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_地理学论文

论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_地理学论文

论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与行为科学之间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类型及其形成因素的科学。(注: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概论》431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行为地理学代表一种新的人地关系的思想观念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在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但是,行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崛起也经历了一段历程,它反映了人文地理学的客观需要。

一、行为地理学的发展

地理学如同其它学科一样,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不断发展,由于地理学的迅速发展与客观实际需要,要求人文地理工作者突破描述和解释的境地,进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多的注意函数关系、遥感手段、计量方法及微机的广泛应用。但是人们在用数学的和经济的资料来解释人文地理学大量出现的问题时,如工厂的选址、商业的布局、行车的路线及居民的居住环境的变迁等,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问题并不完全是精确计算的经济上合理的结果,有许多其它因素需要被考虑。实践证明,在人文地理研究中,行为的探讨同样重要,行为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道路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首先需要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人作为个体或集体或集团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

20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这门学科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出现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引入地理学,使地理学所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金其铭等:《人文地理概论》19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

战后,随着地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行为地理与知觉地理愈益发展起来,例如美国的莱特,(注:莱特:《地理学中物象的空间》,美国地理学协会会刊(英文版)1947年)1947年在“地理学中的物象的空间”一文中提出行为地理与知觉地理的目的:第一,明确研究个人的知觉的世界与其个人的现实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研究个人的知觉和客观的(科学的)现实之间明显不一致的人类地区活动。

70年代以后,西方行为地理学与知觉地理学迅速发展。甚至1970年道温斯提出人文地理学“行为革命”(注:道温斯:《知觉地理空间方法论和前途展望》,(英文版)1970年。)的口号,与60年代人文地理学的“计量革命”相对应,主张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的行为”与“空间的知觉”,其后,西方行为与感应地理学便迅速发展起来。

二、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虽然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历史较短,但也出现了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侧重研究认知地图,有的研究领导决策中的地理因素,有的侧重研究消费行为,有的则着重心理因素的环境分析等。而笔者认为,随着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行为地理学研究的范畴涉及的领域应进一步扩大,目前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应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与图式,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1、环境感应

环境感应与知觉相对应,它是人们对环境外观的感觉在大脑反应下产生的对环境整体认识和综合的解释过程,是对环境认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困素,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们,通过与周围事物接触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当感觉映象积累到一定阶段,人脑便对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作出反映,表现为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研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这一反应特性,形成过程及相互关系的学科称为感应地理学。地理学者对感应的研究,主要在于探讨不同居民集团对环境的认识过程,以及规划人、旅行者、生活在特殊环境(如宗教,灾难等环境)下人们的知觉特点。研究环境感应是进一步研究决策的依据,所以,行为地理学是以环境感应为核心来探讨认知和行为的。

2、环境映象与图式

环境映象则与物象相对应,即客观环境及事物通过感应,认识过程反映到人脑中形象,环境映象具有静态和动态特征,由于环境映象的静态和动态特征都是以“心理图”“图式形态”等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环境映象被称为“心理图谱”。认知图谱则是人对客观环境从心理机能上,知识机能上的理性过滤和认识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个人对客观环境中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还反映内部系统的关系。

环境映象和图式是认知的反映,是片面的,简化的,甚至是不完美的表象。心理图谱一般由三类因素构成:道路、标志和行政区。人们心理图谰的形成通常有两条图径,一是来自直接接触的环境,一是来自各种间接信息,心理图谱能够决定人类的空间行为,前一条途径产生的心理图谱对指导日常行为(如去商店、娱乐场所和服务部门)有重要作用;后者则对行为动机的产生,行为的选择及空间搜寻有影响。

3、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

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行为旨在探讨人类的空间行为类型及规律,着重研究人类对环境作用的行为。

(1)区位选择行为

人类的各种空间活动很少是任意形成的,通常都是遵循某种思想进行的有组织空间行动,几乎所有的个人或社会群体,都是通过区位选择有目的地安排和使用他们周围的空间。例如,工业区位、农业区位的变迁,各种运输方式的选择,文化艺术、宗教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各国城市化进程中采用什么对策,都是通过区位选择和决策过程得以解决的。由于人们思想不同,实际所作出的选择和决策可能会完全不同。

区位形成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劳动费、市场利益、地方税、自然因素)与内部因素(个人决定,如个人爱好、教育文化、游览、最高利润志向等)两种。以前的区位论特别注重外部因素,而实际上,人的意见、判断、决策在地理课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区位选择和决策是与行为相联系的,没有经过决策产生的行为是盲目的,正确的决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错误的决策则会使工业布局,生产分布发生偏差,甚至会造成经济损失。

(2)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表面上看纯属偶然,其实不然,消费者行为往往有规律可循,而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消费者的需求、动机、个性、知觉、态度和学习等六个方面)和外部因素(经济、社会、文化、家庭、行政法规等)两大类,要从消费者方面分析其行为产生规律,研究各类消费者行为模式,如消费引力模式,城内消费空间偏好行为模型,城外消费空间偏好行为模型、信息消费行为模型、选择映象消费模型、学习---消费行为模型等,探讨消费者为获得物质和服务选择中心地的规律,从而为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开辟新途径。

(3)犯罪行为

地理学中于60年代掀起的“行为革命”浪潮对犯罪地理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地理学者希望通过研究犯罪活动的空间行为与环境感应特征,揭示犯罪活动的空间发生与变化规律。

有关研究表明,犯罪空间行为特征有两个,其一,就近性,犯罪活动多发生在犯罪分子居住地附近。其二,犯罪活动发生的可能性符合距离衰变规律,即犯罪活动发生的可能性随离犯罪分子居住地的距离增大而减少。当然,对惯犯而言,他们的犯罪活动多超出其居住地范围。研究证实,暴力犯罪活动的出行距离一般要比盗窃、抢劫犯罪活动的短。

犯罪活动的发生还与犯罪分子对环境的感应有关。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总是根据自己对环境熟悉程度,评价作案的可能性与安全程度,选择其作案的地区、地点和具体目标,以便作案后可顺利逃走。

以上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行为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它所研究的课题还会有所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的行为地理学工作者去共同研究和探讨。

标签:;  ;  

论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