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中的原则问题_中医论文

中西文化比较中的原则问题_中医论文

东、西方文化比较中的一个原则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方文化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0)01-0139-05

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比较总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为标准。西方人如此,中国人也如此。在这样的比较下,中国文化就成了没有哲学、没有科学,只有技术的、经验性的、素朴的仿佛原始的文化。显然,这是与事实相背的。事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独特模式的文化、伟大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无可否认的。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无疑是这个比较有问题。哪里出了问题?看来,是比较的标准出了问题。事实证明,文化比较不能以比较中的某一方为标准。文化比较应当有一个客观的高于二者具体形态的、有益于人类发展的尺度为标准。下面就以中、西医学的比较为例来探讨这个比较的标准问题。

中医学有着自身完整的系统,有着自身的发展史。理、法、方、药的理论系统、完备,疗效显著,无可否认。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地形成、发展下来的医学,仅此一家,无可比者,实为惊人。应当说,中医学是一门从古代发展下来的独特的医学。

正如任应秋教授所言:中医学是科学史上的奇迹,是民族的自豪。中国人很奇怪,对于西方的东西能延续几十年、几百年就推崇备至,像爱因斯坦相对论。然而对于自己的东西却又另一副脸孔,对发展了几千年仍不动摇的中医学,对许多文化名人肯定,不少国家还应用着的中医学却矢口否定,真是难以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应当气正言明地向世人宣布:这样的中医学是科学史上的真正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真正的中国人还应当毫无愧色地向世人宣布:中医学不但是科学,而且是具有现代性的科学,它是现代医学。如果说它还需要发展,就像一切科学还需要发展那样,那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绝不能因为它还需要发展,就说它不科学,或说它还处在素朴阶段。几乎一切中医学教科书、一切阐述中医学的论著都言必称“朴素阶段”,可是,他们又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去发掘整体观,论证中医学具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思想,真是岂有此理!所谓现代科学诸如耗散结构理论、生物全息理论等,它们所具有的所谓“现代性”、现代观念的灵光,甚至什么未来科学独有的质和特征,中医学几乎都有。从根本思维水平上来说,从观念核心看,它都不缺少什么,没有低一层次的理由。那么,从这种意义来说,中医学为什么不能称为现代医学呢?

进而言之,中医学中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诸如气功理论、经络学说、心灵与脏腑关系的理论等,所谓现代科学却不能解释或不能完全解释,必须期待进一步发展的理论来揭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说,因为中医学中有些理论是未来科学的内容,它已具有未来医学的性质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果西医学是现代医学,而中医学就是未来医学,是西医学发展的更高层次。

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中医学的确高于西医学。这样的看法在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而相对说来在西方人中却又多见,特别是一些著名科学家,他们反而认为中医学有许多高于西医学之处。例如在研究方法方面,中、西医学的不同近似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不同。在他们看来,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系统,而不是各个解剖单位的综合整体。中医学既看到各个脏器的相互作用,又看到内、外环境的作用,注意的是整体协调。西医学着重的是对人体单位结构及其功能做详尽精确的研究。这就如同量子力学依靠的是概率,甚至是不精确性,而经典力学依靠的却是精确性。诸如脏腑功能的节律性,人体生理变化与地磁和宇宙其他天体变化的关系等方面,中医学都有高于西医学的理论和把握这些关系的手段。如此说来,认为中医学高于西医学也不是中国人的狂想,更不是妄说。这一点连西方的科学家也是赞同的。

就是退一步说,这些所谓最新科学理论都可以从中医学中做出类比、概括,也应当说它具有现代科学水平。于是我们必然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地创造、发展起来的先进科学,给它扣上“朴素”的帽子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我们可以说,所谓中医学不科学的论断,是以西方文化模式裁剪东方文化这块云锦得出的偏见。这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长期形成的错误观点。任何文化比较都不能从某一文化模式出发,必须跳出具体的文化模式,站在高层次上,以另外的合理的标准来分析各种文化的优劣,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不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例如,科学性的标准,如果科学性是标准的话,不能以西方文化的所谓科学性作标准,应有高层次的科学性作标准。从西方文化模式的角度看,实验证明、定性、定量是科学性的必要内容。中医学似乎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所以被确定为经验性质的、素朴的,尚没有发展成熟的科学。这种看法毫无道理。

什么叫实验?非得像西方规定的那样的实验才叫实验吗?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得出“证”的结论,审证投药,看效果,再变方投药,这不叫实验?如果这不叫实验,那么所谓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也就缺乏实验证明了,是不是也得否认它们的科学性呢?不知道大喊科学性的人们作何解释,能否自圆其说。

