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视野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学好语文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7月)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必须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必须提供智力活动的良好环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条件。语文活动不受时间、空间、教材内容的限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各种技能训练。可以说,语文活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于企及的。所以,“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同并付诸实施。
一、语文活动的特点
1.开放性
语文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目标具有开放性。语文活动是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的,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看电影、看小说、听广播、听报告、参观游览等,凡是能学习和运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都可作活动的内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内容的开放性。另外,语文活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传递媒体,及时、迅速地传播新知识,这就使其内容具有了开放性。语文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和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2.实践性
语文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语文活动的时间、地点、方式、规模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可以在节假日,也可以在课后;可以在校内,也可以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可以是全校性的活动,也可以是班级、小组、甚至个人的活动。语文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语文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语文活动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主动性
学生自愿主动参加,是语文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语文活动的一个组织原则。语文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旧框框,摆脱习惯势力、保守思想的束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项目、活动方式,在充满乐趣的气氛中,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下,动手动脑,大胆实践,并在实践中感悟体验、探索创造。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文活动的类型
1.基于阅读文本的活动
组织学生阅读,阅读课文及有关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特别是名家名作;读各种历史文化著作和典籍,中国的、外国的。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写读后感、文学评论,举行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等。
写读后感就是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就其基本观点或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感想。写作要注意紧扣原文,还要联系实际,有感而发;要重点突出,不可面面俱到。文学评论是指对某本书或某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这种评论可以是全面、综合性的,也可是局部的、单方面的,例如其中某个人物的性格、某种写法等。就中学生而言,比较适合写局部的、单方面的评论。如看了《三国演义》,可以就曹操的性格刻画作评论;读了鲁迅小说《祝福》,可以就作品如何通过外貌描写反映人物命运这点作评论。写文学评论时,除了按议论文的一般要求写作外,还要遵照文学评论的标准,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进行客观的评价。由于这种活动要求较高,适合于高年级进行。
结合课文阅读或课外阅读举行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是就文本某个问题、主题、话题表明自己的主张或见解的语言艺术表演形式。演讲要求有明确的主题、严密的逻辑、富有鼓动的语言,演讲时态度要真诚,表情要大方、自然,切忌矫揉造作。演讲可以搞专题演讲,也可以搞即兴演讲,就目前阅读的作品表明看法。辩论会是就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一些较大的、有影响有争议的问题、思想进行辩论,如:看课外书利大还是弊大?路瓦栽夫人值得同情吗?辩论发言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使人信服,语言要简洁、明白、流畅。故事会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讲故事要求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又要生动有趣,能吸引听众。可以讲文本的故事,可以讲与文本情节有关的故事,更需要讲作者作家的故事。朗诵会是学习和推广普通话,提高学生艺术欣赏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法。朗诵的作品除了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外,还要适合朗诵这种表演形式。可以选择文本内诗歌、散文或小说作品中的精彩片断来朗诵,也可以选择课本外精彩的作品来朗诵。朗诵要注意技巧,吐字要准确、清晰,音调要抑扬顿挫,表情要自然大方,注意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
2.基于学习资源的话动
为了扩大学习资源,可以读一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组织学生听广播、看龟视。上网更是获得知识、扩大视野的一种手段。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及时、迅速,内容丰富、广泛,大大超过了课堂教学。过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它们排除在语文教育的范围外,现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媒体的作用,把它们纳入语文学习的轨道。
为了扩大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如语法修辞讲座、写作知识讲座、文艺欣赏讲座、当代文学讲座等。
除了阅读、上网、听讲座,还要养成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的习惯,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把握其本质特征,获取写作素材。观察要有计划,有重点,要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也就是用脑、用眼、用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丰富自己的学习资源。
3.基于社会实践的活动
语文活动在丰富学生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探究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如观察活动,通过观察人物、事物、环境以积累材料,感悟生活;
调查活动,通过新闻调查、案件调查、考古考察、文化研究,介入社会和了解理解社会;
访谈活动,采访先进人物、著名人物、问题人物、特殊人物,与平常人物谈话等了解人、理解人,学会交际交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社会活动,通过单位见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宣传国家政策、社会公德,体验生活、服务社区、服务大众;
劳作活动,劳作活动主要是指劳动生产、设计制作、工艺手艺、养殖培育、修理、家政、义工、测绘等活动形式;
实验活动,通过科学实验、科技试验、科学研究、课题研究、问题解决等形式树立科学意识、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发展科学素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三、语文活动的组织形式
语文活动可依其内容及其他具体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大组活动
大组活动也即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的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较多的学生参加,影响和教育面广,在语文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如举行各种讲座、报告会、文艺晚会,组织参观访问、作文竞赛等。开展这种群众性的活动,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例如,进行全校性的作文竞赛,要由学校或教研组指定几位老师负责,出好竞赛题目或确定题材范围,安排竞赛时间。赛后要组织阅卷、评选,公布竞赛结果。这些工作,每个环节都必须安排妥当,否则竞赛便不能顺利进行。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或称社团活动,就是将基础水平和兴趣爱好相近的部分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各种内容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等。小组活动比较灵活机动,能照顾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便于充分发挥各人的特长,是语文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的人数,可按活动的内容、性质、特点和条件而定,一般不宜过多,对参加小组活动的成员,要有一定要求、主要是看他对这种活动是否有较稳定的兴趣。小组建立后、要有严格的纪律,制订明确的活动公约,并要求小组成员遵照执行。还要推选出有能力、有威信的学生任组长,协助教师组织活动。
3.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也是语文活动的一种形式,这里主要指在家长或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个人活动。由教师或家长提出任务,个人独立完成。如课外阅读有益读物,寒假搜集灯谜春联,坚持写日记或周记,为班级小报写稿等。这种活动形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三、语文活动的价值
