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兰1,段晓蕾1,孙红亮2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兰1,段晓蕾1,孙红亮2

(1双鸭山双矿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2双鸭山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治疗前后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6-0096-0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SAH)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发生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最重要因素,是导致病人死亡、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脑血管造影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高达50%~70%。尼莫地平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能够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1]。现对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病临床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证实。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37.5±3.5)岁。观察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38.5±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对数据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降颅压、止血、控制感染,脑室外引流或/和脑脊液置换、鞘内、脑池或脑室内注入溶栓剂,使积聚于脑池或脑室内的血块迅速溶解,再经引流管进行脑脊液置换。常用的药物有:t-PA首次注入2mg,以后每天1~2mg,用3~5d;rt-PA每次注入0.1~0.2mg,3次/d,共用5d,或一次性注入10mg;尿激酶60000IU/d,连用7d。

观察组给予尼莫地平可在结扎动脉瘤前开始口服,剂量为240~360mg/d,分6次口服,治疗时间应在3周以上,也可在动脉瘤结扎后经引流管注入脑池。引流管内注入尼莫地平可降低症状性CVS。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

显效为临床如嗜睡、高热、出血等症状全部消失,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消失;生活自理能力,脑动脉血流速度下降大于20%;好转:患者临床症状高热、嗜睡、出血等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有明显的缓解和改善,可生活自理,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10%~2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不能进行生活自理,甚至恶化[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采用t检验;计数量资料采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治疗前后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进行对比,观察组30例,治疗前(206.8±12.5),治疗后(106.9±7.0);对照组30例,治疗前(208.1±13.2),治疗后(126.3±7.5);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组30例,显效16例(53.33%),有效13例(43.33%),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显效8例(26.67%),有效12例(40.0%),无效10例(33.33%),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血液流动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和血管。此外,在血细胞破坏后,可以释放各种活性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其可以诱发脑血管痉挛,严重的情况下引起脑梗塞和脑干缺血,加重病情或导致死亡。脑血管痉挛发生高峰时间约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6d,约2/3病人发生在6~9天,持续数天甚至1周,少数可超过1个月。慢性脑血管痉挛期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一周出现[3]。临床症状和体征。持久或进行性加重头痛,意识障碍加重,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脑血管造影诊断CVS具有直观、动态观察和干扰少的优点,但有一定的创伤性、定量不严格的缺点;而TCD具有使用方便、可以定量分析、无创伤的优点,但不能直接显示动脉变化、受干扰因素多、仅能探测到基底部的大血管的缺点[4]。尼莫地平为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的钙离子拮抗药,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较小,故降压作用小。本品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特别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更明显。临床上主要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中风和偏头痛等[5]。

本研究中,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钙拮抗剂一般主张早期应用,出血超过10~14天者无效。尼莫地平的应用,有效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所致之缺血性脑神经损伤,症状改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翁栩,杨健.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22):4128-4131.

[2]张永利,郝国,张杰.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1):91-92.

[3]刘艳,朱明秋,林丽晴,等.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3):38-39.

[4]李益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3):270-270.

[5]张会.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4):35-37.

论文作者:刘兰1,段晓蕾1,孙红亮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刘兰1,段晓蕾1,孙红亮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