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泡沫”时代日本经济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经济论文,困境论文,泡沫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3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02-0217-0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在日本达到鼎盛以后顷刻间崩溃,日本进入后“泡沫”时代。自此以后,日本经济始终在走下坡路:内需不足,海内外投资低迷,银行呆帐、坏帐急增,国债、地方政府债券过度发行,日元超常贬值,消费税直线上扬,长期利息居高不下,年通货膨胀率达两位数,整个日本经济形势日呈不况。这不仅给日本国民造成不安,同时也给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发展投下了巨大阴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经济走入如此怪圈的呢?
一、日本在经济方面的三次“巨大失算”
回顾一下十数年来的历程,我们惊奇地发现,日本在经济方面曾出现若干次“巨大的失算”。
第一次失算发生在泡沫经济鼎盛期的1988-1989年间,当时的日元席卷了全世界,日本银行疯狂向外借贷。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日本大都市的地位异常飚升,最终达到了不可思议的高位,甚至有人说“以东京23个区的地价便可买到全美利坚”。看到如此势头,当时的日本人有些飘飘然,有人豪言:“终于战胜美国了”。从事证券的人士中也有人认为:“日经平均指数数年后必定会达到10万日元”。加之,看到1989年秋柏林墙土崩瓦解的情形后,许多评论家、股评家及相关人士甚至断言:“东西冷战的终焉将会创造一个空前巨大的单一世界市场,这对制造业世界第一的日本而言是腾飞的绝好机会,90年代将会成为日本的‘黄金时代’。可是第2年,即1990年,不但‘黄金90时代’没有来临,反而恶运连连。首先是股票开始大暴跌,继而是严重的通货紧缩,造成全国躁动不安。在迄今为止的数年间,日美的力量对比完全逆转了。”
第二次失算以1990年2月股票大跳水为契机,日本经济开始发生大逆转,即泡沫经济终于崩溃了。但是,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日本人仍是执迷不悟,只是轻描淡写地认为“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根本没有想到会发生如此程度的通货紧缩和不况。这就导致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迟迟得不到转换,勿宁说由于不动产(房地产)价格下降,许多个人大规模借贷(尽管在通货紧缩时代借贷是极其恶劣的作法)购置高级公寓或独院的高级住房,结果到了数年后的今天,陆续出现了许多因借贷而破产的个人。
而且许多经营者也错判了时代的形势。为了弥补营业额的减少,他们向银行借贷了更多的资金,用于设备投资或兼并、并购。其结果是极其悲惨的在减收与不良绩权的双重夹击下,不少企业捉襟见肘,走投无路。其中具有代表的例证可数"DAIEI""SOGO""YAOHAN"等等。
第三次失算实际上等到日本人意识到90年代的通货紧缩的威胁时,早已为时已晚。1995年以后,国民、政府才手忙脚乱地着手制定应急的非常时期对策。为了挽救“垫帐”、“粉饰帐户”的金融机关或企业,政府和国民勉为其难且草率地通过了这么一种逻辑:“与其恐慌倒不如加大投入,甚至可以用税金投入,予以救济。”为此,不只是通过税金投入经济金融机关,甚至还采用了在公共事业上大把大把地散财以带动景气浮扬的策略,这就上演了一幕幕官民大合唱似的挽救经济的闹剧。其极至便是小渊政权进行的100兆散财政策。
然而,在狂乱之后冷静地反思一下,日本人便发现:国家的钱包已出现空前绝后的大赤字,国库内借款如山,债台高筑。虽然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日本人深信“国家不可能破产”。但是,人们永远逃脱不出这样一则法则:“不论是什么样的人或组织,他们都不可以无限地累积借款。如果超出某个期限,必然招致破产的悲惨命运。”
二、历史上许多国家皆因“国家破产”而衰退、灭亡
自罗马帝国时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皆因“国家破产”而衰退、灭亡。事实上,世界史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民族入侵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国费混乱,大兴土木,基础设施维护费的巨额支出等等致使国家财政收入入不敷出,致使经济混乱,治安恶化,在日耳曼民族入侵之前,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从内部分崩离析了。
