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要素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竞争优势论文,要素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相关研究现状 Barney(1991)[1]认为网络组织能够在保证企业弹性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控制投资成本和对一般性资产的最大利用来避免交易成本的增加,从而获得比较竞争优势。魏后凯(2003)[2]认为,当供应链形成后,将通过如降低成本等多种途径形成一种竞争优势,这种新的竞争优势是单体企业和供应链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供应链可以超越单一企业边界,通过更加完善的价值链将企业的各种活动整合起来,使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和能力实现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实现机制及其影响要素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如为了找到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MSUGLRT(1995)[3]完成了目前为止物流能力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从32个变量中确定了17个通用的物流能力要素,并把它们分成4组:配置能力、一体化能力、敏捷能力和衡量能力。MSU的研究者认为,这17个能力要素中的一些要素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当然,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面对的竞争形势不同,对特定的企业而言特定的物流能力要素的重要性也有差别。Bowersox & Eaugherty(1992)[4]认为,顾客服务质量是最重要的供应链能力,具体包括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可信度、安全性、可接近性、沟通能力和顾客理解能力10个方面。Gunasekaran(2004)[5]从订单计划、供应链伙伴和关系、生产水平、物流、顾客服务和满意度、财务等角度来考量供应链的能力,并将这些指标划分为战略、战术以及操作三个等级。Lummus(1998)[6]提出了供应(可靠性、提前期)、转换(过程可靠性、加工时间、计划完成情况)、交运(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和需求管理(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等四类能力。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认为供应链主要应在以下11项指标上有出色的能力: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马士华、李华焰、林勇(2002)[7]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模型分析的角度定义了供应链的12种能力属性,即,客户化大量定制、需求驱动的生产计划、有效物流、精益制造、供应商管理、集成绩效评价、集成信息系统、先进技术、产品设计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团队工作、敏捷组织结构。邵晓峰、黄培清、季建华(2001)[8]认为供应链应具有6大类资源和能力:顾客导向、供应链敏捷性、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供应链密切度。 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成果暗示着探析供应链竞争优势及其实现机制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研究线索,探究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成为研究方向之一。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常常受约束于供应链内部节点企业的协调与合作。组织内部因素主要有可靠性、响应速度、服务态度、可信度、安全性、沟通能力顾客服务和满意度吸收能力等;来自组织外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环境、公共服务平台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探讨影响供应链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丰富着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但由于其散落于企业内部或组织间视角,鲜见对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关于这些因素对供应链竞争优势形成及实现影响机理的探讨更少。本研究将延续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深度访谈,识别出供应链的影响因素,明晰其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研究结论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未来研究展望。 二、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要素 结合MSU、Bowersox、Gunasekaran、Lummus等人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将影响供应链竞争优势的因素划分为如下五类。 (一)供应链柔性 Miles(2000)[9]指出作为竞争优势根本体现的核心能力,不仅来源于生产技术方面的业务能力,而且源自于能够保持系统灵活调整和适应及控制变化的能力。这不仅要求组织具有柔性化的体系和过程,能够在变化来临之时加以吸纳或者缓冲,同时还要求组织体能产生特定的反应行动,去适应或者引导环境的变化。柔性的提高很明显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对需求变动的响应度、减少过期订货和错过机会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增强开拓新市场和新产品的能力,不仅影响供应链绩效,而且影响整体获利能力(Vickery,1999)[10]。因而,柔性的高低成为评价供应链竞争优势的一个指标。 (二)供应链协同 Gulati[11]认为创造不可模仿的、产生价值的资源的重要来源在于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Jones & Towill(1997)[12]指出为使竞争优势最大化,供应链中所有企业必须无缝合作,缺乏协调的供应链容易导致双重边际效应、牛鞭效应等低效率结果。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并不具备获取所有最佳资源的能力,但以协同互补为基础形成的供应链网络组织有可能获取所需的各项最佳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在既定的资源与能力前提下,以互补或协同为原则组建的网络组织可以提高现有竞争优势。在供应链中,制度的安排不仅仅承认物质资产和知识产权,而且承认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组织的资产,承认各类资源选择的扩大是资产的增值。这样,对竞争优势的认识将被修正,“特殊关系资产、知识(资源)共享制度”被认为是潜在的组织间竞争优势的来源。 (三)供应链速度 Kleijnen & Smits(2003)[13]认为速度体现了供应链对客户需求的敏感度以及创新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客户需求改变时,拥有快速价值创造能力的供应链在竞争中容易胜出,甚至反败为胜。速度主要指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尤其是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用来衡量供应链将创造的价值传递给客户的快慢。价值的实现最终都是通过消费者购买实现的,在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消费者的要求日益苛刻的环境下,不存在绝对的高价值,价值具有时效性,一旦比竞争对手晚一步,所创造的价值也就难以得到认可了。因此,如何将供应链创造的价值先于竞争对手送达客户、让客户感知成为另一个关键因素。 (四)供应链质量 供应链质量管理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质量控制与保证。供应链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需要由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完成,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中各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供应链中每个节点企业效益都与产品质量休憩相关。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能对用户和市场需求快速响应,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和最终客户满意度,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因此,达到与保持物流服务质量的高水平,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的零缺陷开始,直至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 (五)供应链成本 关于成本对供应链竞争力的影响,众多学者曾作出过研究(Gunasekaran & Williams,2005[14];Speranza & Grazia,1999[15];Krueger,2002[16];Rebitzer,2002[17]),即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整体价值,降低总成本,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因此,成本是供应链竞争优势非常重要的考量因子,有些研究甚至以成本为单一指标评价供应链竞争力。