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档案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今,文化的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在当代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中,相关物质、人员、资本、技术等的相互交换与相互影响与文化息息相关,许多经济活动与文化密不可分,如引进和利用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制度等本身就是文化全球化的载体和媒介;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又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知识的扩散和应用,而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事实上就是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促使世界文化发展呈现出高度融合和高度分化的趋势,但另一方面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特别是“文化霸权主义”又意图通过其垄断的各种传播媒介极力推行其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如何确保在经济全球化中世界各民族文化多元共存共同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
正是由于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提出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档案是一种人类文化遗产,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的文化存在物,这已是普遍共识。既然档案是一种文化现象,档案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文化事业,那么,档案部门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充分实现档案文化价值,这是摆在档案部门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本文将在探讨研究有关档案文化价值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和方式。
一、档案文化及其分类
研究档案文化价值问题,必然涉及到文化和档案文化的概念,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档案文化价值的前提。
由于“文化”概念的宽泛性,从而导致目前档案界对于“档案文化”概念也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档案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档案文化,“即档案是一定文化形态的产物,依靠这一文化产物从事的全部活动和产品的总和就是档案文化。”[1]“档案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档案实体文化,又包含档案事业文化及档案学文化。”[2]“除了档案是文化以外,围绕档案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以及档案馆(库)基础设施也是文化,如档案整理文化、档案编纂文化、档案阅览文化、档案展览文化、档案传播文化、档案网络文化、档案建筑文化等。围绕档案及其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而产生的档案事业……也是一项文化事业”。[3]可见,广义的档案文化范围较广,除了档案实体文化外,还包括档案管理文化、档案产品文化、档案事业文化和档案学文化等。而狭义的档案文化,主要是指档案实体文化。不过,从档案部门参与文化建设,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角度看,这儿的“档案文化”显然是狭义的。
要正确理解档案文化价值,还必须对档案文化进行适当的分类,以便把握不同类型档案文化的价值。而要研究档案文化的分类,首先得考察文化的分类。“关于文化的分类,文化学家们曾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英国马林诺斯基根据文化的功能把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分为四类,即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美国的奥格本从文化的功能与产生入手,先将各种文化现象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然后在非物质文化中又划分出宗教、艺术类精神文化和规范人类行为的制度、习惯一类调适文化。除此之外,还有根据文化功能调适过程的不同,将文化划分为文化事物与文化行为的,也有根据社会成员参与的多少将文化划分为普遍的文化(社会全体成员支持的文化)、特殊的文化(一定社会阶层的文化,如农民的文化、老年的文化等)和任意的文化(社会中有一定地位、职业的人所采取的文化,如学术流派)三种不同类型。从这些分类来看,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其文化现象的分类也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4]这主要是由于直至目前我们还不能真正揭示文化概念的内涵所致。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档案文化的分类中。如有的学者认为,档案文化可分为传统档案文化和现代档案文化,还可分为原生档案文化和次生档案文化;[5]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档案文化是由档案社会意识、档案管理理论、档案管理体制、档案保护技术、档案利用形式构成的。[6]也有学者认为档案文化由社会文化和专业文化双重构成。[7]可见,由于对档案文化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对于档案文化的分类亦大相径庭。
笔者认为,如从狭义档案文化概念出发,去考察档案文化的存在状态,则档案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静态的档案文化,一是动态的档案文化。静态的档案文化指的是那些已有的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不再随着岁月的流逝、周围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保持一种恒定不变的状态的档案文化财富,比如档案馆(室)内已收存的实体档案。动态的档案文化则指那些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周围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档案文化财富。动态档案文化主要是由于档案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会促使文化增值。传播带来的文化增值,实际上是一种作为传播媒介的信息符号的放大作用。它一方面表现为量的增放,另一方面表现为质的增放。量的增放主要是指传播面的扩大,质的增放是指信息传播中价值意义的增加。比如,档案史料的汇编出版,一方面克服了档案孤本的局限,扩大了传播面,另一方面史学家利用该史料汇编完成了新的著作、论文,产生了档案信息质的某种增放。当然,这里所说的动与静,只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经过质的增放又会产生新的档案文化财富,如各种档案编研成果,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编写的各种乡土教材、影视作品、文章著作等。而这些新的档案文化财富为档案馆(室)收藏以后又会转变成静态的档案文化。可见,在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静态、动态交替的现象,即静态的档案文化与动态的档案文化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并在互相转化的过程中,使档案文化不断得到增值,促使静态的档案文化发生变化。
二、档案文化价值及其表现
档案文化价值作为档案价值的一种形态,应有别于档案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军事价值等等。但要对档案文化价值的概念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则同样因“文化”、“档案文化”内涵的宽泛性而显得困难重重。不过我国档案学界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如有的学者认为,“档案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档案作为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变革与进步所具有的各种有用性、效益性。”[8]也有学者认为,“档案文化价值是文件形成者和档案工作者在文件的制作、形成、积累、保管、整理、鉴定等一系列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活动中所付出的劳动、辛苦、智慧、奉献的结晶。”[9]目前,尽管关于档案文化价值释义的“言传”有点难度,但档案文化价值的内涵还是可以“意会”的。
由于档案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成果,档案自身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因而档案文化价值的具体表现是多元的。“档案文化价值的多元性是由档案记录范围的广泛性及记录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从总体上说,一切历史文化现象都是档案的来源。从个体上说,一份档案往往能传达出多种文化信息。”[10]对此,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的认识有:
1.档案的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档案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历史积淀。其二,档案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11]
