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论文_沈素云

探索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论文_沈素云

漳州市通北中心小学 沈素云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其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将国学经典和语文教学充分融合,以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小学生们体会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6~13岁的学生正处于记忆最佳的年龄,在这一阶段,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营造良好国学经典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修养,健康成长。本文基于此,结合笔者国学经典教学实践经验,先分析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和好处,然后列举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背诵经典

引言

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如唐宋古诗词、《孝弟三百千》、《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论语》等,这些作品不光有丰富的文化寓意,也蕴藏着极高的教育价值,被视作国学经典。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为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丰富化,在教导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需求,将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分结合,为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析国学经典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和好处

1.培养语文素养

将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能够带领学生体会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可以着重古诗和《孝弟三百千》等启蒙内容。这两类都是耳熟能详且流传广泛的国学经典作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十分好的教育作用,并且在诵读的时候更加的有韵律感,学生记忆更轻松,更容易接受。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但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印象,进而进行国学经典的背诵,将这些内容深刻印在脑海中,从而经久不衰地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1]。

2.国家政策趋势

这些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小学、中学统编教材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古诗文等。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是国家引导下的大势所趋[2]。

3.记忆黄金时期

6-13岁的孩子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的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加强学生国学经典的诵读。不过,如果记忆潜能不积极开发,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其记忆能力也会随之下滑。从这一层面来看,国学经典诵读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像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这种大人都记不牢的作品,小学生不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就能熟读成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形成良性循环,背诵速度会越来越快,潜能也得到充分开发。

二、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具体策略

1.结合教材,穿插国学经典素材

为了更好的结合国学经典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减少两者间的阻碍,教师应当立足教材把握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寻找其和国学经典之间的结合点,从而使国学经典的融入更加和谐有效。不过,因为低年级小学语文知识比较简单,而一些国学经典内容较复杂,教师要有所选择,如此才能最优化教学效果[3]。

例如,教师在线上教学生一年级上册内容的时候,可引入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的内容作为拓展,通过带领学生朗读背诵《咏鹅》,来拓展学生知识范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国学素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教师教学生《姓氏歌》的时候,可结合《孝弟三百千》中的《百家姓》,给学生百家姓的典故故事,这不仅能让学生多知晓一些国学经典素材,也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2.重视国学诵读,循序渐进

尽管记诵之学不断遭到现代人的质疑,可是,“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行的(朱自清)”。一线的教师都有切实的感受,几乎所有的学困生或情智有问题的儿童,并不是因为脑袋里记诵的经典文字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多读几本经典,多记诵几篇经典文章。相比于让孩子们多做几本毫无价值的练习册,记诵国学经典文章显然更为重要。

例如,因为语文课本身的任务不允许,本人只能利用每周一节地方课程来开展经典诵读课,再加上三个早读时间指导学生坚持诵读经典。小学低年级先从《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经典启蒙开始,再到中高年级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诗经》《道德经》等经典名篇,循序渐进。

3.素读为基本,不求甚解

素读指的是不追求深入理解,而是反复诵读,从而达到烂熟于心的效果。以素读为基本,就是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要注重诵读的次数,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诵读中,体悟国学经典所描绘的场景,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质,启蒙智慧,形成习惯,潜移默化的接受国学经典熏陶。不求甚解指的是在学生素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强求学生对其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都熟知了解,不需要逐字逐句的将其当做白话文的形式来理解,学生的素读只针对国学经典原文。应用“素读为基本,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背诵效率,奠定文学基础。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语《赋得古原草送别》、《宿新市徐公店》、《敕勒歌》等古诗的时候,主要引导学生诵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千古经典诗句,再可以把诗人当时的作诗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加深理解诗的意境,但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老师不需要进行汉语解读,而只需要学生对古诗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大体场景,作为素读的支撑。古诗不求甚解的素读背诵方法,能够保持学生的兴趣,不至于因为深入理解而徒增厌烦感,为良好背诵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4.课上课下结合,家长监督参与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能安排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提升国学素质和审美体验,以圣贤为榜样,规范自身行为,并拓展知识储备。在课下,则需要家长的参与,发挥监督的作用,教师通过微信群、电话交流等方式给家长介绍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意义和课上取得成效,获得家长的理解,并请家长监督指导,在生活中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例如,本人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尽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外则是由家长们引导、督促,将学生的诵读录音频或视频给我,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的任务,每背古诗满20首或者一部经典,学生们就可以来和老师我换一件礼物,通过这种形式更多的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学经典的诵读以及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十分重要,将其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教育发展大势所趋。教师应当充分把握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好处,通过结合教材,穿插国学经典素材;重视国学诵读,循序渐进;素读为基本,不求甚解;课上课下结合,家长监督参与等方法来在学生中普及国学经典诵读,拓展知识视野,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唐锡亮.国学经典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书育人,2019(34):60.

[2]何红娟.浅析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48-49.

[3]丛龙梅.培养诵读习惯,品味国学文化[J].华夏教师,2018(32):30-31.

[4]于四伟.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248.

论文作者:沈素云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探索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论文_沈素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