2.分别在干预前(即基线)和干预六个月后运用课题组统一制订CRF表之《中医症状采集表》、《慢性肝病量表》和《疲劳量表》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并统一采集患者血液标本以检测患者的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3.运用课题组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中医证候与肝藏象研究信息系统”双人、双机独立地分两次录入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叁个干预组别干预前后患者血清睾酮及雌二醇的组内变化趋势及组间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检验以双侧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以双侧P<0.01为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1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相关分析。1.中医药干预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1) 男性患者角度:①组内变化趋势:经C方干预后患者血清睾酮水平而较干预前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方和B方干预前后血清睾酮水平的下降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组间变化趋势:干预前,叁组患者的血清T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叁组患者的血清T基线水平具有均衡可比性;干预六个月后,叁组对应患者的血清睾酮值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六个月后叁组患者血清睾酮下降率的趋势为C方<B方<A方,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男性静止期患者及男性活动期患者角度:①组内变化趋势:A方、B方和C方干预六个月前后,患者的血清T值均呈现下降趋势,但除活动期A方干预前后的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变化趋势:干预前,叁组患者的血清T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叁组患者的血清T基线水平均具有均衡可比性;干预六个月后,叁组对应患者的血清睾酮值之间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六个月后叁组患者血清睾酮下降率的趋势分别为A方<C方<B方(静止期患者)、B方<C方<A方(活动期患者),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中医药干预对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的影响:(1) 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角度:①组内变化趋势:A方、B方和C方干预六个月前后,患者的血清E2值均未发生统计学改变(P>0.05)。②组间变化趋势:干预前,叁组患者的血清E2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叁组患者的血清E2基线水平均具有均衡可比性;干预六个月后,叁组间患者的血清E2值之间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六个月后叁组间患者的血清E2变化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男性A组对应患者的血清E2呈现了回降趋势,而B组和C组患者的血清E2为持续升高趋势;女性A组和B组对应患者的血清E2呈现了回降趋势,且下降率为B方>A方,而C组患者的血清E2为持续升高趋势。(2) 男性静止期患者、男性活动期患者、女性静止期患者及绝经期患者角度:①组内变化趋势:A方、B方和C方干预六个月前后,患者的血清E2值均未发生统计学改变(P>0.05)。②组间变化趋势:干预前,叁组患者的血清E2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叁组患者的血清E2基线水平均具有均衡可比性;干预六个月后,叁组间患者的血清E2值之间也无均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六个月后男性静止期患者叁组的血清E2升高率趋势为C方<A方<B方;男性活动期A组对应患者的血清E2呈现了回降趋势,而B组和C组患者的血清E2为持续升高趋势;女性静止期B组对应患者的血清E2呈现了回降趋势,而A组和C组患者的血清E2为持续升高趋势;绝经期患者叁组的血清E2升高率趋势为A方<13方<C方,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西医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再运用中医药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调理时,仅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干预可能尚不足以观察到较明显的作用效果差异。2.综合组间的变化趋势:对女性患者而言,治疗组B(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为组方原则)的作用趋势好于治疗组A(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为组方原则);对男性患者而言,治疗组A的作用趋势好于治疗组B,即滋阴治疗可能是对女性患者相对更为适合。因此,临床上运用中医药对乙肝肝硬化进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等个体差异而进行灵活施治。