西班牙曾是世界上头号大国,它从全世界,尤其是印加帝国,玛雅部落等中南美国家或地区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运回本土。其富庶之甚,无比肩者,西班牙帝国向世界跨耀着极盛的荣华。然而,穷奢极欲的王公贵族的挥金如土,频频兴建壮丽的宫殿、教堂,不久国家财政悄然出现了破产的危机。当时有贤明的学者一边回首历史一边发出了警告:“罗马帝国最终皆因国家破产而没落、消亡。西班牙如不对如此财政危机有所作为,也将迎来惨痛的事态。”然而国王贵族们依然我行我素,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置国家财政开支不顾,不久,西班牙果真国家破产,顷刻间没落了。此后西班牙再也没有问鼎过世界霸权。
人类文明演进到20世纪,因国家破产引起的过度膨胀仍然残酷无情地袭击了若干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即是一例。
三、日本的国家财政已走到了“失控”的边缘
自6年前就有日本学者就国家破产的可能性郑重地发生了警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浅井隆”(注:浅井隆:日本著名经济撰稿人。1954年出生于东京都。自大学时代便强烈关注经济、社会问题。他曾经经营过私塾,作为大学生商人获得了成功。早稻田大学肄后进入每日新闻报社开始从事记者工作。由于工作勤勉,上进心强,业绩突飞猛进,受到业界同行赞许。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他撰写了许多笔锋犀利的著作,针砭日本经济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时弊。代表著作有《2000年的冲击》、《利用海外基金实现财产倍增的计划》、《胜组的经济学》、《新日本经济学入门》、《2003日本国破产》等等。)。他曾指出:“核能爆炸事故的可怕性在于:一旦超越了某个临界点,炉心溶融就会开始,转瞬间势态即失控。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就是典型。日本的国家财政状况也已经走到了‘失控’的边缘”。那么日本国到底处于何种程度的危机状况之中呢?过度膨胀的借款总额达到了多少?借助有关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全国公用部门的借款,仅中央政府就高达500兆日元,地方自治体也有170兆日元,而且还有100兆日元的邮政储蓄被用作财政投资,却因运用不当成了不良债权。虽然这算不上借款,但是,如此不良债权将来国家必须用税金填补,所以也可视作一种借款。加之其他形式的隐蔽性借款,日本全国的借款总额大约达到了800兆日元,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日本资深经济学家原大藏省高级官员加藤秀树(注:加藤秀树:庆应大学教授,日本资深经济学家,日本最初的正式专家集团班子骨干,受大藏省的亲睐。)前不久曾指出:“财政投资状况极其恶劣。例如日本道路公团最保守估计也有25兆日元无力偿还的债务,这比清算国铁时的数字更为恶劣。假若继续按计划在全国修建高速公路的话,那么该项数据恐怕要膨胀到50兆日元。”
据调查,财政投资中除240兆日元邮政储蓄之外,还包括简易保险金、公共养老金等。总共款项达430兆日元,这些都是国民无以替代的血汗钱。然而,负责这些款项投放的财政机关还不只限于前述的道路公团,还有诸如本四跨海大桥公团之类的机构,它们的投入“将永远地血本无归”。关于这一点媒体早已有所报导,总之,上述这些不可能偿还的款项将来都必须用税金方式让国民负担,成了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生存的大问题。
1997年以后,大型证券公司、大型银行、甚至连生命保险公司都纷纷破产,整个日本金融界乃至经济界都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之中。90年代日本的国家预算大致为每年70兆日元,可是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流失的总资产达2000兆日元,这相当于30年的国家预算。
四、国家面临破产的境地
