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域选择及其集聚效应研究——以河南11村的调查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为例论文,地域论文,效应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预期收入与转移成本之比是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而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示范效应、决策关联及其就业集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其成本收益预期。在此认识下,本文以劳务输出大省河南为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域选择倾向及其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借鉴。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自身因素与制度环境条件的双层约束。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不仅为其融入分工经济的主动性选择,同时也是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动态变化的一致性反映。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内部分工基础上的兼业化行为。家庭核心劳动力通过外出就业实现最大化的劳动要素收益,而非核心劳动力从事农地经营获得较为稳定的保障性收入。核心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地域选择倾向于“省外”多于“省内”,但“省外”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省内”则主要集中于“县外市内”,而后依次为“市外省内”及“乡外县内”。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对其区位条件的适应性反应。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农民就业机会缺乏,劳动要素收益偏低,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外出就业。通过外出就业(而非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决策)融入发达地区,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要素收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甚至逆转其生存困境。
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双重选择。计量结果显示,仅以学历代表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明显,但存在显著影响的反映劳动力专业化分工参与度的转移时间占比,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通过“干中学”模式实现的人力资本积累对其的影响力。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能够在微观意义上实现农村劳动力(团队性)专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增进、市场谈判地位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本构成的优化,而且在宏观意义上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
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集聚效应明显。不仅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集聚度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在就业集聚区能够实现较高的劳务收入。不过,外出劳动力在劳务收益有所改观的同时,以自组织途径为主的转移就业模式难以改变其职业层次偏低的窘境,这表明规模化程度不高、以社会资本为纽带的农村劳动力组织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