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发展演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捷克论文,探析论文,共产党论文,拉维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9)01-0078-05
在东欧国家诸多共产主义后继党①(以下简称“后继党”)中,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简称“捷摩共”)是一个特点鲜明的政党。剧变后,整个东欧弥漫着反共气息,各国原共产党纷纷改名易帜以与过去划清界限。但捷摩共坚持不改名,成为东欧地区唯一保留共产党名称的后继党。尽管捷摩共未能像其他后继党那样在本国左翼阵营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始终保持了第三大党的位置,而且成为东欧地区唯一在本国政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共产主义政党。当然,捷摩共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面临着党员老化、身受左右两翼政治势力排挤等许多困难和挑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捷摩共未来的发展。
1 捷摩共坚持不改名及其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在制度转换的巨大压力下,东欧绝大多数共产党纷纷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彻底改造自己。这些政党热衷于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就意味着在体制上和成员构成上保持非连续性,意味着前政党的解散和成员的重新招募,以重建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的左翼政党”。[1]与其他东欧国家后继党一样,是进行激进式改革还是坚守旧的政党价值理念,这一问题也长期困扰着捷摩共。1993年前,关于政党定性和名称问题一直是捷摩共党内激烈争论的焦点。
1990年11月,捷摩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奥洛莫乌茨召开。会议推选斯沃博达为主席。大会表示要将捷摩共变成一个捷克社会接受、基础巩固、组织严密的政党;发扬共产党传统中民主和进步的方面,使党远离过去的极权主义。斯沃博达试图采取渐进方式将捷摩共改变成一个社会民主党类型的政党,提议将政党名称改为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名称: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共产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与会代表们虽然同意其民主社会主义纲领,但却反对改变政党名称。
一大后,党内关于改名的争论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党内主张改名的派别组成了所谓“民主左派俱乐部”,要求通过公民投票的方法来改变政党名称。在该组织的压力下,1991年10-12月,捷摩共就是否更改名称的问题举行全党公决,但是,主张沿用原名称的票数占到了75.94%。
1992年2月召开的捷摩共非常代表大会上,改名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与会多数代表认为,捷共是有着优良历史传统的政党,其功绩不可抹杀;在当前困难的时期不能退却,要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否决改变党的名称的提议将会使党获得更多选票。[2]
1992年12月捷摩共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围绕着捷摩共是否改名以及党的定性问题又展开了激烈争论。虽然斯沃博达受伤住院未能与会,但以梅奇尔为首的所谓“改革派”依旧主张更改党名,进一步修改党章,使党进一步向西方社会党靠拢。他们认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已经是一种没有吸引力的政治模式,党应当采取一种“民主社会主义”的后共产主义定位。共产党的名称限制了捷摩共的发展,“名称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将我们的党逼入了一条死胡同”。[3:148]捷摩共应当与其他左翼政党合作,形成一个强大的左翼联盟,争取更多选民支持,这样才能应对右翼的挑战,在捷克政坛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次会议上,以格雷贝尼奇克为代表的主张保留党名和党纲的一派力量逐渐强大。他们认为,后共产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民主纲领,捷摩共应当采取一种介于传统斯大林式共产主义和后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即“新共产主义”。他们认为,改名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是捷摩共党员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标志。
1993年1月,原捷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什捷潘被布拉格基层组织重新接纳为党员,他们发表了“为了社会主义”的纲领声明,表示“坚持马列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复辟”,要求恢复1989年以前的政权。面对这一情况,斯沃博达加快了对政党改革的步伐。他要求立刻驱逐“为了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立刻改变党的名称,确立一种明确的后共产主义的定位。然而,从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各地区代表大会的情况来看,斯沃博达的计划再次受到重创:接近2/3的地区组织保留了原共产党名称,还有一小部分地区组织提出可以使用两种名称。面对这样的打击,斯沃博达辞去了主席之职,并宣布退党。
