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进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征分析_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技术引进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征分析_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技术引进之影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引进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80(2001)01-0046-04

所谓技术转移,实质上就是技术使用权的扩散,它包括技术转让和技术引进两个方面;相对于技术所有者而言,叫做技术转让,相对于使用者而言,叫做技术引进。经济交往的国际化导致技术转移,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技术的转移问题。技术引进工作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引进方是否准确恰当分析并正确利用国际经济政治因素和技术条件。本文仅从给技术国际转移带来影响的角度,分析由于政治经济,尤其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网络经济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引进的影响。为此,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之。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决定世界技术转移的两类市场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主导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的当代,我们将就这种关系对世界技术转移产生的影响及其特点做出分析,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国家居于转让主导地位仍是世界技术转移市场的一大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技术交易市场上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技术输出者和技术输入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与维系,主要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开发上的不同投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R&D的投入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在2~3%之间,而1995年中国的R&D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为0.5%,另据估计,原本计划在2000年使R&D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1%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在R&D投入上的差距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成果占有上的不对称,据发展经济学家G·拉尼斯的估算,在全世界发明专利的总数中,发达国家约占67%,发展中国家仅占5%;技术成果占有上的不对称,必然使发达国家处于技术输出者的地位。例如,1991~1997年中国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占引进总额的比重都在95%以上。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种不对称仍将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确认这种不对称,在引进技术时着重考虑这种不对称性,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好的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实用技术是一个基本着眼点。

2.内部发展水平的差距使技术交易市场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之间

虽然发达国家主导全球技术转让市场,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易(包括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仍然是国际技术交易市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转移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其内部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差距,对国外先进技术吸收能力的差距,决不亚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广泛存在技术交易。以中国为例:1997年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技术约21.33亿美元,约占技术出口总额55.21亿美元的38%(注:数据来源:根据1998年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1997年度业务统计计算所得。)。主要出口对象为伊朗、叙利亚、缅甸、埃及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当然在这种转移中,技术转移强度、技术转移层次和技术转移方式都有别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这是因为,一方面更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吸收能力决定它们从比自己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具有更大的适宜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存在支付手段困难、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发达国家缺乏向他们输出技术的动力。因此,提高国内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支付系统是技术引进的基础条件。

3.发达国家技术转移限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不利

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取消了一些技术出口限制(比如巴统的解散),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但是,发达国家仍然保留着对发展中国家某些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限制;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借口国会反对,索回售给中国运算速度为700亿次/秒的电子计算机,该机被中国气象部门用于气象预报;此外,美国也对所谓涉及军事用途的商用技术出口进行限制。这些限制的存在,将使发展中国家对先进技术的可获得性大大降低,也使希望通过技术引进获得生产水平跃升和技术赶超的目的落空。

特别是在由跨国公司主持实施技术转移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跨国公司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时,往往倾向于输出传统产业技术、发达国家倾向于淘汰的产业技术、对环境污染大的产业技术,或者是成熟的(二三流的)应用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时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决不能设想美国会轻易输出用在个人计算机上先进的微处理芯片技术。

二、技术的迅速创新给技术转移带来新的特点

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九十年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点,其作用不断增强、其影响不断深入、其产业化倾向不断明显,正确认识这种变化给技术转移带来的影响,对各国做好技术引进工作是不可忽视的。

1.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加大

在技术转移中,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产业生命周期,把产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与各国原有生产技术水平在世界技术水平中所处的位置结合起来,对于选择引进适合自己的技术有重要意义。

产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取决于技术升级换代的时间长短,到目前为止,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非常快,时间大大缩短,数个月前、甚至数周前出现的技术和产品就已经显得过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新鲜事。这种变化在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微处理器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一个确切的统计计算数据充分表明了这一点:1995年以来,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单位价格,以兆字节存储能力或以千兆字节硬盘驱动能力来衡量,以每年30%到40%的比率下降——这是1995年以前下降速度的两倍。伴随这一技术变革加速的是网络浏览器的发明和因特网上网机会的普及。(注:诺波特·戈登:《新经济并没有很多的内容》,英国《金融时报》,2000年7月26日。)

