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教学内容选择路径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路径论文,外国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篇选文究竟教什么,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争论较为激烈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在“文本解读”的推动和“创新解读”的裹挟下,实然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弹性空间。毋庸置疑,从过去的“教材研读”到现在的“文本解读”,的确为开发、更新和提升语文教学内容开辟了新的空间,成为语文教师备课的重头戏,赋予我国语文课堂以鲜明的“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内容选择特色。但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在“能教什么”与“该教什么”之间还应该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首要任务是达成未来国家公民基本素养的培养目标——该目标最清晰地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中,舍此,语文教学内容的“合法性”就难免要受到质疑。 因此,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学理来讲,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依托一个理性的路径进行,即严格依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基于具体的“学生学情”来拟定一篇选文的教学内容。这种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内容选择路径比起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内容选择路径,更像是一种“戴着镣铐舞蹈”:文本解读更多的是一种背景性的资源支持,必须接受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意图和学情的制约。 下面这篇外国小说课例可资研读借鉴。 [问诊案例] 《窗》教学实录 第一问:人之初,性本善?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篇小小说,而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近窗人,一个是远窗人。这两个人物分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吗? 生:近窗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意志坚强、心胸宽广、心灵美好、品德高尚、乐于助人的人。他通过自身的“行动”表达自己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对生命的敬重;同时,也激励病友顽强地与疾病斗争,让病友的生命得以延续。至于文章中那些美好景物,说得准确一点,应该说是近窗人自己编造出来的,正是他自身美好心灵的真实写照。 师:说得真好!那么,远窗人呢? 生:自私,冷漠,卑鄙,毫无人性。 师:能说说你这样评价的理由吗? 生:他认为窗外有美景,就想占那个床位: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强烈的私欲膨胀,导致他产生邪念,见死不救,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滑入丑恶的深渊。所以,我认为远窗人是一个自私、冷漠、卑鄙、毫无人性的人。 师:这位同学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生:他说的固然有一些道理,但是,我总觉得并不完全正确。 师:那你说说看。 生:记得《三字经》里面说过:人之初,性本善。远窗人自私、冷漠,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他并非毫无人性。 师:为什么这么说?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远窗人原本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因为他们两个当时病得很重,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靠窗的病人能看窗外的美景,他也想看,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是在座的老师,我想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那就更不必说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学生了,何况远窗人也是个快要离开人世的病人? (教室里一片笑声……) 生:有了“想占那个床位”的想法之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甚至连他自己也为有了这种想法感到过惭愧,也克制过自己。你能说远窗人就不善良,就没有人性吗? 师:说得很好。这一点就是老师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解读的内容,即“人之初,性本善”。 第二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一起分析了这个近窗人,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他都是一个“善”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人,在命悬一线的时候却没有得到本应有的救助,反而丢失了性命,这不就意味着做好事反而没有好报的结果吗?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善”没有善报,“恶”也没有恶报。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抛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是短时间的安静,看得出学生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过了一会儿,就有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了。) 生:老师,您说的这个现象,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恶”的不可避免,就放弃自己的“善”举,当我们对邪恶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善”呢? (教室里想起了掌声……) 生:老师,这里面其实涉及人性的问题,刚才我们讨论了“人之初,性本善”,固然不错,但也一样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啊!这里我们可以不去评价这两个人究竟谁是谁非,但是我们不能不思考关于人性的问题。 反过来想一想,近窗的人如果不为远窗的人不断编造生动、美丽、丰富的公园美景,来减轻病友的疼痛和寂寞,而是安心静养,我想他一定也会渡过这个难关,甚至走出死亡线,但是他没有选择这条路,这就是人性! 生:是的,他的回答,我非常认同,我们不能每做一件好事,就一定要求回报,否则社会哪还有正气可言。