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论文_朱益都

上海盛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0081

摘要:伴随着市政工程项目的发展和推进,市政道路工程中遭遇软土路基的几率也在增大,要想合理性提高施工项目的基本质量,就要建立健全更加完整的技术处理机制,合理性整合技术监督管理效果。本文简要分析了软土路基施工项目的特征,并集中阐释了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技术,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处理技术;问题

一、软土路基施工概述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整体质量,就要积极开展更加系统化的技术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管控流程的同时,确保管理技术结构和运行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升级管理效果。若是从软土路基的基本组成结构对其状态进行分析可知,其本身含水量较大,孔隙较大,且内部含有较多含水量较高的土粒,需要注意的是,软土地基本身也具备沉降性,会造成地基的沉降,出现失稳问题,会对后续施工管理项目基本质量和运行效果造成影响。

二、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问题透视

在充分分析软土路基基本特点后不难发现,在实际施工项目中,若是遭遇软土地基,就会因为其本身特点出现异常情况,因此,要结合实际工作项目基础经验,合理性完善路基管理工作,确保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相应质量问题对后续处理操作流程产生的影响。

(一)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强度不足问题

因为软土地基本身含水率较高,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存在固结效果不良的问题,影响整体项目的稳定性和运行效果,甚至会出现土质强度不足的现象,制约整体项目的合理性运行。一旦整个结构受到震动或者是挤压现象,就会出现压实度不足,整个路基则会伴有沉降或者是变形问题,对工程项目和道路耐久性管理工作的开展,制约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的整体质量,留有安全隐患问题。若是不能对路基使用年限以及强度参数予以监督,不能符合基础性设计,就会造成项目施工管理效率降低。

(二)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边坡稳定性不足问题

在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过程中,软土地段的合理性管控不能脱离边坡处理工作,相关人员要积极践行统筹性较好的运维管理机制,合理性整合管控机制和管理流程,若是不能落实边坡具体处理工序,就会造成稳定性失衡的问题。对于道路工程项目而言,边坡路基处理中无论是软土地基还是标准地段,都要对稳定性进行管理。但是,因为部分施工部门缺乏全局意识,不能对其进行集中加固,就会出现边坡软土路基被雨水冲刷后整体质量失衡的问题,制约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的顺利完成[1]。

(三)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沉降量控制难度较大

在市政规划范围结构中,市政工程项目道路施工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正是因为施工规模不断扩大,遭遇的差异化土质数量在不断增多,这就不能规避软土地基结构,相较于普通类型的土地结构,软土地基的整体强度较低,无法在自然不受改良的情况下达到相应的荷载标准,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综合处理。一般而言,施工部门会向其中掺杂硬质土,这种方法能有效改善其把自身结构缺陷。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仅仅能改善其基础缺点,却并不会合理性控制剩余沉降量和路基沉降量之间的关系,使得科学化配比结构失去实效性,整体路基处理效果也会降低。

二、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的施工技术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的整体质量,相关部门要积极践行统筹性较好的监督体系,合理性完善路基施工管理效果,利用最直观和有效的施工技术提高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一)置换技术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机制中,置换技术主要是利用换填法和抛石挤淤法等方式有效完成交换过程。

第一,换填法。相关施工部门要先将路中的软土集中挖取后,回填强度较高且压缩性较好的土石,有效提升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合理性优化管控机制,确保管理流程的完整性。目前,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图1)、素填土、膨胀土以及杂填土等土质处理工作中,能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维护整体需求,并且为分层压实工作的合理性优化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换填法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过程中,也要利用合理性设备完善处理机制,维护深度参数的同时,保证处理效果能得到有效优化。

图1:湿陷性黄土利用换填法操作示意图

第二,抛石挤淤法。这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从根本上提高在整体项目的施工效率,维护速度要求,且能减少污染问题造成的影响,借助抛石的方式能借助自重参数和上层土体挤压工作一定程度上提高排出量的基本参数结构。借助抛石挤淤法也能为后续施工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一般而言,这种技术会应用在软土层厚度为3m到4m的环境中,相关技术人员要对振动碾压器进行处理,确保压实程度能满足基本的参数要求,合理性完善置换土体作用的基础上,合理性提高整体质量结构。

