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份理论的旅游外宣译者身份研究论文

基于身份理论的旅游外宣译者身份研究

毛海燕1,李 慧2

(1.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2.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 随着来华游客的不断增多,旅游外宣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译者作为中外沟通交流的使者,其地位日渐重要,对译者、译者身份等进行系统研究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采用社会心理学的身份理论对旅游外宣译者身份进行研究,提出译者身份研究的结构体系,解释译者在旅游外宣翻译中的角色、权力和义务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翻译行为,有利于提升译者素质和提高外宣翻译、旅游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 旅游翻译;外宣;译者;身份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传播本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沟通交流成为时代要求,而这些时代要求都无疑需要外宣翻译的支撑。研究外宣翻译、提高翻译质量、培养合格外宣译员是时代诉求。旅游外宣翻译作为外宣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因其需求广泛、内容丰富、专业性强而不断得到各界关注,对旅游外宣翻译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然而,作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包括以前学者对中国文化外宣、旅游翻译、译者和身份的研究,发现以下问题:第一,当前的外宣翻译更多地关注电视、杂志等官方媒体,而对于以人际交往为媒介的旅游翻译关注较少;第二,当前的旅游翻译研究,更多地聚焦翻译中的语言问题,对译者的关注不够;第三,身份的研究,在文学领域中比较多见,在翻译领域却显得不足,在旅游翻译领域更加缺乏;第四,翻译领域有对译者身份或者将译者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的研究,也有聚焦某一个著名的译者进行的研究,却很少有对某一专门领域的译者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对旅游领域的译者;第五,译者身份的定义众说不一。基于上述背景和问题,本文将以社会心理学对身份的分析为理论基础,目的在于探究旅游外宣译者的身份构成及影响因素,尝试建构旅游外宣译者身份体系,深入了解旅游外宣译者的身份运作,及其与旅游外宣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提升译者素质、提高外宣翻译和旅游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一、“身份”理论

根据《辞海》,“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身份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心理学学者主要是从“自我概念”(G.Allport,1968)、“自我意识”(Hoyle et al.,1999)、“自我范畴”(Turner et al.,1987)以及“群体间关系社会身份理论”(Tajfel & Turner,1986)的角度出发,对“身份”进行研究。心理学提出“自我概念”或“自我范畴”指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社会学理论主要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探讨身份。而社会心理学学者则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从各个层面对身份进行探究。例如,Simon(2004)提出的“身份的自我层面模型”(Self-Aspect Model of Identity),将身份定义为自我概念,包括关于自己特点或属性的各种信念,具体包括以下成分:个性特点、能力特长、外在特点、行为特点、信仰、社会角色、语言复述、群体所属等。根据学者们对身份的解读,笔者对身份的概念进行了总结:身份是人们对自我概念的阐释,即人们认为自己是谁,自己应该做什么,归属哪个群体等。对该定义的深入理解,包括身份的塑造因素、特点、结构、分类、功能及建构方式。身份的结构可以分为“个人身份”和“群体身份”。人们的身份受到其所在社会群体的规约,其所在的社会性群体,如职业、国家、专业等,对其身份的影响重大。同时,人们的身份也与其所承担的角色和职业相关联。总之,身份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个人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身份协商,最终实现身份的建构和社会的改变。

根据身份理论,译者身份是指译者对“自我”的解读。这里的“自我”涵盖了三个方面:一是译者作为个体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包括生理和心理层面;二是译者作为各种群体的成员,如国家、民族、社群、性别等,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群体的规约及其对这种关系的认知;三是译者对自身作为翻译人员的认知。根据这一理论基础,本文分别从群体规约、角色权利和责任、身份压力和挑战、身份建构四个维度对译者身份的四个层面:职业身份、国家身份、专业身份、个人身份进行分析,建构译者身份研究的概念框架。

二、译者的职业身份

职业群体对成员的期望、要求和规约,以及成员对该职业群体文化的理解,构成了译者的职业身份。

(一)群体规约:“文本”还是“语境”?

