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比较研究_网络模型论文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比较研究_网络模型论文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1-0042-05

1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Lakoff & Johnson的The 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它提出“源 域”、“目的域”、“恒定性”和“映射”等概念。这些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大家讨论隐 喻性语言现象和其他概念现象时所共同使用的术语。在这个框架里所作出的一些发现和 这个框架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其他的研究领域之中,这些领域既包 括语言学领域,也包括语言学之外的其他领域。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被认为是把一个概念域(源域)的结构直接传送到另一 个概念域(目的域)(Lakoff & Johnson 1980,Johnson 1987,Turner 1987,Lakoff &

Turner 1989,Sweetser 1990,Turner 1991)。在此,“概念域”指的是一个巨大的知识 结构,比如我们关于“旅程”、“做梦”或“教育”等概念所具有的知识。概念域在普 遍性的一个高级层次上具有一个实体和关系的基本结构。比如,“旅程”的概念域具有 旅行者、道路、起始点、终点等角色。一个概念隐喻由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 域(目的域)的基本结构的(部分的)映射构成。

隐喻里的恒定性原则在Turner(1987:143-148),Lakoff & Turner(1989:82),

Lakoff(1989),Turner(1991:172-182),Lakoff(1993)和Turner(1996b)中曾经得到过 不同程度的讨论。恒定性原则提出,在隐喻里,我们试图把(具有推理的)意象图式结构 从源域投射到目的域,而避免在目的域中创造一个意象图式冲突。如果最初的目标域正 好是不确定的,那么通过投射把新的意象图式结构引入到目的域也就并不违反恒定性原 则。通过隐喻的方式断言目的域的意象图式结构将变得无效并不违反限制,因为被改变 的目的域并不包含冲突。

这种“两域”模型是高度规约的,并且它对于认知研究中的许多论题来说也都是有用 和有效的,比如寻找正在使用的规约概念隐喻等。

2 概念整合理论

在Fauconnier & Turner(1994)里,作者主张这种概念隐喻理论的两域模型实质上是一 个更大和更普遍的概念投射的一部分。他们把这个新的模型称为“多空间”模型。

Fauconnier & Turner的这个多空间模型就是他们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的模型。这个理 论在Fauconnier & Turner(1998)和Coulson(2001)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它是一个探索 人类信息一体化,即整合的理论框架。它涉及到在一个“心理空间”的网络里把动态的 心理模型结合起来的一组操作(Fauconnier 1994),或者说是把说话者的指称表征进行 分割。Fauconnier & Turner(1998)主张在类推、隐喻、虚拟、概念结合,甚至在语汇 结构的理解等意义的创造性建构中,有一小组局部地合成的过程在起作用。整合过程主 要是依赖投射、映射和动态的模拟来形成凸现结构,以及促进新颖概念化的形成。这些 新颖的概念化涉及到推理、情感反应和修辞功能的产生等因素。

心理空间理论 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Fauconnier 1994)。心理空间是一个 认知语义学概念,它把意义定位于说话者的心理表征中,并且把语言结构解释为促使说 话者在指称结构里建立成分的线索。心理空间的各个成分只是把世界中的物体仅仅间接 地指称为说话者心理表征的物体,而不管该物体的真实与否。心理空间理论最初是用来 回答关于间接指称和指称的非透明性问题的,并且在描述各种各样的语义现象和语用现 象时已经被证明是有行之有效的(Fauconnier 1997,Fauconnier & Sweetser 1996)。

心理空间包括实体和任何被说话者感知,想象,记起或理解的场景的部分表征。组成 成分代表的是每一个话语实体,简单框架代表的是存在于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因为能 够以多种方式来分析相同的场景,所以心理空间经常被用来分割在指称表征里的各个成 分的即将被引入的信息。比如说,“我在5岁的时候,去过北京”这句话就会促使读者 建构两个心理空间,一个是“我”说话时的言语空间,一个是5岁时的事件空间。这个 言语空间里的“我”和这个事件空间之间的对应通过两者之间的等同连接词表征。把信 息分割到两个空间,就允许读者理解在“我”5岁的时候我到过北京,而现在却没有必 要,事实上也没有在那儿。心理空间的优点在于,它们允许听话者在指称的层次上把信 息分割进与场景的不同方面相关联的概念里。

尽管不同的空间能够包含关于相同成分的不同信息,但每一个单独空间都应该包含一 个在逻辑连贯上的表征。因为在一个空间里的成分经常在其它的空间具有对等物,心理 空间理论的一个组成成分就涉及到在不同空间里的成分和关系之间建立映射。并且这些 映射能够基于许多不同种类的关系,包括等同、相似性、类推和基于换喻、提喻和表征 之上的语用功能。比如在句子“我在5岁的时候,去过北京”里,就在5岁的“我”和说 这句话时的“我”之间存在着一个等同映射。

