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农村文化:农村教育的文化根源_文化价值观论文

重构农村文化:农村教育的文化根源_文化价值观论文

重建乡村文化:追寻乡村教育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村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农村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农村教育研究也日益“热”了起来。但是走进研究者视域的,大多是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等制度、政策层面的问题,而对更深层面的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的问题则很少涉及。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缺”什么(对此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如人、财、物、信息等等),而忽视了农村教育“有”什么,以致乡村社会悠久、深厚、丰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被遮蔽在乡村教育之外。众所周知,文化和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历史上就曾有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本文拟继前人之志,探索在当今新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之间的联系。

一、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构成乡村文化整体的,一是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及建立在这种生态之上的村民们的劳作与生存方式;一是相对稳定的乡村生活之间不断孕育、传递的民间故事、文化与情感的交流融合。①乡村文化的核心正是这样一种生存的价值理念:善良、淳朴、亲情、基本善恶的分明等。②

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形象地将乡村文化比作乡村教育这棵大树的根,树的成活和繁茂无疑离不开根的滋养。

(一)乡村文化作为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

费孝通先生曾用“乡土中国”这四个字对我国社会的性质作出了精辟的概括。今天,虽然我们已经迈入了现代社会的门槛,但农民、农业、农村依然在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乡土”也依然是无数青少年成长的地方。乡村少年在这里学习、劳作与游戏,他们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们在这里砍柴做饭、放鸭牧羊,他们在这里奔跑嬉戏、打弹弓捉迷藏,他们在这里听爷爷奶奶们讲故事、拉家常,他们在这里背着书包上学堂。乡村文化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场域”,成为他们一切“经验”的来源。而教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经验。对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深刻的分析。他指出:“我认为目前科学教学的最大的困难之一是,这种资料是以纯客观的形式提供出来,或者作为儿童能加于他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其实,科学之所以有价值正因为它给我们一种能力去解释和控制已有的经验。我们不应当把它作为新的教材介绍给儿童,而应当作为用来显示已经包含在旧经验里的因素和作为提供更容易、更有效地调整经验的工具。”③乡村教育离不开跟乡村生活、乡村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乡村少年的生活和经验又融入了乡村文化之中,因此,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对于乡村少年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二)乡村文化作为乡村少年的精神家园

在教育学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由来已久。教育徘徊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自由和谐发展,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没有科学则愚昧,没有人文则虚空。就这一点而言,乡村文化乃是乡村少年成长的精神家园。

乡村文化当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这是千百年来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所积淀下来的。在乡村社会中,有很多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间文艺、民间体育等文化形式,可以让人联想到乡村自然风光的美好、童年伙伴的纯真、田间农民的勤劳和街坊邻里的善良,而这些都是值得乡村少年继承和发扬的优秀的文化要素。当我们把这样丰富的文化要素提炼出来并融入到乡村教育当中,乡村少年沐浴其中,胸中自然会涌动一股对自然、对劳动、对朋友亲人、对家乡的爱,自然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而这些不正是教育所追求的吗?

(三)乡村文化赋予乡村教育独特的个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古今中外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么样,教育都不是要培养同质的人。我们需要一个丰富的世界,我们需要培养富于个性的、多样的人。显然,只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

不同的生存环境决定不同的文化内容,生存环境的改变必然导致文化内容的改变,这就是文化差异与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动力。所谓生存环境,是指一个民族或族群赖以为生的有形与无形条件,包括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两个方面。即使属于同一文化体系,不同地域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④乡村和城市正是由于在自然和社会生存环境方面的不同,各自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而乡村社会地域广大,不同地域文化迥异,这给乡村教育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空间,为乡村少年鲜明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当然,对于乡村文化我们切不可过于理想化,乡村文化也同其他文化一样是优劣并存的,乡村社会当中也有一些不利于乡村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的文化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在乡村教育中加以甄别,发挥优秀文化要素在乡村教育当中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边缘化及其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