在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梅奇尔再次提出更改党的名称,但以格雷贝尼奇克为代表的一派表示坚决反对。格雷贝尼奇克指出,改名只是一种“替代问题”,它使人们从真正的政治任务中转移了注意力。保留共产主义标志非常重要。经过激烈讨论,主张保留名称的观点占了上风。在这次会议上,格雷贝尼奇克当选为捷摩共主席。会议还终止了什捷潘等人的党籍。这样,格雷贝尼奇的“新共产主义”在捷摩共内部确定了下来。
在东欧各国政治剧变、共产党纷纷更名易帜的情况下,捷摩共坚持不改名,这不免让人感到好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捷摩共属于一种“亚文化政党”。所谓“亚文化政党”是指一种独特的政党类型,这种政党的成员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彼此团结,互相忠诚。这样的政党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上给其追随者以多种形式的帮助。这种政党采取的是一种低冒险的战略,其任务是保护自己的亚文化不受侵犯。对捷摩共党员来说,他们对自己的政党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及保护意识,政党名称就是其政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身份的象征。其次,捷摩共属于纲领型政党。纲领型政党强调在一个利益集中的欲望型社会中,会产生或吸引一批激进主义者,而政党领袖的任务就是向他们传播并贯彻和实施政党理念。这种组织的党员忠诚度高,因此更能加强政权的巩固和稳定。从党员和选民构成看,捷摩共是捷克目前人数最多、组织结构最为严密的政党,并且有很高比例的核心选民,边缘选民很少。如果捷摩共改名的话,不但许多党员会感到失望,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忠实选民的支持。再次,捷摩共党员对意识形态和党的性质的重视程度很高。许多共产党人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他们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理想。对他们而言,保留共产主义标志非常重要。虽然在过去历史中捷共犯了许多错误,但捷共是有着优良历史传统的党,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在困难时期不能退却,更要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对政党的改革应该是对其体制的变革,而不应改变政党属性。而此时党内出现的“新共产主义”正好迎合了人们既想保留共产主义标志,又想改革共产主义的心态。最后,坚持改名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反感,和左翼形成联盟,获得更多选票。但捷摩共与其他左翼政党尤其是社民党的纲领主张并不相同。捷克左翼的主导地位已经被社民党占据,而社民党为了体现自身的纯洁性,拉拢更多选票,也不打算和捷摩共合作。因此,为了与社民党结盟和拉选票而改变党的名称的做法是无意义的。相反,如果捷摩共保留其共产主义标志,至少可以稳定其固定选民的支持。
捷摩共虽坚持不改名易帜,但确定了“新共产主义”的政治主张和战略。捷摩共提出,该党首先致力于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个合法的政党。其文件不断强调政党内部的民主特征以及对议会民主、政治多元化、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及法规的接受,尤其是强调政党并不希望回归到1989年之前的社会主义时期。但是,捷摩共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该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取代,认为必须用一个新的更加进步的社会和经济形式取代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虽然接受现有的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但强调发展公民自治,扩展和巩固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在经济上,尽管不反对私有制,但倾向于发展强大国有企业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反对完全的市场化,坚持国家在保护民族产业的发展方面责无旁贷;在社会政策上,主张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提高社会福利以及加大对公用事业的补贴。可以看出,虽然捷摩共坚持不改名称,但相比过去,其纲领主张已发生变化。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捷摩共的纲领主张“既不同于东欧剧变后大多数共产党的后继党所接受的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共产党执政时期的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4]捷摩共的所谓“新共产主义”实际上体现了该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探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