注意到在指称层次上的信息存在着没有被语言信息所详细描述的情况,Fauconnier(19 94)主张意义的建构依赖一个“后台认知”的复杂系统来补充没有被语法所明确说明的 细节。根据这个观点,意义建构是成功的,因为说话者利用背景知识、普遍认知能力和 来自于直接话语语境信息决定何时分割引入的信息和如何在不同空间的成分之间建立映 射。

概念一体化网络 概念整合理论也假定一个后台认知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分割、映射 、结构投射、动态心理模拟。居于概念整合理论中心地位的概念是概念一体化网络。概 念一体化网络是一组在概念整合过程展开中的心理空间(Fauconnier & Turner 1998)。 这些网络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两个或更多由来自于独立认知域的信息所构成的输入 空间;(2)一个包含对网络中的所有空间来说都具有共同结构的类属空间;(3)一个包含 有从每一个输入空间选出的结构的各个方面的整合空间;(4)通常还有这个网络自身所 特有的凸现结构。整合涉及到这个网络里的不同空间的认知模型与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 空间的概念结构的投射之间的局部映射的建立。

整合分析,一般是以导入一个假设要涉及整合的例子开始。然后,开始对这个一体化 网络里的每一个输入空间中的概念结构进行描述。这些描述通常是从输入空间和类属里 的结构开始,包含一个在每个空间里的成分和关系之间的映射清单。整合空间中存有每 一个输入空间里所并不存有的结构。这个特殊结构就是下面要译介,探讨的突现结构。

突现结构 突现结构在合成、完成和阐释这三个整合过程中产生。合成过程涉及到把 来自一个输入空间的关系赋加给其他输入空间的一个成分或多个成分。完成过程是当一 个整合里的结构与长时记忆里的信息相匹配时所产生的模式的完成。完成过程与阐释过 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阐释过程是一个经常涉及到整合事件的心理模拟或物质模拟的过 程。

最优性原则 Fauconnier & Turner(1998)列出概念整合理论的5个“最优性原则”, 在这些原则的限制下整合可以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概念整合对于这些原则的满足是有选 择的,它们往往在满足一种限制时会与另一个限制相冲突。如果假定一个整合的解释范 围,那么最遵守这些原则限制的解释是最有可能被采用的解释。这些原则是:一体化(

integration)——这个整合必须由能够作为一个单位被利用的紧密集成的一个场景构成 ;网状结构(web))——利用作为一个单位的整合应该保持与输入空间的合适连结网络, 这种保持应该是非常容易的,并且不在额外的监督或计算之下;解包(unpacking)—— 整合本身必须能够使理解者解包这个整合以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类属空间和在 所有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拓扑(topology)——对于被投射到整合里的任何输入空 间和那个空间里的任何成分,对整合里的那个成分的关系来说,匹配它的对等物的关系 是最优的;好的原因(good reason)——所有的条件都相同,如果一个成分出现在整合 里,那么就会有为这个成分寻找意义的压力。这种意义将包括与其他空间的相关联系和 在使这个整合运转方面的相关功能。

一个会导致在整合里遇到奇怪的想象的附加原则,被称之为“换喻拉紧”(Metonymic Tightening),即来自同一个输入空间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应该在整合里变得尽可能地紧 密。例如,西方对死亡的拟人化意象经常是一具骷髅,在这个死亡与骷髅的整合里,一 个死亡事件与一个物体就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 两种理论之间的对比研究

下面我们来看Grady et al(1999)如何用两种理论来对下面这句话进行具体的分析的:

The surgeon is a butcher.

这是一句用来咒骂不胜任医生的话。乍一看,这个隐喻可以由从屠宰业的源域到外科 手术的目的域的直接投射而得到解释。在这种直接投射里,存在着一系列固定的映射: 屠夫对外科医生、动物对人、商品对病人、切肉刀对手术刀,等等。然而,这种对跨域 关系的分析本身并不能对这句话里所包含的“这位外科医生是不胜任的”这个意思作出 解释。虽然一位屠夫的地位没有一位外科医生的高,但一般来说对于他自己要做的事还 是胜任的,并且还可能获得大家的尊重。也就是说,不胜任这个概念并没有从源域映射 到目的域中。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一位屠夫作为一位外科医生的合适的源意象呢?这个选择是如 何传递出了不胜任这个概念的呢?直觉的回答是源意象的选择,以及对这个句子所作出 的解释,部分取决于外科医生与屠夫之间的对比。这是一个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机制所无 法直接处理的因素。

