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与我国温室产业发展的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及温室产业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推广论文,温室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1.1 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有多少?

就县、镇、乡、村等基层的情况看,带有农业技术推广性质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一般县里有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或渔业局、乡镇企业局、土地局、水利局、农机局、电力局等。另外规划部门、测绘部门、防疫部门、兽医部门、气象部门、种子部门等也有一些技术推广职能。对照县级的机构设置,乡镇一级还有几大“员”来专职搞技术推广。但上述人员的主要职能却不是农业技术推广。第一,至少在目前,他们是政府工作人员,管理职能大大地超过其服务职能。第二,这些人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基本上不具备做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能力。由此引出我想让大家注意的另一个问题:

1.2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谁在做?

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很简单,但不明显。如果问我国的农业科研是谁在做,回答当然是科研人员在做。国家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配有专门的研究经费。但如果我们不把我上面提到的那些人员认作为推广人员的话,那么国家专门的推广机构是什么?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又到了哪里?

如果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没有人在做,显然是不对的。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过去,无论是5年、10年、或是50年, 谁也不能否认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技术成份越来越高的事实。事实上,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但有人在做,而且在某些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在这里我想区分两件事,一是产品推广,一是技术推广。产品推广,诸如农业机械和优良品种的推广等,通常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技术推广则是一种服务,比如帮助用户选择或正确使用某一技术或产品等。这两方面的推广我们都有做得很好的例子,前者如杂交水稻,后者如梯田和深翻土地。

现在回到是谁在做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个问题上来。我想国内工作的人也许更清楚,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直是政府在做。政府不但负担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而且负责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操作。我用图1概括我国的推广体系。

图1 现行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简化结构

1.3 由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利弊何在?

毫无疑问,如果是一项优秀的产品或是操作简单而效益又极其明显的技术,由政府出面以行政手段推广的最大好处是效率高,推广范围大。但它在生产与技术之间夹进了一个政府,会产生如下弊端:

(1)政府机构臃肿、职能矮化;

(2)技术推广成了行政行为,容易产生瞎指挥;

(3)科研与生产脱节,生产者遇到技术问题无处求教。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优秀农技产品的推广已渐渐地脱离行政轨道成为生产厂家的商业行为,同时农业生产的技术成份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可以用行政手段推广的技术项目逐渐减少,而农民面临的技术问题则会日益增多。因此,有必要改革我国目前的推广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这个系统应能够做到技术与生产直接互动,即科研直接面向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农民的技术问题也直接由科技人员来帮助解决。其实这种互动关系在工业科研中早已形成,只不过农民或乡镇小企业并不具有推动或支持科研的经济能力,而必须借助于政府支持的推广系统。

1.4 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初步设想

我设想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可用图2来简化表达。 它的主要特点是:

图2 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设想模型

(1)国家以大的经济区来设置农业技术推广协调中心, 来负责经费的调配、政策的制定、以及跨省市推广项目的实施;

(2)在各地最具实力的农业大学建立省级推广服务中心, 以每一学科最少1/4的教授级人力主要搞农业技术推广。这些高级人才一方面参与面向生产的研究,帮助解决下面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负责筹划该领域内的推广教育;

(3)作为省级推广服务中心亦即上级农业大学的派驻机构, 在各农业技术学校建立地区级推广服务中心。中心的主要推广人员各精通一到两科,主要职能为执行省级中心的推广教育和培训地方推广服务人员,编制技术推广材料,建立推广信息网络,帮助基层推广服务机构解决技术问题或为之联系更高级的技术支持,建议科研题目;

(4)在乡镇中学建立基层推广服务机构, 配置一到两名专业人员直接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基层推广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定期接受地区级推广服务中心的业务培训,并在行政上隶属于农业技术学校。这些人员的主要职能包括向农民示范新产品新技术、发放技术资料、建立问题与技术档案、接收技术咨询、实地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问题或为农民寻求更高的技术支持。