李昕[6]2013年在《肝硬化肝失疏泄的表现特点及其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主疏泄”是中医肝的重要生理功能。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存在着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异常。本研究拟从文献回顾与前瞻性临床调查两个方面,通过回顾性总结与前瞻性观察肝硬化病人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本病肝失疏泄的常见宏观表现与微观指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从病理表现探讨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分析肝硬化的中医辨治特点、常见中医证候及其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梳理、归纳肝硬化肝失疏泄的表现特点及其与微观指标的关系。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选取具有明确肝炎肝硬化(包括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丙型肝炎肝硬化)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症状与中医治疗内容,并包含具有明确处方用药记录的有效典型病例报道,总结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证及治疗方药。2.通过文献检索,选取具有明确肝硬化(包括不分型的肝硬化、肝炎肝硬化)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下有肝功能指标具体数据的临床研究的文献报道,梳理、归纳肝硬化不同中医证候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1.常见症状:①代偿期为脉弦、胁痛、乏力、苔腻、腹胀、苔薄、脉细、苔黄、苔白、面色晦暗、脾大、舌色红、纳呆、便溏、舌色暗等;②失代偿期为腹部膨隆、尿少、脉弦、腹水、下肢浮肿、腹胀、脉细、乏力、苔白、苔腻、腹露青筋、便溏、消瘦、神疲、蜘蛛痣等。两期均有肝失疏泄后导致的肝经循行部位异常表现如胁痛等,协助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表现如腹胀、纳呆、便溏等。2.常见证候:①代偿期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肝郁血瘀、肝郁气滞、肝胆湿热、气阴两虚、血瘀、肝络瘀阻、脾虚、气虚血瘀;②失代偿期为水湿内停、气滞血瘀、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虚湿困、肝脾血瘀、水停、血瘀水停。两期证候均包含有肝失疏泄导致的肝气郁结,气机不调表现的证候类型如肝郁脾虚等,以代偿期更为明显。3.常见证候要素:①代偿期: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脾、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瘀、气滞、气虚、湿热、阴虚;②失代偿期: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脾、肝、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瘀、水停、气滞、湿阻、气虚。两期证候要素均包含气滞、血瘀,是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气血运行失常、血行障碍的表现。4.常用治疗药物:①代偿期: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当归、白芍、栀子、知母、黄芩、黄连、黄柏、土鳖虫、桃仁、红花、郁金、延胡索、川芎、姜黄、五灵脂、半夏、杏仁、陈皮、枳壳、香附、川楝子;②失代偿期:白术、黄芪、人参、山药、车前子、车前草、茵陈、虎杖、茯苓、泽泻、猪苓、泽兰、益母草、葶苈子、桑白皮、大腹皮、防已、桂枝、叁七、白茅根、厚朴、砂仁、苍术、牵牛子、甘遂、商陆、附子、干姜、肉桂、槟榔。两期均为常用药物的为鳖甲、丹参、莪术、穿山甲、柴胡、牡蛎、大黄、鸡内金。两期用药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理气活血的基本治则,为肝主疏泄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体现。5.配伍核心药物:①代偿期:白术、茯苓、丹参、党参、白芍、当归、鳖甲、郁金、桃仁、柴胡;②失代偿期:白术、茯苓、大腹皮、黄芪、丹参、泽泻、猪苓、当归、鳖甲、党参。两期核心药物体现疏肝、健脾、理气、化瘀的治则,进一步体现了肝主疏泄理论在肝硬化临床治疗中的应用。6.常见证候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肝硬化肝气郁结、肝郁脾虚等证候的蛋白合成功能相对较好,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汁酸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结论1.肝炎肝硬化两期症状有联系也有不同,都存在肝失疏泄,气机阻滞的相关表现及相关证候证候类型,并以代偿期更为明显,而失代偿期在气滞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血瘀、水停等表现。2.肝硬化患者常有肝失疏泄的证候表现,这些证候与肝脏代谢功能、肝脏细胞受损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流行病学凋查,收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宏观表现(四诊信息等)及微观指标(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比较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宏观表现与微观指标的差异,并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肝炎肝硬化肝失疏泄的常见表现及其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为基于本病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的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运用课题组统一制定、印制的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进行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信息。2.采用课题统一数据录入管理平台建立数据库,并完成双人、双机独立录入,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对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症状表现与微观指标进行比较。4.选取肝炎肝硬化肝失疏泄相关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并与微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常见症状:①代偿期:乏力、肝掌、急躁易怒、面色晦暗、腰膝酸软、口咽干燥、神疲、胃脘胀满、肌肤干燥、烦躁、目涩、胁胀、抑郁、失眠、太息等;②失代偿期:乏力、面色晦暗、肝掌、神疲、腹胀、胃脘胀满、尿色深黄、口咽干燥、纳呆、肌肤干燥、懒言、腰膝酸软、厌油腻、抑郁、急躁易怒等。