伴随竞争加剧而来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和技术开发成本(包括技术的开发费用投入和技术的精神折旧)的增大,必然使技术开发者一方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直至完全垄断,从而获得更大更持久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也使技术开发者乐意转让成熟技术,从而在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使按部就班的技术开发竞争对手遭到打击。前者使技术引进的难度加大,后者使技术引进变得相对容易,尽管有可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陷阱,如果缺乏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话。

2.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正深刻的影响技术转移

迅猛发展的国际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和数量,它使人们可以在各种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方便、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使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也使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成本大大降低。例如日本各汽车生产厂家最近纷纷导入IT技术(电脑设计系统CAD),使用电脑完成设计和模拟安全试验,或与其他国家汽车厂商信息共享,同时开发各种软件,使得新车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另外各种新车的设计时间已缩短到一年左右,从而大幅度地节省了开发时间和成本。(注:新加坡《联合早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0年8月3日。)

通过利用因特网带来的巨大便利,必然会给各国技术引进带来新的机遇,它使技术引进的时间成本降低、它也使技术引进的直接成本降低,它还使技术引进的后期消化吸收成本降低,例如即使没有技术转让方专家的现场指导,技术引进方也能获得实时完善方便的技术指导。总之,因特网的利用必然促进国际技术交易,给各国技术引进带来新的机遇。同时,技术转让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获得了技术支持,虚拟制造甚至变成现实。

以上两个小段的讨论可以各自得出一些结论:前者说明技术转移的内容必然有增加的趋势;后者说明技术转移变得方便起来。

3.知识经济成为影响技术转移的重要因素

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概念内在地包含了“知识生产、分配、消费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那么知识(当然也包括技术)的生产开发、分配、消费就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或技术)开发主体,或者说开发新技术的目的就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直接投资生产产品。既然知识的生产已经成为一种产业,那么从知识成果的转让中或者说从技术贸易中获取利润也就成为知识生产主体的必然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交易市场中可供交易的内容增加,可供选择的技术必然增加。

4.知识产权保护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

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众所周知,在IT技术特别是软件的开发应用上,中国远逊色于印度,其原因之一是中国极其猖獗的盗版活动,开发者不大愿意为其他人不付任何风险代价就可以大量复制的东西做出投资。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必然给高技术的跨国转移带来困难,因为,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知识产品具有易复制性和易扩散性的特点,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会使技术广泛传播而技术开发者却得不到应有的预期回报,从而降低技术转移的意愿。

发达国家的优势是知识产权,尤其是雄厚的先进科学技术存量和开发实力。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也是保持贸易优势不可或缺的手段。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完善,体制健全,他们的保护是有效的。在高新技术更多渗入全球经济的时代,拥有知识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把“高标准保护、有效的实施措施以及建立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组织机构”三大保护要求纳入到世贸组织有关规则中。我们完全可以合理预期: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引进状况,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将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技术转移的重要障碍。

三、技术引进的新形式——人才的引进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技术转移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人才的引进成为技术引进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正大量的引进人才。目前人们已经取得共识:国家竞争力根源于它拥有丰富的创新性人才。

1.发达国家大量,并正在更大量的从发展中国家引进人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发展中国家人才严重流失的局面未被扭转

发达国家已展开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争夺优秀人才。目前全世界有许多国家在加强国内人才培养的同时,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人才引进计划。美国自不待言,长期以来美国对海外人才的吸引是一贯的,也是有效的。近期以来,欧盟诸国、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制定自己规模庞大的人才引进目标,例如德国从2000年8月开始实施绿卡制度,决定在两年内从欧盟以外的地区引进最多两万名信息技术人才(注:斋藤优孝光:欧盟主要国家展开信息技术人才争夺战,日本《读卖新闻》2000年8月13日。),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接受“高科技移民”。新加坡、台湾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也不甘示弱,例如为了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台湾经建会决定建立大陆高科技人才来台工作机制,以吸引大陆高科技人才赴台工作。(注:中央社台北2000年8月1日。)

