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时间状语到关联词的“于是”
吴峥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摘 要: 在先秦汉语中,“于是”是一个词组,它常常用于句中充当时间状语。“于是”的这种用法,与“是”最初是一个时间指示词有关。先秦时期,“于是”所引入的事件常常是独立事件,但有时这一事件也可能承接前一事件,甚至是由前一事件引起。汉代的“于是”依然是词组,充当时间状语,其引入的事件或是独立事件,或是承接于前一事件,或是在前述背景下发生。南北朝时,“于是”已经凝固成关联词,它既可表承接,也可表承接兼原因,以及单纯地表原因。
关键词: 于是;时间状语;凝固;承接;原因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于“于是”一词的用法解释为“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可以用在主语后。”[1]根据吕先生的定义,“于是”是一个关联词,表示承接关系,所承接的两件事情往往又带有一定的因果性。
“于是”作为一个关联词,它是如何演化来的,其语法化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本文特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小六子早已不在了,可能是与他的母亲吵翻了脸,一气之下就去了西山煤窑,直到西山出事的这天,再没有回自己家里。
一、先秦汉语中“于”与“是”的组合
在先秦汉语中,“于”是一个介词,“是”是指示代词,“于”与“是”组合,在句中可以做补语,也可以做状语,其做状语的比例大大超过做补语。如果是做状语,不管是位于句首还是句中,它总是表示“在这时”或“到这时”的意思。如:
Research of urban design guideline for leftover space in urban street of old city
例1:于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君子是以知其不能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例7: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抚民而劳之,吴不动而速之,吴踵楚,而疆埸无备,邑能无亡乎?”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汭,越公子仓归王乘舟。仓及寿梦帅师从王,王及圉阳而还。吴人踵楚,而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而还。沈尹戌曰:“亡郢之始于此在矣。王一动而亡二姓之帅,几如是而不及郢?”(《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例2: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縠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宋公于是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左传·文公八年》
例3: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左传·隐公五年》)
例1 与例2 中的“于是”是“在这时”的意思,例3 中的“于是”是“到这时”的意思。在先秦,“于是”还可以和句中语气词“乎”组合成“于是乎”,“于是乎”也表示“在这时”或“到这时”。例如:
例4: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左传·庄公三年》)
例5:今周德既衰,于是乎又渝周、召,以从诸奸,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例4 中的“于是乎”是“到这时”的意思,例5 中的“于是乎”是“在这时”的意思。
“于是”作为一个介宾短语,在句中经常用作时间状语,这一现象引人深思。我们把“于是”和“于此”作一个比较,发现“于此”在句中作补语的次数远超于作状语的次数,而且就算是“于此”作状语,它也绝不表示“在这时”的意思。即使“于此”偶尔有疑似表示“在这时”的例子,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依然不是表示“在这时”的。
例6: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随着工会经费的增加和会计工作的日益复杂,工会会计的风险逐渐增加。因此,工会应当根据有关会计准则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有序会计的工作方式。
《烃加工》杂志近日发布了10个入围2018年“顶级项目奖”的提名。其中,炼油项目4个,石化项目6个。“顶级项目奖”由《烃加工》每年评选,今年入围的10个提名项目的总投资达到800亿美元,舟山炼化一体化项目和辽宁石化一体化项目入围石化项目提名。这些项目在资本投入、满足国家和区域的市场需求以及复兴炼油化工行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除辽宁和舟山项目外,来自阿曼、俄罗斯、美国、沙特、埃及、尼日利亚和加拿大的炼化项目入围。