两期均有肝失疏泄,肝本经循行部位不适的胁胀、太息、胸闷等表现,肝调畅情志功能失常的急躁易怒、抑郁、烦躁、焦虑等表现以及肝协助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腹胀、胃脘胀满、纳呆等表现。2.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症状分布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者为神疲、乏力、懒言、消瘦、发热、浮肿、面红、面色黄黑、面色晦暗、胁胀、胁痛、胃脘胀满、腹胀、腹痛、纳呆等症,其中急躁易怒、胁胀、胁痛、胃脘胀满、腹胀、纳呆等均为肝失疏泄,气机失调的代表症状。其中肝失疏泄表现为肝气郁于本经导致的胁胀、胁痛,肝调畅情志功能失常导致的急躁易怒等症以代偿期为明显,而肝协助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的胃脘胀满、腹胀、纳呆等症以失代偿期为明显。3.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微观指标的比较:两期微观指标在造血功能、凝血功能、肝功能、脂质代谢、肾功能、电解质平衡、血氨代谢、肝脏体积、脾脏体积、血管内径、血管流速、肝脏硬度以及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大部分指标都有明显的差异,应与肝失疏泄的临床表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4.肝失疏泄相关表现与微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肝的疏泄功能与机体造血、凝血、肝脏合成与代谢功能、血脂代谢、肾功能、电解质、血氨代谢、肝脏纤维化程度、肝脏及脾脏形态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1.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均有肝失疏泄的典型临床表现。代偿期患者以肝本经气机郁结、肝经循行部位不适与情志调节功能异常表现更为明显,而失代偿期患者以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为主要表现。同时两期所测的大部分微观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肝失疏泄的不同表现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肝失疏泄在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主要表现在气机失调、情志异常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叁个方面,当患者表现为肝失疏泄不同功能失常表现及不同症状,与不同的微观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常艳鹏[7]2011年在《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将经全国六大地区1218份《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录入叁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运用频数、聚类、决策树、神经网络、概率转移矩阵等数据挖掘及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明确冠心病证候要素的判断标准,证实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要素,并明晰其在冠心病发病各个阶段的作用和与不同证候的应证关系;明确冠心病各期的证候特征及冠心病发展过程中各期证候之间的内在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以中、西医冠心病指南、建议为疾病诊断标准,以大量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建议为基础,从现代心理测量理论出发并采用结构化的决策方式,应用量表学研究方法,研制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运用叁轮德尔菲法对问卷内容进行修改、增删、调整等,以确保问卷的条目与内容能准确的反应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对问卷内容的信度、效度的考评优良后,进行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一线专家调查。将冠心病调查问卷发放于我国六大区,分别为:东北(沈阳)地区、华北(北京)地区、西北(兰州、西宁)地区、东南(广州)地区、西南(重庆)地区、华南(上海)地区,共41家医院的临床一线医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1218份合格问卷。利用电脑设备建立Access问卷数据库,进行合格问卷进行电脑录入并二次核查,最终建立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叁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使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频数、决策树、神经网络、结构构成比、概率转移矩阵等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在四个阶段(发病早期、发作期、缓解期、恢复期)的频数分布结果:情志为:98%,99%,98%,95%;肺气虚为:56%,95%,80%,48%;脾气虚为:63%,86%,65%,32%;心阴虚为:32%,63%,42%,21%;肾阴虚为:41%,65%,53%,34%;表现为发病早期和发作期频次逐高,至缓解期和恢复期下降,显示病情变化由盛至衰的发展趋势。2.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与证候应证统计结果: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证候要素在发病各期的证候中的频数分布在3.14%—100%之间;各期的证候在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证候要素中的频数分布在5.14%—78.82%之间。3.决策树结果显示出冠心病主要证候要素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在冠心病四期的判断规则,神经网络训练显示,预测效果比较一致,训练集、验证集及评估集的正确率均达到了70%—99%之间。4.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冠心病四期十二证的证候特征: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5.