所谓定性、定量,中医学中也是有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阴、阳”算不算性?非得定出西医学规定的性质才算定性吗?定量也是如此。在中医学中,是按照它的模式自身需要来确定的,具有比较的性质。中医学把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简要地概括为“阴平阳秘”,把病理机制概括为“阴阳失调”、正邪分争。辨证施治的基本要求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调之,以平为期”。在这里,中医学用多少、长短、甚、微甚、益甚、有无、强弱、竭尽、渴、大渴、蒸蒸、啬啬、渐渐、翕翕等近似的数字语言描述量值,进行定量分析。这样的定量分析显然是粗略的、近似的,然而对于指导辨证施治却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它是近似地描述,近似地处理问题,所以它在大量的生理、病理和临床现象中抽象掉了一些非本质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抓住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由于众多近似量的相互补偿,结果自然趋向于精确的量。这对把握患者个体规律性的病程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伤寒论》的白虎汤证,运用近似方法,舍去次要因素,在临床上抓住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四大症就可以做出准确的辨证。很明显,中医学的定性、定量不同于西医学的定性定量。其实定性定量也不是现代科学惟一的标准,那只是机械论的要求,是上个世纪科学的必备条件。科学性的要求,就定性定量来说,有的需要精确,需要这样的机械必然性,可是有的并不需要这样的精确性,不需要完全数字化,完全这样一律要求,那是做不到的。即使所谓科学的西医学也不能完全定性定量,如它的叩诊、听诊就没有数量化,这样的诊法和中医学中的诊法没有什么区别。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正常与异常也是相对的,即使有了精确的化验指标,有经验的医生在诊断时,也不会仅仅依据一二项化验指标就万事大吉,必须依据综合体征下结论。医生认识病情往往是不自觉的模糊识别。许多学科的发展证明,机械必然性的那种精确性反而是不精确的,不精确的确定过程反而得出精确的或较为精确的结论。模糊数学已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中国文化模式的特点,它所孕育的中医学就不是西医学那样的概念体系,就不是西医学那样的理、法、方、药的划分。它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如阴阳概念。似乎内涵贫乏、外延宽泛,不能像西医学那样做简单的处理,仿佛像艺术一样,允许医家具有个性,在运用上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概念的模糊性是中医学自身规定的特点。不过,这里所说的“模糊性”是模糊数学那样的模糊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糊性。如果认为模糊性是意识出了问题或不讲逻辑,那就大错特错了。

中医学有中医学的特点,西医学有西医学的特点,既不能从中医学的标准来否定西医学,也不能从西医学的标准来否定中医学。所谓科学,不能以某一具体文化的特点、标准来规定,而应从更高的更为概括的标准来确定。一切理论、一切科学无非是以语言规范化的,人们之间可以交流的精神内容,而且是创造者产生了的全部精神内容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形式化的那一部分,都是表达局限的人类想像中的暂时结构。人们对它的接受也是暂时的,只要积累起来的事实揭示了它的不适当性,它便失去了神圣灵光。

以往的那种“科学性”的神圣由于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的发展而失去了意义,变得世俗化了,降到了大地之上、草莽之中。语言研究说明,精神内容的表达、创造新质的外观是由文化模式规范的语言决定的。文化的内在内容和形式与文化的外在内容和形式的相关关系就是语言的环境,它决定着创造内容的表达方式,即决定着哪些内容成为显现的,哪些内容处于潜在状态、成为隐要素。语言环境形成一定的势,决定着语言的一定格,它推动着势成为动态,形成一定逻辑。初始概念的形成、创造思维的表达说明,创造形成的逻辑不同于思维的逻辑,也不同于表达的逻辑。严密逻辑体系的理论,其初始概念的形成并不遵循表达思维的逻辑,它的逻辑是创造个体的直觉具有的,是个体心灵运作的规律决定的。任何初始概念都具有一定的假设成分,揭示出这潜在的假设成分,必然内在的条件,就会为新的初始概念的形成创造条件。这样的一系列研究、人类个体心灵的揭示使神圣的科学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呈现了它的未来面目。

科学,也像人类的一切创造物一样具有时代的暂时性、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性和规范性、它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

如果从这样的基点上,不是从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看西医学和中医学会有怎样的结论呢?大概无法做出用西医学取代中医学的结论,只可能承认两种医学都是科学。否则就是否定现代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的狂人!

