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规模的金融经济分析_国债论文

我国国债规模的金融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经济分析论文,规模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债规模日趋增大,理论界对国债适度规模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在理论界讨论的基础上,从金融经济角度对我国国民经济与财政应债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并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作出定量判断。

一、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金融经济分析

反映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的基本指标是国家债务负担率。从金融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国家债务主要由中央政府的国内债务余额、国家外债余额和银行不良贷款等隐性债务构成。由于缺乏银行不良贷款的准确数据,我们采用了国内学者从控制金融风险角度对其作出较为严峻估计的数值,即银行不良贷款占银行总贷款余额的25%(课题组,1999;樊纲,1999)。表1列出了我国国家债务余额占GDP的比率。我们看到,在不考虑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下,1994年~1998年国家债务负担率每年均为20%以上,但若同时考虑银行不良贷款,国家债务负担率上升到40%以上,1998年达到了50.9%。这个比率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不是很高(见表2),也未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入围国家所规定的国债负担率为60%的最高限。

表1 我国国家债务负担率 单位:%

年份 1994199519961997 1998

国内债务余额/GDP 4.895.646.427.48.78

国家外债余额/GDP 17.07 14.9413.98 14.24 14.94

国家债务余额A/GDP21.9620.5920.41 21.64 23.72

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GDP 21.37 21.6122.52 25.05 27.19

国家债务余额B/GDP43.3342.242.93 46.69 50.9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1999年;《中国金融年鉴》1997年~1999年。

注:(1)债务负担率=(当年债务余额÷当年GDP)×100%;(2)国内债务余额数据取自《中国金融年鉴》;(3)国家外债余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外债负债率折算;(4)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按其当年不良贷款占当年总贷款余额的25%折算;(5)国家债务余额A=政府国内债务余额+国家外债余额;(6)国家债务余额B=国家债务余额A+国内金融机构不良贷款。

表2 西方主要国家国债余额与GDP的比率 单位:%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5 19961997

美国 46.1 49.7 52.0 51.4 63 62.1

日本 50.5 50.1 52.7 90.1 97.3

德国 24.5 25.8 28.7 36.8 60.462.2

法国 27.5 26.6 29.6 42.7 55.757.5

英国 36.1 37.2 38.054.452.7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与关键性政策问题》(1995年、1997年),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与1997年分别出版。

然而,我国同发达国家国债负担率的比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转型期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这是因为:(1)发达国家的国债负担率较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较高。这些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国家财力集中度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为30%~40%,有的甚至超过50%(夏杰长,赵志耘,2000)。而我国转型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则很低,1994年~1996年财政收入(包括预算收入与预算外收入)占GDP的比重仅在14.79%~16.65%。即使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国有房地产收入和社会保障资金等,1996年的国家财政收入也只占当年GDP的19%(陈景耀,1999)。由于我国国债负担率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两倍多,所以应债能力比发达国家要低。(2)发达国家举债历史悠久,国债二级市场发达,可流通国债比重大。在美国,70%的国债可以进入二级市场自由交易(注:参见袁东:《国债市场、财政改革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也比较合理,而且国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联邦储备银行所采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国债可以长期稳定地保有在国债二级市场,从而这部分市场存量国债一般不形成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而我国面对社会公众发行的国债基本上是不上市的凭证式国债,可上市流通国债的市值不大,央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只是在近两年才开始,因而能够稳定地保留在市场中的国债存量很少,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很大,对国债的承受能力自然也比发达国家低。

因此,从金融经济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潜在的债务风险已经存在。为此,我国首先需要化解银行存量不良资产,防范其增量不良资产,减少国家债务余额;其次,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缩小它与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的差距;最后,发展国债二级市场,增大国债流通市值与健全国债市场运行机制,为提高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奠定市场基础。

二、财政应债能力的经济分析

分析财政应债能力,一般采用国家预算公布的债务。目前我国反映财政应债能力的国债依存度与偿债率两个指标都已过高,理论界对此没有什么分歧。我们这里主要从金融经济角度对偿债率及其后果作进一步的分析。

表3列出了1994年~1998年我国国家财政债务收支及偿债率。我们看到,除了1994年以外,1995年以后国债偿债率都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8%~10%的警戒线,1998年甚至达到了23.82%,超出警戒线1倍以上。同时,表3还显示,从1994年~1998年,我国国家财政债务规模由1175.25亿元上升到了3310.93亿元,债务支出由499.36亿元上升到2352.92亿元,债务收入中用于还本付息的比例急剧上升,1997年和1998年已超过70%。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国债规模已进入逐年攀升的“发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

表3 我国国家财政债务收支及偿债率 单位:亿元

年份19941995 19961997 1998

财政收入 5218.10 6242.20 7407.99 8651.14 9875.95

财政赤字 574.52581.52 529.59582.42 922.23

债务收入 1175.25 1549.76 1967.28 2476.82 3310.93

债务支出 499.36878.36 1311.91 1918.37 2352.92

债务净收入675.89671.40 655.37558.45 958.01

债务支出/ 42.9156.68 66.69 77.4571.09

债务收入(%)

偿债率(%)9.5614.07 17.71 22.1723.8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注:(1)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支出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2)财政收入只包括国家预算内收入,不包括国家预算外收入;(3)债务收入包括国内债务收入和国外债务收入;债务支出包括国内债务还本付息、国外借款还本付息及归还人民银行借款和利息;债务净收入为国家财政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