概念整合理论对不胜任的推理作出了如下的解释。第一,这个整合从每一个输入空间 都继承了某个结构(与最优性原则相一致)。从外科手术域所构成的目的输入空间,整合 继承了这样一些成分:如一个被开刀的特定的人的身份(比如,说话者),执行这次手术 的另一个人的身份,以及手术室背景的某些具体细节。从屠宰业的源输入空间里,这个 整合继承了“屠夫”这个角色以及与他相关联的一些活动。在类属空间里存在这两个输 入空间所共享的一个结构,即一个人用一把锋利的工具来对某个另外的活物执行一套程 序。

除了从每一个输入空间继承部分的结构外,这个整合还发展了它自身所特有“突现的 ”内容。这些突现内容是由来自输入空间的成分的并置所产生的。尤其是,屠宰空间投 射了一个与外科手术空间里“手段——目的”关系不兼容的“手段——目的”关系。在 屠宰业里,程序的目的是把动物杀死,然后把它的肉与其骨头相分离。与之形成对比的 是,外科手术里所默认的目的是把病人治愈。在整合空间里,屠宰的手段已经与目的、 个人和外科手术空间的外科手术语境结合在一起了。屠夫的手段与外科医生的目的之间 的不协调也就导致了屠夫是不胜任的这个主要的推理。在概念隐喻理论里,整合的这个 突现特性是根本无法得到如此清晰地呈现的,因为概念隐喻理论只是聚焦于从源域到目 的域的对应和投射;而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突现特性以及这 句话的意义的具体产生过程。

通过以上语言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两者之间的相同 之处总结如下:两种理论都把隐喻当作一种概念现象,而不是当作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 ;两种理论都涉及到语言、意象和推理结构在概念域之间的系统投射;并且两种理论也 都提出了对这种投射的限制等等。与此同时,其相异之处在于:概念隐喻理论是把关系 置于成对的心理表征之间,而概念整合理论则是处理在多于两个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 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定义为一种严格的具有方向性的现象,即从源域到目的域的单向映 射,而概念整合理论则是4个空间的多向投射,并且在整合空间里还要产生其他三个空 间所不具备的凸现结构;一般来说,概念隐喻理论关心的是确定的概念关系以及可以对 它们作出阐释的方式,而概念整合理论经常关心的可能是生命力较短的新颖的概念化。

Fauconnier & Turner所提出的上述这个概念整合理论的多空间模型与概念隐喻理论的 两域模型相比,前者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可变性,使我们能够在这一理论框架里更加深入 地观察和剖析那些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里根本无法看到的细微的推理和整合过程,并且 这个模型甚至还能够对我们最熟悉的基本隐喻的许多从来没有认识到的方面进行揭示。 可见,可变性程度的提高,其价值不可低估。

4 结论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之间的不同,譬如这两个框架里的方向性的截然不同, 就使得一些研究者们认为它们是两种异质竞争理论(Coulson 1996)。也就是说,他们认 为这两种方法是根本无法比较的。毕竟,概念隐喻理论处理的是隐喻语言里经常出现的 模式,而概念整合理论看起来则是聚焦于一些单独个案的某些细节上。概念隐喻理论解 释的一些现象是由在长期记忆里被表征的稳定的知识结构所组成的,而概念整合理论则 是试图模拟说话者的即时表征的动态演化。然而,笔者却有不同的认识。

我们主张,它们只不过是处理隐喻概念化的不同方面,因此这两个框架在很大程度上 互相补充。在概念隐喻理论框架里研究的规约的概念配对和单向映射为在概念整合理论 假定的各种动态的概念网络提供输入,并且对这些动态概念网络形成限制。

如果我们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创立具有一致性,那么潜在的回报则非 常显著。因为这种一致性可以允许我们把两种研究趋势统一为对语言现象和概念现象所 进行的一种更加普遍和更加综合的处理。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者们已经主张,说话者用来 理解隐喻时所使用的同样的一些规则在很大范围的非语言现象中也起着相似的作用。

概念整合理论的普遍性,部分地来自于它所植根的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把隐喻当 作是间接指称的一种特例。正如我们的例子所显示,隐喻性的概念化和非隐喻的概念化 同样依赖于如下因素:来自两个或更多输入空间到一个整合空间的有选择性的投射,跨 空间映射的确立,依靠合成、完成和阐释过程所建立起的整合空间,和随后从整合空间 到输入空间的投射。通过把所有种类映射看作在某个层次上的形式上的等同,我们就能 够把隐喻里结构的转移和在非隐喻例子里结构的转移理解为在本质上的相似。

这两种方法互相补充。在概念隐喻理论里所识别的跨域关系塑造并限制着更复杂的概 念整合过程。这种关系的本质对于任何对语言概念分析感兴趣的人都是有关系的,并且 也可以说,对于任何对概念结构感兴趣的人也是有关系的。并且,概念整合理论发展了 语言的认知研究,为研究各个层次的意义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标签:;  ;  

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的比较研究_网络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