例6 与例7 分别有“于是乎在矣”和“于此在矣”的结构。例6 中的“于是乎在矣”意思是在这个时候存在了,其中“这个时候”指的是当下宋公孙固来告急,晋国有机可趁的时候。此时,晋国还未采取行动,先轸的话是为了促成救宋的行动,但这一目的能否达到,目前还是未知的。先轸说话是为了强调时机。例7 中的“于此在矣”意思在这次行动中存在了。沈尹戌的话是事情结束后的总结性的评论,它针对的是这次“为舟师以略吴疆”的行动,而且“于此在矣”的并不是亡郢这个事件(对于事件人们一般比较关注发生的时间),而是“亡郢之始”,亦即亡郢的开端,而开端是以某个事件(此行)为起点的,谈到开端,人们更关注的是某个事件,而不是那个事件的时间。
例17 至例20 全部来自于《太平经》,这是东汉的例子。例17 中的“于是”是“在这时”的意思,它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状语,它所引入的事件是独立的事件,之前并没有一个事件与之形成时间上的先后顺承关系。例18 中的“于是灾变怪便止”是在这时所有的怪异现象都停止了,这之前并没有一个事件与之形成时间上的承接,但“灾变怪便止”显然是“故废而置之,不复重教示之也”这样一个大原则、大背景下的具体的表现。例19 中的“于是故遣我下”发生在“天久悒悒”的背景之下,“于是”后有“故”字,“于是”仍很明显地是“在这时”的意思。例20 中的“于是可谓已得入真道矣”发生在“子知惧骇”的背景之下。
在先秦汉语中,“是”有两个基本意义,一个是指示代词;一个是形容词,意思是“正确的”。一般认为“是”的这两个意义本无关联,只是偶然地同音。《说文解字》曰:“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注曰:“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从“是”的字形来看,这是一个会意字,表示用太阳来对正。由此引申出“正确”的意思是很自然的,但我们常常会忽略掉由此也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在中华先民心中,时间的概念大多是从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中而得来的,对时间的描述也往往根据太阳的运行而来,很多表示时间的词在字形上也是从“日”的,如旦、早、旭、旬、时、旸、昏、晓、暮、曩等等。“是”引申出的这个时间概念,不表示某个具体、绝对的时间点,而表示相对于某件事的一个相对的时间点。“是”的意思是“这时”,它是以某件事情为参照的一个相对的时间点。
例19:天地常有剧病,而不悉除,复欲生圣人,会复如斯,天久悒悒。于是故遣吾下,具为其语,以告真人。(《太平经·拘校三古文法第一百三十二》)
在先秦时代,“于是”作状语表示“在这时”时,它大多并不存在与其它事件的先后或因果的关联,但有的时候“于是”所引入的事件确实与之前的事件在客观上有先后关联,甚至可以说是之前事件引起的一个结果。如:
例8:彼见吾貌,必有惧心,于是乎会之,必大败之。(《左传·哀公二年》)
2.2.1 基因分型。血清学方法抗原鉴定受试剂缺乏、昂贵等因素制约,基因定型则更快捷、成本低,被大量应用于稀有血型的筛选。血型基因分型立基于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的原理,根据不同血型抗原设计相应的引物。目前基因分型可以检测的稀有血型抗原包括k,s,Fy(a-),Co(a-),Yt(a-),Di(b-),Kp(c-),Kp(b-),Js(b-),Ok(a-),Vel-,Sc1-,GIL-,In(b-)等。
例9: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左传·隐公四年》)
例10: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例11: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左传·桓公六年》)
例8 的意思是“他看见我的相貌,一定会很有恐惧之心,在这时与他会战,一定会大败他。”这里“会之”与“彼见吾貌”并无先后或因果的关联。例9 中“于是乎”强调“在这样的时候”,前后两事客观上也无先后或因果的关联。例10 中“民大服”与“杀舟之侨”在客观上有先后或甚至因果的关联,这句话并不强调杀舟之侨与民大服之间的关系,而是强调老百姓至此时大服。例11 中“于是乎”前面的“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禋祀”与它后面的“民和而神降之福”在客观上也有先后、因果的关联,但这句话用上“于是”强调在这样的时候,动则有成。
表1中受影响面积,各级别量化为:1级≤5%、5%<2级≤15%、15%<3级≤35%、35%<4级≤65%。到目前为止,GB/T 4893.4—2013标准中没有给出具体计算方法,交叉切割脱落面积只能估算,估算的依据是数剥离格子数和格子间距。整片脱落的格子好计算,但有的只是不规则的小片或涂层间的脱落,则需要进行估算,而这种估算会给结果评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见,这个“受影响的面积”还有待商定,是指完全脱落面积,还是包含了边缘其实已经剥离翘起但还与粘着部分连接且未脱落的部分,在相关标准修订时应予以明确。
总的来说,“于是”在先秦时代是一个词组,表示“在这时”或“到这时”的意思,但有的情况下,“于是”前后的两件事情客观上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先发生的事情对后发生的事情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于是”并不强调这种关系,它只是做状语。
二、汉代汉语中“于”与“是”的组合
在汉代,“于”与“是”的组合依然是一个词组,意思是“在这(那)时”,在句中做状语。它不仅可以引入一个单纯的事件,也可以引入一个在时间上紧承于上一个事件的事件,还可以引入一个在前面的背景之下发生的事件。
大豆属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干豆称为黄豆,青鲜豆称毛豆。大豆是短日照、喜温、需水较多、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的作物。
