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051-01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爱常识,不懂得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讲究个人自由,忽视礼爱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礼爱习惯。同时,一部分家长也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礼爱的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礼爱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实行礼爱教育,是教会儿童行为有礼,心中有爱,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我校在学生中开展礼爱教育,在他的人生起点道路上注入一片春光,让他终身受益。
一、营造礼爱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
优化校园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懂礼有爱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礼爱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在礼爱养成教育中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对校园环境做到布局有科学性,布置有教育性,整体有陶冶性。教学楼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有名人名言、班务栏、图书角、黑板报等,在楼道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花坛、草坪竖立有“行有礼、心有爱”、“请从爱护弱小生命做起”等宣传标语,在教学楼走廊里悬挂以“中华古韵、礼爱之邦、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宣传牌,并狠抓教室环境布置。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耳濡目染感受到礼爱无声的熏陶。
二、礼爱教育内容要切合实际
礼爱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教育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因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平时接触得比较多,认识和体验也都比较深刻,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对这类活动易于接受,因而就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我班利用平时学生的生日开个简单、有意义的生日Party,让学生体会同伴的关爱及其中的乐趣,既能加深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又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在学科中渗透礼爱教育
在礼爱养成教育中,首先应坚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礼爱教育,从性质上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品德课。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在学校礼爱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有意识地将礼爱内容结合到相关的思品课程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情感教学,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起到先导作用。促使学生自发自愿地形成行为有礼,心中满爱,以便指导日常行为。
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实际需要,除了基础知识外应教会他们如何去适应社会,如何去待人接物。这对孩子们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要求孩子简单的分数而忽视他们的需要,一个成绩较差的孩子,他最需要的是老师和蔼可亲的笑容或者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不是冷言冷语。一个不善言谈的孩子,他最需要的是老师和同学善意的关注,而不是经常忽视。一个经常做错事或考试总取不到好成绩的孩子需要的是宽容和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只有心中有人、心中有爱的老师,才会教出懂礼有爱的学生。
四、充分发挥教师礼爱的示范作用
老师是学生最亲近、最信任的人,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源泉。
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神圣的,尤其是对于喜欢和崇拜的老师,学生不仅会认真地学习该老师教给的所有内容,还会模仿老师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因此老师的知识、眼界、品格及一言一行等,都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自身形象能直接影响学生形象的塑造。学生通过对教师形象的观察和模仿,能形成对自己形象的定位。在年龄越小的学生意识中,教师越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视野开阔了,与教师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了,但教师仍然是学生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人物,教师形象仍然是许多学生模仿的榜样,仍然对学生的形象设计起着不容忽视的引导规范作用。
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人格尊严是平等的。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能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当一个学生在被你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
论文作者:凌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的人论文; 教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孩子论文; 的是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