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效果研究论文_周怀勤

东海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江苏连云港 东海县 222300

摘要:目的 探究CT与MRI对鼻咽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确诊的鼻咽癌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CT扫描,观察组患者接受MRI扫描,并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鼻咽部位检出率52%,观察组患者的鼻咽部位检出率84%,观察组患者鼻咽部位检出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患者颅底部位检出率24%,观察组患者颅底部位检出率56%,观察组患者颅底部位检出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与CT相比,MRI对鼻咽癌的检出率更高,准确率较高,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鼻咽癌;CT;MRI;诊断效果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通常选择放疗的方式治疗,所以,应该对准肿瘤的大小与位置等充分掌握,还因该精准的勾画靶区。但因为鼻咽癌的发病位置附近有较多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还可能和颅腔相同,所以,选择传统的X线与造影技术很难实现对鼻咽癌的诊断要求,只可将骨质的变化与表浅部分结构显示出来[1]。最近几年,伴随医疗技术的持续提高,CT扫描与MRI技术在鼻咽癌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临床价值较高[2]。为了探究CT与MRI对鼻咽癌的诊断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确诊的鼻咽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CT检查与MRI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效果进行对比,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的50例确诊的鼻咽癌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期间,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5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46.80±3.19)岁。观察组2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6.78±3.24)岁。两组患者性别等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以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CT检查,CT利用西门子16排螺旋扫描仪,,层厚螺距为3mm,在一定情况下可使扫描强度增加。采用非离子型碘佛醇作为对比剂,静脉注射,注射剂量80至100ml,注射速度保持在每秒3至5ml,利用高压注射器予以推注,注射完成后的45秒内予以扫描。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MRI检查,利用日立0.3T的MRI予以扫描,对矢状面、横断面以及冠状面予以加强扫描,90°翻转角度

1.3影像学表现[2]

CT:咽隐窝变浅、消失;鼻咽侧壁增厚;鼻咽腔内软组织肿块;颅低骨质破坏;颅内侵犯;淋巴街转移;MRI:肿瘤在T1WI通常呈低信号与中信号,T2WI呈中信号与高信号状态,增强扫描后病灶表现为轻度与中度强化;颅底骨质破坏;颅内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

1.4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予以分析与处理,采用%表示检出率等计数资料,检验予以X2,P<0.05,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下表1所示:对照组患者的鼻咽部位检出率52%,观察组患者的鼻咽部位检出率84%,观察组患者鼻咽部位检出率比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患者颅底部位检出率24%,观察组患者颅底部位检出率56%,观察组患者颅底部位检出率比对照组高(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鼻咽部位与颅底部位检出率情况 [n(%)]

 

3讨论

鼻咽癌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中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此病主要是因为EB病毒、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导致的,症状表现为耳鸣、头痛以及听力减退等。临床上一般采用放射与手术的方式治疗,治疗前需要对肿瘤局部扩散情况充分了解,尤其是需要对咽旁间隙的浸润范围充分掌握,其对于临床分析的确定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均有重要影响[3]。

在诊断鼻咽癌的过程中,因为鼻咽的位置相对较深,所以,诊断鼻咽癌内部病变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影像学方法予以辅助诊断,进而评估鼻咽的病变情况。在传统诊断中,一般选择CT断层扫描方式予以检查,但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MRI技术在鼻咽癌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且持续发展与完善[4]。借助对成像展示结果来看,能够对病变情况准确分期,促使靶区勾画更加精准,对患者的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利条件。鼻咽癌会产生浸润性增生,一般会对颅底直接侵犯。因为借助CT扫描能够区分患者的病变部位高密度,因此,在临床上一般选择CT技术对病变的局部范围进行评价。但因为CT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对颅底的侵犯状况不能清晰的显示出来,且对副鼻窦不可以检测。所以,在临床上可能把炎症诊断成肿瘤,使诊断准确率显著降低[5]。

在MRI诊断过程中,鼻咽癌的表现为:首先,鼻咽壁的软组织存在增厚或肿物的情况,早期会导致咽隐窝变浅与鼻塞,咽侧壁有增厚的情况,中晚期会有显著的软组织肿块;其次,肿块T1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与等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中信号与高信号,信号都十分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强化与中度强化;再次,肿瘤对周围结构侵犯,向上对颅底骨破坏,对海绵窦造成影响,向下会对软腭与口咽部的外后方侵及,对咽旁与咽喉间隙造成影响,导致咽鼓管咽口造成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出现,向前对鼻腔与副鼻窦造成影响,导致副鼻窦炎症出现,向外侧对翼腭窝与颞下窝造成影响;最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T1加权像表现为略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等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与中度强化,边缘强化伴随中心坏死就是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特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的鼻咽部位检出率52%,低于观察组患者的84%,对照组患者颅底部位检出率24%,低于观察组患者的56%,说明MRI对鼻咽癌的检出率比CT高,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而言之,MRI对鼻咽癌的检出率高于CT,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张立军,靳炳琢.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效果对比研究[J].影像技术,2015,27(5):49-50.

[2]梁永.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3):74-75.

[3]陈晓燕.鼻咽癌(NPC)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41-42.

[4]钟凯,黎本丰,罗林.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效果对比研究[J].医药前沿,2017,7(3):206-207.

[5]朱风叶,乔继红,李红,等.鼻咽癌的CT与MRI的诊断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96-97.

论文作者:周怀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2

标签:;  ;  ;  ;  ;  ;  ;  ;  

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效果研究论文_周怀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