近窗的人如此煞费苦心地编造窗外的美景,想到过远窗人的回报吗?至少文本中未透露出任何信息。虽然他没有得到“善报”,但是他的“善举”一定会激励后人,也一定会传承下去,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所以我相信当远窗的人“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的时候,他一定不会幸灾乐祸,而是心生惭愧……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但是我更欣赏刚才这位学生所说的他的“善举”一定会激励后人,也一定会传承下去。那么,他的“善举”又将会带给我们,包括那位还活着的远窗人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这就是我要和大家一起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第三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师: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我们每个人都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扬善抑恶!” 为了诠释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来完成这样一个问题:请拿出纸和笔,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为这篇小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生1:怎么会这样,原来近窗的人所说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他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慰我、鼓励我,而我却……我真是该死啊!以后的日子,我能为他做些什么呢? 生2:……第二天,病房又来了一位病人,一样是一位重病人。看着新来的病友,他想我可不能太自私了,我也应该像近窗人那样,重塑一次近窗人的形象,一样给他编造美丽的故事,窗外的美景,让他坚强地活下去…… (当然,这里不乏从远窗人的自私这个角度续写的。比如,事隔两天,他在郁愤中痛苦死去。) 师: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同学们补写的结尾一目了然。我想这应该也取决于人性吧,我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更倾向于“人,性本善”! 师:打开窗帘,阳光真的只有一种颜色吗?我以为:在有的人眼里,打开窗帘,他的内心不仅阳光灿烂,而且还能把光明播撒到别人的心灵;而在有的人眼里,却永远只能面对一堵光秃秃的墙,正如北岛所说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 226600)。 [诊断意见] 本课例采用“板块式”的课堂结构,教学过程简洁明快、清晰流畅;教学语言考究,展示了执教者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所设计的三个“主问题”环环相扣,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方便学生对《窗》一文形成集中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教学起始阶段能紧扣“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抓住了小说这类文体的核心教学内容;并且教师也刻意引领学生依托文本内容展开讨论,没有架空文本。通观整个课例,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多元体验,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拓展。 但是,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选择路径来看,本课例也许有以下几点可以商榷。 第一,根据学段目标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针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因此,《窗》的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定位在“小说文学样式”方面,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窗》,学生能够了解小说(再具体点儿就是“小小说”)的文学样式。至于获得相关的人文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则在完成主要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然而实际上,本课例的教学内容选择主要落脚在“人之初,性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三个问题的思辨上,尤其是后两个问题的思辨有脱离文本之嫌,与文本的关联度不是很大;且后两问中教师的探究内容是否恰切也还有待商榷。 第二,进一步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来看,该选文的单元组编在“小说之林”单元,很明显是在呼应上面所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该选文的课后练习有4个题目:一是关于小说题目“窗”的作用;二是关于小说结尾的感受和体验;三是关于文本中关键词语的评价;四是关于小说结尾的续写。这四个练习题目的设计传递着教材编写者对教学内容的预设:要围绕小说“题目”“关键词”“结尾”来展开。这一预设,与学段目标相吻合,也与《窗》这篇小小说的具体特点相吻合(标题和结尾是这篇小小说的亮点和阅读难点所在)。因此,本选文的教学内容落脚点应主要包括“‘窗’的含义和作用”“‘欧·亨利式’结尾的含义和续写”“文本关键词语的鉴赏和评价”。然而事实上,如上所述,本课例的教学内容并未回应“教材编写者”的预设。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可能有所遗漏,比如作为小说“题眼”的“窗”究竟是什么含义,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尽管最后也有“续写结尾”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前面教学环节并非基于“文本关键词语评析”和“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的扎实学习,而是基于教师游离文本的“善恶”思辨,所以最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所谓的“续写结尾”重心也会发生相应的偏离。 第三,基于学生学情来看,由于没能亲临现场调查,不敢杜撰。但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八年级的学生在面临外国小小说这一文体时,了解基本文体特征、通过阅读文本获取文本原有之意,恐怕更符合其认知接受能力。所以当抛出“第二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时,执教者也坦言:“抛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是短时间的安静,看得出学生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针对学生的“短时间的安静”并非都是坏事,我们早有“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但要设计什么样的“桃子”让学生去跳着摘则需慎之又慎:我们的设计不宜过多涉及脱离课标、脱离教材编写意图、脱离文本、随意发挥的人文话题。