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耕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进一步发展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耕作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阐述了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及人增地减态势难以逆转的情况下,为持续地、充分地供应和满足社会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要,耕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市场经济 耕作制度 吨粮田 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的道路,耕作制度改革的举措,不能离开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数的1/3,人均耕地降到0.087hm[2],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4。值得警惕的是,我国人增地减的态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甚至还有发展。从1957年到1986年的30年中,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52.66万hm[2],而到1993年发展到减少62.46万hm[2],人口净增达到1600万,粮食生产形势更加严峻。近10年来,粮食呈现负增长趋势。1984—1993年人口年增长率为1.51%,而粮食年增长率仅为1.34%,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速度。从1994年的情况看, 全国有19个省份粮食播种面积在进一步减少,比1993年减少85.99万hm[2], 引人深思的是一些缺粮省份的粮食播种面积也在继续下降,粮食生产安全线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及人增地减态势难以逆转的情况下,怎样保证持续地、充分地供应和满足社会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要,同时又能走向小康和更加富裕的道路,对耕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有如下的思考。
1 大力发展超高度集约耕作制度
超高度集约耕作制度是指亩产吨粮和公顷产值30000 元以上的农田耕作制度。这是目前我国主要高产农区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吨粮田虽然在我国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但面积有限,至今不过有133—200万hm[2],而且多集中在南方双季稻区和黄淮海平原的小麦、玉米两熟区。公顷产值30000元以上的高效益农田耕作制度, 各地都有典型,但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肥水条件优越,劳力充裕的城镇郊区,且以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类作物间套复种为主要栽培方式。
吨粮田耕作制度的发展不可动摇,既有充分的农业科学的理论依据,又有几年生产实践的检验。它完全符合我国人口日益膨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供需矛盾继续尖锐的具体国情。商品粮主产区肩负着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应把吨粮田作为一个发展目标,各地应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努力实现。如果能把吨粮田的面积扩大到1333.3万hm[2],我国粮食的被动局面将从根本上解决。
公顷产值30000 元以上的高效益农田耕作制度的发展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市场调节和导向作用的加强,经济作物、水果、蔬菜、食用菌等有继续扩大规模经营的趋势。这种耕作制度将在各地小规模、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些生产单位的主体耕作制度。
2 栽培植物应多样化、高档化和特色化
传统的耕作制度一直把“大田作物”视为本能的研究对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大田作物”结构已不适应其需要。在耕作学中必须建立“大作物”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种植制度。凡是人们栽培的各种各样的植物,统称为“大作物”。除包括传统的大田作物外还应包括林木、果树、瓜菜、中草药、花卉、糖料、香料、饮料作物及食用菌等。这些作物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而且形成区域特色。它们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是高附加值作物、高效益作物,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这些作物的布局、间套复种、轮作连作等种植制度效益分析及种植方式的研究与推广,使之达到规范化栽培的目标。
栽培植物高档化,是市场的要求和消费的选择。高档化即指名、优、特、稀作物和品种,其核心是优质。只有优质才能符合消费需要,赢得市场,获得高效。栽培植物高档化是高效农业的生长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加强高效作物优质品种的布局,如用胶质玉米取代粉质玉米,粳稻取代籼稻,高蛋白小麦取代低蛋白小麦,双低油菜取代普通油菜,低酚棉取代高酚棉等。高档的瓜果蔬菜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3 发展种、养、加一体化耕作制度
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三位一体有机组成的新型耕作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高效益农业的根本方向。种、养、加彼此间存在着密切的供求关系和相互促进的连锁关系。历史经验也证明,没有养殖业的农业是缺乏物质基础的农业,没有加工业的农业是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在今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和农工结合的耕作制度,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目前一些地方饲料用粮约占粮食产量的20%甚至更高,但报酬低效益差。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除传统地利用农副产品发展畜牧业外,还将从作物的粮饲兼用逐步向人、畜分粮过渡,进行食用粮食作物与饲用作物间套复种和轮作,或安排一定面积的饲料地专门种植各类饲料作物。在非耕地资源较多的地区,应逐步建立一部分永久牧草地。另外利用林果地间作饲料和饲草,或生长自然草被,这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也是农牧结合的重要内容。农牧结合耕作制度的发展将加速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的步伐。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联系农业与工业的纽带,是种植业增值的主要措施,是高效益农业的重要支柱。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农工结合的耕作制度,实际是种植制度内涵的延伸,是种植业为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目前我国工业原料的40%,其中轻工业原料的70%,纺织工业原料的90%来自农业。由此可见,发展种植业——轻纺工业、种植业——食品工业、种植业——饲料工业等是农牧结合耕作制度的重要形式。
4 发展精致园田化耕作制度