尽管发达国家之间人才迁移也存在,但其吸引的真正强力范围仍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外流到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仅在二战后20年内,引进高科技人才就达40多万(华裔人才占其中的1/3),在美留学生中半数以上来自亚洲。有资料显示,印度已经成为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美国在保留给专业人才的签证中有46%是留给印度人才的。硅谷目前约7000家高科技公司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管理,约占30%。目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很多去了美国。中国科技大学也有很多出国深造的学子,但学成回国的寥寥无几。

人才的引进,就是利益和财富的引进;人才的流失,也就是利益和财富的流失!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筑起更坚固的技术高地;发达国家釜底抽薪式的从发展中国家挖走人才,使发展中国家更难有技术的真正突破。总之,这种人才的不对称流动将进一步加剧两类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2.人才加速流动给技术转移带来新的特点

九十年代以来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人才流动本身被看成是一种意义更广泛的技术转移。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吸收高技术人才,实质上是在间接从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只不过他们做的是一本万利的“技术进口”贸易而已。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学生在发达国家学习、深造或定居,这一部分人也是国外先进技术的载体,其份量决不亚于关键设备。吸引这部分人才回国工作定居、创业发展、短期工作、学术交流等都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技术引进替代。在创新被赋予特殊重要性的情况下,技术转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有形转移了,朋友之间的日常交流、信息互换等也可以带来技术的扩散。这些变化应该是各国在技术引进中可以利用的。

3.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吸引他国人才的方式发生重要变化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供了便利,发达国家吸收别国高科技人才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完全需要发放绿卡了,而更多是通过在其他国家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直接雇用当地高技术人才从事研究开发,一方面使技术产品本地化,另一方面也是直接利用所在国的智力资源。比如,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超过200家在印度的班加罗尔设立机构,直接雇用当地理工人才工作;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就雇用了许多清华、北大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他国优秀人才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人才流失。

有鉴于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大量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引进高科技人才,也有鉴于人才引进方式的变化和人才在技术引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把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纳入到技术引进中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四、实力增强的跨国公司对世界技术转让市场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公司的实力得到迅速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跨国公司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占据了垄断地位,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决定着国际经济活动,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向和行动战略决定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和国际经济活动内容,在技术引进工作中忽视跨国公司的存在显然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各国技术引进工作。

1.跨国公司重视技术的保护,技术保护方式变化、保护力度加大

超大的经营规模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使跨国公司成为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主体,并掌握着全球最新的技术和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在当代,新技术开发的投入很大,比如,Transmeta研制成功的新型芯片历时5年、耗资约1亿美元(注:美联社2000年1月20日。),而研制一种新车型的费用更高达20亿美元(注:王春法:《紧急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竞争之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220页。);相反,技术扩散却很容易,所以跨国公司都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技术,使之在没有授权时不被扩散。

跨国公司使用专利技术保护和专有技术保护两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技术成果。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保护自己的技术成果,特别是在涉及保护高新技术成果时,更倾向于采用专有技术保护。专有技术是受法律保护的,是工商秘密的一种,如果受到他人分割,可以寻求法律救济。由于专有技术具有保护范围广、申请程序简单、保护性更好的优势,因而专有技术保护更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专有技术保护的对象往往是核心技术,非核心技术则申请专利保护,跨国公司在保护高新技术时更多的是采用专有技术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引进更多的专有技术将是技术引进方不得不面对的一种趋势,中国近年签订的技术引进合同中,含有专有技术的合同也超过了一半。(注:康灿华、万宁:《试析跨国公司技术保护方式与对策》,载于《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年第6期,第65页。)

2.全球视野和维持垄断优势的战略意图决定了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内部化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收入动机增强,许可合同条件更严格

