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民经济增长与发展条件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西部地区农民经济增长与发展条件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中国西部地区农户经济增长与发展条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农户论文,中国西部论文,条件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户经济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主体,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如此。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农户经济的发展将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济流程由封闭走向开放,并给农户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和农户经济发展留下了市场经济的烙印,同时也给农户经济流程增添了“活化”因素,带来了原有流程未具有的新特点以及协调、管理、调控的新难点。

一、西部地区农户经济增长的特征及源泉

(一)西部地区农户经济增长的特征

1.以自身消费为经营目标,农户经济属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西部地区农户主要劳动力的精力和时间是从事种植生产。生产规模小,生产资金少,生产资源投入不足。生产投入主要为自家的劳动力投入,没有雇工。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和自家生产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农户依据家庭成员生活消费的需求,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农户往往并不精确地计算家庭成员每年对各种农副产品的预期消费量。农户对需求量较大且经常性消费的农副产品生产最为重视,以致投入自家所有的绝大部分土地和劳动力。

2.农户所选择的生产技术,具有相当程度的落后性和单一性。收入水平低,生活比较贫困。不重视劳动力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不重视新产品、新品种等技术的运用。从统计资料上看,化肥、农药、农业机构以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我国西部地区都程度不同地被使用了,但是许多生产方法和工具仍然是传统的。广大西部地区农民所获得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主要是通过父辈代代相传而获得的。

3.农户将回避风险作为投资的基本原则。西部地区农户与东部地区农户对经营风险的态度有显著的差别。西部地区农户一般趋向保守,把风险最小化作为经营目标。这是因为,农业生产以生物为基础,西部农户采用的农业技术原始,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农户常常处在生存的边缘状态,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虽然农户无力抗拒较大的自然灾害,但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具有一种反风险的本能,力图通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来减少产量的不确定性。在我们调查时发现有一种玉米新品种,对于农户是可能利用的。这种新品种经过试验证明把玉米产量增加1倍,但需要更复杂更严格的管理,否则,新品种的产量比传统品种的产量还要低。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经验的农户不会采用新品种,因为种植新品种的风险太大,万一失败,后果将是饥饿甚至死亡。

4.由于消费压力,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农户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区别于现代企业或公司的一个首要特征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由此产生了两个基本经济事实:一是农户生产的产品可以直接用于消费,市场不是农户经济流程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这使得农户独立地维持生计成为可能;二是生产必须首先满足农户自身生存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去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户现有人口的基本消费量具有“固定费用”的特征,它所产生的压力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经济越落后,这种不可抗拒的压力越是明显。

农户主要可控制其投入的要素就是简单而低廉的劳动力。劳动力人数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但农户可以在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上进行有伸缩的控制。相对于劳动力投入来说,土地和资金是西部农户难以克服的投入“瓶颈”。面对沉重的甚至日趋扩大的消费压力,农户别无选择,只有尽一切可能性去扩大其他产品产量。只要土地的边际产量为正,“广种薄收”依然是摆在农户面前最现实的求生之道,因为产量再微小的增加对于“固定费用”支出的消费都是一种缓冲力量。

(二)西部地区农户经济增长源泉 西部地区农户经济增长源泉来自于传统生产要素的增加,这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和土地。在农户生产过程中,也有生产工具、建筑物和水利设施等所谓的物质资本,但它们基本上是由农户自己生产出来的。与劳动和土地相比,这些物质资本在西部地区农户经济增长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1.劳动投入的增长。(1)农户时间的合理配置。 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它的目标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由于消费品是由农户劳动生产出来的,因此效用最大化也表现为劳动与闲暇的最优组合。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当闲暇效用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劳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农户总效用达到最大。对于耕地面积占有量不太大的西部农户,由于生存的压力,他对闲暇的偏好较小,因此,他们将会投入尽可能多的劳动时间,直到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接近零为止。换句话说,只要增加劳动能够增加产品或收入,他们就会放弃闲暇而增加更多的劳动,否则,他就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2)农户劳动力数量增加。 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综合。即农村人口增长率,参与劳动的人口比例和农村人口的净出率。在西部农村孩子成为了资本品,预期收益过高。孩子成为家庭劳动力的来源,他们从小就以各种方式参加劳动,为农户家庭增加收入。孩子基本上成为父母生老病死的唯一依靠。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少,文化水平低,就业困难,既使有工作也所挣无几,还不如在家中生儿育女。这就是说,母亲时间的机会成本很低。同时,培养孩子的成本非常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费用也低,很多家庭甚至不打算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读书。这种相对的高收益、低成本不能不造成广大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出生率长期居高不下。

影响农户劳动供给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乡—城人口流动和参与劳动的人口比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的扩张,城市的自然人口增长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劳动的巨大需求。因此,城市非农业部门必须从农村中吸收劳动力。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城镇发育度低、农民就业信息不灵、农民自身素质较差,因此,外出就业还是比较少的。

