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与初中化学新教材的开发_科学论文

STS教育与初中化学新教材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初中化学论文,ST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化学新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倡导STS教育

1.1 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范式

科学是人类社会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究其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三者不可分割。因此,在科学课程进入学校教育伊始,人们实质上已经在认识和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可以说,SIS教育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人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工具,进行科学教育就是要让年轻一代为参加日常的生活做好准备。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人们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科学教育体系。

现代STS教育的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新技术革命。二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日益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如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产品等。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繁荣时,也发现在这些新事物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科学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科学技术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技术的意义在哪儿?人类应该如何使用科学技术?

在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STS教育思想初露端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一词被大量提及。人们普遍认识到,为应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使未来公民能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关注社会问题。对于未来的公民,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与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同等重要。1982年,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发表了一项题为“科学、技术和社会:80年代的科学教育”的宣言,从理论上对STS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做了论证和宣传。随后,各种形式的STS教育计划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相继问世。STS教育很快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和新范式,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并得到迅速的传播。

1.2 化学科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工农业生产,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研究,化学科学积极面向社会生产和生活。采矿、冶金、纺织、印染、石油化工、制药、合成橡胶、塑料,化学工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从化学科学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化学科学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化学积极向一些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学科,如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渗透。在这些学科的发展中,化学的作用与地位日益显著。化学正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正成为推进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就应该使他们从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确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造成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有理有据地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1.3 传统化学课程过分强调学术水平

传统化学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强调的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重要的化学概念,在化学教材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化学事实、化学概念、实验技能和习题,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缺少与社会生产的联系。

传统化学课程过分强调学术水平,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以学科逻辑体系为主线的化学教材重视学科的概念结构,难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使化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传统化学课程培养的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往往也欠全面,在他们眼里,化学就是由化学反应、基本概念构建的一门学科,缺乏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化学,难以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可以说,传统化学课程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因此,当代化学教育必须开阔视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使学生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而不能像传统化学课程那样仅仅局限于化学学科本身。化学课程改革要在全面反映化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和社会化。

2.化学新教材开发如何体现STS教育

化学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STS教育,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这必将对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产生巨大的冲击,对化学新教材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教材编制者要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社会、学生在教材编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并加以有效地组织,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

2.1 教材内容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化学新教材开发要贯彻STS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偏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倾向,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在体现学科内容现代化的基础上,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选择素材,努力做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现课程内容的社会化和综合化。

具体分析,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决不是罗列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或现象,而是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既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又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理解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如燃料与燃烧,金属与材料,生活中的酸碱盐,等等,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思考和决策。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也可以采用路易斯建立的科学教育模型来选择和设计教材内容,以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路易斯建议科学的学习单元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即“心智探究的科学”(为喜欢科学探究的人而讲授的科学);“行动的科学”(为解释社会行动而讲授的科学);“公民的科学”(为普通大众讲授的科学)。

例如有关“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内容可以包含三部分:“心智探究的科学”部分就是使学生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知道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行动的科学”部分就是使学生了解金属锈蚀及其防护措施,了解金属冶炼的设备和方法;“公民的科学”部分则使学生了解常见的金属矿物,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路易斯模型中的三部分内容就相当于教材中的“科学主题”、“技术主题”和“社会主题”,这些主题既可以相互独立,穿插编排,构成一个教材单元;也可以是相互融合,构成一个具体的主题内容。

2.2 教材内容组织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化学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等方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即教材内容的组织要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思路。不论是教材宏观结构的构建,还是具体到每一单元、每一节的内容组织,都要充分贯彻和体现这一基本思路。

例如,在学习酸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例举生活中遇到的酸性物质,再结合具体实验认识它们的性质,最后再联系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酸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酸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材内容组织顺序,既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符合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顺序,同时还重视了化学知识与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观点。

2.3 教材编写要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素材

传统教材内容的呈现往往是除去了社会和生活背景,用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来解释和说明有关的化学现象,学生学习这种除去具体背景的化学教材,他们可以不再需要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不必关注日常实践中所遇到的现象和事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依赖于教材和教师,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STS教育强调要在真实、可信、综合性的学习背景中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化学新教材的编写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教材编写者应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从具体情景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与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有趣和有用。

标签:;  ;  ;  ;  ;  ;  

STS教育与初中化学新教材的开发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