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是:5.1早期→发作期:气滞心胸证(64.9%)→心阳不振证;气滞心胸证(21.96%)→气滞痰阻证;气阴两虚证(41.34%)→心阳不振证;气阴两虚证(21.02%)→气滞痰阻证;气阴两虚证(20.32%)→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17.32%)→瘀血阳微证。故早期发展至发作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型都易发展为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5.2发作期→缓解期:心阳不振证(55.64%)→心肺气虚证;心阳不振证(34.87%)→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42.76%)→心肺气虚证;气滞痰阻证(30.92%)→心肾阳虚证;气滞痰阻证(26.32%)→肝脾不调证;瘀血阳微证(66.67%)→心肺气虚证;瘀血阳微证(19.35%)→心肾阳虚证;瘀血阳微证(13.98%)→肝脾不调证;寒凝心脉证(91.43%)→心肺气虚证。发作期至缓解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型都易发展为心肺气虚证,其中心阳不振证还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还易发展为心肾阳虚证。5.3缓解期→恢复期:心肺气虚证(61.72%)→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22.72%)→阳虚气滞证;心肺气虚证(15.56%)→心气虚证;肝脾不调证(72.08%)→阳虚气滞证;肝脾不调证(19.8%)→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46.97%)→阳虚气滞证;心肾阳虚证(28.03%)→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25%)→心气虚证;缓解期至恢复期的规律是心肺气虚证易发展为气阴两虚证,肝脾不调证和心肾阳虚证均易发展为阳虚气滞证。结论:1证候要素频数分布的结果分析显示,冠心病证候要素主要包括情志、肺气虚、脾气虚、心阴虚、肾阴虚等,在早期和发作期频次增加,至缓解期和恢复期呈总体均衡下降趋势。决策树统计方法对变量重要性的排序研究、证候要素组合与证候应证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明确判断出各个症状变量对不同证候要素的影响情况以及何种证候要素在冠心病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为临床诊治冠心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神经网络的统计学方法可以判断出证候要素模型的预测情况,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同时保证规律的外推性。2症状分布对冠心病问卷中所有变量运用频数分布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并对其在不同阶段的频数分布情况绘制了直方图,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分析每个变量在不同阶段动态变化的机理,结果显示大多数变量存在由早期向发作期集中,病情加重,而由缓解期至恢复期变量逐渐减少,程度渐轻的趋势。其变化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为归纳冠心病的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3证候特征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4个阶段的证候特征为:①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②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③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④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充实并丰富了冠心病的证候学研究内容。4气(阳)虚和情志因素气(阳)虚和情志因素贯穿于冠心病病变全程,其频数分布在各期中占很高比例,其中情志因素在各期中比例均在95%以上,并且在冠心病发展的各期中都有情志因素和气(阳)虚为主的证型,如早期的气滞心胸证和气阴两虚证;发作期的气滞痰阻证和心阳不振证;缓解期的肝脾不调证和心肺气虚证;恢复期的阳虚气滞证和气阴两虚证。表明在冠心病发病中,情志因素和气(阳)虚是极其重要因素,在冠心病防治过程中注重情志的自我调整,气(阳)的自我固护,将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并减轻病情。5脾胃症状表现在冠心病不同阶段的各个证型中,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脘腹痞闷、胃脘胀痛、干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呃逆或嗳气等脾胃病的临床症状。心与脾通过经脉相连,为母子关系,同时又与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之病可导致心病,心病亦可引起脾胃的症状。这与古人“胃心痛”(《内经》)病名及“人参汤”治疗胸痹虚证(《金匮要略》)之义,其理相通。6证候演变规律6.1从各阶段主要证候的构成比分析证候演变规律各阶段由高至低证候构成比依次是:①早期: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②发作期: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③缓解期: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④恢复期: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6.2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①早期发展至发作期的规律是:A.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寒凝心脉证B.气滞心胸证→心阳不振证、气滞痰阻证;②发作期至缓解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候易发展为心肺气虚证,其中心阳不振证还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气滞痰阻证易发展为肝脾不调证和心肾阳虚证;③缓解期至恢复期的规律是:所有证候易发展为气阴两虚证和阳虚气滞证,其中心肾阳虚证还易发展为心气虚证。冠心病起病以虚证和情志因素为主;发作期心阳虚衰,阴寒内盛,瘀血阻滞,气机不畅,表现出邪实正虚;缓解期心气不足,气阴两虚,阳虚气滞;恢复期气阴两虚,气机不畅,正虚邪恋。7中医特色通过频数分布和演变规律可以发现:冠心病是以心脏病变为中心,涉及肺、脾、肝、肾这一五脏相关的病变模式,表现为寒、痰、气、瘀、虚等各种证候要素相互交杂,互为因果,作用于机体,表现出全身脏腑的功能失调。由此,在临床治疗上应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不离于心,不止于心,兼及他脏。