中医学是发展着的现代医学,而且是比西医学有着更多未来医学性质的科学。这块园地是纯中国文化的,大概具有现代性质的所有中国文化成分没有比它更纯洁的了,它受“污染”最少,依然保持着纯粹中国文化的特性。

如前所述,中医学是世界上惟一由古代医学延续发展而来的,具有古代人类精神的一切特性。它是惟一在直觉顿悟这条路上走通的医学学科。它是“天人合一”的生动体现,是环境一形神医学,不同于西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由于模式不同(西方是分析的,东方是综合的),自然许多方面都不相同,不过其中最大的不同是:西医学不承认或不容纳未知因素、排斥未知因素,似乎在它的体系中不存在未知因素,即使有未知因素也已由于某种原因以一定方式变为已知因素;中医学则不然,它承认或容纳未知因素,其理论体系时时考虑未知因素的作用,或者说,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在容纳未知因素的前提下来构架、实施的。中医学转达出来的,即可道的仅是道的可显现部分。可道者非常道,常道必须由自身深入境界去体会、把握。

或许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模式差别,这样的对未知因素的根本方式的差别,不仅是具体知识的差别,不是局部差别,不是发展阶段上的差别,所以,要以西医学的知识取代中医学的知识才难如上青天。取代不能,渗透也难,消灭也不容易,于是中医学就自然地维系了自身纯洁的机体。

中、西医学的融合问题也是如此,不解决比较的标准问题,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融合方式。

一般说来,中医学是环境一形神医学,西医学是生物医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看来,其必然的结论是:两种医学、两种模式。

中医大夫学习西医学,西医大夫学习中医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事实上,如果不是胡扯,不是学其皮毛,不是根据西医理论下中药,或是各取所需,那么要真正学,就是实质上去解决两种模式的融合问题,这样的融合谈何容易。我国几十年的中医学西医和西医学中医的实践证明:二者的融合是很难的,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可以做到的,必须在更高层次上实施。目前条件下,两种医学的融合还没有出路,这个高层次还没有找到。

人们不禁要问,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为什么有人急于融合汇通呢?其实,急于融合汇通者的出发点并不相同,有积极态度,也有消极态度。持积极态度的是要探寻融合汇通的出路。持消极态度的,说穿了,实际上是以否认“中医学是科学”为前提的,它比“取代说”文明一点,还顾及中国人民的感情。

急于融合汇通不现实,消亡论、取代说失去市场,之后又有一种理论出台了,叫做“中医科学化”。显然,还是以“中医学是非科学”为前提,否则,就不存在什么“中医科学化”了。按照这种理论“化”下去,无疑就是中医学的消亡,实质上还是取代论。在他们看来,中医理论玄乎其玄,概念模糊,无法定性定量,因此需要按照西医理论来改造之。如果这样办理,中医理论就不存在了,中国文化模式孕育的中医学就失去了理论指导,也就无所谓中医学了。中医学的理论不科学,诊治方法不科学,那样的方法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像西医学那样使用各种仪器、利用电子计算机之类。固然,使用现代科学仪器是中医学面临的一种挑战,但是,中医学的所谓科学化、现代化也不能像西医学那样使用现代科学仪器,它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创造与之相应的现代科学仪器。当然,运用数学方法,将某些疾病的表象、分型和药物方剂等编成电子计算程序,自动模拟辨证施治的过程,再现着名老中医的医术,为更多的患者服务,这是很理想的。然而,这样的诊疗已不是中医学的诊疗。如果不从模式的转换着手,仅仅这样方便地模仿,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实已经证明,脉象仪并不能代替人,这样的诊疗会把患者治死。因为脉象仪不是人,它没有人的心灵,不能像大夫那样有心灵上的变化,而这一点正是中医学本身所要求的。所以脉象仪无法代替大夫的感知,无法代替大夫的直觉。如此看来,西医学倡议的现代科学仪器不能这样简单地为中医学所用,可是,西医学的解剖学理论等是公认的科学理论。那么是否可以按照西医学理论诊疗、投放中药呢?中药的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这是人们承认的。然而,人们忘记了医学模式是个整体,理、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相互脱节,就不会奏效,可能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坏结果。以上这些所谓“中医科学化”的措施行不通,那么用尖端科学方法和理论研究中医学使之具有“科学形态”,便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学习总是可以的吧?其实理由冠冕堂皇,实行起来却是不可能。因为这样的研究需要各科专家的协调工作,又返回到两种模式的关系问题,所谓科学家和中医学家会各行其是,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难以奏出和谐的美妙交响乐。

