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书面谈话)--观察#183;开放#183;更新_文学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书面谈话)--观察#183;开放#183;更新_文学论文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笔谈)——守望#183;开放#183;更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3)05-0005-09

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冲击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不例外。从古代文学文本的非当下性而言,将全球化经济大潮与之共论似有异代接武之嫌,但是就古代文学研究的现实性而论,它在人类文明急剧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谁也无法视而不见的。

要理清二者的复杂关系,先得洞察它们各自的特点,而要预测它们之间将会发生的各种变数,则必须透视这两种事物互动得以生发的内在原因。

从历史的眼光看,经济和文学是由来已久的两种生产,前者诉诸于功利性十足的物质追求,后者集中于人道性超越的精神寄托。在过去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学虽然不尽平衡甚至矛盾重重,但是仍然不失相辅相成的基本格局。原始古歌之于采摘渔猎,诗词歌赋之于农耕生产,“三言”、“二拍”之于工商市井,《人间喜剧》、《恶之花》之于资本社会,凡此种种,无不让人看到两种生产在质量互化方面逐渐增多的恩恩怨怨。而这一次全球化的经济大潮却从六合内外全方位地改变着上述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全球化经济大潮与过去各类生产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密集型的高科技知识营运牵动着全球的生产与消费,消解着文明的既成格局。将之看作百恶俱发的洪水猛兽有失偏颇,但是对它的期望过高也会对残酷的冲击措手不及以至遗憾无穷。应该说它是地球村文明产生前的阵痛,是人类自身能否道德升华的洗礼,是人类命运对每一国家、每一民族乃至每一个人的严峻考验。科技的更新换代在飞速进行,国家、族类、人群、科属甚至生育方式、性别差异等方面,都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而且霸权集团猖獗,国际资本横行,人类准则决口,生态环境恶化,使高科技的全球化经济大潮变成了漫无际涯的天雨海风。由此给各国文学研究、当然也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带来了全方位科技化的课题,催动着这一古老领域亘古罕见的巨变。

从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现状和科教文发展的态势来看,中国古代文学至少有以下三个大的向度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个向度是精心守望古代文学的家园

我们习见的文学定义大都从文学的某一种特殊进行界说,所得往往非常狭隘,事实上文学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与之相关的研究所要培植的则是中国历史的心肝肺。你看山经、海经、易经、诗经、庄骚、歌赋、戏曲、小说,你看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艺文类聚,你看孔孟、三曹、嵇阮、陆机、刘勰、钟嵘等灿若繁星的思想巨子,展示出的是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开拓出的是华夏江山的正气歌。这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文学遗产”,分明是赤县神州钟灵毓秀的存在值,是古国先民厚德载物的根器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的风骨篇,是一种伟大的文化对人类历史的独特贡献。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竭力保养的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渊薮,呵护的是人类有史以来非常值得守卫的一种精神家园。

保护这样一种文化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对付自然的毁坏可通过科技发展的成就逐一加以解决。但是对付人为的破坏则不仅需要全人类从认知的深层达成共识,而且需要各国的政策共襄善举,即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经济全球化首先是国际资本集团的利益欲望之最大化,因而各国的文学研究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都遇到了被商业“镪水”腐蚀瓦解的现实危机。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诚然,拜金之恶也有成为拉动经济杠杆之机,但是这种“恶人激善”毕竟和文学之“善之有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抵抗拜金之恶和改造人类诸般恶欲的历史进程中,文学事业虽然不是决定成败的终极因素,至少也可以说是不可或阙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不朽之盛事,用“厥功甚伟”来研究并不过分。

让我们从更切近的角度来观察全球化经济动物的文化胃口。在经济全球化蔓延的初级阶段,混乱和无序状态更多地张扬着利益原则。商以欲起,业以利动。各种文化活动的恶质化,类如对古代文学面目的扭曲和研究工作的误入歧途,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大潮沧海横流泥沙俱下的混沌状态中,国内外一些大小财团对古代文学的开发也不时出现嗜恶嗜血倾向。一些霸权主义国家甚至不惜耗费巨资调动人力物力进行恶质观念扩张,将霸主文化的思想渗透甚至灌输到世界每个角落。而负责任的国家和团体则对此类问题十分关注,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学艺术成了一些政府和民众的自觉行为。法国朝野就对古典文艺以及文化遗产钟爱有加,采取了一系列对抗美式金元文化侵袭的全局性措施。应该说国外相关的经验弥足珍贵,都值得我们参考或借鉴。

