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要素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竞争优势论文,要素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相关研究现状 Barney(1991)[1]认为网络组织能够在保证企业弹性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控制投资成本和对一般性资产的最大利用来避免交易成本的增加,从而获得比较竞争优势。魏后凯(2003)[2]认为,当供应链形成后,将通过如降低成本等多种途径形成一种竞争优势,这种新的竞争优势是单体企业和供应链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供应链可以超越单一企业边界,通过更加完善的价值链将企业的各种活动整合起来,使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和能力实现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要素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如为了找到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MSUGLRT(1995)[3]完成了目前为止物流能力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从32个变量中确定了17个通用的物流能力要素,并把它们分成4组:配置能力、一体化能力、敏捷能力和衡量能力。MSU的研究者认为,这17个能力要素中的一些要素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当然,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面对的竞争形势不同,对特定的企业而言特定的物流能力要素的重要性也有差别。Bowersox & Eaugherty(1992)[4]认为,顾客服务质量是最重要的供应链能力,具体包括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可信度、安全性、可接近性、沟通能力和顾客理解能力10个方面。Gunasekaran(2004)[5]从订单计划、供应链伙伴和关系、生产水平、物流、顾客服务和满意度、财务等角度来考量供应链的能力,并将这些指标划分为战略、战术以及操作三个等级。Lummus(1998)[6]提出了供应(可靠性、提前期)、转换(过程可靠性、加工时间、计划完成情况)、交运(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和需求管理(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等四类能力。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认为供应链主要应在以下11项指标上有出色的能力: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马士华、李华焰、林勇(2002)[7]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模型分析的角度定义了供应链的12种能力属性,即,客户化大量定制、需求驱动的生产计划、有效物流、精益制造、供应商管理、集成绩效评价、集成信息系统、先进技术、产品设计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团队工作、敏捷组织结构。邵晓峰、黄培清、季建华(2001)[8]认为供应链应具有6大类资源和能力:顾客导向、供应链敏捷性、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供应链密切度。 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成果暗示着探析供应链竞争优势及其实现机制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研究线索,探究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成为研究方向之一。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常常受约束于供应链内部节点企业的协调与合作。组织内部因素主要有可靠性、响应速度、服务态度、可信度、安全性、沟通能力顾客服务和满意度吸收能力等;来自组织外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环境、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探讨影响供应链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丰富着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但由于其散落于企业内部或组织间视角,鲜见对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关于这些因素对供应链竞争优势形成及实现影响机理的探讨更少。本研究将延续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深度访谈,识别出供应链的影响因素,明晰其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研究结论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未来研究展望。 二、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要素 结合MSU、Bowersox、Gunasekaran、Lummus等人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将影响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因素划分为如下五类。 (一)供应链柔性 Miles(2000)[9]指出作为竞争优势根本体现的核心能力,不仅来源于生产技术方面的业务能力,而且源自于能够保持系统灵活调整和适应及控制变化的能力。这不仅要求组织具有柔性化的体系和过程,能够在变化来临之时加以吸纳或者缓冲,同时还要求组织体能产生特定的反应行动,去适应或者引导环境的变化。柔性的提高很明显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对需求变动的响应度、减少过期订货和错过机会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增强开拓新市场和新产品的能力,不仅影响供应链绩效,而且影响整体获利能力(Vickery,1999)[10]。因而,柔性的高低成为评价供应链竞争优势的一个指标。 (二)供应链协同 Gulati[11]认为创造不可模仿的、产生价值的资源的重要来源在于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Jones & Towill(1997)[12]指出为使竞争优势最大化,供应链中所有企业必须无缝合作,缺乏协调的供应链容易导致双重边际效应、牛鞭效应等低效率结果。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并不具备获取所有最佳资源的能力,但以协同互补为基础形成的供应链网络组织有可能获取所需的各项最佳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在既定的资源与能力前提下,以互补或协同为原则组建的网络组织可以提高现有竞争优势。在供应链中,制度的安排不仅仅承认物质资产和知识产权,而且承认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组织的资产,承认各类资源选择的扩大是资产的增值。这样,对竞争优势的认识将被修正,“特殊关系资产、知识(资源)共享制度”被认为是潜在的组织间竞争优势的来源。 (三)供应链速度 Kleijnen & Smits(2003)[13]认为速度体现了供应链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以及创新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客户需求改变时,拥有快速价值创造能力的供应链在竞争中容易胜出,甚至反败为胜。速度主要指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尤其是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用来衡量供应链将创造的价值传递给客户的快慢。价值的实现最终都是通过消费者购买实现的,在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消费者的要求日益苛刻的环境下,不存在绝对的高价值,价值具有时效性,一旦比竞争对手晚一步,所创造的价值也就难以得到认可了。因此,如何将供应链创造的价值先于竞争对手送达客户、让客户感知成为另一个关键因素。 (四)供应链质量 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质量控制与保证。供应链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中各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供应链中每个节点企业效益都与产品质量休憩相关。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能对用户和市场需求快速响应,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和最终客户满意度,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因此,达到与保持物流服务质量的高水平,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的零缺陷开始,直至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 (五)供应链成本 关于成本对供应链竞争力的影响,众多学者曾作出过研究(Gunasekaran & Williams,2005[14];Speranza & Grazia,1999[15];Krueger,2002[16];Rebitzer,2002[17]),即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整体价值,降低总成本,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因此,成本是供应链竞争优势非常重要的考量因子,有些研究甚至以成本为单一指标评价供应链竞争力。供应链成本是指为保证供应链正常运作而支付的各种成本、费用的总和。为产品付出的所有成本在最终进入市场时,都会通过最终消费者付出的价格得到反映。“降低成本”一直是供应链绩效管理的主题,同时成本的降低是指供应链总成本,而不是单个企业成本的降低。 综上所述,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供应链柔性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2.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3.供应链质量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4.供应链成本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5.供应链速度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研究过程 (一)正式问卷的编制 1.初始问卷项目的收集。本研究中,问卷设计以研究目标为前提,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对于前人没有测度过的变量,由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通过反复修改使问卷效度和信度得以保证。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着系统、全面、客观、可操作的原则对上述5个要素共选取75个统计指标,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先对部分专业人士进行访谈,以评估问卷设计及用词上的恰当性,再根据访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 首先,我们请来自上海、浙江地区的30家企业共50名物流专业的资深经理对该问卷中的每个项目以5等级进行适用性评价,在统计上选均值大于3.5的条目(Likert5等级)。其次,实施团体焦点小组讨论。团体焦点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对我们形成的“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要素调查问卷”项目做进一步分析筛选,以及补充收集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要素条目。实施方法为首先确定探讨的主要问题(比如,您认为该问卷的供应链竞争优势条目描述是否准确、清晰?是否符合中国供应链现状和特点?是否需要添加哪些新的影响要素?),然后在物流高级经理培训班课堂上选择20个学员组成两个团队,并引导团队针对问题开展讨论。经过对讨论结果进行文字整理与内容分析,删除不适合的条目9项,并补充了12条供应链竞争优势项目,共获得78个项目。最后通过由6名供应链及物流领域专家做小组讨论,目的在于对以上三个步骤所收集到的78条原始项目进行识别与评定。首先删除了内容重复、语意欠明的项目6条。然后专家小组共同对剩下的72条项目逐条讨论它的内容及文字的适当性,并加以修改,以确定项目所叙述的内容属于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概念框架。 2.预试。本研究目的在于对初始问卷项目进行筛选,意在正式因素分析之前,对问卷结构进行初步探索。随机取样60家企业,有效样本数48家,样本有效性64%。请参与者按照每个项目对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程度来判断,重要程度的划分,采用了李克特量表的5等级,将其分为“极不重要”、“不太重要”、“有些重要”、“重要”、“极其重要”,分别由数字“1”、“2”、“3”、“4”、“5”来代表。 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如下步骤分析:第一步,重要性分析。首先针对问卷填答者彼此之间对项目重要性的判断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本问卷的重要性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然后对不适合的题项进行删除,标准为问卷中各题平均数值须大于4分(5点尺度评价)。第二步,项目分析。计算每个项目分数与总分的相关,相关系数低且不显著的项目予以删除,并根据每个项目的峰态值、剔除项目后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的变化来确定每个项目的质量高低。第三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载荷量与共同度较小的项目,保留区分度较高的项目。综合以上三步分析结果,我们最终确定了63个项目作为下一步正式调查所用的问卷题目。 3.调查问卷的形成。在最终确定的调查问卷中,包括三个部分:指导语、正文部分和个人基本信息。第一部分是问卷指导语,清晰地指明了本项研究的动机和主要目的,并且强调了此项调研将为参与者严格保密,以引导参与调研的人员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包含63条供应链竞争优势特征项目。第三部分是关于参与调研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工龄、最高学历、主要职位、所在公司的规模、所在公司的性质、公司所属行业。