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完整性教学,构建和谐型课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新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构建和谐论文,完整性论文,课堂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中共同学习的中心舞台,课堂也是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构建和谐型课堂是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要求,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谐型课堂是以课堂为纽带的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是构建以学生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激发课堂的活力,营造课堂的激情和美感,形成师生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由过去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转为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但由于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学科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使得教材不可能覆盖学生的全部生活,加上生活的快速变化发展使教材滞后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面向生活这一要求的落实,需要通过教师的实际教学来沟通教材的普遍性知识与学生各自的特殊实际生活,需要学生通过普遍性知识逐渐认识自己置身的世界,创造或形成自己的个体性知识。这就需要通过完整性教学来实现。
这种“在实际教学中努力把正式的国家课程、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完整性教学是一种以沟通理性为基础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与教材的对话和沟通,对教材的内容达成共识的教学;是通过教学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实现知识教育和学生生活统一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必然是和谐的,必须在和谐型课堂中进行,从而使学生获得智慧、健全道德和人格。这也是高中思想政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策略的新选择。
一、以文本预设,实现课程资源的和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了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材不再是“本”,而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强调必须坚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的原则,我们并不放弃预设,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理解和阐释教材的内容,使之与具体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传递能沟通教材普遍性知识和本地及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与信息,为学生理解教材及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条件;融入教师本人的生活经验,阐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思路的把握及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使预设的文本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这是完整性教学在教学预设中的要求和体现。
例如,在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我市基层民主建设的实际,我向学生呈现了村干部“海选”及“村民议事室”活动情况的材料。通过一位由村民推荐的候选人当选村长及他上任后推行“民主议事”,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调动村民积极性,带领大家共同富裕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选择和处理相关的、有用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把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点、必要性,理解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程度与民主性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通过“谈谈你所了解的村干部选举”、“选举中暴露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推行村民议事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完善我国基层民主制度,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什么建议”等发人深省的问题情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各自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并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认识,分享共同的文化和价值,以达到动态生成。
在这样的设计中,教材、社会生活、学生个体体验、教师的解读等课程资源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教材是学生认知的支撑,是学生与生活、社会联系的桥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是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社会生活通过教师完整性的教学设计自然地与学生的个性体验相沟通。
二、以对话运用,走向教学关系的和谐
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体,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完整性的对话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对话要求改变过去太多的“传话”和“独白”方式,走向互动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对话不是传统的讨论式,也不是会谈式。完整性的对话过程可表现为相互讨论、相互辩驳,也可表现为彼此倾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个人探索、展开想象、深入思考。
1.教师与教材对话,完整预设。教师要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与“钻研教材”,注重对教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审视结合,用自己与教材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独特的教学视野,预设出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文本。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体会教材,明重点、析难点、索思路,从而在对文本再加工时,能把自己的阅读思路和阅读行为转化为指导学生的导读思路和行为。其次,教师必须确定对话的切入点,理出对话的连接点,明了学生的困惑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对话路。例如,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教学中我预设了这样的对话路:你们了解的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成就、问题)——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表明了什么?(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怎样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就为有成效的对话开展打好了基础。
2.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合理引领。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学生与教材、与其他同学的对话;教师应通过创设载体,明确要求,以督促、鼓励学生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和知识意义的建构。为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我的解读”和“实例举萃”两个平台。“我的解读”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按课本知识内容整理知识框架,粗通本知识的内涵、外延等,并联结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初步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易混淆的知识点。这是借助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文本进行解读,改编、重组的过程。“实例举萃”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感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选取、提炼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例证。这是一个在潜心会知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自我对话的过程。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
3.教师与学生对话,平等介入。在生气勃勃的对话教学氛围中,教师应以“平等者”的身份介入,以宽容的胸襟、真挚的爱心、诚恳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在介入中,了解学生欠缺什么和需要什么,明确自己能为学生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在学生理解模糊、思路狭窄、认知困惑时,给以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从而引导引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要把握课堂思维的力度,设计的问题、话题、情境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
在对话教学中,完整性的对话不仅是工具,也是教师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同时成为师生在教学中的存在方式。通过对话和师生相互影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提高。对话中师生间的平等主体地位促成了师生教学关系的真正和谐。
三、以合作学习,促成学习过程的和谐
在完整性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情形是表现为集体合作学习行为。把对话理念引入合作学习过程,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吸收别人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重构新的经验或理解,发展彼此的思想,创造新知识。
在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的基础上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的设计;引领学生深层的交流,让小组成员平等地发表意见,关注基础薄弱或不善表达的学生,让他们的意见受到重视,并给予他们机会;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活动有机结合,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鼓励学生合理求证。
例如,在树立正确消费观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教学中,围绕应如何正确消费这一话题,在呈现了“天价酒席现身饭店”和“一个亿万富翁的简朴家庭生活”两则材料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或家庭消费的实际以谈感想为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集体交流,以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消费观与国情、家庭收入、生活习惯、勤俭节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小组合作的适当时机,教师呈现铺垫型和递进型的问题,如“为什么会产生挥霍浪费现象?”“浪费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会产生什么危害?”“扩大内需与家庭生活消费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这一举措?”等等,以引领合作层层深入,保持合作的活力。当学生由于认知不平衡,出现理解片面性,如学生提出“家庭经济条件好,因此有许多名牌服饰,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我不需要节约”、“节约会抑制消费,不利于扩大内需”等思想时,适时进行“预期消费与超前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过苦日子、奢侈挥霍”等知识的讨论,构建适度消费、科学消费、艰苦奋斗的知识意义;并适时提出迁移型、扩展型问题,如“饭店推出的‘打包’措施有什么意义?”“学校为什么要对学生的穿着打扮制定必要的规定?”等,巧妙利用知识正迁移引导讨论者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实际问题;最后提出拓展型问题,如“写一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倡议书”,激发学生探新觅胜的情趣,将课内指导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实践完整性教学,实现课程资源、教学关系、学习过程的和谐,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的新选择,也是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