从全球视角来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是跨国公司经营行为的一大特征,即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对所有可支配资源实行垂直管理和领导;跨国公司的触角伸向全球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来实现的。伴随对外直接投资而来的是技术转移和扩散,当然这种转移和扩散更多的只会在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之间发生,这就是知识产权转移的内部化倾向。内部化技术转移未必给受资国带来技术进步,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可口可乐公司的子公司,可又有哪个国家掌握了它的生产配方呢。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技术转移还有另一特征,由于跨国公司是从全球范围来安排自己的生产资源,因而其技术转移在受资国之间也就存在层次性和单一性,或者是这种零部件生产、或者是那种零部件生产、或者是最后组装。

正如前面已经讨论过的,员工的日常交流会带来技术的扩散,通过为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子公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者吸收其产品也会使本国企业获得技术提高,因此,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获得技术转移也是可能的。此外,当世界各国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规范时,跨国公司将更多的选择通过直接投资参与世界经济,因此,从吸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一方面入手来获得技术转移也是必然的。跨国公司在实行技术转让时,技术的合同许可将更加严格,以切实保障自己的技术资源,即使是在母子公司之间的转移也不例外。

跨国公司虽然重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但他们更加重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他们也不乏获得利润收益的动机,因此,技术有偿转让也将是跨国公司获得收入的一种手段。

3.交叉许可、策略性技术联盟也会给技术转移带来新影响

由于当今技术开发的投资和风险巨大,往往是单个企业所无法独立承担的,9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跨国企业大兼并,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增强技术开发实力,或者需要结成技术开发策略性联盟或者策略性技术联盟,以获得资金、信息和风险的承受能力。欧盟已经提出明确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智力资源。此外,跨国企业间的技术交叉许可(crosslicensing)趋势更甚,这种趋势尤其体现在半导体等高新技术领域,体现在拥有庞大技术开发投资能力和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少数技术垄断寡头之间进行。这些新的变化给各国技术引进带来新的内容。

五、中国入世将给技术转移带来新影响

世贸组织有关技术转移的规定主要被纳入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协定中了,因而技术贸易的限制大大降低,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有关世贸组织规则对技术引进的影响我们准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1.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引进产生的影响

本部分内容已经在分析新技术变化对技术引进的影响时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2.外商投资模式的变化将给技术引进带来影响

入世将给中国带来新一轮外商投资热;尤其是外商独资投资将以较大幅度增加。2000年1至4月来自海外的直接投资额(合同额),从形式来看,合资和根据合同实现决定利润分成和双方经营责任范围等问题的“合作”共计59亿美元,而100%出资的直接投资却高达86.8亿美元。而1999年同期,来自海外的合资与合作的直接投资比100%出资的直接投资高出5亿多美元,而2000年形势却发生了逆转。(注:外商以独资形式对华投资增加,《日本经济新闻》7月17日。)

外商投资量的增加和外商独资比重的增加将从两个方面给技术引进带来影响:外商投资的增加会伴随技术转移的增加,外商独资比重的增加在可能带来更多技术转移的同时,也会由于跨国公司对独资子公司进行内部技术转移,而使技术扩散程度不彰。

此外,入世后外商投资方向也会对技术引进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入世后对进口商品的关税会降低,因而会有较多的跨国公司将选择在本国生产商品,从而给第一、二产业的引资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服务业开放,投资于第三产业的外资将大大增加。

3.随着外商投资的增加,国内人才流失也将加重

大量外企进入后,将会实现员工本地化,他们会按照国际价格提供薪金、福利待遇和培训,很少会有人才不动心的;他们会直接从国企中“挖”走优秀人才,这种人才“外流”的结果就不仅仅是技术引进的困难了。中国入世后,大量人才的流失将更不利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和自主创新。当然,由于人才的自由流动,国内企业可以更多的雇佣有“三资”企业工作背景的员工。

标签:;  ;  ;  ;  

技术引进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征分析_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