从凯恩斯的观点看,政府举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储蓄是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中的泄漏部分,倘若不将它重新纳入收入流量中的循环,GDP的增长就会降低。我国转型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变化,政府收入和储蓄减少,社会公众收入和储蓄增加。在近些年有效需求不足和银行“隋贷”的经济环境中,政府举债是拓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渠道。假如政府通过举债而增大上市国债规模,还可以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扩大政府财源而降低偿债率。政府将举债所筹集的资金用于增加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除了起到启动经济、扩大内需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投资项目的收益偿还一部分债务。但表4显示,自从1994年政府大规模发行国债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只占财政支出的11.04%~12.85%,也就是说,财政支出的80%以上已经被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即使按照包括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支出、支援农业等所谓建设性支出的口径计算,1994年~1998年整个建设性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仅在24.08%~25.12%之间。更有甚者,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的国债资金还被挪作它用。由于政府举债主要是满足政府消费性支出的需要,因此储蓄转化为投资和通过债务使用的投资收益来偿还一部分债务的作用就受到了限制。

对国债偿债率的经济分析表明,我国财政应债能力已经非常薄弱,财政债务风险与日俱增。今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降低国债发行规模和调整国债期限结构,从而降低以后几年还本付息的压力;二是增加财政收入。尽管1994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以30%的速度急剧扩张,但考虑到国债总量政策的惯性作用及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未来几年要大量压缩国债发行规模是不现实的,因此,就第一条途径而言,我们只能主要选择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即增加长期国债发行,延长还本付息时间,从而减轻短期内还本付息的压力,降低近几年的偿债率。今后降低偿债率及提高财政应债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增加财政收入。

表4 我国国家财政支出与基本建设支出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注:建设性支出包括国内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

三、适度国债规模的前提及定量判断

由于一国国债的总规模不能超出该国的应债能力和偿债能力,因此,一定时期内一国举债规模的扩大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1)经济增长。国债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GDP稳定增长,国债规模就可稳定扩张。此时,国债负担趋于一个稳定值,不会构成国家债务风险。(2)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并在GDP中占有相应的比例,国债规模扩大的信用风险就小;反之,国债规模扩大的信用风险就大。(3)良好的基础条件,包括较完善的国债市场、规范的法律制度、科学高效的国债发行方式和合理的国债持有者结构及期限结构等,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这些基础条件比较好,举债规模就可以相对较大。(4)合理的成本收益比较。国债的成本包括发行成本与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前者指利息和印制费、推销费、发行费、兑付费等,后者主要指国债对财政收支和财政风险的影响,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国债引致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国债发行对经济发展的其他负效应。国债的收益是指实现国债的各项功能,包括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调节经济的功能,筹集建设资金并取得投资收益的功能。在经济理论上,合理的成本收益比较要求国债规模增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这个基础上举债规模的扩大是可行的。

在具备上述前提的基础上,我们撇开各国财政收支、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债务管理机制及国债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差距,假设在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下,确定国债负担的合理数量界限与该国经济发展状态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如以Dt代表当年国债余额规模,G[,t-1]代表上一年的GDP,dt代表当年国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率,g[,t]代表当年GDP的增长率,i[,t],代表当年通货膨胀率,则有:

Dt=dtGt-1(1+g[,t]+i[,t])

式(1)包含如下三层涵义:①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按照我国一些学者研究?两者的比率应大体相近(课题组,1998;刘溶沧,夏杰长,1998),此时dt取值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实际上,西方主要国家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大多高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如按表2显示,西方主要国家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为60%左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为40%左右,两者的比例为3:2,此时dt为财政收入占GDP比率的3/2。②在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已定时,新增国债规模等于GDP的名义增长率乘以现有国债余额。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时期,即使不提高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国债规模仍然可以相应扩大。③在通货膨胀时期,实际国债余额等于名义国债余额乘以通货膨胀率。因为通货膨胀会降低国债的实际价值,所以政府必须多发行一定百分比的国债才能保持国债的实际价值不变。

根据式(1),我们可以测算任何年度的适度国债余额规模及增发国债的理论值。如1998年我国GDP为79395.7亿元,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包括政府的预算收入和各种预算外收入)占GDP的比率为20%左右,参照西方主要国家经验数据,dt为财政收入占GDP比率的3/2,则dt取30%;再设1999年的gt为7.8%,it为-3%,则由式(1)得出1999年适度国债余额规模的理论值为25009.65亿元。实际上,我国1999年的国内外债务余额规模为2.2万亿元以上,即相当于27%左右。因此,如果按照目前主要西方国家dt控制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3/2测算,我国国债规模尚有扩张的余地。但因我国不具备西方主要国家扩大国债规模的基础条件,所以就我国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而言,我国继续增加国债规模(包括上市国债规模)已没有多大的余地。

式(1)还可以进一步预测未来年度一国适度国债规模的理论值。假设我国1999年的GDP为82054亿元,预测2000年的gt为8%,it为1%,若取dt为30%,则2000年预测的适度国债余额规模的理论值Dt为26831.66亿元。2000年预测的Dt减去1999年的Dt,即为2000年预测的净增国债规模(不含还本付息)的理论值。

上面我们按照式(1)测算我国国债余额,还没有加上银行坏账等隐性债务,否则我国国债规模更大。即使今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等问题有望解决(注:据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透露,这两年我国贷款不良率下降至4%~5%,经过不良资产剥离,贷款不良率可由25%降低到20%。参见《经济日报》2000年7月20日。),偿债率和国债依存度也仍然偏高。显然,目前我国债务风险已经不言而喻。从债务安全考虑,目前我国国债规模急剧扩大只能是权宜之计,即短期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从长期看,我国国债规模只能随着经济增长和市场机制完善而逐步扩大。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国债规模的金融经济分析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