唐广明[8]2008年在《舌下脉络改变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我国是肝炎大国,每年均有大量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已成为我国常见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严重危害我国国民的健康,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腹腔镜检查技术目前日渐成熟,利用它开展肝脏形态学检查对肝硬化的早期确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可以发现临床诊断标准尚不能确诊但形态学可诊断为肝硬化的临床前期的肝硬化)。中医认为,在肝硬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血瘀是一个重要的中医证候要素,舌下脉络曲张作为血瘀证诊断的客观舌诊指标,容易观察,它可反映血瘀证的程度,且从已有研究探讨发现肝硬化与舌下脉络曲张密切相关;因此探讨肝硬化的不同阶段(临床前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中医证候分布和舌下脉络变化规律以及舌下脉络改变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为了了解中医舌诊指标(舌下脉络改变)与肝硬化的相关性,拟:(1)探讨肝硬化各组(临床前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中医证型和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2)探讨舌下脉络及肝掌、蜘蛛痣在健康人群、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差异;(3)探求舌下脉络指标及肝掌、蜘蛛痣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诊断性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肝硬化组(临床前期肝硬化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非肝硬化对照组(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组),共计139例。观察表详细记录患者舌下脉络、肝掌、蜘蛛痣、主证、证候要素、形态学诊断及临床诊断资料等数据,其中,舌下脉络、肝掌和蜘蛛痣等体征由专人使用数码相机在统一条件下拍摄并保存。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检验,检验水准a=0.05。诊断价值的评价指标使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准确度。研究结果:(1)中医证型方面,肝硬化各组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水湿内阻、湿热蕴结四种证型为主(96.6%);临床前期肝硬化组以肝气郁结(61.5%)和湿热蕴结(30.8%)为主;肝硬化代偿期以肝气郁结(54.2%)和瘀血阻络(25.0%)为主;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中,以水湿内阻(35.3%)、瘀血阻络(29.4%)和肝气郁结(21.6%)为主;经χ2检验,P<0.01,各证型在肝硬化各组的分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要素方面,肝硬化各期均以“郁”、“瘀”和“脾虚”为主,其次是“湿”、“热”;“郁”、“瘀”、“脾虚”在肝硬化各组之间无差别(P>0.05);“湿”和“热”在肝硬化各组中的比例上升。(2)以舌下脉络分级、肝掌、蜘蛛痣及其组合作为观察指标观察慢性肝病患者中的差别发现:随着慢性肝病的进展,舌下脉络正常和Ⅰ级的比例逐渐下降,Ⅱ级、Ⅲ级、Ⅱ-Ⅲ级和Ⅰ-Ⅲ级的比例逐渐上升,肝硬化失代偿期时其比例分别达到58.8%、25.5%、84.3%和98.0%;其中舌下脉络Ⅱ-Ⅲ级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与其他四组两两比较,舌下脉络Ⅰ-Ⅲ级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分别与非肝硬化组比较时,P<0.01,舌下脉络Ⅰ-Ⅲ级在肝硬化代偿期组与非肝硬化组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与临床前期肝硬化组比较时,P<0.05,其差异有非常显着性。肝掌、蜘蛛痣及其联合组(肝掌或蜘蛛痣)在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之间存在差异性(P<0.01),其中联合组合在慢性肝炎组和临床前期肝硬化组存在差异(P<0.05)。(3)观察舌下脉络改变、肝掌、蜘蛛痣及其组合观察指标在肝硬化各组中的差别发现:舌下脉络Ⅰ-Ⅲ级的诊断灵敏度高(0.9545),阴性似然比最低(0.1658),准确度0.7050;舌下脉络Ⅲ级、肝掌、蜘蛛痣及其组合特异度均为0.9804,阳性似然比高(≥9.8571),其中准确度以肝掌或蜘蛛痣最高,0.6547。研究结论:(1)作为中医证候要素,“郁”、“瘀”和“脾虚”贯穿肝硬化始终;随着肝硬化的进展,“瘀”逐渐起主导作用;“湿”、“热”和“瘀”可能为肝硬化进展的促使因素;“虚证”可能是其迁延难愈的原因。这样的证候要素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医证候的病理特征。(2)舌下脉络曲张的程度随着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情进展也越来越明显;肝掌或蜘蛛痣的出现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临床前期肝硬化。(3)从综合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准确度指标来看,舌下脉络分级优于肝掌、蜘蛛痣指标。