关于这一点,语文教育界一直都不乏善意的劝诫:“语文究竟要跑多远?”“语文不是个筐,不能什么都去装”……钱梦龙先生也严肃指出过当前“刻意求怪”的文本解读之风,认为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教学解读”(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既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性解读”(刻意求新),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欣赏性解读”或“消遣性解读”(随心所欲)。① [专家处方] 那么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呢?我们尝试提供如下的修改方案,供同行商榷。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教学设计之一,并非唯一。 第一,可以依托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教材编写意图,将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外国小说体式。进而结合《窗》这一外国小小说的典型代表,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莫泊桑式”的精巧结构和“欧·亨利式”的结尾,并以之统整“窗”的含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等诸多教学内容头绪。 在这一步,我们特别要重申基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这是我们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基准线。这不仅仅意味着简单机械地研读和顺应课标本身,更意味着一种严肃负责的教学态度,意味着对“为什么而教”的理性反思和规约。 第二,紧扣文本,借助语言品析,学习既定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学习《窗》的精巧结构,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复述故事情节,把握《窗》的故事情节。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依托文本、细读文本,思考:“《窗》集中刻画的内容是什么?这篇小说在叙说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有详尽的环境描写、细致的人物肖像刻画吗?”借助该问题可体会《窗》这篇小小说结构的洗练简明和匠心独运:在环境描写、人物肖像刻画等方面惜墨如金,而在刻画“靠窗的病人”虚构的窗外发生的一切时却泼墨如水。整个故事没有面面俱到,节奏明快,详略分明,使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对比更为鲜明。在完成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领学生充分咀嚼虚构场景的文字,领略到“靠窗的病人”高贵而美好的人性之光:每一个虚构的场景都饱含着“靠窗的病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病中好友的鼓励。这样,学习“精巧结构”的同时,兼顾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学习《窗》的“欧·亨利式”结尾,可以请学生探讨这种结尾与本单元所学过的几篇小说结尾的区别在哪里,明确“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在故事的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命运、结局等出现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的结果。有必要的话,可酌情补充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来辅助学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窗”和“墙”各有什么深刻含义?体会前者“沟通、理解、交流”的象征,后者“封闭、隔膜、阻碍”的象征。可以考虑穿插钱锺书《窗》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这样,理解“窗的含义”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在这一步,我们要特别强调回归基础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紧扣文本、基于文本、读懂文本,养成学生应对日常所需的基本阅读能力。这一观点,不仅得到我国老一代语文教育家的认可:“只要老老实实把语言抓好,其余各方面就都抓住了,这一环抓不住,别的都是空的”(张志公语);也在国际基础教育阅读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认可,比如美国2010年制定的《美国共同国家核心标准英语语言艺术与历史、社会研究、科学、技术读写素养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要使用来自文本的证据,以呈现细心的分析、充分辩护的要求、明确的信息,不倡导仅仅依靠学生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就能回答问题的阅读要求。”② 此外,我们也特别强调语文知识的明晰。也即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以《窗》为例,既然教学目标为掌握外国小小说的体式,那么应该获取该体式相应的语文知识:小小说“情节洗练简明”的艺术手法,“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通过这些明晰的语文知识,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外国小小说的课外阅读。 第三,拓展学习材料,通过比较,深化教学内容、巩固教学目标。在学生把握《窗》的精巧结构和“欧·亨利式”结尾的前提下,可以考虑让学生把《窗》和本单元所学过的《孔乙己》或《范进中举》进行对比,比较的重点是它们在“故事情节”安排和“人物性格”刻画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深化对外国小小说体式特点的理解。 在这一步,我们想强调的是,不管教学如何拓展延伸,始终都要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开展。比如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外国小小说体式,那么在拓展延伸环节,最好就围绕巩固对外国小小说体式的理解来进行;最好不要设置“节外生枝”的教学环节,比如脱离文本的人文话题讨论等。 ①钱梦龙,李华平.语文教学要走正道[J].语文教学通讯,2015(1B). ②http://www.corestandards.org/read-the-standards/.关于外国小说教学内容选择的思考_文本分析论文
关于外国小说教学内容选择的思考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