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以云南省为例
霍 强,王丽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 昆明 650111)
【摘 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是新时代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以云南省贫困地区为例,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统计分析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财政投入支持情况,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而财政投入支持不够是主要限制性因素。为此,贫困地区应坚持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积极作用;落实地方政府首要责任,发挥中央财政平衡功能;保障共性公共文化服务,扩大个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做好民族文化传播。
【关 键 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对策;云南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决胜期,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新时代,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短板和难点在贫困地区,如何更加精准地为贫困地区提供契合需求和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破解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一刀切”式的供给模式,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对于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2010年山东省制造业指数计算综合得分值作为基数,定义其指数为100;2011—2016年的指数用当年的指数计算综合得分值与该基数相比得出(经济创造能力指数、科技创新能力指数、科技创新能力指数、能源节约能力指数按照同样方式计算)。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目前很多学者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和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等主题进行研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层面,2006年9月,国家颁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学术研究层面,齐勇锋和李平凡(2012)[1]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与要素、主体及目标设定、衡量指标及实施路径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巫志南(2013)[2]认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具有由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提供基本支撑,公共文化单位发挥骨干作用,以基层群众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权职统筹协调、资源高效配置等特征。李国新(2016)[3]认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际上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强调要把公共文化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当中。关于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研究,梁立新(2017)[4]认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识别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有序的目标人群识别工作机制、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需求回应机制以及以“需求导向”为原则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机制。陈建(2017)[5]认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给粗放化、运行离散化、配套机制脆弱化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偏离精准扶贫需求的堕距问题,并提出政府应以文化扶贫需求为导向,以文化扶贫问题为中心,以文化脱贫效果为节点,消除公共文化服务堕距,助推文化精准扶贫实践。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将聚焦于贫困地区,针对公共文化服务问题进行研究。云南省是省域层面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所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但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赋予了文化精准扶贫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找寻云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准之路,对于全国相似地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二、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下面将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局网站和《云南统计年鉴(2017)》。
(一)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进展
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来看,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博物馆90个,公共图书馆15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 091.24万册,图书出版社8家,群众艺术馆及文化馆149个,各级文化站1 434个,中短波发射台60个,县级以上广播电台7个,文化艺术表演场所30个,表演团体221个。进一步考察各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昆明、红河、曲靖、玉溪、大理、楚雄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好;迪庆、怒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滞后。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民族文化具有特点的州市在艺术表演团体等指标上相对较好,比如临沧和丽江的艺术表演团体分别达到27个和17个(见表1)。
表1 云南省各州市文化、文物事业建设情况(2016年)
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群众参与情况来看,艺术活动演出方面,2016年全省艺术活动演出场次达到5.52万场,是2000年1.01万场的5倍多。艺术活动观看方面,2016年全省艺术活动国内观众人次超过4 000万人次,是2000年1 329.2万人次的3倍多。群众文化活动展览方面,2016年全省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展览0.53万场,较2000年0.34万场稳步增加。群众文化活动训练班结业方面,2016年全省群众文化活动训练班结业达到144万人次,是2000年17.8万人次的8倍左右。图书馆服务方面(见表2),2015年全省图书借阅册数达到972.7万册次,2016年突破了千万,较2000年680.3万册次有了明显的增长;2016年借阅人次达到534万人次,较2000年383.4万人次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博物馆服务方面(见表2),2016年全省陈列展览举办数达到507场,是2000年145场的3倍多;2016年参观人数达到1 912.3万人次,是2000年106.6万人次的18倍多。广播电视业方面,2016年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7.4%,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2%,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业的全覆盖。可见,全省艺术活动演出场次、艺术活动国内观众人次、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展览数量、群众文化活动训练班结业人次、图书馆利用和博物馆利用呈现了明显的增长态势。
表2 云南省图书馆和博物馆利用情况(2000—2016年)
(二)云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是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短板。截至2015年底,云南共有4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个贫困县,是全国贫困人口第二多、贫困县第一多的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云南省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长足进步,突出表现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和设备投入力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新工作扎实开展,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要看到当前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距:
本文选用1988—2017年宽甸县的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降水、日照时间等气象因子进行分析[4]。
扩大个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中央财政适度补助的形式,着力满足贫困地区群众个性化、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应坚持需求导向,以促进需求表达、有效供给为目标,建立需求征集机制、服务反馈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提供菜单式和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让贫困地区群众能够选择更贴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央财政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中应进一步发挥平衡保障功能,加大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部分,要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从国家层面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对于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投入的资金保障格局,可以以地方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力等指标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地方财力弱的贫困地区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且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支出责任,增强贫困地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另外,中央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考核。