2.档案的文化价值有:民族文化价值;文化创造价值;学术文化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文艺创作价值;文化鉴赏价值。[12]
3.从文化功能角度看,档案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特殊价值——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处于基础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凭证作用;第二,文化媒介作用;第三,文化教育作用。[13]
4.档案文化价值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档案是文化的载体和见证;第二,档案是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14]
5.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把价值解释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系列关系的表现形式,因而只有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观点来研究档案,才能揭示出档案的文化价值。根据满足人们需要的类型可以把档案的文化价值区分为以下不同方面:第一,档案的认识价值就是求真的价值;第二,档案的冶情价值就是求美的价值;第三,档案的规范价值就是求善的价值;第四,档案的组织价值就是把人们联结为社会共同体、社会有机体的功能;第五,档案的传承价值就是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15]
档案文化价值的上述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档案文化价值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基础。
笔者以为,由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加上“文化”内涵的宽泛导致的不确定性,因而在目前要具体概括揭示档案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还不具备条件。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认定档案文化价值时,我们必须将档案文件个体放在档案有机体系中去加以考察,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档案的文化价值。因为,个体档案文件所承载的文化蕴意是特定的、有限的,档案文件个体与作为档案有机体一部分的档案文件个体,两者的文化价值是有很大差异的。
三、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
档案文化价值是档案本身具有的,档案馆(室)是文化财富的宝库,但目前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实现却还不尽如人意。这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从外部社会环境看,社会的档案文化意识观念还比较淡薄,比如,一般社会民众对档案功能的认识仍局限于资政治史,没有认识到它的文化教育功能;对档案自身的认识仍局限于是一种历史记录,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对档案部门的认识仍为一般的政府机关单位,而没有将它看作是与其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业单位。因而档案文化建设缺失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从档案部门内部来分析,往往偏重于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具体业务建设,特别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上,而对自身收藏的档案文化宝库没有很好地去加以研究开发利用。那么,如何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对档案的文化价值加以广泛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档案文化资源的独特作用呢?这可以从面上和点上两个层面来说。
从面上来说,要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强化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当前,全社会大力提倡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却对档案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发展滞后。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观念薄弱。档案文化意识观念的强弱,会从心理层面上强烈地影响人们对档案工作、档案部门、档案事业和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档案文化宣传,如将档案文化宣传融入到档案展览中,将档案文化宣传与档案法制宣传、有关纪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文化意识观念,营造出有利于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社会环境与氛围,才能弘扬档案文化,促进档案文化建设。
(二)优化馆(室)藏档案资源配置,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目前馆(室)藏档案资源因来源单一,其信息的涵盖面和辐射量受到限制,与民众的生活距离较远,档案资源缺乏应有的文化厚重感。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征集工作,增加档案资源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广度与深度,使馆(室)藏与民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接轨;另一方面则要向全社会开放档案馆(室),简化手续,方便民众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利用,发挥档案文化资源的作用。
(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创新档案文化。档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或者说档案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档案,也就失去了连续地全面地直接记录和积累文化的原载体。可见,档案文化具有保存继承传统文化的功能。但是,正如有些学者提出的,“档案不只是被动地记录历史、反映历史,而是直接参与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实践活动提供基础和条件,提供知识信息和精神动力。档案文化也不仅是保存传统文化、继承传统优秀文化,而是直接参与社会创新实践及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发展先进文化。”[16]“强调档案文化的继承性,并不意味着传统档案文化的直接的、自然的延续,而是对原有档案文化的批判继承和超越,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创新。”[17]因此,档案文化要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积极创新。如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开展“口述史”工作,主动收集有关的档案材料进行保存,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继承,也是档案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又如,积极利用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档案文化的再生产,从而产生新的档案文化产品,积极打造档案文化品牌,扩大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从点上来说,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个档案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式。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委托北京体元堂保健品有限公司利用其馆藏档案开发、经营清代宫廷御用保健珍品;四川省利用档案资料恢复了“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很好地开发了这一民俗旅游资源;[18]也可以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编写乡土教材,进行影视创作、制作档案(旅游)纪念品、利用档案撰写有关文化方面的文章和著作等。积极开发档案文化资源中的有用信息,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实现了档案文化的价值。不过,在此笔者想特别强调档案编研在实现档案文化价值中的重要地位,因为这项工作基本上所有档案部门都在开展,但从目前实际开展的情况看,还不尽如人意,不少档案部门的编研成果由于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编完后往往束之高阁,缺乏社会影响力。其实,“档案编研工作的基础是文化生产,编研活动的过程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档案编研工作的成果是可以传播的文化成果。”[19]它既是静态档案文化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动态档案文化创新的过程,具有双重文化建设的意义。因此,在编研选题时既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也要考虑选题自身的文化价值意义,并将编研工作与大众传媒结合起来,以此扩大编研成果社会影响的覆盖面和社会意义,从而实现静态档案文化价值开发和动态档案文化建设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