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相辅相成——江泽民关于现代化理论的新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辅相成论文,全面发展论文,贡献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体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率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征途中,把邓小平理论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起来,更加鲜明地提出要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并且要求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理解“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正确处理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现代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邓小平指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而且要“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1]。他强调必须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2](P190)的要求,“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2](P205)。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人才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上述重要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除了重申“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3](P157)以外,进一步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强调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P179)。这个重要论述,把邓小平的人才思想从“全面发展”的高度赋予了新的内涵,更加明确地指出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只有正确处理社会现代化与人民的现代化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一)社会全面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产物,离开了人就不可能有社会;而人总是社会性的人,离开了社会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尤其是全面发展的个人,更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人自身的发展历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同一过程中彼此促进和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人的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缩,又有赖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文化基础,而且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一定阶段的社会发展战略,作为各种社会关系中发挥纲领性、导向性作用的因素、既影响和规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目标,同时也规定着人的发展倾向和发展目标。离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没有社会全面进步,也就谈不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已经解决温饱并且正在积极向小康迈进的情况下,在实施“社会全面进步”战略已经初见成效的条件下,江泽民进一步提出“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P179),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能作到的。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决定因素。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战略的过程中,人是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这是因为:作为现代化关键的科技现代化不仅需要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去创造,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去操作;作为现代化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不仅需要从技术上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而且必须由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来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现代化重要特征和根本保障的政治民主化,同样必须由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人来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和组成称职的公务员队伍。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A·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指出的:“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三)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而不能割裂开来,有先有后。江泽民明确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P180)并且深刻阐明这种互动关系统一于不断提升的历史过程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3](P180)因此,我们必须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统一起来:在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也就是说,我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不断改善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又要不断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只有二者同步推进、互为因果,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素质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战略的目标,只要把贫穷落后的传统社会变成富强文明的现代社会。这就要求作为现代化建设主体的人,必须相应地实现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根本转变,具备能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素质。这是一个复杂的组合系统,除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将享受着由此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具有与此相应的身体素质以外,还涉及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人最主要的是必须努力具备:
(一)开放的心理取向。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受社会存在制约,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以个体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古代社会中,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独立单位,人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世世代代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俗,社会形态也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就很容易形成视野狭窄、眼光短浅、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并反过来阻碍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并且突破国家的界限而走向全球。这种新的历史条件,必然要求人们注重现实,面向未来,改革和抛弃那些不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社会管理方式和行为规范。因此,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不应再盲目地留恋过去和崇拜传统,而是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去分析历史和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立足点放在谋求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对过去加以扬弃,对现在充满激情,对未来满怀信心。
(二)积极的主体意识。传统人的办事原则是“奉命行事”,跟着长官或长辈的指挥棒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尤其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地位和作用必然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说到底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意识,自觉地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权利”,以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主人。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模式也就必须发生转变,从世代相袭的指定性行为向选择性行为转变,即经过理性思考作出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
积极的主体意识,首先表现为自主意识,也就是自觉维护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不随便附和,不盲目服从,不逆来顺受,不听天由命。无论是在受到压力、遭遇冷落时,还是春风得意或充满诱惑时,都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言行,坚持服从真理,修正错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积极的主体意识,还表现为自强意识。无论做什么工作,也不管有多大困难,只要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就要有改天换地、革故鼎新的气概,发扬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排除万难去夺取胜利。
(三)丰富的知识技能。在古代社会里,低水平的简单劳动对人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多高的要求。当前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实现根本变革的伟大事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古代就不大相同了。尤其是要达到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就更需要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人,必须具备多方面、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因此,现代人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知欲,以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努力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能力、生产管理知识和社会管理知识,在实践中创造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运行的需要,同时也不断推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强烈的民主意识。与传统社会长期流行的人治和专制不同,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要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搞好政治文明建设。这是因为,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要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所以人的言行就应努力体现社会的正义和公正,既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也尊重他人应有的权利和人格。而要保障社会公正,就必须实行依法治国,用集中体现大多数人意志的法律来确定人的权利和义务,用统一的法律来调节人与人之间基本的社会关系,严禁任何人、任何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样,社会民主意识以及把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的法律意识,就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五)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人类历史上,道德从来就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主要是服务于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伦关系。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必然要冲破这种传统道德中消极因素的束缚,按照现代化的价值尺度,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人必须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自觉遵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公民既平等参与竞争和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又按照共同行为准则进行活动,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的。
三、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措施
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社会全面进步”战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一)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恩格斯早就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4]。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一切机遇,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尽力缩小贪富差距。要继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使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带;同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逐步达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从而在共同前进中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二是尽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广开就业门路,使下岗职工尽可能多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并通过医疗制度的改革,解决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问题,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现代文明成果。三是切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弱势群体,更要通过“造血”扶贫,使更多的人能够跟上时代步伐。
(二)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5](P35)因此,必须根据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通过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的思想素质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我们既要努力创造出与现代化社会相吻合的文化氛围,包括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新型民风民俗;也要建造出与现代物质文明相应的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情趣。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突出位置,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二是深化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体制改革,形成和完善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才能;三是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努力推进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人们文化生活的健康多样。
(三)抓好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5](P30)实施“社会全面进步”战略,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能够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政治体制,保证人民依法管理社会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要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使社会主义社会真正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同样,没有民主政治意识的逐步提高,也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人的现代化。因此,要抓好政治文明建设,就必须抓紧抓实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决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并且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司法程序来保障落实;二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这是人的现代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三是深入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尽快改革单一的委任制,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罢免权,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把干部的“乌纱帽”交给人民群众管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杜绝任人唯亲的歪风和跑官、要官、卖官等腐败现象,使各级领导班子真正成为由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组成;党群关系才能血肉相连;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四)抓好社会可持续发展,努力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江泽民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这是因为,现代化不仅是要建设一个适合当代人们生活的美好环境,而且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于未来人们美好生活的世界。所以,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抓好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前者侧重纵向继续发展,后者侧重横向协调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反之,没有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就不可能保持,更无法达到更高的程度。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才能使人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为此,必须认真贯彻三项基本国策:一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二是保护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三是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建设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