2 捷摩共的发展演变历程
作为东欧国家唯一保留共产党名称的共产主义后继党,捷摩共在剧变后近20年中经历了极为艰难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原来只在斯洛伐克地区设有地区性组织——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捷克地区并未设地区性的组织。1990年1月捷共决定将组织形式改为联邦制,在捷克地区建立与斯洛伐克共产党并行的政党——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捷共变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联邦委员会”。1990年3月捷摩共宣告成立。同年10月,捷摩共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分裂进程的影响,捷共也走上了分裂的道路。斯洛伐克共产党很快脱离了与捷共的关系,成为独立的政党,并于1991年改名为民主左派党。受其影响,1991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联邦委员会改为“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和民主左派党联盟”。1991年12月,斯洛伐克民主左派党退出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和民主左派党联盟,原捷共宣告解体。捷摩共成为捷克共和国的共产党组织和原捷共在捷克地区的组织的直接继承者。
捷克制度转型初期,捷摩共遭受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挑战,处境极为艰难。从外部看,捷右翼势力掌权后,国内反共势力十分猖獗,力求迅速消除一切社会主义的印记,对捷摩共进行无情的排挤和打击。议会先后通过了《没收捷共财产法》、剥夺共产党人担任国家公职的《清查法》、《刑法修正案》、《关于共产主义制度的非法性和反对这种制度的法律》等,没收捷摩共财产,将共产党同法西斯相提并论,并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社会上恐共疑共情绪盛行。其他左翼政党唯恐受到牵连,有意疏远捷摩共,这使得捷摩共处于孤立状态。从内部看,由于在政党定性以及政党是否改名等问题上各派别意见相左,斗争激烈,党内思想混乱,人心不稳。直到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之后,主张“新共产主义”战略定位的格雷贝尼奇克当选为主席,这一争论才告一段落。“三大”后,捷摩共发生分裂。以梅奇尔为首的“改革派”宣布退党,成立了一个左翼民主左派党。而1995年5月,什捷潘和其他“为了社会主义”论坛领导人又成立了一个新政党——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党。这样,捷摩共分裂成了三个政党。虽然格雷贝尼奇克认为这种分裂是一种进步,使捷摩共更加纯洁,但这种分裂毕竟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捷摩共的力量。
尽管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但捷摩共并未丧失信心。通过三次代表大会的激烈讨论,捷摩共基本确定了该党的政治定位,维护了党的性质,保留了共产党的名称,由此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在1994年11月中下旬捷克举行的地方选举中,捷摩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它在大多数市政代表机构赢得了席位,总得票率仅次于执政的公民民主党,占第二位。它在大城市中获319个席位,占总席位的13.3%,得票率为14.9%。在村镇获6292个席位,得票率为14.7%。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村镇,得票率均高于1992年的地方选举。[5]在1996年和1998年的议会大选中,捷摩共分别获得了10.3%和11%的支持率,维持了议会第三大政党的地位。
随着捷克政治经济转轨的不断推进以及左翼政治力量的不断壮大,捷摩共采取了以议会斗争为工作重点和主要阵地的斗争策略,很少搞街头政治、游行示威等比较激烈的政治活动。捷摩共明确提出,党的阵地在议会,要利用一切合法手段和议会讲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争取“入阁参政”。1999年12月,捷摩共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世纪之交的捷摩共》和《复兴纲领》两个主要文件。第一个文件为捷摩共的发展制定了长期的发展目标,而第二个文件则是捷摩共针对捷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其中包括加大重要部门(银行、运输、通信、能源、重要工业等)的国有化程度以及实行现代大农业政策。
1999-2000年间,由于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公众对社民党少数派政府和右翼政党均不满情绪不断增加,捷摩共在民众中的声望快速提升,压倒社民党和公民民主党,一度成为捷克政坛人气最高的政党。在2002年的议会选举中,捷摩共不仅继续维持了议会第三大党的地位,而且获得了18.5%的得票率和41个议席的不俗成绩。
2004年3月,捷摩共在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捷克共和国的希望”的口号。捷摩共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适合马克思主义式的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条件。捷摩共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政治、经济战略,即实行政治多元化、各政治力量平等对话、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工薪阶层更公平的工资待遇、国家对弱式群体的保护等等。
