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云南滇池之滨的晋宁石寨山发现和认识滇青铜文化以来,遗址中出土的海贝及贮贝器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与中原文化的墓葬随葬品系统迥然不同。贮贝器,出现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消失于西汉晚期。出土贮贝器较多的墓葬其年代均为西汉早、中期,而且皆为大、中型墓。滇文化海贝在战国早期中型墓中开始出现,此后战国中、晚期在大、中型墓中较为稳定出现,西汉早期一度减少,至西汉中期突然大量涌现,并迅速达到顶峰,随葬海贝的数量和墓葬数量也大大增多。此后快速回落,西汉晚期后段随着滇文化的逐渐衰落随葬海贝的墓葬数量大减,只有少数大型墓中有海贝随葬,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以后在滇文化走向衰落时也很快消失。
关键字:滇文化,贮贝器,海贝,汉化
一.滇文化简述
滇文化是以滇池为中心,在西至安宁,东至曲靖,南至元江的范围以内,以石寨山文化为典型代表的青铜文化。遗址为发掘资料较为详尽的石寨山、李家山、羊甫头、天子庙、石碑村、凤凰窝、八塔台、横大路及平坡遗址。
自从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滇池之滨的晋宁石寨山发现和认识滇青铜文化以来,滇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贮贝器即铜鼓,其功能和造型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遗址中出土的海贝及贮贝器是滇文化的代表遗物,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与中原文化的墓葬随葬品系统迥然不同。本文试从墓葬随葬品中海贝、贮贝器的变化,及汉式随葬器物的兴起,来分析滇文化的汉化。
二.贮贝器
在滇池周围所发现的滇青铜文化中,各墓地所出土的陪葬品中,贮贝器是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青铜器代表器物,独具滇文化的特色。出土贮贝器的墓葬多为个墓地中的大型墓,其内有的盛放有海贝。其造型与装饰地方特性强,功用与内涵值得深入探讨。贮贝器与中原地区的青铜礼器一样,多不是生活用品,而是带有某种特殊的宗教祭祀意味,或是贵族彰显其地位与财力的象征。根据已发表的滇文化墓葬古遗址考古材料统计,其中有34座墓共出土了贮贝器90件。
从滇文化贮贝器来看,最早在战国中期开始出现,共发现6件,战国晚期共发现9件,西汉早期共发现5件,西汉中期至晚期前段共发现24件,西汉晚期后段共发现12件。此后未见贮贝器出土,而以竹木器装贝。在已发掘的滇文化墓葬中,出土储贝器的墓葬数量仅占总墓数量的0.027%[肖明华:《论滇文化的青铜贮贝器》,《考古》, 2004年第1期。]。从贮贝器的纹饰和装饰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盖上纹饰以圆雕动物为主,如虎、牛、鹿等;西汉早期至中期,则开始出现圆雕人物造型。
贮贝器,出现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消失于西汉晚期。出土贮贝器较多的墓葬其年代均为西汉早、中期,而且皆为大、中型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西汉晚期仅有1座墓出土铜鼓1件,其内不盛贝,表明了贮贝器的衰落及消失[佟伟华:《云南石寨山文化贮贝器研究》,《文物》,1999年第9期。]。
三.海贝与铜钱
滇文化海贝在战国早期中型墓中开始出现,此后战国中、晚期在大、中型墓中较为稳定出现,西汉早期一度减少,至西汉中期突然大量涌现,并迅速达到顶峰,随葬海贝的数量和墓葬数量也大大增多。西汉晚期后段随着滇文化的逐渐衰落随葬海贝的墓葬数量大减,只有少数大型墓中有海贝随葬,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以后在滇文化走向衰落时也很快消失[吴爱妮;叶荣波:《滇文化用贝习俗分析》,《四川文物》,2013年第6期。]。
铜钱作为中原地区流通的货币,在滇墓中也有发现,但其出土数量则不如贝的数量多,且在中小型墓中也有出土,同时也没有特殊的盛储器来盛放,且并不是所任滇的大墓中都有铜钱出土。一般滇的中小型墓有10枚左右的五铢钱,其年代为汉置郡县以后,有的可能到公元前一世纪[米·皮拉左里,蒋志龙译:《文化中的贝和铜钱》,《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晋宁石寨山、李家山,天子庙的大墓中,未见有铜钱出土。
四.文献与滇国的消亡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 : “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诸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自此以后,滇王与滇国的事迹不再见于记载。又《汉书·西南夷列传》载 :“后二十三岁,孝昭始元元年,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明年,复遣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等并进,大破益州,斩首捕掳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这是在汉武帝赐滇王印后23年,在故滇国土地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当时滇王、滇国还存在的话,它不得不对发生在自己领地上的事情对汉朝中央政府有所交代,而古代文献却只字未提此事。据此推测当时滇国已经融入汉代郡县制度中去了。
西汉中期偏晚的晋宁石寨山M6中,发现大量的中原汉式器物,反映了滇国青铜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情况,在西汉晚期的墓葬遗存中,再也见不到铜鼓和贮贝器这两类遗存在墓葬中的出现。从考古遗存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表明,在西汉中期偏晚,“滇文化”的主体的东西受到中原汉式器物的强烈影响和渗透,使“滇文化”无论在存在形式还是表现内容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考古学材料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变化,恰好和历史文献记载中所反映的在这一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吻合,印证了古代文献的记载[蒋志龙:《铜鼓·贮贝器·滇国》,《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五.小结
滇国的消亡及其成为汉朝统治下郡县制的一部分,反应的是政治权利上的交替。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文化而言,它拥有挺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海贝与贮贝器是代表贵族阶级或王权阶级的特殊物品。随着滇地域中央政权联系的加强和滇池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汉代封滇王并于此地置郡县后,商品经济逐渐发展且作为货币的铜钱开始使用并流行,铜钱逐渐变为财富的一种象征,普通人即小型幕中开始随葬少量铜钱。此时,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滇文化不断吸收汉文化而发展。滇人的意识发生某种转变,海贝与贮贝器渐渐失去了它的功用与地位。到西汉末期或东汉初期,滇青铜文化被汉文化所取代,贮贝器已全部消失,这时的一些大、中型墓中多随葬一套反应汉式观念的器物如提梁壶、陶仓、陶水田模型,由此可以粗浅的看出滇文化的汉化。
论文作者:赵丹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西汉论文; 文化论文; 海贝论文; 墓葬论文; 晚期论文; 铜钱论文; 晋宁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