例12:是月命太祝祷祀神位,占龟策,审卦兆,以察吉凶。于是天子始裘,命百官谨盖藏。(《淮南子·时则训》)
例13:江河三川,绝而不流,夷羊在牧,飞蛩满野,天旱地坼,凤凰不下,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淮南子·本经训》)
例14: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盘设攻城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淮南子·修务训》)
例15: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淮南子·原道训》)
1934年7月,曹禺在《文学月刊》第3期上发表的《雷雨》轰动了剧坛。1935年9月,复旦剧社吴铁翼、凤子等人提议以《雷雨》作为复旦剧社当年秋季的公演剧目。此时,此剧还没有搬上过中国舞台。于是邀请时任福建省文化部部长的欧阳予倩担任导演,在法租界淮海路思南路口面北的店面楼上进行排练。正式演出非常成功,唯一的缺憾是当时的剧场条件非常差而影响了演出的效果。但这并不影响《雷雨》在观众心中的位置。此后,《雷雨》在各剧团频繁上演,成为盛演不衰的名剧。1946年初和1947年春,复旦剧社又两次排演《雷雨》,可见《雷雨》在复旦剧社的重要地位。
例21:桓玄初并西夏,领荆、江二州、二府、一国。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五版并入。(《世说新语·文学》)
例18:教而不听,忿其不以时用其言,故废而置之,不复重教示之也。于是灾变怪便止,不复示敕人也。(《太平经·大小谏正法第五十九》)
我妈掰着我的手想把乳牙抢还给刘佳,我死活不肯,趁她不注意把乳牙塞进嘴里,我妈大惊失色,又哄又劝让我千万别吞了,会卡死的。
我们对于“是”更熟悉的意义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但是“是”并不是一个近指代词,某些时候,它的用法像是远指,《经词衍释》卷九:“是,犹夫也,彼也。论语:是知津矣。孟子:是亦走也。左传襄公十年:是实班师。是皆夫义,彼也。”[2]这与“是”最初表示的“这时”是一个时间指示词,而非方位指示词有关。“是”指示代词的意义是由其时间指示词的意义发展而来的,它表示的是确指,时间指示语与确指的共同点都是要以外在的事物、事件作为参照点(近指、远指则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作为参照点)。时间指示义比确指的意义更具体,由具体向更抽象发展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20:子知惧骇,于是可谓已得入真道矣。(《太平经·神司人守本阴佑诀第一百五十六》)
例16: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秉白旄,瞋目而撝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 ”于是风济而波罢。(《淮南子·览冥训》)》)
例12 至例16 的全部来自于《淮南子》,这是西汉的例子。其中例12 与例13 中的“于是”都是单纯地做状语,它所引入的事件都是比较独立的事件,并不与之前的事件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例12 中“于是天子始裘”是在这个时候天子开始穿裘衣,它与之前的“命太祝祷祀神位,占龟策,审卦兆,以察吉凶”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例13 中的“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这一事件与前面的“江河三川,绝而不流,夷羊在牧,飞蛩满野,天旱地坼,凤凰不下”是同时发生的,也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例14 中有两个“于是”,它们都是“到这时”的意思,两个“于是”所引入的事件在时间上都紧承上一事件。例15 中的“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之前并没有一个事件与之形成时间上的链接,但“于是”前有“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这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基本的现状,或者说是一个背景,在这个时候老百姓才披发纹身。例16 中有两个“于是”,前一个“于是”引入的事件是在“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的背景下发生的,后一个“于是”所引入的事件则紧承于前一个事件。
“于是”的这种特殊的用法,源于“是”的特殊性,“是”可以表示“这时”。
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的“于”与“是”的组合
中古汉语词汇发生了一个由以单音节的词为主至以复音节的词为主的转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于”与“是”的组合已经凝固成了一个词。这个时期“在这时”有了新的表示方法——“于时”,“于时”取代了“于是”之前的用法,一般在句中做时间状语。正是由于“于是”已经凝固成词,有了特殊的用法,新的词组“于时”才得以应运而生。如:
例17:中下善者,天灭半余,余半滋长日兴,须圣君明师,大臣于是降现。(太平经甲部))
“于是”凝固为词,它不再做句中的状语,而是成为一个关联词,起关联的作用。如:
