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选择的哲学基础_情报搜集论文

信息选择的哲学基础_情报搜集论文

情报选择的哲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哲学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接受者一方由于决策和行为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选择着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情报过程中,信息由信息源发出,经情报机构处理后再由各种传播渠道传递给接受者。由于社会信息数量大,且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个别的、特定的,因此在情报过程中必然面临着选择。信息的选择与传递贯穿于整个信息交流的全过程。没有传递就没有信息的运动,也就不会有交流的发生。选择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选择是为了更有效的传递,传递必须选择,选择和传递是密不可分的。在情报过程中选择比传递更具本质性的意义。如果情报部门失去了选择功能,那么它就无异于交通运输部门了。过去情报学侧重于情报传递功能的研究,忽视了情报过程中的选择。最近几年才有人从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情报过程中的选择问题。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多,用户的信息需求更趋专门化和综合化,“情报选择”便被刻不容缓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为了寻求最佳的情报选择方法和途径,我们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新的问题,从而为情报选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 选择

“选择”一词具有多方面、多类型、多层次的含义。“选择”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从特定集合中挑选出符合某个标准的若干因素,从而构成新集合的行为过程。无论在日常生活、科研活动还是在工农业生产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问题。选择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按照选择哲学的观点,整个物质世界都处在一个无限的选择链中。对人类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人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

选择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型,按照选择的水平,可区分为3 类:①日常生活选择:包括精心的有意选择,如选购商品等,以及条件反射性的本能选择,如饿时想吃饭等。②科学选择:有一般科学里所讲的自然选择、理论选择、行为选择、社会选择、价值选择,也有横断学科里所讲的信息选择、反馈选择和控制选择等。③哲学选择:有物质选择和自由意志的选择。

在哲学领域里,“选择”是个古老的课题。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当代许多哲学家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迄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选择学中把选择的哲学含义规定为“选择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它是主客体在相互作用中,根据双方的共同需要和性质保留(肯定、取出、挑出)主客体之间某些特定的关系,同时排除(否定、限制、约束、摒弃、消除)主客体之间建立的其它种关系的特性。这种特性揭示了主客体之间相互适应的双向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得以发生发展并规定主客体之间相互创造和相互超越的微观机制。”[1]

2 双向选择的基本原理

在西方哲学史上,人们围绕“选择”这个哲学命题展开长期的讨论[2,3]。选择学吸收了西方哲学关于“选择”讨论中的有益部分, 运用量子力学、相对论、分子生物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超循环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集东方的思辨哲学与西方的实证哲学于一身,创立了双向选择的理论。

双向选择的理论核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 其中的主客体关系是广义的主客体关系,既包括狭义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包括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选择作为联系主客体关系的中介,它体现的是一种关系。它既包括主体性的一面,又有客体性的一面,选择是主客体的统一。选择不仅是人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自然界的本质特征。选择性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选择是一切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根源。

2 )主客体之间选择关系的建立是由主客体双方的共同选择决定的。主客体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同一个参照系统里,主体和客体是确定的。在不同的参照系统中,主体和客体是不确定的。选择是双方的,既有主体对客体的正向选择,又有客体对主体的反向选择。主客体选择是互相制约、互相规定的,双向选择实现的过程既是客体规律性实现的过程,也是主体目的性实现的过程,双向选择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选择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哲学方法论对情报选择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因而我们有必要运用双向选择的理论来分析情报过程中的选择问题。

3 情报选择

衡量一个情报机构工作成就的大小,要综合各项指标,看情报机构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尽管这种满足的程度很难精确地测定,但它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用下列集合来表示:

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信息对用户针对性,信息内容的可靠性与先进性,传递给用户的信息量,传递时机,传递方式}

如果把这些因素数量化,再结合各个因素的不同权值,就能大致确定一个情报机构的工作效率,即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