译者职业群体对译者的期望、能力和行为要求构成了该群体对译者的群体规约。在旅游外宣翻译过程中,职业群体对译者的规约突出体现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更倾向于“文本”还是“语境”的翻译策略。选择倾向于“文本”的译者,往往更重视原文的语言内容,而选择倾向于“语境”的译者,则更重视交际双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然而,在旅游翻译中,单纯追求译文对原文本内容的对等,对于译员,特别是与游客面对面交流的译员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译员与游客面对面交流的情形下,意译和创译是如影随形的,因为游客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而且译者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原文作者、委托人、读者、听众、译文使用者等。这些外部因素都会促使译者因不同需求,而选择不同的翻译取向。由此可见,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对“文本”还是“语境”的选择,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翻译取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技术工艺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深基坑技术可以提高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能力,对我国市政工程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对深基坑施工工艺的研究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作,以此提高施工质量,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角色权利和责任:“传输器”还是“协调员”?

在翻译中,译者面临的角色身份和权利的冲突和挑战,需要其采取相应策略,进行身份协商和调整。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应树立对本国文化的积极认同情感和态度,传播积极文化,塑造中国良好形象,还应树立多元共存的观念,学会用批判辩证的思维看待本国文化,积极地应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不断调整身份定位,不断发现和认识自己,进而提高旅游外宣翻译工作质量。

(三)身份压力和挑战:“矛盾”与“极限”

译者的职业群体规约及其角色责任,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感受到身份的压力和挑战。译者的身份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处理与需求主体的关系、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知识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三个方面。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时,译者如果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则容易遭遇心理承受“极限”,不断处于“矛盾”之中,而译者如果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应对,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不断调整自我,不断在问题和错误中汲取教训,就能够提升其自我知识和交际能力,获得进步。

(四)身份策略:“调和”与“重建”

译者身份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旅游外宣翻译受环境的影响较大,文化、语言和交际目的的差异,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翻译行为和方式。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及是否积极应对知识、能力、文化的挑战,决定了其能否将本职工作高效完成。译者在调和自身与职业的各种矛盾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旅游专业群体的主要目标是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中国文化外宣和中外文化交流。旅游专业群体的主要目标也是对译者的群体规约。因此,在旅游外宣翻译工作中,译者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旅游专业知识、语言和文化知识,向游客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阐释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而在中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一,提高身份意识敏感性。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需要时刻保持对翻译职业、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敏感性,反思文本,站在国外读者的角度调整原文的内容和形式。译者要学会灵活选择翻译方式和内容。译者还需要不断培养自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敏感性,提高语言和文化知识。第二,坚持知识、文化和能力的临时储备和长期积累。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译者不但需要在每次翻译任务前做译前准备,还要为了职业发展做好长期积累。第三,不断调整和完善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由于在每次翻译工作中遇到的游客年龄、国别、性别、专业、人数、文化知识、对中国的了解都不同,译者需要不断调整自我定位,站在外国游客的角度去翻译和诠释遇到的问题和情境。在翻译工作中,不断进行文化和身份协商,重建交际双方对各自文化的认识。

三、译者的国家身份

我国在针叶树种营养繁殖研究上的主要方法有限,另外营养繁殖中的环境因子、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问题以及内源抑制物质与生根机理的关系都属于讨论的问题,但是目前对其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并不多,这与针叶树需求现状大的现象不相适应。目前,营养繁殖技术在不断更新,这些技术在针叶树无性繁殖中值得进行技术和应用研究。

(一)群体规约:中国文化走出去

国家群体所承载的文化、语言、民族历史等都影响着译者的翻译活动。在国家这个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形成、各种社会规范和制度的建立等都对译者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胡晓明指出,当今的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这表明中国国家群体对旅游外宣译者的规约是译者认同并使游客认同中国文化、宣传本国文化、促进中外沟通交流。国家群体规约体现了译者的责任,也赋予了译者相应的角色权利。

(二)角色权利和责任:文化中间人

译者的国家身份也赋予译者一定的权力和相应责任。根据国家群体对旅游外宣译者的规约,译者的权利和责任是宣传国家文化和协调文化之间的差异,做文化的中间人。要实现国家群体对译者的规约,译者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个人身份,是人们对自我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认知,也即人们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理解。人们对自我个人身份的理解和认知,外显为一个人的行为、语言、素养、能力等方面。在翻译工作中,译者的个人身份,突出体现在译者的心理品质、身体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