供应链成本是指为保证供应链正常运作而支付的各种成本、费用的总和。为产品付出的所有成本在最终进入市场时,都会通过最终消费者付出的价格得到反映。“降低成本”一直是供应链绩效管理的主题,同时成本的降低是指供应链总成本,而不是单个企业成本的降低。 综上所述,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供应链柔性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2.供应链协同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3.供应链质量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4.供应链成本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H5.供应链速度对供应链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研究过程 (一)正式问卷的编制 1.初始问卷项目的收集。本研究中,问卷设计以研究目标为前提,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加以修改作为搜集实证资料的工具。对于前人没有测度过的变量,由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通过反复修改使问卷效度和信度得以保证。同时,为保证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着系统、全面、客观、可操作的原则对上述5个要素共选取75个统计指标,在问卷正式定稿与调查之前,先对部分专业人士进行访谈,以评估问卷设计及用词上的恰当性,再根据访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订。 首先,我们请来自上海、浙江地区的30家企业共50名物流专业的资深经理对该问卷中的每个项目以5等级进行适用性评价,在统计上选均值大于3.5的条目(Likert5等级)。其次,实施团体焦点小组讨论。团体焦点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对我们形成的“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要素调查问卷”项目做进一步分析筛选,以及补充收集供应链竞争优势影响要素条目。实施方法为首先确定探讨的主要问题(比如,您认为该问卷的供应链竞争优势条目描述是否准确、清晰?是否符合中国供应链现状和特点?是否需要添加哪些新的影响要素?),然后在物流高级经理培训班课堂上选择20个学员组成两个团队,并引导团队针对问题开展讨论。经过对讨论结果进行文字整理与内容分析,删除不适合的条目9项,并补充了12条供应链竞争优势项目,共获得78个项目。最后通过由6名供应链及物流领域专家做小组讨论,目的在于对以上三个步骤所收集到的78条原始项目进行识别与评定。首先删除了内容重复、语意欠明的项目6条。然后专家小组共同对剩下的72条项目逐条讨论它的内容及文字的适当性,并加以修改,以确定项目所叙述的内容属于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概念框架。 2.预试。本研究目的在于对初始问卷项目进行筛选,意在正式因素分析之前,对问卷结构进行初步探索。随机取样60家企业,有效样本数48家,样本有效性64%。请参与者按照每个项目对供应链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程度来判断,重要程度的划分,采用了李克特量表的5等级,将其分为“极不重要”、“不太重要”、“有些重要”、“重要”、“极其重要”,分别由数字“1”、“2”、“3”、“4”、“5”来代表。 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如下步骤分析:第一步,重要性分析。首先针对问卷填答者彼此之间对项目重要性的判断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明本问卷的重要性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然后对不适合的题项进行删除,标准为问卷中各题平均数值须大于4分(5点尺度评价)。第二步,项目分析。计算每个项目分数与总分的相关,相关系数低且不显著的项目予以删除,并根据每个项目的峰态值、剔除项目后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的变化来确定每个项目的质量高低。第三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载荷量与共同度较小的项目,保留区分度较高的项目。综合以上三步分析结果,我们最终确定了63个项目作为下一步正式调查所用的问卷题目。 3.调查问卷的形成。在最终确定的调查问卷中,包括三个部分:指导语、正文部分和个人基本信息。第一部分是问卷指导语,清晰地指明了本项研究的动机和主要目的,并且强调了此项调研将为参与者严格保密,以引导参与调研的人员客观、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包含63条供应链竞争优势特征项目。第三部分是关于参与调研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工龄、最高学历、主要职位、所在公司的规模、所在公司的性质、公司所属行业。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收集 对于调研过程中样本的选取,首先,由于本文的研究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竞争优势的理论探索,而制造业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关系紧密,形成的供应链具有典型性,所以,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尽量限定在制造业,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引入哑元变量用以判定样本企业是否属于供应链的范畴。具体问卷发放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制造商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核心员工。根据调查需要和资料的可获得性,选定上海、山东、浙江等地供应链的参与企业作为样本母体。其次,以各地区的企业名录作为抽样架构,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样本。对于选中的企业,可以联系到并接受人员访谈的,采取走访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对于无法联系到或电话联系后,对方只接受邮件的,则采用纸质或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调查。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于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在上述三个样本源地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724份,其中通过邮件调查回收问卷224份,通过走访调查回收问卷504份。对于回收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22份,剩余有效问卷602份,其中邮件调查178份,走访调查424份,问卷回收率为72.4%,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0.2%。 (三)供应链的识别 供应链具有虚拟性质,直接针对供应链进行的调研由于可操作性较低,会使数据搜集工作难以开展和进行,因此本文选取供应链表现形态较为典型的制造业企业,借助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联系,通过问卷设计,既考察到与之相关的同一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情况,又考察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情况,从而达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分析的目的。 因此,需要对调查得到的样本企业先进行识别,判别其是否与上下游合作企业形成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属于某一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采用意大利学者提出的Sforzi-Istat多步法(Sforzi,1990[18];Istat,1996[19])判别标准对所采集到的样本企业进行识别区分。具体来讲,首先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对企业样本做出初级判断,然后根据Becattini(2002)[20]所建议的分类必须充分考虑实践者意见的提法,用企业在问卷中自身认定的结果对以上判断进行核实,核实成功率达95%以上。最后,结合依据文献的初级判断及核实结果,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电话访谈和直接造访等方式,对样本企业是否属于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进一步判断。最终对有效样本判定结果为:供应链节点企业542家,占总有效样本的92.5%。 (四)样本描述 样本分布主要通过企业的性质、所属行业以及填答人员的职位、专业等指标来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标签:供应链系统论文; 供应链物流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协同理论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柔性管理论文; 柔性生产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因子载荷论文; 负荷预测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