例22:孔慨然曰:“昔肃祖临崩,诸君亲临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列。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 ”于是拂衣而去,诸公亦止。(《世说新语·方正》)
例23: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世说新语·容止》)
例24: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世说新语·文学》)
例25:柳儿思妣者至佳,诸公欲全之;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于是欲并宥之。(《世说新语·政事》)
例26: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世说新语·政事》)
第三种情况:公司未来三年增长速度为g,以后零增长。这种情况公司价值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年的折现值之和,第二部分是第四年及以后的折现值之和。两部分相加计算出公司价值为:如果把上述公式中E后边的乘数(即三个用R和g表示的公式)称为投资因子,则:公司价值=E×投资因子。
例22 中,“于是”起承接作用,“拂衣而去”只是在时间上紧承“慨然曰”后,并不是由前事引起。例23 与例24 中的“于是”所关联的两个事件,后者不仅在时间上紧承前者,而且后者就是由前者引起的。例25 与例26 中“于是”所关联的两个事件,后者并非在时间上紧承前者,而是在前者那种原因下产生,二者之间是单纯的因果关系。
悲伤的心情再次袭来。看到阿里满脸的鼻涕眼泪,阿东觉得自己的心也在碎。阿里的眼泪,常常就引得他也想痛哭一场。因为,他也想念母亲。
结语
“于是”起初只是一个词组,常常在句中做时间状语,表示“在这时”的意思。从客观上看,“于是”所在的句子(或是分句)所发生的事件有时是独立事件,有时在时间上紧承语篇中的前一个事件,甚至还有可能是由前一事件引起的连续事件。随着汉语双音节化的历程,到了南北朝时期,“于是”凝固成词,它不再在句中做状语,而是起关联作用,既可以表示时间上的紧承,也可以不仅表示时间上紧承,后者还由前者直接引起(亦即承接兼因果),还可以表示单纯的因果关联。
在现代汉语中,关联词“于是”仍在使用,但它多是用在一些书面语化的语境中。“于是”这个关联词是由“于是”这个词组在句中做时间状语演化而来,这一点在现代汉语中的遗迹就是关联词“于是”有时可以处于主语之后。
然而据调查发现,去年以来,受部分粮食品种价格下跌、缺乏国家标准等影响,“粮食银行”运行中暴露出多重风险,有的存在“跑路”“冒进”风险,有的甚至可能导致“系统”风险,威胁储粮农户利益。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63.
[2]吴昌莹.经词衍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6:178.
On“于是”from the Adverbial of Time to an Associated Phrase
Wu Zhengrong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8,P.R.China)
Abstract: in pre-Qin Chinese,”于是”was a phrase,which was often used as a time adverbial in sentences.This using was relevant to the using of“是“ which indicated time .In pre-Qin period,the things which were introduced by“于是”usually were independent,but sometimes the event may follow from,or even be caused by,the previous event.In the Han dynasty,“于是”was still a phrase and acted as adverbial of time.The event it introduced was either a separate event,a continuation of a previous event,or occurred in the foregoing context.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于是”had solidified into a related word,which could be expressed as undertaking,undertaking and cause,as well as pure surface cause.
Key Word: 于是;adverbial of time ;freezing;undertaking;reason
中图分类号: H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3558(2019)04-0020-05
收稿日期: 2019-06-18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批准号:YY13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吴峥嵘(1968-),女,湖北汉川人,文学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及语法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祥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