前面从理论上分析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当下,会发现我国乡村社会文化凋敝的现实,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境。

(一)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边缘化问题及其表现

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城市文化迅速蔓延到乡村社会。作为一种主流、强势文化,使乡村文化边缘化乃至解体,而这又包含双重问题:一是乡村人对城市文化的趋之若鹜,使乡村文化秩序瓦解;二是乡村教育之乡村文化内涵的丧失,导致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

第一,乡村文化秩序瓦解的问题。刘铁芳教授在其《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一文中指出了目前乡村文化秩序遭遇的危机:①自然生态秩序方面,滥捕滥杀、使用有毒农药、过度开发;②文化秩序方面,年长者边缘化、年轻人外出打工;③公共生活方面,以乡村情感维系的乡村公共生活不复存在,买码、赌博、黑恶势力盛行;④心态秩序方面,传统的乡村伦理秩序难以为继,新的伦理秩序又尚未生成,利益成为乡村人联系的唯一纽带。⑤

第二,乡村教育“舍乡取城”的问题。这其实是乡村文化边缘化在乡村教育中的反映。由于对城市文化的全盘接纳和对乡村文化的一概否定,乡村文化自然无法进入乡村教育的视野,乡村教育逐步走上“城市化”道路,也纷纷搞起了应试教育等等。

(二)乡村文化边缘化问题给乡村教育带来的诸多困境

乡村文化是乡村少年的生活场域,是他们经验的直接来源,乡村文化在乡村教育当中的遮蔽必然导致乡村教育与乡村少年的生活和经验相脱离。即便乡村教育当中仍然保留少量乡村文化的内容,但在乡村社会已经“城市化”的背景下以及以考试和升学为目标的教育体制下,这些内容也不可避免地要贬值。根据伯恩斯坦的符号编码理论,乡村少年的生活经验在学校教育中遭到贬值,乡村文化的积累不利于他们在考试升学、培养精英的金字塔上继续攀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理论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而这必将导致乡村少年文化上的不自信。

乡村教育“城市化”之后,教育的内容大多是以城市生活经验为背景的科学知识,乡村少年很难理解。一方面他们无法很快融入城市化的教育体系之中,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经验又无法进入乡村教育体系。他们在教育中失去了乡村自然,失去了民间的故事歌谣,失去了乡间亲情,失去了一切对于乡村的精神寄托,成为“无根之人”。

乡村教育“城市化”带来的又一个困境就是城市现代教育的弊病蔓延到乡村。城市教育有很多病症,比如节奏过快,学生压力过大,以考试升学为中心,过度竞争等等。以上这种种困境最终危害的乃是乡村少年的成长。

(三)乡村文化边缘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几千年的传统中国社会中,乡村文化的优势地位从未动摇过,直到现代社会,城市文化崛起,这一文化格局转瞬之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文化日益边缘化乃至解体。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城市文化,而贬低乡村文化呢?我认为,这其中涉及到人们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文化价值的问题,即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问题。

城市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财富就是一切。⑥正是由于乡村的人们接受了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于是,乡村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变成了交易的商品;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子们纷纷放弃学业,逃离穷困的乡村,来到异彩纷呈的大都市挣钱打拼;大量的乡村人投入到赌博、买码的洪流之中,幻想着一夜暴富;乡村社会的人情味渐渐淡去,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是利益关系。因此,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秩序日益瓦解。

乡村人接受城市的这样一种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这种合理性和必然性来自于对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城乡比较。就生产而言,乡村的农业生产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十分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基本依靠人力,辅以牲畜,极少使用机器;第二,效率低下,得靠天吃饭,依四时而作,盼风调雨顺;第三,收益很少,靠它糊口尚可,要想有多余的积蓄就比较困难了。而相比之下,城市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可以待在厂房里,不用风吹雨打,操作简单,且机械化生产也很省力;分工细腻,流水作业,效率极高;产量多,效益好,自然报酬也多。就生活而言,尽管乡村的生活节奏较慢、较为惬意,但是在生活的方便性和舒适度方面远远不及城市。正是由于城市在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的优越性,而且这种优越性能够为乡村人直接感知,因此,城市文化的诱惑就很难抵挡了。