2 我国温室产业发展的观察及建议

2.1 总体印象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成片的栽培设施,从南到北处处可见。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王耀林研究员介绍,全国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到1996年已超过了66.67万公顷,其中各种塑料温室17.33多万公顷。农村中普遍使用的是比较简易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一些大中城市则建造了或正在建造不少现代化的玻璃或塑料温室。用科协副主席石元春教授的话说,各地正在兴起自70年代后期以来建造现代化温室的“第三次浪潮”。

就近年来各种栽培设施的发展来看,在广大农村中普遍推广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造价低、操作简单、相对效益高。用农民的话讲就是“买得起,用得来,有钱赚”。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应用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大路蔬菜的越季生产问题,为各地的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简易设施的缺点是技术含量低、应用范围和潜力都比较小。我国比较现代的栽培设施大都是引进或仿制的。相对而言,这些设施的初期投资和运行成本偏高、操作技术复杂、经营风险大。现代温室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是两落三起,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毫无疑问,这些现代化农业设施在我国的应用为我们发展集约型工厂化农业提供了思路、经验和参照系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城镇农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在技术与经营的磨合上各地都面临着不少困难,而且或多或少在重复着前两次的失误,亟须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2.2 一些明显的问题

问题之一:项目引进前期研究论证严重不足。在考察中,我们先后参观了上海马桥农场、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浙江华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奥力孚园艺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以友谊农场、辽宁花卉中心等单位引进的大型现代温室。我们发现:

(1)近年来我国栽培设施引进的渠道单一, 玻璃温室基本上来自荷兰,塑料温室则大部分是从以色列引进的。

(2)我国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千差万别, 但引进的温室在结构和性能等方面却非常雷同或相似。

(3)从辽宁到上海, 迄今所有从荷兰引进的玻璃温室都无法满足夏季生产对设施提出的降温要求。各地引进的塑料温室除降温性能差外,还有透光率不足、冬季加热困难等问题。

(4)由于造价和运行费用都相当高, 所有的进口温室都面临着经营方面的困难。

(5)大部分引进项目没有进行认真的前期论证研究。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上述各项观察的归咎之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荷兰和以色列都是国土面积小,地理气候条件单一的国家。荷兰纬度高,光照低,温差小,温室设计主要考虑采光和保温。以色列光照条件很好,但水资源相对不足,其温室的灌溉设备和技术多有独到之处。在荷兰和以色列,温室设计可以有一个模式。但我国国土之大、地理气候条件之不同,决定了上述任何一种设计都不具有天南海北的广泛适用性。各地在引进温室设备时,应针对当地的各种相关条件,组织专家认真分析对比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在主体设备确定之后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遗憾的是,大部分地区没有这样做或做得很不够。例如浙江华农引进的以色列塑料温室除了适用性方面有问题外,甚至连配套设备都不具备,花钱建了一个无法使用的“超级塑料大棚”。上海好一些,成立了一个专家组。虽然由于背景与组成等方面的原因,专家组的功能与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专家组的参与决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外技术与当地条件的相互磨合。

问题之二:温室管理和生物环境控制工程人才奇缺。通过参观访问各类设施并与各地官员、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交流,我们深切地感到高级温室工程和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拿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科学院设施农业研究所来讲,这个全国最高水平的研究设计单位仅仅只有一名温室工程专业的博士。温室的结构设计、环境控制和经营管理虽然不是尖端学科,但它横跨建筑、微气候、植物生理、环境调节、自动控制和计算机软件等众多领域,没有专门人才或经过专门训练是搞不好的。人才的缺乏,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非常明显。

(1)引进项目的论证。前面提到的上海的专家组共有10人, 均为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但这10人中没有任何一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室工程专家。上海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一个需要提出的事实是,所有引进温室设备的技术缺陷都是事后才发现的,而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应该事先考虑和防止的。