中医舌诊指标(舌下脉络该改变)与肝掌、蜘蛛痣一样,可以考虑作为肝硬化诊断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来要良[9]2013年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其干预的研究》文中指出酒精已成为继病毒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酒精性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内毒素血症是酒精性肝病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参考文献制定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证候观察量表,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40例病例,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特点,同时评价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学特点,评价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①理论研究:对酒精性肝病及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杨晋翔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经验;②证候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40例病例,通过描述性和因子分析统计学方法,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特点;③治疗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症状积分方法观察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化验指标观察疗效。结果:1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职业发病率依次为工人、干部、商人。患者以饮白酒为主,酒精度在40-60度之间,饮酒时间多较长,日均酒精摄入量在120-200g/d,累计酒精摄入量达到1500-2000Kg。2患者AST/ALT比值多大于1,患者γ-GT、ALP轻度增高为主,TBiL水平多数大于5倍正常值。患者ALB、PALB、PTA、TC、CHE水平多低于正常值,ALB主要集中30g/1水平以下,PALB值多低于100mg/1,PTA值主要集中在50-75之间,CHE值低于正常值,主要集中在1500-2500u/1,以Child C级人数最多。患者血内毒素水平随着黄疸水平升高而升高,随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下降而升高。3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乏力、腹胀、食少、赤缕红斑、面晦暗、尿黄、口干、恶心口苦、身目黄、嗳气、胁肋刺痛、肌肤甲错、水肿。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22.9%)、类肝胆湿热(15.0%)、类瘀血(14.3%)、类肝脾血瘀(13.6%)、类肾阳虚(12.9%)、类热盛伤阴(11.4%)、类肝肾阴虚(10.0%)。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毒邪,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阻”,病机要素为“脾胃气虚”、“瘀”、“毒”4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TBil、ALB.血内毒素、Child分级水平相关。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通过症状积分评价的方法,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乏力、口苦等主要症状和总体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治疗后肝功化验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GGT、ALP、TBA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患者CHE、PALB和CHO水平均较前升高,治疗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患者CR和UREA经过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7两组治疗后血凝、内毒素及血氨化验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PT和INR水平均较前下降,PTA水平较前升高,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FIB水平均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改善血、腹水内毒素及血氨水平优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肝功能评价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MELD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改善患者Child、MELD评分优于对照组。9两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70.1%,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毒邪,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阻”,病机要素为“脾胃气虚”、“瘀”、“毒”。中医益气活血解毒法对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如乏力、口苦、身目黄及水肿等,对肝功能指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血、腹水内毒素和血氨的清除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患者Child、MELD评分。