3.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共有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3 277人,仅占全省已建12 86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25.5%,除了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等州市落实较好外,有近10个州(市)仍然是空白,距离国家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不稳定,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条件差,投入不足,培训渠道单一,培训机制有待加强。
选用当地优质肉鸡品种矮脚鸡进行养殖,该品种鸡体躯匀称、胫短,体型呈匍匐状,羽色主要有黄、麻和黑色,属于兼用型鸡种,具有较好的生产性能,肉嫩味美,适应性强,抗潮湿,易于饲养管理,是当地群众喜爱的鸡种。
1.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复方新诺明(20~30 mg/kg),恩诺沙星(2~3 mg/kg),也可以用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能渗入前列腺组织内的抗生素,连续用药3~6周,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三)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情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然而,近年来尽管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但鉴于全省贫困地区的财力十分有限,即便是投入到脱贫攻坚领域的资金,应用到文化设施上的投入占比也并不高。另外,即便是对于图书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免费开放国家给予的补助资金,在州市和县级的配套补助上仍有一部分地区无法配套到位。表3列示了云南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及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不难发现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总量和占总支出的比重并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1列示了云南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比重,不难发现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总量和占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比重并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 云南省公共财政收入、支出及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情况(2012—2016年)
图1 云南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比重(2016年)
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网站和《云南统计年鉴(2017)》
综合上述分析,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贫困地区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短板甚至盲区。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精准化,应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难题。
三、新时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新时代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从顶层设计着手推动、加以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抓手,以文化精准扶贫为主线,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因地制宜采取精准措施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精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精准、识别精准、建设精准、管理精准,实现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同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相结合,为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积极的贡献。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如下:
(一)坚持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积极作用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重点在“精准”二字。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既要尊重贫困地区不同服务对象的普遍性公共文化服务(共性公共文化服务)消费需求和习惯便利,也要考虑贫困地区不同服务对象在个体偏好、风俗习惯、需求特点、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个性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注重“自上而下”供给与“自下而上”需求的有效对接,真正体现“精准”。
分离式合建方案(见图4):即下部车站与上部桥梁分离脱开,两者之间无连接,由桥梁桩基及承台、地铁车站钢管柱、扩大基础及桥梁墩柱组成“桩-柱-墩固结、浮放联合体”结构。以南一环站为例,主线桥桥墩采用钢筋混凝土矩形墩,并在车站顶板上部设置承台,墩基础为扩大基础,基础总高 2.5 m,分 2 层设置,下层墩底面与地铁站顶面结构相接,扩大基础四周设置限位挡块。这种设计方案能传递由上部桥梁荷载所产生的轴力,但不传递剪力和弯矩,且能够实现地铁车站全外包防水。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祁述裕和曹伟(2015)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分为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两类,主张按照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同时,不断提升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财政保障,适度市场配置”的思路,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市场配置、社会参与、政府引导”的思路。这一思路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应清晰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边界和联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发挥中央财政的平衡保障功能,使二者形成合力。
(二)落实地方政府首要责任,发挥中央财政平衡功能
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需要进一步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在其中的权责利与关系。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分类,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无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公益性产品和服务应由政府主导、财政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可以免费或优惠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例如,读书看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参与地方民俗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6]。对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而言,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需要特别强调由政府主导、财政保障,但其实现方式一定要引入市场竞争和社会力量参与,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提升供给质量。比如:可以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外包、定向补助、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创作生产、供给服务、管理运营。
地方政府是贫困地区推动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首要责任主体。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既受到财力有限的限制,又面临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困局。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都难以足额保障,加大建设力度更是无法主动实现。另一方面,除了财力有限的因素限制,由于公共文化服务难有大的投入回报,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上缺乏积极性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切实认识到文化精准扶贫的长远效益,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保障机制,增强地方政府发展和保障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能力。
2.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存在高等级馆占比较低、已有场馆设施陈旧、空间和功能规划利用不合理、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短期内仍然难以做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兼顾。由于条件限制,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群众以及外来务工、农村留守等特殊人群的文化服务保障工作存在盲点。各贫困县之间因财力、交通、开放程度、群众思想观念、民族习俗等存在差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存在区域间、群体间不均衡现象。
(三)保障共性公共文化服务,扩大个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应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地理特征、民族属性和收入因素,在满足共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不断扩大个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障贫困地区群众应该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权利,同时通过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和文化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群众起到引导和教育功能,既“扶智”又“扶志”[7]。