三、乡村文化重建及教育在其中的可能作为

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边缘化问题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境,因此为了乡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重建乡村文化。而之所以称之为“重建”乃是有着双关的意义:重建不仅意味着我们要积极应对原有的优秀乡村文化解体的现实,而且意味着我们的建设要超越前人的乡村文化建设,是对历史上做法的批判的继承,是一次创新。

(一)观念层面

根据前面的分析,文化价值观乃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边缘化问题的根源,既然如此,那么超越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一种更加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则是乡村文化重建的前提。我认为,应确立一种以人的自然和谐自由发展为旨趣、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生活享乐的文化价值观。唯有秉持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才会尊重文化多样性(即认为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农业文化与工业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同等重要、共同发展),摒弃文化进化论(即认为城市文化比乡村文化进步,工业文化比农业文化进步,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进步),正确看待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那么我们可否超越它,又何以超越它呢?我的观点是我们能够超越。人始终是具有超越性的,正如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那样,尽管生理、安全等物质需求对于人而言是基本的,但是人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比如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等。正是这些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超越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的动力。

我们的确可以超越功用性、获得性的文化价值观,但这是有条件的。首要条件便是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在人们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又哪里会想到乡村文化有什么珍贵的价值呢?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在扶持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所作为,使城乡居民的基本生存得到同样的保障。另外,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不是自动产生的,它需要引导。既要引导乡村人自己对自身文化的珍视,又要引导整个社会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重视。因为一种文化价值的确立,既需要置身其中的人们的自我认同,更需要与其相联系的人们的他者认同。要激活乡村社会的文化想象,则需要整个社会现代化想象的重建。⑦

在这方面,大众传媒和教育应当有所作为。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媒体不应完全为城市流行文化所充斥,而应当更多关注更广大乡村社会的悠久、深厚、丰富、有特色的文化,让青少年从对城市流行文化的沉醉和盲目崇拜中超脱出来,让他们知道原来在城市之外还有这么一片文化的沃土。

教育同样可以在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建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教育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教育固然离不开文化,但是教育并不是一味被动地跟随于文化的发展,它也能够对文化的发展起到引领、导向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建有赖于城乡教育的共同作为,而不仅仅是乡村教育的努力。乡村教育本身固然能够在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建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至于教育发挥作用的途径,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教育,一是审美教育。而这两方面又有赖于整个教育体制内教材与课程(而不仅仅是乡土教材与校本/地方课程)的建设,全面、深入地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要素,在教育当中显现乡村文化的深层意蕴,同时还需要城乡教师的共同的、积极主动的引导。

(二)实际操作层面

这说的是乡村文化重建的具体途径。乡村文化在价值上得到乡村社会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只是乡村文化重建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切实创造乡村文化复兴的条件,努力营造一个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对此,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很多意见,比如建设乡村基层文化场所(如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民文化户等),建设乡村图书馆,文化下乡,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等等。对于这些意见,我们需要认真论证,仔细调研。对于其中已经实施的部分意见,需要跟踪调查其实施效果和实施中出现了哪些具体问题,思考我们应当如何改进。对于一些地方上采取的新措施、新办法,需要及时总结经验。

有了文化上的自信和全社会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加上乡村文化重建后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染,以及乡村教育中乡村文化意蕴的显现,乡村少年才能充满自信地汲取乡村文化当中的积极因素,同时抵制现代教育、城市教育当中的消极因素,健康成长。不过,我们需要认识到,乡村文化重建是一个长期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注释:

①②⑤⑥⑦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8~39,74,59,70~71,61.

③约翰·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④吴开婉.文化与旅行:基于概念的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标签:;  ;  ;  ;  

重构农村文化:农村教育的文化根源_文化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