捷摩共在剧变后捷克历次议会大选中都维持了10%以上的选票,始终保持了议会第三大党的地位,成为东欧地区唯一在本国政坛有一定影响的共产主义政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共产主义后继党,捷摩共继承了原捷共大部分组织和人力资源。从捷摩共成立到1993年,该党党员始终保持在30万人以上,基层组织有8000多个,是捷克党员人数最多、组织结构最为严密的政党。这是东欧其他新建或重建的共产主义政党不可比拟的。第二,捷摩共的选民有很高的忠诚度。捷摩共有极高的核心选民,包括其党员和固定选民,边缘选民很少。1998年4月的民意调查显示,有83.5%的选民在1996年就投票支持捷摩共,有77%的选民感到对捷摩共有强烈的依附感,这在捷克各政党中是最高的。有学者认为,捷摩共属于“选民代表逻辑”②的政党,这种政党的选民对政党有强烈的传统认同感,也就是所谓的“身份激励”。捷摩共的选民一方面是有独特历史背景的一代人。他们大多是在1945-1948年入党,是和共产党有深厚渊源的一代。对他们来说,战争和战后前几年生活的变化成为他们的政治参照点。另一方面,捷摩共选民有明显的左翼倾向。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正在加强。一项调查表明,1992年捷摩共的支持者中,有35.2%的选民有明显的左翼倾向,而在1996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43.9%。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捷摩共系统总结了剧变和丧失政权的原因,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努力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捷摩共专门成立的研究剧变问题的小组,把剧变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党建方面的失误三个方面。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捷失败不是偶然的,其客观原因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不完善的所有制关系的阻碍,劳动者无法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管理。其主观原因主要是维护局部利益的现象、官僚主义现象泛滥成灾。党的干部压制批评,虚报浮夸,出现了追求名利、任人唯亲和腐败现象。在党的建设方面最大的失误是降低党员标准、民主集中制开始转变成为官僚集中制、党的领导者逐渐脱离群众、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党因此变成实现领导干部和党员权力的机器,丧失了其捍卫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特性。[6]应该说,这一分析是比较深刻的。与此同时,捷摩共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努力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逐步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纲领目标和“入阁参政”的近期目标,制定了以议会斗争为工作重点和主要阵地,利用一切合法手段和议会讲坛,代表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表达劳动者的呼声的斗争策略。与此同时,注重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宣传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健全基层组织,积极吸收青年入党。第四,加强同国际上其他左翼政党的合作与交流。捷摩共目前与世界100多个共产党和左翼政党保持联系。其交往方式也丰富多彩,如互换代表团,参加党代会、党报节,举办讲座、论坛、研讨会等。捷摩共认为,这不仅是一种相互支持,而且是了解新思想、新知识以及其他政党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壮大自身的重要手段。
3 捷摩共面临的主要问题
捷摩共目前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在捷克政坛继续保持一定的影响力,但客观地说,其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捷摩共认真加以解决。
第一,党员和选民年龄结构老化,选民范围狭窄。捷摩共虽然是捷克党员人数最多、组织最为严密的政党,但党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从1990年以来,捷摩共逐步变成一支主要由退休人员组成的政党。党员数量以每年5%的幅度下降,地区组织数量也在不断减少。1992年的数据表明,1990年之后只有0.5%的人加入捷摩共。1998年,捷摩共的青年组织—共产青年联盟(KSM)仅有250名成员。2003年,该党党员平均年龄为68.1岁,一半成员超过70岁,绝大多数党员为退休人员。到目前为止,捷摩共党员平均年龄约为69岁。
从支持捷摩共的选民结构来看,绝大部分为老年人和对现行政策不满的人。捷摩共将自己界定为“一支穷人的政党”和“一支由普通人组成的政党”。其预计选民范围主要为“与普通工作相联系的群体”(如教师、医生、下层公务员等)以及“受资本主义制度威胁、被推向社会边缘却无力改变现状的弱势群体”(如小商品生产者、靠抚恤金生活的人、妇女等)。捷摩共30岁以下的选民只占到10%。而且,在支持该党的所有选票中,本党党员选票所占比例相当高。以2002年为例,捷摩共的这一比例为12.81%,而社民党和公民民主党的比例分别只有1.18%和1.56%[7]。这固然说明,党员是支持捷摩共的核心力量,该党有着比较稳定的选民群体,但同时也表明,捷摩共的选民基础十分狭小,难以获得较广范围的选民支持。捷摩共党内一些领导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捷摩共必须超越其基于阶级的狭隘的支持基础和思想基础。”[8]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改变党员队伍的结构,努力拓展选民基础,是摆在捷摩共面前极为艰巨的任务。