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收集 对于调研过程中样本的选取,首先,由于本文的研究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理论探索,而制造业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关系紧密,形成的供应链具有典型性,所以,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尽量限定在制造业,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哑元变量用以判定样本企业是否属于供应链的范畴。具体问卷发放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制造商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员工。根据调查需要和资料的可获得性,选定上海、山东、浙江等地供应链的参与企业作为样本母体。其次,以各地区的企业名录作为抽样架构,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样本。对于选中的企业,可以联系到并接受人员访谈的,采取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于无法联系到或电话联系后,对方只接受邮件的,则采用纸质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调查。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于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在上述三个样本源地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724份,其中通过邮件调查回收问卷224份,通过走访调查回收问卷504份。对于回收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22份,剩余有效问卷602份,其中邮件调查178份,走访调查424份,问卷回收率为72.4%,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0.2%。 (三)供应链的识别 供应链具有虚拟性质,直接针对供应链进行的调研由于可操作性较低,会使数据搜集工作难以开展和进行,因此本文选取供应链表现形态较为典型的制造业企业,借助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联系,通过问卷设计,既考察到与之相关的同一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情况,又考察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情况,从而达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分析的目的。 因此,需要对调查得到的样本企业先进行识别,判别其是否与上下游合作企业形成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属于某一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采用意大利学者提出的Sforzi-Istat多步法(Sforzi,1990[18];Istat,1996[19])判别标准对所采集到的样本企业进行识别区分。具体来讲,首先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对企业样本做出初级判断,然后根据Becattini(2002)[20]所建议的分类必须充分考虑实践者意见的提法,用企业在问卷中自身认定的结果对以上判断进行核实,核实成功率达95%以上。最后,结合依据文献的初级判断及核实结果,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电话访谈和直接造访等方式,对样本企业是否属于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进一步判断。最终对有效样本判定结果为:供应链节点企业542家,占总有效样本的92.5%。 (四)样本描述 样本分布主要通过企业的性质、所属行业以及填答人员的职位、专业等指标来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本研究在统计方法上主要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统计软件分别为SPSS 17.0与AMOS7.0。用SPSS17.0的功能将全部有效的542份问卷随机分为两部分,其中200份问卷用作探索性因素分析,旨在构建竞争优势模型,余下的342份问卷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差异检验显示,两部分样本没有差异。 (五)信度与效度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先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的检验。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Cronbach's系数来检验各变量的信度。如表2所示,各变量的值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大于0.7),表明所使用的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 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都很显著,KMO测度的值为0.931,说明数据很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63个供应链竞争优势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各项目在因素上的负荷结果(标准为负荷须大于0.4,并且项目在两个因素上的跨因素负荷不超过0.35),经过反复尝试,剔除质量不高的19个项目。对余下44个竞争优势特征项目进行因素分析,用最大变异数法(Varimax Method)进行正交旋转,根据碎石图的结果,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3.57%(见表2)。根据每个因子的涵义,我们分别对5个竞争优势公因子一一命名。 表现在第一个竞争优势因子共有9个项目,其中的内容包括“对需求增加的快速响应”、“对产品品种变化的快速响应”、“产品设计更改时,供应链系统的适应速度”等内容。由此,可以将第一个竞争优势因子命名为“供应链柔性”。 表现在第二个竞争优势因子的项目包括“节点企业间的强力集成”、“供应链内部建立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信息从应用程序中及时萃取”等10项,可以命名为“供应链协同”。 表现在第三个竞争优势因子的项目包括“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调整计划”、“配送覆盖范围广泛”等方面的内容,共7项,可以命名为“供应链速度”。 表现在第四个竞争优势因子的项目包括“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保持低的产品退货率”、“顾客询价的反应时间”等方面的内容,共7项,可以命名为“供应链质量”。 表现在第五个竞争优势因子的项目包括“员工薪酬成本”、“招聘、培训成本”、“库存和设备成本”、“流动资产成本”等方面的内容,共11项,可以命名为“供应链成本”。 对每个影响要素进一步加以细分,探索其内涵,研究每个影响要素所包含的具体影响因素。我们对体现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特征项目再次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探索每一个竞争优势要素所包含的因素结构。通过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素,以因素负荷在0.55以上为标准,并用最大变异数法进行正交旋转。