1.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与人的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不仅表现在儿童未来活动的准备方面,表现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方面,也表现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没有学习兴趣的伴随,青少年的学习活动是很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的。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他们希望吸收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也希望有更多的施展才能、表现自我的机会。语文活动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亲自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体验成功和失败。这种体验,是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兴趣的激发力。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加深这种体验,也不断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我,也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
2.丰富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那么,如何使“课标”所列举的这些自然而然地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呢?那就是语文活动,语文实践,语文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交往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话动可以把语文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把语文学习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整体的语文训练,跨学科跨领域,开拓课程学习领域,优化语文教育,培育语文素养。
3.促进全面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语文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学科知识教学固然可以通过教材来进行这些教育,但它毕竟是不全面的、有限度的。语文学科活动在这方面能起到感知学习难于起到的作用。它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内容、方法融入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例如,组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使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四、语文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语文活动,有的是在课内展开的,更多的是在课外进行的,而且大多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但教师不能放手不管。语文教师应该把它纳入语文教学计划之中,加强指导和检查。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统一
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两个不同渠道,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第一,以课内教学带动课外活动,“得法子课内,拓展于课外”。首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讲读从长篇小说中节选的课文,可要求学生阅读原著;讲读某个作家的作品,可推荐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教完一篇课文后,还可以介绍题材或写法相近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例如:教了《分马》,可要求学生课外看《暴风骤雨》;教了《社戏》《故乡》,可推荐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教了老舍的《小麻雀》,可以指导学生读一读高尔基的《小麻雀》。其次是作文,可以通过对课本范文的分析,指导学生的课外习作。教了《雨中登泰山》,可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手法(移步换景法)写一篇游记;教了朱自清的《春》,也可带学生踏春、寻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写一篇描绘春天景物的作文。
第二,以课外活动补充和促进课内教学。语文课在中学教学计划中虽然占课时比例较大,但靠课内教学对于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来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课外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去运用知识,巩固知识,使知识变为能力。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而课外获得的知识、能力和实践经验又将促进课内语文学习。
第三,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能吸引众多的学生。但不论参加哪一种活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又主要靠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以课外活动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全面带动与重点提高相统一
我们在进行语文活动的时候,要面向广大学生,让大家都来参加活动,把语文活动普及化;但在普及的基础上,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一些有特长的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挥和发展,并通过这些骨干影响和带动全班。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要求大家都写日记或周记,号召大家都参加作文比赛,还要注意从课内课外写作中发现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重点指导,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办一个写作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开展活动,鼓励他们多读多写;发现优秀习作,可以鼓励向中学生报刊投稿或代向有关报刊推荐。他们的习作一旦在一定范围发表,定会大大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同时鼓舞其他同学,全面推动写作活动的开展。
3.适合年龄与因地制宜相统一
学生的年龄不同,兴趣、爱好有所不同,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也有差别。语文活动的内容、形式必须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否则就很难扎实、有效地坚持开展下去。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各种能力也较差,但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针对这些状况,可以开展一些容易组织、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猜迹语、参观、游览等,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查字典、朗诵、背诵等比赛活动,开展书法、手抄报展览评优活动等。
高中学生,知识面较宽,能力也较强,则可以进行一些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办刊物、演讲、论辩、文艺评论等。语文活动,还受到师资、设备、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如,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访问各种类型的私营企业主,然后写访问记或调查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当地流传的民歌、民间故事等。
4.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
为了使学生在各项语文教育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学到实际本领,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开展活动。但老师不能放弃督查疏导。只有做好这项工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活动才能扎扎实实地开展。
教师的督查疏导工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语文活动的意义、开展语文活动的目的,正确处理实践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关系,防止只顾个人兴趣而忽视课堂学习的倾向。第二,要帮助学生做好语文活动的组织工作,从选择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到活动开展和总结,给学生当好参谋和顾问。第三,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碰到的困难,如小组不团结、情绪不稳定、资料不足等。第四,及时做好督查、总结、反思工作,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表扬进步和成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5.学校组织与社区支持相统一
语文活动内容多,涉及面广,所以要加强各个方面的联系,相互配合。校内,要争取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其他学科老师的支持;校外,要得到家长或社区的配合和帮助,使各方面的教育因素汇成一股教育合力,推动语文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语文活动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学好语文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教学除了学科知识学习外,更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活动与其他学科活动相比,其特点、类型、组织形式、价值是不同的,我们要作好精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