逆变器潮流计算节点类型等效及鲁棒下垂节点的潮流计算//肖凡,张昌华,段雪,陈昕,陈树恒,刘群英//(10):75

(三)身份压力和挑战:身份的复杂性

身份压力与挑战,这里指译者因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带,其身份常带有复杂性,使译者对自我归属的群体感到困惑,怀疑自我的某一身份认同,自我认同的身份遭到挑战。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译者的本国文化认同的挑战,二是多重文化对译者身份造成的困惑。

首先,在翻译工作中,译者因接触的是两种或者多种文化,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导致其不断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和质疑,结果是译者对本国文化的认同遭受挑战,表现为译者是否认同本国文化,以及认同的程度如何。另外,译者多元文化的知识结构塑造了译者的混合身份。多元文化身份使译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常处于身份迷失、没有归属感、不断定位、犹豫不决的状态。译者不得不在必要时做出文化认同抉择,译者会通过行动来维护自己选择认同的文化良好形象,有时这种维护行动是理智的,有时又是偏激的。

(四)身份策略:多元共存

角色权利和责任是指群体对其译者成员的行为预期。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往往是跨文化交流的唯一中介,译者的知识结构和“中间人”地位赋予译者独特的角色权利和责任。Diriker 提出的“多元立场”(2004)概念指出译者的角色权利和责任是可调节性的,即译者责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被不断调节的,也即译者角色可以在最被动的“传输器”与最积极主动的“协调员”之间“摆动”。译者角色权利和责任的“两极间摆动”除了受译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其在旅游翻译中的位置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译者的职业标准或规范、交际者的实际需要、具体情景的限制、译者自身对角色的认同、译者的能力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扮演“传输器”角色还是“协调员”角色。

四、译者的专业身份

旅游外宣译者的专业身份,指的是译者对旅游相关人员组成的群体所拥有的目标、权力、价值观、关系和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同。与旅游相关的人员或群体,包括旅行社、旅游局、外宣部门等。

(一)群体规约: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有5项。一是培训业务部门的监管设计。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工程县、示范村和主要部门进行监管。二是培训业务的监管设计。其主要针对的是培训单位、年级、成员、既定的管理和扶持政策5个内容。而且培训单位还要完成对信息的删减和录入等。三是培训中的监管设计。此环节主要涉及的模块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监管的集中办班管理、成效管理和进一步核查监管。四是数据的统计和解析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对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搜索、计算和导出。五是整个系统的监管设计。该模块的设计主要针对的是设计工作者监管、专业的维护和保养、邮件来往的监管和工作通知等[1]。

(二)角色权利和责任:“保姆”到“专家型导游”

在旅游外宣工作,译者的角色权利和责任是不仅要做翻译员,还要做旅游方面的专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作为旅游外宣翻译人员,译者需要具备基本的旅游专业人员素质;在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时,译者要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比如满足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旅游需求。其次,译者还要了解和学习旅游地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承担起游客对景区和中国文化的审美引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类型和目的的多元化,在为游客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译者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帮助游客发现景区的特色和魅力;最后,译者作为游客了解景区的桥梁,不仅要翻译景区的信息,还要帮助景区建构其旅游文化形象,使旅游景区作为文化的载体发挥使游客体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机会,体会旅游地不一样的文化和历史特色。

(三)身份压力和挑战:跳槽者的训练营

发展中的两种或多种文化和语言、旅游行业的专业性、缺乏吸引力的行业地位和经济地位、旅游业的创新趋势、人们旅游方式和目的的多样化等现象都增加了译者身份的压力,使译者在旅游外宣工作中面临挑战。积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译者克服挑战,实现旅游专业群体的目标,而消极的心态则容易导致译者在强压下不能很好完成工作任务,或敷衍了事或放弃该职业,从而跳槽转做他业。

好的设计才会在当今社会有生存本能,在主要功能相近甚至相同的市场产品竞争的前提下,如何将产品竞争力扩大,考虑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提升,更有功能性的扩大,产品设计主要解决功能性,来源于原来的生活领域,来源于和环境的融合,不仅是外观和体量上与环境的融合,还包括功能与环境的融合,为的是让产品更能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好的设计的出现为的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四)身份策略:跨专业合作

