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杨洋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抗痉挛体位。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51±1.73)分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5.30±2.02)分相比明显降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50±14.02)分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4.01±15.83)分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抗痉挛体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抗痉挛体位;早期康复;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100-01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遗留偏瘫等后遗症,进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有研究发现,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选择适当的体位对肢体关节功能恢复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为了更好地分析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根据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2岁~78岁,平均年龄(65.60±13.33)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51岁~78岁,平均年龄(65.21±13.05)岁。两组一般资料均没有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即功能训练、作业疗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抗痉挛体位,具体如下:①坐位:上肢伸展并平放,保持躯干伸展,背部垫枕头,髋关节屈曲,双膝屈曲,踝关节背屈;②仰卧位:头部、肩胛骨垫软枕,腕、肘关节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张开,上肢平放,髋关节、臀部、大腿垫枕头,膝关节抬高,轻微内屈;③患侧卧位:患侧下,健侧上,健侧上肢放于身体上,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张开,躯干后旋,患侧髋关节稍后伸,健侧屈曲,垫枕头,患侧膝关节屈曲,④健侧卧位:头部、胸前垫软枕,健侧肢体平放,患肢前伸,外展肘关节,伸展的指、腕关节垫枕,患侧膝、髋关节自然前屈[2]。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根据NIHSS量表进行评分,满分45分,具体分级情况如下:轻度神经功能缺损:0分~15分;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6分~30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1分~45分[3]。日常生活能力的判断标准:应用ADL量表进行评分,100分:患者生活能力极强;0分:患者无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计量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导致脑卒中偏瘫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预后。有多项研究证实,在早期康复中,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抗痉挛体位有利于纠正其不良运动,防止肌肉痉挛[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有诸多优势。抗痉挛体位属于新型康复治疗体位,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抗痉挛体位,可改变其肌肉静止缩短状态,有效对抗机体痉挛,解除长时间痉挛所导致的关节改变,对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肢体运动的恢复,进而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部位给予伸展体位,如坐位时,上肢伸展;仰卧位时,腕、肘关节伸直,手指伸直张开;健侧卧位时,健侧肢体平放,患肢前伸,外展肘关节,伸展的指、腕关节垫枕等,均有利于拉长肌肉,防止痉挛的发生,进而诱发分离运动,从而有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5]。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在早期康复中应用抗痉挛体位,可提高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其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杨翊,周光涛,刘经星,等.不同体位、不同针刺取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4):370-371.

[2]李兰.抗痉挛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4):262-262,265.

[3]郑伟,王升强,张洁,等.电针运动终板体表投影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70-1072.

[4]高炎.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5):7187,7190.

[5]肖波.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135.

论文作者:杨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  ;  ;  ;  ;  ;  ;  ;  

研究抗痉挛体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杨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