如此说来,貌似有理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提法依然是把中医学导向消亡的言论,依然行不通,那么两种医学融合汇通只可能停在嘴上了?现在看来,事情确是如此。汇通说,从好的方面说来,它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从坏的方面说,它反映了相当多的中国人精神崩溃,神经已经非常脆弱,仗打败了,似乎一切都完了,对我们的一切文化都失去了信心。似乎不汇通,不能与西医学统一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就没有前途,就不能发展。夜郎自大不行,妄自菲薄也不行。我们应如实地看待我们的一切,分清问题的性质。

我们知道,标准化、一刀切已不是现代要求,最现代的、未来的应有多样性。各有各的存在理由。西医学能存在、能发展,中医学也能存在、也能发展。

“五四”以来,科学成了时髦的东西,一时间“西方的东西都是科学的、中国的东西都成了非科学的”就成为板上钉钉的结论。可是,就反传统,把传统的一切都抛到垃圾堆里去。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传统文化阻碍着中国的发展。像这样彻底革命的论调倒是挺好听的,有些人也由这好听的词句而得到了名利,捞了实惠,然而响亮的口号只是口号,喊过之后,并不能于文化的发展有益,中国文化的发展靠口号是喊不出来的,中医学的发展也不会因为有人喊了震天响的“中医科学化”口号就有发展。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国家的需要。但是,科学如前所述,也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么神圣,它应有自身应有的标准。科学按其本义来说,不可能排除那些有理论体系又有实际效用的理论。它不能是民族主义的,不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所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世界各种文化孕育的结果,不是仅由西方文化孕育出来的。有位还没有被西方的发达吓晕的中国人说得好: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这样比较的人都是自己堆砌起问题的,并没有什么逻辑的必然性。那是将西方运用人类文化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这一偶然的东西变为必然的东西之后提出来的。作为科学、工具等它不能完全属于一个文明、一个地区,许多文化产品是多种文化孕育出来的。

在人们破除了对科学的迷信之后,破除了对西方文化、西方医学的迷信之后,冷静下来用双眼正式地看看中医学,就会了解上述汇通说、中医科学化说等都是没有多少道理的。可是,中医学总得发展,这些路不通,总得找路走啊!其实路是有的,而且从本质上说,这路只有一条,就是沿着原来形成的路继续走下去,闯出新的世界。

中华民族发展出如此高的文化,不能没有健康的人。健康的人如此之多,数千年来有着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众多壮男秀女,不能说与中医学的发展没有关系。如此众多人口的保健完全是靠不科学的东西,靠巫医来维持,这是很难想像的。上面我们就医学理论本身、它们的根本区别以及交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说明,中、西方医学比较必须解决标准问题,否则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医学是科学,它面对的是患病的人、要保持健康体魄的人、要长寿的人。它的理、法、方、药的变化与人的健康生命攸关。它与音乐、绘画不同,它的存在与作用不允许人们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开不得玩笑,更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医学的创造、发展不能离开民族的环境,不能离开几千年的历史,不能离开民族的文化模式、离开个体心灵去进行。它的创造、发展是民族的文化模式孕育的,它的营养来自民族个体的创造。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的发展造就了它特有的模式,显然,它的发展也不能离开中国文化的环境,不能不沿着祖先开辟的道路、按自己的模式发展。

100多年来,特别是近50多年来,中医学停滞不前,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东、西方医学比较的错误结论带来的。中医学的威信下降,中医大夫队伍萎缩,真正的中医学研究成为个体行为,理论上没有突破,政策上限制,行政上干预,中医学怎么可能发展?然而,中医学在老百姓中有市场,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有西医学无法取代的医疗效果,又有那么多“死不改悔”的祖传医师,所以中医学才没有被消灭。现在,到了我们有文化的年轻人觉悟的时候了,别再戴着有色眼镜站在那里瞎说。1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不是中医学,不是中国哲学、中国科学, 总之,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那样的无用,而是从事文化比较的人们患了色盲症。

东、西方文化比较,不能简单地以东裁西,也不能简单地以西裁东,应当有一个客观的高于二者具体形态的于族类发展有益的尺度作为标准。只有有了那样的标准,做比较研究才会得出对21世纪人类发展有益的结论。

[收稿日期]1999-07-19

标签:;  ;  ;  

中西文化比较中的原则问题_中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