针对自身在旅游专业群体中面临的身份压力和挑战,译者需要树立跨专业合作意识和观念,主动融入旅游文化群体中以提升自我,同时要积极参与旅游文化身份的共建。具体讲,要融入旅游文化群体中,首先,译者需要遵循旅游群体规约,认同该群体的目标。其次,在具体的旅游翻译工作中,在旅游前,译者要提前了解游客群体类型、景区信息等,根据不同类型的游客设定不同的旅游介绍方案和文本,在旅游中,译者要结合准备的翻译文本与游客进行互动,在此过程中和旅游结束后,译者要不断对工作做出总结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外宣质量。在参与旅游文化身份共建方面,通过对景区信息的加工和整合,译者可以帮助塑造景区形象,提炼出其独特的文化形象,实现游客的“他乡期待”,并将旅游景区形象的塑造提升到民族文化宣传的层面,促进中国文化外宣。

译者的国家身份,是指译者对本国的集体归属感,以及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认同。

如前所述,美英德国家在制造业税制结构的设计安排上,较之于我国制造业的税制结构有着很大不同,这种以“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将部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从而也间接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税负负担。另外,从制造业企业的税基、税率、税前扣除、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比较来看,各国虽在税制设计上有所不同,但是总体而言,美英德三国从不同层面给予制造业企业以较轻税负的制度安排,以保障制造业企业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并以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政策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税制结构的合理设置与科学设计会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的长久生存与持续发展。

五、译者的个人身份和其他群体身份

个体身份可分为个人身份和各种群体身份。个人身份和其他群体身份与国家身份、职业身份、专业身份一样,共同影响着译者的翻译活动、国家和景区的文化形象的塑造。

2.提倡绿色出行,提供创业新思路。节能减排是我国一项重大工程,不少企业为我国绿色出行和节能减排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等为我国减少碳排放量做出不小的贡献,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新思路和新想法。全面健身,绿色出行是我国近年来人民探讨的热门话题,这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新路径,从绿色出行和全民健身出发,寻找商机的同时,为我国的绿色发展也贡献不小的力量。

(一)个人身份

首先,译者要宣传国家文化,要从多层面层面去认识和理解本国文化。其次,译者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使者,还是中国文化和信息对外传播的把关人和引导者。这要求译者,一方面,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能直译原文,而要有选择、有甄别、有补偿地翻译,要对需要翻译的内容做好把关;另一方面,译者在向游客介绍景点内容时,要准确地把握文化内涵,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中国文化,增强游客对中国文化的鉴赏力和敏感度。第三,针对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者需要做好协调工作。最后,由于在旅游外宣翻译工作中,对于游客的临时提问和突发问题,译者往往是即兴解释和翻译,因此在每次翻译结束之后,译者还需要对自己的翻译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研究和挖掘有益于中国文化外宣的资源和方式。

首先,旅游外宣工作中的种种状况考验着译者的心理素质。译者需要不断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和未知的状况,特别是口译工作者,比如译者所知的有限与游客想学的无限之间的冲突、游客的随机提问、无法解释的文化现象等。译者较强的冒险精神、良好的心理弹性和灵活性可以帮助其克服这些状况。其次,在身体素质方面,旅游行业对工作人员的外形和体力有要求。旅游外宣对译者我外在形象有一定要求,因为译者是与游客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员之一,译者的一言一行、外形和内在都影响着游客对景区和国家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另外,译者的体力在旅游翻译中也很重要,因为旅游工作对译者的体力要求较高,译者在工作中往往不单纯要完成翻译任务还要满足游客提出的其他合理或突发需求。第三,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交际能力,可以帮助译者通过游客的语言、肢体动作等交际符号理解其想表达的内容,通过对比和反思自我与游客表达方式的区别,来促进双方的交流和理解,学会用游客习惯的方式与其进行交流,不断调整自我的表达和沟通方式、确认游客表达的信息来增进彼此了解。在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宣传和国家良好形象的塑造。

(二)其他群体身份

译者的其他群体身份有:第二职业身份、兴趣爱好群体、专业知识群体、性别、年龄群体等。译者的其他群体身份也对译者的各项旅游外宣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如拟译文本的选择、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的选择等。以译者的第二职业身份为例,有的译者可能主要工作并非译者,而是英语教师,如果这位教师教的是语言学,可能在翻译过程中,他更注重语言对等,而如果这位教师是教文学的,可能在翻译过程中,他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总之,译者的其他群体身份影响着其翻译的各方面。