从外在的方面来讲,守护精神财富务必理顺国际环境,务必通过正确的阐扬使华夏文学瑰宝真正地走向世界。从内在方面来说,也要在科教文的推演方面全力以赴,普及与提高统筹兼顾,使国家的文学精华具有大量的人格载体。在古代文学的护理工作中,藏宝于民是最大的举措,藏宝于心是最好的方略。语言草创和文字未立时的巫歌神话,靠的是口口相传的存储。焚书坑儒后的文化复兴,仰仗的是夹壁墓穴的潜藏和博学硕儒的满腹经纶。对付全球性的拜物教涡流和霸权化文艺狂潮也有一个无招胜有招的保护措施,那就是古代文学的最安全的“归藏”——将之根植于国民的心灵深处。那里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最好的家园。一个有着伟大语言文学和历史文化的民族是底气深厚的国度,这样的存在是不可战胜的。因为这是亿万人用血肉和心灵筑成的万里长城。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既是这一万里长城的烽火台,也是这一万里长城的守望者。

第二个向度是努力营建开放的文学绿洲

表面上看,这和上述文学家园的守望是一种矛盾的设想,而事实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思路。守望之所守,无非是执著于中国古代文学之本根,守望之所望,全在于期许人类祥和之精神。守望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心忧天下,不去是己非人,而是择善抗恶。用中医术语来讲,这叫做“固本培元,扶正祛邪”。这和古代文学研究的开放精神恰恰是互为表里的同一个目的。可以这样理解,守望侧重于维护正气,开放则鼓励大胆应变。

从刀耕火种到大工业生产,文学自身的生发是一个与经济对垒但又磨合的过程,文学与世推移的节奏是缓慢的演进,虽然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其速度是以机械化和电器化的方式在加快。不难理解,古来的文学与经济的相互影响是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距离的而且是有承受可能的,其相互作用也是通过政治、商业贸易和新闻传媒等环节逐渐完成的。可是在现今全球化的经济运动中,密集型的高科技知识涡流形成了席卷五湖四海的巨大场域,文学与经济活动的距离日益缩短,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近似于同步。隶属于文学领域的古代文学研究更是如此,它不再是昔日迟到的和后台性的服务活动,而是和文本共振、与时代互动的积极性事业。

历来的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是追踪式的活支,基本上呈现为线性赓续。而在高科技丛集的时代则是发散辐射与回归吸纳的全息涵摄。虚拟与质实,顺化与同化,原道与创新,扶正与祛邪,忍辱与雪耻,化己与化物,诸如此类永恒的话题,都可以变成声光电的直观效果,变成数码化的时空隧道,变成世界性的同步授受,变成地球人的共同财富。不难设想,角膜式的多维镜片可以再现或模拟古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多种形态,纳米化的古代文学传感器可以让我们进入匪夷所思的想像领域,声光电图书馆和演讲厅无远弗届无微不至,文学上的古今对话中外比较成为研究人员的日常功课。跨学科融通,各行业交会,天地人磨合,化时空启蔽,观古今抚四海真可以成为须臾间的等闲之事。人们可以调出某一古代文豪的大量的多功能资料,甚至可以摸拟出图文并茂声情感集的作家履历和作品鉴赏。人们可以执导柏拉图和孔夫子的“文思对”,可以聚焦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异地缘”。这些都不是幻想,而是古代文学同仁必须面对的可能。

守望古代文学家园要有植根本真的纯朴,要有追求至善的情怀。营建开放的文学绿洲要有怀天下的抱负,要有九死未悔的赤胆。我们常常无奈商潮对文学的冲击,喟叹金钱对人文的腐蚀,愤慨强权对文心的暴虐,为此才提出固守天真。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也要大胆地开放,勇敢地应对,即与世推移、与时俱进,化解重重劫难于已形未形之时。在守望家园方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是有悠久的传统遗风和能够安贫乐道的大批学人。然而对于同化和顺化高科技成果的问题上,差距的确很大,需要做的工作不可胜数。在高科技高速度经济的庞然大物面前,我们别无选择,要么听任古代文学研究园地“边缘化”和“沙漠化”,要么“植树造林”、“营造绿洲”,建设千千万万个学术基地,培育层出不穷的复合型人才,使古代文学研究成为华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排头兵。