尽管有些学者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参与劳动的人口比例的变化并不很明显(注: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P151),但我们认为,经济越不发达, 农户收入水平越低,农户参与劳动的比例越大,而经济越是发达,农户收入水平越高,农户参与劳动的比例越小。这是因为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户,越不重视人力资本投入,使其孩子提早进入劳动大军。

2.土地的扩张。土地扩张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土地数量的扩张,二是土地质量的提高。开垦新的耕地最明显的原因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来不适合耕种的或开发成本很高的土地也可以开发出来。这种技术进步包括三种形式:第一,新的生产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原来未开发土地的生产率。第二,新的工具和技术的发明可以大大减少土地开发成本。第三,某种相关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促进更多的土地被投入耕种。

体制的变化也是扩张土地的一个原因。有些土地甚至在没有技术进步发生时也适合于耕作,但由于体制障碍而不能投入耕作。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所采取的不同土地政策所导致的结果,可以很明显地说明这一点。

土地质量的扩张。近几十年中,以种子、化肥革命为特点的农业技术进步导致了对现有耕地的集约使用和对新地开发的减少,突出的表现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大且不断上升,土地面积的扩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小且不断下降。50年代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增长五分之四来自土地面积的扩张,60年代迅速下降到四分之一,70年代进一步下降到六分之一,80年代粮食生产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的增长则完全来自单产的增加,1952—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1%,而粮食总产却增加了1.7倍。

二、西部地区农户经济发展条件

农户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户经济增长偏重研究一定时期内农户总产值、总收入或纯收入的增长。而农户经济发展则偏重于伴随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农户经济增长。要谋求农户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甚为需要的,没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也就无所谓发展。

(一)资本形成是农户经济发展的基础 诺克斯“贫困的恶性循环论”强调资本积累是克服“瓶颈”约束,打破恶性循环,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诺克斯认为:尽管国内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等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但对于所有不发达国家而言,使它们陷于贫困境地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资本形成不足。从资本的供给方面看,发展中国家人均实际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率低又导致低收,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从资本的需求方面看,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造成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率低又导致低收入,周而复始,又形成另一个循环。两个循环相互影响,阻碍了经济发展,使穷国摆脱不了贫穷的境地。实际上,诺克斯的命题无非是说,穷国不但过去穷,现在穷,将来还要穷,其核心问题是资本难以形成。关于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刘易斯阐述得更为直接、明确。他说:“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就是要理解一个社会由先储蓄和投资还不到国民收入的4%—5%以上这个过程。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迅速的资本积累。如果不能说明储蓄相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原因,也就不能说明任何工业革命”。(注: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73年英文版)由此可见资本形成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指望西部地区农户自己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本是不太现实的。只有通过政府、金融机构的帮助,才能形成对西部农户经济发展具有刺激作用的资本。

(二)科技进步是农户经济发展的永久动力 我们可以把促进农户经济发展的技术分为三类,即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针对西部地区农户而言,我们认为应侧重于应用生物技术,再结合使用机械技术。主要理由是:(1)我国人多地少, 尽管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人地矛盾稍为缓和,但从整体上讲,西部地区也属于人多地少的情况; (2)采用生物技术,对于农户来说所需投入的资金较少,这样采用生物技术的可操作性就强。

(三)适度的经营规模是实现农户效益递增的关键 西部地区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是制约其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这种规模过小状况不仅存在于农户从事的种植业,也存在于农户从事的其他行业。过小的经营规模使得农户收益勉强维持家计,无法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也不利于专业化分工,无法享用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好处。当然,形成农户经营规模过小状况,可能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非农产业发育程度和农户自身资金状况有关,也与农户自身管理水平有关。

(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造就新一代农民和农民企业家 培育农民企业家和造就新一代农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1 )开展专业学历教育,为农民企业家和新一代农民成长打好基础;(2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从中发现优秀人才;(3)改善社会环境, 促进农民企业家阶层形成;(4)树立农民企业家的光辉形象, 使农民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

(五)政府应提供和改善的宏观因素与条件 (1 )进行土地制度创新。目前,从土地制度创新方面关键是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制定具体措施,真正落实中央关于土地长期不变的政策,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吸引农户对土地进行投资。(2 )实行有利于形成开发西部地区资本的金融政策。开发西部地区所需要的金融政策制定,要着眼于长远利益,要着眼于宏观经济效益,这样我们才能制定出向西部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这些金融政策主要包括利率倾斜、贷款规模倾斜、项目倾斜等。(3)建立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主要体现在:一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体系,维持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二是发展农业保险,建立促进农户经济发展的农村保障体系。总之,政府在促进西部地区农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

标签:;  ;  ;  ;  ;  ;  

西部地区农民经济增长与发展条件研究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