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应坚持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即便政府主导的部分,也应逐步引入市场规则,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形式。
保障共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从国家层面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提供的标准化,以及贫困地区群众享受与非贫困地区相当的公共文化服务质与量的均等化,突出相关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兜底保障性和社会效益,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共性需求。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全省88个贫困县县级图书馆仍缺少9个,文化馆缺少12个,需要新建;需要改扩建的县级图书馆2个,文化馆8个。88个贫困县所辖乡镇综合文化站仍有187个不达标,需新建47个,改扩建140个;所辖3 539个深度贫困村中还需要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39个。可见,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任务仍然较为艰巨。
(四)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好贫困地区特色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助力精准扶贫的格局[8]。
无论是进行常规的种苗繁育还是无土栽培,为种苗提供充足的营养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的保证种苗可以健康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必须进行充分的肥料供给。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林木种苗的生长情况以及土壤情况,科学的进行肥料的使用,这样才可以保证苗木的快速生长和发育。
公共文化服务从属性上看主要是文化事业,而如果将区域、民族等特色文化加以市场化包装,也能够成为文化产业,不但能够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要求,而且能够开拓有关群众的收入来源,增强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播力。云南贫困地区有着丰富、优质、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产业扶贫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无可替代的基础条件。特色文化产业是具有充分的市场接口的,人类的差异文化消费需求,能够为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提供现实需求。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拥有众多的民族民间工艺大师、民族民间歌、舞、乐艺术创作与表演大师、民族民间建筑设计大师等,特色民族文化渗透到这些人的骨子里面,并世代相传,构筑了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本。以课题组调研的丘北县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由于靠近普者黑景区的便利,当地村民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深受游客的喜欢,能够留住游客,显著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传承,村民也乐于参与其中。这一类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文化产业特征。因此,有条件的贫困地区,要把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与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有效对接,探索一部分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市场经营,形成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反哺。
(五)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做好民族文化传播
精准扶贫视域下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应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做好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是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资本,脱离民族文化谈文化精准扶贫是“无米之炊”。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不一定是落后的,把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传承、传播,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实现双赢。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贫困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使民族文化在代际间纵向传承,处理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建立起民族文化传承的市场化机制。要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积极、经典的部分,并在精准扶贫中随着人们的收入能力、知识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性保护。要着眼于强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保障,各级政府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补助力度,鼓励传承人建立民族文化工作室,进行民族文化保护、整理、挖掘、修复、传承。保障并提高传承人生活水平,使民族文化传承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工作。要理性开发并守护好民族文化的特质,矫正市场化开发中的偏离,避免因盲目信奉市场而失去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利益附和不文明行为。
我突然觉得和舒曼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一个是能人,一个是穷困潦倒的人,彼此太悬殊了。我们现在相见一定是尴尬的。生死是一瞬间的事,我们还是天涯兄弟好,一切都得存在记忆里,让我们在少年时代里频频相逢吧。
做好民族文化传播。贫困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对于文化精准扶贫极为重要。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有利于找准文化精准扶贫的市场化接入口。挖掘展示民族传统歌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展销民族文化工艺品等,对于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群众收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云南在开发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上卓有成效,《云南映象》、《印象丽江》、江川青铜文化、民族服饰刺绣、大型民族摄影、花腰彝族女子舞龙队、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彝族海菜腔民歌、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等服饰、拉祜族民间民族歌舞等众多原生态民族文化被搬上各大传媒的舞台,广受欢迎,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另外,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需要加入现代化科技手段,用现代科技影像、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对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传播和保护民族传统民居、民族文化文物、民族文化遗址、民族服饰、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习俗、民间技艺等民族文化遗产。
进一步的,与参数配置1~4中资源利用率增速高于算法耗时增速不同,参数配置5,6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浪费更多可重构资源的同时,算法耗时未有明显降低,如配置5中,相比配置1,浪费了6.35%的可重构资源,算法耗时只减少了5.52%,配置6与配置1几乎使用了几乎相同的布局时间,却多占用了4.35%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齐勇锋,李平凡,201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64-72.
[2]巫志南,201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走向分析[J].上海文化(12):12-16.
[3]李国新,2016.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4):4-8.
[4]梁立新,2017.精准扶贫情境下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识别研究[J].浙江学刊(1):164-169.
[5]陈建,2017.文化精准扶贫视阈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堕距问题[J].图书馆论坛(7):74-80.
[6]曲蕴,马春,2016.文化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图书馆杂志(9):4-8.
[7]赵迎芳,2017.当代中国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学刊(9):113-120.
[8]祁述裕,曹伟,2015.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119-123.
【中图分类号】 G127.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768(2019)01-0104-06
【收稿日期】 2018-11-09
【基金项目】 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精准扶贫视域下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的对策研究”(ZYDX2017070);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跨越式发展系统性融资模式设计及保障措施研究”(QN2016006)
【作者简介】 霍强(1983-),男,博士,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王丽华(1988-),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责任编辑:章亚南 校对:李成淇)
标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 文化扶贫论文; 对策论文; 云南论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