情报机构为了以最高的针对性,以最小的信息量,把最可靠、最先进的信息内容,在最适当的时机,通过最合适的方式传递给用户,就必须进行选择。事实上,在情报过程中选择无处不在,信息经历了一个形式不断转换、数量不断减少、精度和准确性不断加强的过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规定情报选择是指在情报过程中对信息的内容、流量、流向、传递时机和传递方式等进行优化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系列行为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情报选择不只是对信息实体本身的选择,还应包括传递方向(用户)、传递时机和传递方式等其他所有方面的选择问题。

4 双向选择与情报选择

4.1 情报选择是人认识运动的现实过程

情报选择是以信息的流动为主线,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目的而逐级展开的一条选择之链。各种选择力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整个情报过程,其中有不可抗拒的自然选择的力量,有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思维能力、选择者的技术力量、经济水平、管理水平、文化环境、科学水平、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个人的或社会的情报选择能力。情报选择是以信息为核心的选择过程,而人的信息选择过程就是人类认识的过程。

现实世界的物体划分为实体、属性和关系三类,信息属于关系范畴。一切客观事物的关系都是由选择来实现的。作为人与客观世界关系表现的认识关系是物质主客体相互选择的最高表现形式。人要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不断地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信息是动态的过程,信息运动是以物质为载体、以能量为动力的。客观事物在时空分布、能量状态、运动变化上的差异是信息产生的基础。

信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起着中介作用。人类的认识活动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人们只有不断地获得信息,才能正常地生活和思考问题。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所能直接感知的是事物的属性,而表征事物属性的就是信息。信息是联系人与自然界的纽带和桥梁,而选择是这一关系得以建立的关键。但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能成为对接收者有用的现实信息。信息的接受受到主体的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的信息库的限制。物质信号要想成为某一客体和主体之间现实的信息媒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物质信号必须是信息主体所能接受的,二是物质信号带给主体的信息应当与客体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以上说明,主客体之间是以信息为中介的有选择的联系。正是通过选择,主体才会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吸收信息,改变内部的“知识库”,获得新的信息,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4.2 情报系统的出现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信息选择不仅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现实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机制。在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时刻伴随着信息和信息的选择。没有信息的流动,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类社会早期,由于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很低,活动范围很小,因而信息的社会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信息选择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大。正如维纳所说,如果17世纪初是钟表的时代,18世纪末和19世纪是蒸汽机的时代,那么现在就是通信和控制的时代。尽管断言整个世界都已进入了信息社会还为时过早,但不可否认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确已达到了使人们震惊的地步。信息同材料、能源一样成了现代文明三大支柱之一。信息成了当今时代的战略资源。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人们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去存贮、处理、检索、利用这些信息。信息的大量存在和形式的错综复杂与人们特定的信息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为了缓和这一矛盾,信息产业出现了,而其中主要承担信息存贮、处理,检索等选择任务的情报系统也应运而生。情报机构以它独特的工作方式如文摘、目录、索引、各种数据库、调研报告等形式浓缩、筛选和处理信息。情报系统承担了情报选择的主要职能。信息选择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和智力水平的标志。情报系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4.3 情报工作是情报选择的系列化和组织化

以信息选择为核心的情报选择过程,构成了情报工作的内容,情报选择是情报工作的实质和核心,情报工作是情报选择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产品的生产、搜集、存贮、加工、检索、分析研究、传递、组织等构成了情报工作的各个要素和各个方面,它们在职能机构的协调下,共同完成情报选择传递的任务。

5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情报选择在情报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 情报过程中的选择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研究情报选择的哲学基础是必要的。

2)双向选择的原理是情报选择的基本依据,在情报过程中, 情报机构与用户的信息需求是这一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前提。

3)情报选择过程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实现过程。 信息是人与自然界建立联系的纽带与桥梁,而选择是前提和关键。情报系统的出现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情报工作是情报选择的系列化和组织化。

标签:;  ;  

信息选择的哲学基础_情报搜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