有一种名为《选择》的日本杂志在1999年8月刊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应做好战时般牺牲的准备》的报告,就国家破产的可能性作了详细的论述。这与距今6年前的前野村总研(注:野村总研:日本国研究并评论经济政策的专门机构,常受政府委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建言,属专家集团机构。)看到前述2000兆日元这一庞大数字时发出的评论如出一辙,令人毛骨悚然。该评论指出:“这项资产丧失超出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损失!”这不由得使人想起某位资深经济学家吐露的至理名言“赊帐的帐单必须支付。”90年代的日本,一旦景气不好就增加公共事业投资;银行一破产就以导入公用资金或以日银特融(注:日银特融:日本(中央)银行在必要的时候,有获准发行公债、国债等金融证券的权利,即特别融资的权利,简要称日银特融。)的手段自救。之所以如今的日本没有形成60年前的美国式大恐慌,其唯一的理由就是“让国家埋所有帐单”。但是,这笔愈积愈多的“巨大帐单”最终要由全体国民来支付,且时限正日益逼近。有人说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达到1000兆日元。明了地说,国家能够承受的底线是GDP的两倍(=1000兆日元)。而数年内就会出现上述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状况。只是心存侥幸地看数字还不行。日本国毕竟已经出现超过800兆日元的令人胆颤心寒的借款,而且年年都在增加,因此,已经找不到不会破产的理由。
五、若既往政策持续,财政破产的概率将达95%,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日本金融专业报纸——日经金融新闻于2000年5月31日刊登了题为《若既往政策持续,财政破产的概率将达95%——庆大讲师实证分析》的密版报导。庆应大家专职讲师居丈朗通过实证分析发表论文称:“若既往政策持续下去,则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而且有95%的概率无法以税金返还”。该论文在论述既发国债的原利息减去新发行额后出现的基础性财政收支赤字与国债余额增加之间的差距时使用了截止1998年度的40年间的有关数据。
该论文得出结论:“这样下去,国债累增会失控。财政破产的概率达95%”。该论文又指出:目前尚难以料定何年何月破产。但是由于1999年度进一步大量发行国债,看来“距离破产的时间更加缩短了”。
该讲师分析说:“为重振财政所必需的大幅度经济增长率、增收、息的长期稳定等等难以同时实现。”他认为:“若固守优先刺激景气式的财政政策的历史,制定出标本兼治的财政重振政策的可能性极低”。
“无法以税金返还”。意味着要么以过度膨胀的方式化其为乌有,要么发布德政命降低国债与通货的价值。
那么,为何“无法以税金返还”呢?
其第一个理由便是现在日本的国家借款增长得太离奇。第二个是自某个时期起为避免财政破产试图提高税率,但是税收并未大幅增加。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自古代罗马以来税率与税收之间业已存在着相互关系。为了增加国家税收,官员们便提高税率。但是,当突破某个界限时勿宁说税收反而会下降。因为一旦税率达到一定高度纳税人便承担不起,于是就少申报收入,偷税漏税了。所以说光靠提高税率无法真正提高税收,也就无法填补国债的亏空。国家财政极度恶化必然会导致政治动荡、社会治安混乱。
面对如此棘手问题,日本政府也曾试图利用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手段予以解决,如桥本内阁和小渊内阁以及目前的小泉内阁都曾作出这些方面的努力。但是日本单一的政治经济体制沿革至今,早巳积重难返。因此,最后能够利用的便是大量发行国债并让身为国家银行的日银直接承受之。然而这种作法近乎饮鸩止渴。
该论文的结尾是极其悲观的:“若固守优先刺激景气式的财政政策的历史,则制定出标本兼治的财政重振政策的可能性就极低。”回想“后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政治权利集团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发现,散财行政自身正日益深化为巨大的利权和揽票机器。不只是政治家、官僚们乐此不疲,就连普通国民中有不少人受利益的驱使齐聚于预想的利权和散财旗下。考虑到如此现状难怪有人惊呼:等到全体日本国民发现“现行政治必须改革”时,国家破产已无法避免了!可见要想挽回日本经济的颓势,政治改革势在必行,可见“后泡沫时代”给日本政府乃至全体国民带来的不只是经济问题。
收稿日期:200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