结果表明,KMO测度的值均大于0.97,这说明五个竞争力影响要素适合做因子分析,其因素结构分别如下: 1.供应链柔性的因素结构。供应链柔性9个竞争力特征项目产生4个因素,累积贡献率达到77.31%。从语义分析可以看出,因素一可命名为“产量柔性”;因素二可命名为“交付柔性”;因素三可命名为“混合柔性”;因素四可命名为“产品柔性”。 2.供应链协同的因素结构。供应链协同的10个项目产生了3个竞争优势因素,因素的负荷值累积贡献率达72.85%。从语义分析可以看出,因素一可命名为“节点企业间关系”;因素二可命名为“协同策略”;因素三可命名为“技术实施因素”。 3.供应链速度的因素结构。供应链速度7个竞争力特征项目产生2个因素,累积贡献率达到77.31%。因素一可命名为“价值创造速度”;因素二可命名为“价值传递速度”。 4.供应链质量的因素结构。供应链质量7个竞争力特征项目产生2个因素,累积贡献率达到77.31%。因素一可命名为“产品质量”;因素二可命名为“服务质量”。 5.供应链成本的因素结构。链成本的11个特征项目产生4个竞争优势因素,累积贡献率达68.37%。因素一可命名为“人力成本”;因素二可命名为“资产成本”;因素三可命名为“信息成本”;因素四可命名为“物流成本”。 至此,我们得到了供应链竞争优势5个核心影响要素,即5个竞争优势维度组成的因素结构。然而,这个因素结构是否合理可靠,还需要进行验证。 (六)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了五维度的二阶因子结构模型,其中模型中观测变量共44个,潜变量共19个(包括14个一阶因子,5个二阶因子),5个二阶因子分别解释所有一阶因子的方差和协方差。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结构,我们采用AMOS7.0对另外一半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5维度二阶模型是否为最优模型。分别构建三维度、四维度和六维度的假设模型来与五维度模型做比较,以确定最佳匹配模型,各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3。 结果表明:从χ[2]/df(小于3表明拟合较好)和RMSEA(临界值为0.05)来看,三维度和四维度模型是不能接受的。而六维度模型不优于五维度模型,根据Bollen[21]的模型从简法则,我们选择五维度模型。 同时,从五维度模型的参数估计值的完全标准化解来看(见图1),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一阶因子结构与二阶因子结构同时进行检验,一阶因子与二阶因子负荷均达到统计显著性,它不仅估计44个竞争优势特征与其所属的供应链竞争优势的5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估计了误差值的大小。另外,评价测量模型好坏的指标还包括每个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负荷,以及差变量上的负荷。一般来说,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负荷较高,而在误差上的负荷较低,则表明模型的质量好,观测变量与潜变量的关系可靠。每一个观察变量在相应潜变量上的负荷都比较高,说明每一个观测变量对相应潜变量的解释率较大,而误差较小,从而进一步表明五维度二阶模型是可靠的。同样,统计数据表明模型对误差参数的估计亦是精确的,尽管有两个项目的误差都超过0.70,说明这两个项目对因子的贡献相对于其他因子来说偏小,但其因子负荷较高,说明项目还是可以接受的。所以,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五维度结构模型,五维度二阶结构模型是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最优模型。 (七)问卷信度分析 考察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总体α系数为0.95,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也大于0.9,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很理想。此外,对5个分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其α系数分别为0.92、0.96和0.83,均大于0.7,说明该问卷各分量表的信度也比较理想,在内部一致性上符合要求。 图1 供应链竞争优势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路径图(完全标准化解) (八)问卷效度检验 结构效度: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各因素的负荷值较高,90%以上负荷值大于0.85,且模型的拟合度较好/df=2.998,CFI=0.973,NFI=0.96,IFI=0.973,TLI=0.971,PNFI=0.90,RMSEA=0.05),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内容效度:本问卷经过项目组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者反复讨论、共同磋商来确定。项目组成员既有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也有在实践中担任物流与供应链经理的人员。在研究时听取调查者对问卷内容及表述方式的反馈,在正式调查问卷中予以改进。同时对正式问卷的文字也经过多次的修订,最后定稿的问卷表述简洁、严谨,便于理解,故内容效度比较高。 实证效度:为验证模型,我们进一步探讨各维度与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关系。在问卷中,我们以“资产回报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作为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的评价指标,以百分比等级的方式进行评价,共分为20个等级,每5%作为一个等级。 1.效标关联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供应链竞争优势的评分,作为问卷的各维度的效标,并且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求出竞争优势模型各维度与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4。从表4看竞争优势模型各维度与竞争优势显著相关,说明问卷的效标关联性较好。 2.供应链竞争优势与效标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我们使用了层次回归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两个工具,将供应链竞争优势各维度与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之间建立回归模型,以求得各维度在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上的解释程度。 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见表5),5个维度在解释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总变异预测效度上,都达到了显著水平(F值都达p<0.01水平),都能有效测度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中,对效标变量解释力最强的是供应链成本与供应链质量,然后是供应链柔性,调整后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98、0.372和0.317。 本研究立足于中国企业实践,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了供应链竞争优势及其实现机制。经开放式问卷调查、关键事件访谈、预试等严谨的研究程序来编制问卷。