第三个向度是自觉推动传统研究的更新

上述两个方面的阐发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更新传统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观念更新、方法更新和手段更新问题。这里之所以单独提出来讨论,是因为“自觉推动传统科研的更新”关系到“古代文学人”驾驭经济全球化风浪的要紧所在。

观念更新是深层变革。目前拉开序幕的经济全球化大潮,绝非历史上各种局部性或民族性的慢节奏文明演变可相提并论。这是一次以全球为村落的走向宇宙的序曲。此后展开的境域至少是以全球为当下基点、以宇宙为未来舞台、以文明存亡为终极关怀的学术旨归。在高科技经济巨流的裹胁下,各民族文化中的各种势力在冲撞、在磨合、在激扬、在牺牲、在突破、在奋进,毫无例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注定也是一种艰难的生活,她被撕扯、被扭曲、被蹂躏、被促动、被扩充、被成全。因而,我们讲“守望家园”就是呵护古代文学的本真与根器;我们讲“营造绿洲”意味着对人文生态的培植与改善。“守望”与“营造”包含了古代文学研究与全球化经济大势的关系调整,即该学科作用的新理念——张力、和力与合力:在地球村文明形成期,古代文学研究险象环生而又颇有作为,她与国际性拜金化经济怪物以及所有恶势之间有其对抗性的张力,与各国祥和文化之间有其“和实生物”的亲和力,与人类创造未来文明的进步活动之间有其全力以赴的综合力。

方法更新是成败关键。处理全球化经济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关系牵动的是人类走向地球村文明的大背景。从目前遭遇的人文生态来看,正在形成的地球村文化格局迫使我们对传统的方法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制作。笔者的尝试拟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中西方根本方法的熔铸,即对中国的易学法与西方的辩证法进行化感通变式的整合,这是母系统的改造;二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三大学科群方法论的通和致化,这是上述母体方法的古代文学所处学科生态圈中的运演;三是古代文学研究既成方法的开放性拓展,熔考据、词章、义理于一炉,集文思、史思、哲思于一体,合原道、质实、前瞻于一气,这是古代文学研究新老方法与中西方根本方法“子母同脉”的承续。简言之,我在方法论方面的思想与实践展开着这样的思路:中西合璧,“母子同堂”,化感通变,启蔽开放。无与伦比的文明变数要求我们采用超乎寻常的研究方法。笔者的思考与践履仅仅是面对全球性难题的投石问路而已。

手段更新是高下所系。守望与开放能否落到实处,要看观念与方法的更新程度。落实的高下精粗,则要看运作的手段是否得体。古代文学原本是历史上的东西,研究者们的校注、赏析、评介等工作,说到底是在用当下语言的理解阐扬。对于走向世界和应对地球村文明的磨合过程来说,第一个难题在于如何让外国人学中文文本和让中文文本变成外文文本。因而中国古代文学外文化和比较文学化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第二个难题是高科技媒体化。其中高科技物件和高水平译件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第三个难题是推广与普及的技巧。如何与国际科教文系统交接?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调动官方、民间和个人等一切途径进行传播?是大气磅礴地推进,抑或是润物无声地化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花大气力研究。无论如何,中国古代文学无法只靠传统的方式讨生活。如果我们想在全球化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那就必须让研究成果尽快变成高科技多语种和可比性强的传播方式,变成让世界各国文化人能力所及和趣味所向的优秀产品。遗憾的是在这一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远远不能适应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

上述三个向度是一种原始要终的圆观宏照,体现的是叩两端而用其中的通变精神。要检讨传统不容易,要把握未来也不容易,在全球化经济大潮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间寻找最佳的互动点更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能看透全球化经济风浪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必然联系,摸清地球村文明产生过程的脉动,就会在传统——现实——未来之间拿得出通和致化的切实举措。急剧变化的全球化经济迫使文化人尽快变成驾驭国际风云的先行者,未来地球村文明已经将遴选多面手人才的考卷摆在了每一个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面前。

收稿日期:2002-10-18

标签:;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书面谈话)--观察#183;开放#183;更新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