(一)挤密技术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项目中,为了有效提升管控机制,也能利用挤密技术进行统筹处理,配合加筋法以及强夯法等进行统筹处理,一定程度上完善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的基本质量[2]。

第三,加筋法,这种处理机制若是进行细化,可以分为加筋土法以及锚固法等,相关技术人员要结合具体施工情况和软土地基实际参数要求进行统筹分析,确保能完善平行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的水平,也为项目完善性优化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在加筋法实际施工过程中,因为软土地基本身存在较强的拉性以及抗剪性能较差的问题,就需要对关键筋提予以综合处理,优化不均匀沉降处理效果。

第四,强夯法。这种方式要借助动力压实法或者是动力固结法进行处理,要从10米到40米的位置自由落下10吨到40吨的重锤,能够完成夯实处理。结合实际调查分析可知,借助强夯法就能合理性提高软土的压实程度,这种方式也被应用在填土、湿陷性黄土、粘土等施工项目中。

第五,预压法,这种技术处理过程较为复杂,要预先进行静荷载参数处理工作,在土体沉降出现后进行集中压实处理,与此同时撤去荷载。若是对技术进行系统化划分,主要分为堆荷载预压技术以及真空预压技术,完善地基预压处理效果的基础上,也能为后续技术效果升级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在真空预压项目中,要借助预先在土体表面安设砂垫层的基础上,完善竖向排水管道处理效果,从根本上避免淤泥问题和环保问题受限,合理性整合技术的适用性,为后续技术管理效果的升级奠定基础。

第六,碎石桩法,也是挤密技术体系中较为常见的施工技术操作流程,主要是在地基结构中设置不同的碎石竖向桩体,能有效为地基符合效果优化提供保障,确保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加固效果符合预期。最重要的是,碎石桩法运行过程中,要对造价结构和地下水等因素予以监督处理,确保能够完善施工管控效果[3]。

(二)胶结处理技术

在市政道路的软土路基施工项目中,胶结处理也较为常见,能有效对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处理和控制,优化应用项目基本效果的同时,实现管控效率的全面优化。目前,较为常见的胶结处理体系主要分为水泥搅拌桩法和高压喷射注装法。

一方面,水泥搅拌桩法,要将水泥作为主要的固化剂,在实际技术操作过程中,要借助机械操作对水泥和土体进行集中混合,完善处理流程的同时,合理性完善拌桩效果,为后续承载力和弹性模量处理水平优化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是,因为水泥搅拌桩机制也被细分为粉喷搅拌桩和浆喷搅拌桩两种结构,就需要相关技术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加适宜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含水量在20%到70%时,粉喷搅拌桩结构更加适宜。

另一方面,高压喷射注浆法,主要是将高压喷射注浆设备应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你,能有效实现对软土地基内部的破坏,将其和浆体进行强制性的搅拌融合,完善复合地基处理效果,也为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效果的优化提供保障。相关技术人员要利用软土地基内部破坏的基础,合理性完善复合地基,并且为市政道路的软土路基施工项目质量的全面优化创设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基础。

除此之外,也能完善排水固化处理效果,确保砂井和袋装砂井处理效果的优化,一定程度上实现工程施工项目的全面优化[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政道路的软土路基施工项目中,相关技术部门要结合施工环境完善施工流程的完整性,有效整合管理控制体系的运维监督机制,不仅要对相应技术进行统筹监督和管控,也要将重点落实在材料合成体系中,有效完善软土地基问题的处理效果,提高市政道路的软土路基施工项目的整体水平和基本质量。

参考文献:

[1]曾雍.分析市政道路的软土路基问题与施工措施[J].价值工程,2016,35(33):120-121.

[2]王 凤.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处理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18):268.

[3]蒋科进.基于软土路基的市政道路施工处理技术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5):131-133.

[4]周敬民.基于软土路基的市政道路施工处理技术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7(42):66

论文作者:朱益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2

标签:;  ;  ;  ;  ;  ;  ;  ;  

市政道路工程中软土路基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论文_朱益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