陈燕[10]2009年在《舌诊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作为现阶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中医辨证治疗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观察舌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舌诊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进行有效辨证论治必不可缺的诊断方法。所以探讨舌象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预后及辨证用药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重视。肝病临床症状多变、病情复杂,而舌象变化则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研究舌象对肝病的辨证和治疗有很高价值。本研究就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舌苔与舌质,研究舌诊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肝病中心2008年4月至2008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收集入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型、舌苔、舌质、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肝功能、肝脏B超)等,观察分析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苔厚薄的分布情况、舌苔厚薄与病情轻重的关系、舌苔厚薄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舌质的分布情况、舌质与病情轻重的关系以及舌质与B超肝实质回声的关系。结果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少苔5.8%,薄苔23.3%,略厚苔36.7%,较厚苔32.5%,极厚苔1.8%。少苔病情轻度者42.8%,中度者42.8%,重度者14.3%;薄苔病情轻度者35.7%,中度者46.4%,重度者17.9%;略厚苔病情轻度者29.5%,中度者52.3%,重度者18.2%;较厚苔中病情轻度者28.2%,中度者20.5%,重度者51.3%;极厚苔中病情轻度者0例,中度者0例,重度者100.0%(P<0.05)。少苔肝郁脾虚者14.3%,肝肾阴虚者85.7%,湿热中阻者为0;薄苔肝郁脾虚者26.9%,肝肾阴虚者57.7%,湿热中阻者15.4%;略厚苔肝郁脾虚者29.5%,肝肾阴虚者40.9%,湿热中阻者29.5%;较厚苔肝郁脾虚者30.8%,肝肾阴虚者25.6%,湿热中阻者43.6%;极厚苔肝郁脾虚者为0,肝肾阴虚者0,湿热中阻者为100%(P<0.05)。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淡舌8.3%,红舌31.2%,暗舌30.5%,绛舌30%。淡舌轻度者63.6%,中度者27.3%,重度者9.1%;红舌轻度者26.8%,中度者42.9%,重度者30.3%;暗舌轻度者18.5%,中度者46.3%,重度者35.2%;绛舌轻度者为0,中度者43.6%,重度者58.8%(P<0.05)。淡舌肝实质回声1级90.9%,2级9.1%,3级为0;红舌肝实质回声1级96.6%,2级3.4%,3级为0;暗舌肝实质回声1级86.1%,2级11.1%,3级2.8%;绛舌肝实质回声1级33.4%,2级56.5%,3级11.1%(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略厚苔和较厚苔多见;不同厚度的舌苔,病情的轻重比例是不同的(P<0.05),随着舌苔的增厚,病情轻度者逐渐减少,重度者逐渐增多;肝肾阴虚证在少苔中所占比例较大,肝郁脾虚证在薄苔中所占比例较大,湿热中阻证在厚苔中比例较大(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淡舌少见,多见红绛舌和暗舌;病情轻者主要见淡舌,病情中度者红绛舌和暗舌较多,淡舌为少数,病情重者主要见绛舌(P<0.05);淡舌和红舌以肝实质回声1级为主,暗舌以肝实质回声1级为主,绛舌以肝实质回声2级为主,并且肝实质回声3级的主要是绛舌,可见不同的舌质反映的肝实质回声是不同的(P<0.05)。

参考文献:

[1]. 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舌色变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刘新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

[2]. 酒精依赖症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和解泄热安神法治疗酒精依赖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王志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3].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中医药干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 李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4]. 肝硬化患者HPA轴相关激素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效果的研究[D]. 任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5]. 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睾酮及雌二醇水平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效果的研究[D]. 刘路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6]. 肝硬化肝失疏泄的表现特点及其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李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7]. 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演变规律研究[D]. 常艳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8]. 舌下脉络改变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 唐广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9]. 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益气活血解毒法对其干预的研究[D]. 来要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0]. 舌诊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D]. 陈燕.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标签:;  ;  ;  ;  ;  ;  ;  ;  ;  

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舌色变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