(2)科研项目的实施。仍拿具有相对优势的上海为例。 “九五”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之一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产业工程在上海是由上海农机研究所、上海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航天部上海飞机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联合承担的。由于缺少一个具有温室系统背景的总主持人,参与单位各自为政,对设计思想各取所需,形不成联合攻关的优势。由飞机研究所主持设计的环境控制设备基本上不对路子,反倒在温室里配备了自动化摄像监视系统,成为温室环境控制发展史上的一个笑料。纵观各地有关温室与温室环境控制方面的研究,主持人大部分没有温室工程背景,已成为许多科研项目效益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不少研究课题雷同,且大都重复国外已经成熟的东西,也反映了科技决策层面上的信息支持不足。

(3)国外技术的消化。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一些仿制的设施。 大多数时候这种仿制过程速度很快,引进的设施一建成,仿制设施很快便出来了。建筑设计上的抄袭具有相当高的商业效益,问题是抄袭者没有能力对引进的设施进行分析和研究,照猫画虎,把原设施的毛病原封不动地都抄了下来。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上海、浙江等地仿制温室的天沟通风口设计,比原设施还糟糕。几年前,山西农科院的几个研究所按大同引进的日本温室仿制了几栋玻璃温室。这些仿制温室都配有加热系统,却没有一个可以在冬天保持作物生长需要的最低温度。据介绍,这些温室从建成就没有使用过,现在有些已经拆除。

(4)温室设施的生产。各地近年来组建了不少温室生产企业。 我们访问过的温室生产厂家,包括历史最久的上海长征厂,都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针对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设计和制造不同的栽培设施。

(5)原有设施的改造。 目前大量的温室引进除了在展示国外园艺技术方面效果比较明显外,对我国原有简易设施的品质提升缺乏带动力,也与各地温室方面的科研与制造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有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温室技术方面国内外的交流非常不够。设施农业的研究与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更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广泛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出的留学生中有些人在这方面已颇有建树,是可资利用但没有充分利用的海外人才资源。在不少引进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中,唯一参与的外国专家竟然是卖方专家,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问题之三:关键技术开发滞后。温室产业在我国发展的瓶颈之一是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我们考察过的温室生产单位一般来说只是生产温室的主体结构。温室作为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控设施,主体结构只是其中最容易制作的一小部分。即使是主体结构,我们在覆盖材料和紧箍件等方面也显得落后。在我们考察过的科研单位中也没有集中足够的力量进行温室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关键技术的开发费用高,周期长,市场相对而言不大,经济效益低。对一个单位就一项技术而言,上述顾虑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把这些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国家现代化农业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看,其中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覆盖材料。我国生产的塑料薄膜寿命只有几个月, 且透光率低,对空气浮粒吸附力强。好在这只是一个临时的问题。研制新型覆盖材料已在“九五”期间立项,预计不久便会有所改善。

(2)环境控制技术和设备。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各地大量引进设施,原因之一是我国没有自己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进入我国市场的外国厂商大都愿意推行温室主体结构的国产化,但在环境控制系统方面却对我们防备森严,比如荷兰的一家公司在安装控制设备时不让中方的工作人员看。缺乏温室环境控制技术和设备,无疑会把绝大部分现代温室的市场让给外商,同时也严重妨碍我国大量简易设施的更新换代。

(3)无土栽培设施。无土栽培是现代温室的孪生技术。 作物栽培方面,浙江农科院的张德威教授很有研究。我们的不足是在设备方面。如上海孙桥农业开发区从荷兰引进的玻璃温室全部采用无土栽培,其营养液的配制完全依赖于两套进口的混合设备。只要其中的一套不能正常工作,1.5公顷的作物便会面临毁灭的威胁。

(4)温室环境模拟系统。 温室环境的模拟与技术评估虽然不是温室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但在引进项目的论证、不同设计的比较、设施对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适应性研究、现有设施的改造等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或引进温室环境模拟方面的专家系统(软件)在目前尤为必要。