第二,身受左右两翼排挤的地位并未得到改善。剧变以来,捷摩共虽然在议会中保持了第二或第三大党的地位,但始终无法摆脱受孤立的窘境。有权组阁的政党,无论右翼还是左翼,都拒绝与捷摩共联合组阁。国家就重大问题召开议会政党磋商时,常常无视捷摩共的存在,不邀请其出席。左翼的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宁可与右翼的公民民主党签订分权共治的“反对党协定”,也不与捷摩共合作,令捷摩共的处境非常尴尬。1998年的大选中,社民党获32.3%的选票,74个议席,成为第一大党。虽然社民党在议会拥有很大优势,但组阁却出现了困难。该党宁可与右翼达成合作协议,组成社民党一党少数政府,也根本不考虑和捷摩共的合作问题。2002年赢得大选后,社民党同样拒绝与捷摩共合作,而选择同中右翼政党作为合作伙伴组建联合政府。这不仅使捷摩共失去了参政的机会,而且使后者长期处于政治上的边缘化地位。[9]社民党拒绝与捷摩共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显示本党的纯洁性。剧变后,捷克国内反共疑共气氛浓烈,右翼势力仍然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制造反共事端。凡是与“社会主义”一词相联系的政党或思想,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被看成是保守和僵化的。社民党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逐步得到捷克民众的认可,因此,社民党决不会考虑与捷摩共合作。二是,社民党与捷摩共的政策主张存在重大差异。社民党倡导融入西方社会,主张加入北约和欧盟,希望捷克成长起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捷摩共认为,捷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0多年来,社会陷入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资本主义导致了危机;反对加入北约,认为北约是“一个侵略成性的组织”;虽然支持加入欧盟,但认为欧洲一体化不能束缚捷自身发展的利益,反对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加入欧盟。
第三,活动经费不足。目前捷摩共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党员的党费、支持者的捐助、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选举的拨款以及出租不动产的收入等,有限的经费限制了捷摩共宣传自身政策。此外,捷摩共的一些政策方针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例如:捷摩共反对加入北约,但在目前捷克已是北约成员国的情况下,需要调整自己的政策,以适应时局的变化。
收稿日期:2008-12-11
注释:
①所谓“共产主义后继党”(Communist Successor Parties),是指原执政的共产党在组织上的主要继承者,它们继承了原执政党的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见Andras Bozoki and John T.Ishiyama,Intuduction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in Andras Bozoki and John T.Ishiyama(ed.),The communist successor parti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M.E.Sharpe,Inc.2002,p.3。有些学者强调共产主义后继党是从执政的共产党中产生并明确声称其继承地位的政党。见Grzegorz Ekiert and Stephen E.Hanson,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ssessing the legacy of communist rul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158。共产主义后继党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共产党改建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二是坚持不改名换性的共产主义政党。至于那些不同意改名易帜的共产党人另立山头新建或“重建”的各种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则不属于共产主义后继党。
②凯奇切特(Kitschelt)将多党制国家中的竞选逻辑基本分为“选民代表逻辑”和“选举竞争逻辑”。“选民代表逻辑”指政党的组织、策略和发展都来自于社会集团核心支持力量的意识形态,所以这样的政党选民比较固定。捷摩共就属于这一类型。而“选举竞争逻辑”指政党调整自己的政治路线去吸引边缘选民以获得最大化的选民支持。右翼的公民民主党和左翼的社会民主党都属于这一类型。
标签: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议会改革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欧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