园田化耕作制度早已有之。过去由于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力低下,只在城镇郊区呈点片状分布。今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精致园田化耕作制度将会大发展,并成为主导性耕作制度。其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生态环境改善,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
主要类型大致有3种:①大田多层次立体种植。 主要分布在土壤肥沃,肥水条件优越,劳力充裕的地区,以粮、棉、油、菜作物的立体种植为主。这是一种主要类型,发展潜力很大。从全国来看,高产田面积只占1/3、而2/3为中、低产田。从中原腹地的河南来看, 全省耕地800.66万hm[2],其中公顷产量低于6000kg(折粮)的中、低产田面积为608.61万hm[2],高产田(年公顷产量6000kg以上)只有254.64万hm[2],而且园田化标准较低,集约度不高。②设施农田的间套复种栽培。如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塑膜覆盖等保护地栽培。主要分布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城镇郊区,以新鲜时令的瓜果蔬菜类作物为主,呈大发展态势。③农村庭院的立体种植。以种植瓜、菜、果品、花卉为主,还兼养畜禽等。全国农村庭院面积大约400—500万hm[2],这400—500万hm[2]不同于同等数量的大田面积,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要比同等数量的大田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精致园田化耕作制度的典型代表。
精致园田化耕作制度其作物的选配要根据生态适应性、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作物复合群落的经济效益而定。要处理好作物复合群落组分间互补与竞争的关系,关键在于安排好相邻作物的间距,以充分利用作物边际正效应,使精致园田化耕作制度健康发展。
5 发展规模经营及其相应机械化
分散的小农式经营,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难以面对国内外大市场。在自给性与商品性生产并存的情况下,产品批量小,无力参与市场竞争。小农式经营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小,很容易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状态,还存在市场信息传递缓慢,劳动生产率低等弊端。发展规模经营和相应机械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才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形成产品优势,占领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取高额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换,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
规模经营的方式应因地制宜。国家或地方根据资源特点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状况,宏观调控作物布局,实行土地的连片种植,突出主栽作物,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实行统一的机械作业,统一供种供肥,或大力发展村办农场、生产专业队等,把分散的土地重新组合起来,逐步形成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发展规模经营必须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生产者对科学技术、资金、供销、贮藏、加工、运输和市场信息的要求,促进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使粮食生产专业化得到稳定的发展。
6 要注意的问题
市场经济一种利润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生产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利润,资源配置也以利润为取向。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急功近利思想影响,容易以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以短期行为牺牲持续发展,造成在农业资源开发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这与耕作制度的持续发展是相矛盾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资源的利用必须是在资源支撑力范围内的永续利用,要求在符合生态规律和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把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以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的统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强化人们对耕作制度依存条件的商品意识和经济意识。树立自然资源(如土地、水资源等)和社会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价值观念和商品观念。这样就会避免对土地的滥垦、耕作的用养失调、水资源的破坏,避免劳动不计消耗、不讲报酬,投入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等弊端,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高产高效、高度集约化的耕作制度持续健康地发展。
还要特别注意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在满足自给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进入市场。加之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实行支持和保护政策,特别是建立价格保护体系。当粮食的市场价格跌到生产成本以下时(生产成本加一定利润)敞开收购,当粮食价格水平上升超过一定界限时,政府应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抛售。农民种粮觉得合算,才有积极性发展粮生产。否则,高产高效益耕作制度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收稿:1995年10月30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部分内容。
Thinking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arming System under Market Economy
Sun Dunli1 Yao Xianggao1 Wang Tongzhao2 Guo Shanmin1Ma Xinming1
(1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LanzhouUniversity)AbstractIn the circumstances of market economy beingdeveloped and trend not being converted about populationgrowth and cultivated areas decrement in China, the paperstated that the present farming system would be developedfurther on the ways,measures and some notable questions to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ssustained and completely.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farming system,ton—grain frield,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