关键技术的开发越晚越被动。这些关键设备开发的滞后不但造成了大量引进的浪费(其实上述设备的全部开发费用不会超出进口1 公顷温室的投资),日后这些进口设备的运行和维修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至少在目前,所有引进项目的控制软件中没有一个使用中文界面,使得普通操作变得很复杂。所有的关键技术设备中也还没有一个沿用中国标准,一些简单的维修也得靠进口部件甚至国外技术人员。

问题之四:发展布局不合理。我们这次考察的对象基本上是“九五”国家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城市和地区。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到许多技术以外的因素,如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等等。但由于设施农业与资源和能源的关系非常密切,其发展布局一定要有利于资源和能源的充分利用。在布局方面,我们发现有如下的问题:

(1)上海、江浙一带夏天高温高湿且光照不足,降温困难; 冬季气温低,加热成本很高。除去一些高价位的特殊作物外,不应大规模使用高档温室,尤其不应追求周年性生产。该地区的反季节蔬菜应在山东等地组织生产。华东一带,以山东的气候条件最为有利于栽培设施的发展。该地区光照好,夏天的湿度较低,冬日的气温较南方要高,在日光温室方面发展在先,积累了不少经验,交通也比较方便。

(2)华北地区以山西发展温室产业的条件最好。 一方面山西低湿高光照,夏天的环境控制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山西是能源大省,发电厂很多,这些电厂的余热可以解决相当程度的冬季加热问题。山西与京津等大都市很近,交通便利,无论是蔬菜、苗木、花卉的生产,还是畜禽、鱼虾的养殖,发展前景都是很可观的。

(3)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 各地应把发展设施农业的重心逐步从城市移向农村。这样做的好处在各方面都是显而易见的。仅从技术层面上讲,我国塑料温室覆盖材料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外表吸附灰尘太多太快,从而导致透光率急速下降,所以也应尽量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业区建造温室设施。

布局的问题是一个动态问题,考虑要久远一些。荷兰是一个温室十分集中的国家,其产品却远销世界各国。一些国际大都市消耗大量的温室产品,但不一定就有自己的温室。我国地大物博,应充分利用我们自己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工厂化农业的能源消耗。

问题的问题:总体发展缺乏必要的行政和技术支持。我们在考察中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相信有很多我们不大明白的原因。我们明显感觉到的一方面是某些地方官员缺乏因地制宜、一切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的精神,片面理解现代农业的概念,一味追求面上的所谓“政绩”。一位地方官员曾对我们的一位考察人员提出要进口“九七款式”的温室。另一方面,面对各地设施农业的快速与大规模发展,政府和科技界提供的行政和技术支持也非常不足。主要表现有:

(1)就全国而言, 缺少一个具有技术行政权威的龙头单位对各地的温室结构设计和环境控制提供指导。

(2)作为农业建筑,温室的设计和制造尚未建立国家标准。

(3)设施农业的推广读物很少,基本上没有相应的技术刊物。

(4)各地举办很多博览会来推销国外的产品, 但却很少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来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3 对温室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很快,对现代化高效农业的发展有相对迫切的需求。尽管发展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设施农业包括温室在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将继续得到发展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设施农业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和同国内有关人士的讨论,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成立一个具有最高权威的国家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该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瞄准国际水平,对引进设施进行论证、评估,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

·根据国内情况,向各地提供发展方案和配套设计;

·针对现有设施,尤其是大面积的简易温室,提出改进和更新换代的措施;

·制定温室标准,出版有关书刊,培训技术人员;

·促进国际交流。结构上该中心大体上应包括3个部分, 即面向企业和农民的技术开发与培训机构,面向地方行政官员的咨询机构,和保持与海外科学家、研究机构和有关企业技术业务联系的信息交流机构。

(2)把工厂化农业设施的国产化纳入超级“八六三”计划, 并尽量在“九五”期间集中力量开发目前设施农业领域内完全依赖进口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如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和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配制灌溉系统等。

(3)加快生物环境工程博士点的建设, 吸引海外专家参与我国设施农业的开发和引进项目的论证。

收稿日期:1998—10—22

标签:;  ;  ;  ;  ;  ;  ;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与我国温室产业发展的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