通过问卷调查,首先探析了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因素结构,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建构供应链竞争优势模型,最后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检验竞争优势模型的有效性。探索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竞争优势结构是由供应链柔性、供应链协同、供应链速度、供应链质量和供应链成本5个维度9个因素组成。 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可见,供应链竞争优势五维度结构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察数据,验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到的因素结构,说明供应链竞争优势五维度模型是最优模型。另外,考察了问卷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其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该问卷在内部一致性上符合要求。因此,本研究所编制的供应链竞争优势评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特别是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每一维度都能显著影响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结果显示供应链成本、质量、柔性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供应链成本对竞争竞争优势的影响最为显著,成本的因子载荷达到0.398,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结果,说明成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要素。供应链质量是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表现,这支持了西方学者关于质量是最重要的供应链绩效指标的观点。强调质量、成本、柔性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供应链协同能力和对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影响,它们的重要性也已经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较强的协同能力和速度本身就有助于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提高。协同的基本目的是通过企业间的协同,使供应链成员企业获得比企业自己单独运作时更多的利益。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大,要求相互协作与合作的部门与领域也更加广泛,单纯的买卖关系向合作伙伴关系转变,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通过采用恰当的契约形式,引导各企业按照整体最优的决策行事;基于信任的重复交易为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合作者提供了分享机会和有价值信息的渠道,从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交易费用。总之,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密切的互动合作关系为价值创造奠定了基础,使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速度在能力各要素中也具有关键的作用,速度能力代表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能力,提高这种能力对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综合运营能力、保持竞争优势非常有帮助。 五、研究的特色与展望 尽管供应链竞争优势研究已成为当今战略管理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此项研究的仍很少,尤其是大规模样本收集数据以验证竞争优势模型的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还未见到。从方法论来说,这在国内类似的研究中是领先的,也是本研究的最大特色之一,它能使对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本研究不仅探究了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研究了供应链竞争优势及其实现机制,从而使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建理论,从整体的高度对供应链这一中观层次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行研究,为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和竞争优势的获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管理视角,从而有助于消除供应链竞争优势形成路径的模糊认识,既是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论和外生论的一种整合,又是对主流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尽管如此,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在研究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局限之处,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首先,本文是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供应链竞争优势等内容结构的界定以及实证研究用的问卷量表的设计都针对制造业,所以研究结论应用于其他产业时,会产生效度不足问题。后续研究中,应从产业、时间、地域三个维度,进一步扩大样本数,以更好地透视供应链竞争优势及其实现机制,进一步揭示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变化规律。其次,尽管本研究进行了大量现场访谈和调查,收集了不少一手资料,并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供应链是多个企业的集合,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免影响到所收集数据的真实性,实证研究中,相关研究设想未能得到全部验证,其原因是否与样本数量和质量存在一定关系,需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验证。另外,针对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问题,在文献查阅和进一步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需做出更进一步改进,使其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从而使研究尽可能接近供应链的本质。标签:供应链系统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柔性管理论文; 柔性生产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因子载荷论文; 负荷预测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