(三)身份压力与挑战

译者的个人和其他群体身份赋予译者身份期待,这种期待体现在译者个人、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译者对自我和工作的期待与实际情况差距过大,往往会促使译者产生身份压力和挑战。这种压力表现为对工作的倦怠、对自我的沮丧感和矛盾心理等。

(四)身份建构策略

根据译者个人身份和其他群体身份在翻译工作中遭遇的压力和挑战,译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压力和挑战。

首先,改进身心素质。旅游外宣翻译对译者的身心素质有要求。在身体素质方面,译者应注重仪容仪表、语言和行为方式、增强体力,以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需求。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冒险精神,尤其是灵活而又弹性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可以帮助译者克服翻译工作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不能翻译词汇、不能理解游客意思、遭受批评等,使其敢于面对自己未知和陌生的领域,用开放的心态拥抱“陌生”和“差异”。其次,提高交际能力。良好的交际能力,主要要求译者应注重观察交际符号,提高对交际场合的敏感性,加强对常规交际模式的把握,注重对含糊意义的理解和澄清,提高对交际意图的表达。交际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帮助译者完成翻译任务,还有助于景区和国家良好形象的塑造。

第三,培养兴趣爱好。译者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可以增进双方了解,促进沟通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的方式有很多,译者可以通过阅读书籍、相关网站等方式,也可以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总之,译者要终身学习,始终保持对语言、文化、世界以及人的探索热情,不断汲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最后,提高综合素养。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高低不只体现在其掌握的知识,还体现在其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各种事物和信息的认识和思辨能力。译者与游客之间,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还有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因此,较高的综合素养,可以帮助译者为游客提供国家和景区的文化知识和信息,同时,使译者能够与游客进行深入交流。

六、结论

译者在旅游外宣翻译中是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聚焦旅游外宣译者研究,以社会心理学的身份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了旅游外宣译者的身份结构框架,并探讨了译者身份与旅游外宣翻译和中国文化外宣之间的关系。这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新的思路,是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新尝试,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然而,由于译者身份多种多样,本文并未对译者所有身份群体进行分析,另外,本文采用的是跨学科理论视角,笔者对该跨学科理论的研究有一定欠缺,因此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在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相关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次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使用情况,探究天然气、石油和煤在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最后比较这三种化学燃料,对能源的使用展开科学探讨,可以通过文字总结、课堂交流等形式进行汇报,培养学生正确的“能源消费”观念与环境保护意识.

[参 考 文 献]

[1]Allport,G.W.Is the Concept of Self Necessary? [A].In C.Gordon & K.J.Gern (Eds.).The Self in social interaction:(Vol.1)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New York: Wiley,1968.

[2]Anderson,R.B.W.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the Interpreter[A].In R.W.Brislin(Ed.),Translation: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1976.

[3]Diriker,Ebru,De-/Re-contextualizing Conference Interpreting[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4.

[4]Hall,S.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ndentity [A].In S.Hall& T.McGrew(Eds.),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M].Cambridge:Polite Press,1992.

[5]Hoyle,R.H.Hernis,M.H.Leary,M.R.& Baldwin,M.W.Selfhood.Identity,Esteem,Regulation [M].Boulder,CO: Westview Press ,1999.

[6]Simon,B.Identity Theory: Developments and Extensions[A].In K.Yardley & T.Honess (Eds.),Self and Identity:Psychosocial Perspectives[M].New York: Wiley,1987.

[7]Tajfel,H.& Turner,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A].In S.Worchel & W.G.Austin(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Chicago: Nelson-Hall,1986.

[8]Turner,J.C.Hogg,M.A.Oakes,P.J.Reicher,S.D.& Wetherell,M.S.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M].Oxford,England: Basi Blackwell,1987.

[9]陈 刚.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02).

[10]陈 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1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2]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J].华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

[13]杨明玉,田 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身份的建构[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中图分类号】 F590.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3-0037-04

【基金项目】 该论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课题号:14B089。

【作者简介】 毛海燕(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翻译学;李 慧(1988-),女,山东菏泽人,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编 辑/李 勇

标签:;  ;  ;  ;  ;  ;  

基于身份理论的旅游外宣译者身份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