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特征的识别与检验_通货膨胀率论文

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特征的识别与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我国论文,物价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扰动和冲击,价格水平往往会偏离均衡约束所形成的基础价格,当这种偏离是平稳的,我们认为由此引发的波动属于市场调节下的正常经济现象。但如果这种偏离表现出非平稳性,则会产生经济当中的泡沫现象。经济泡沫是一种出现在虚拟经济部门的特殊现象,表示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之间的脱离程度,经济泡沫经过扩张、转移、沉淀和破裂等过程对实物经济产生影响。当这种非平稳的波动频繁地出现于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经济领域时,就会对当地的经济和所处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如果价格水平与基础价格是一致的,那么相对于实际经济活动而言名种资源的配置就是有效的,在一定范围内的价格变化不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波动。因此,我们可通过检验我国一般价格水平中泡沫成分存在的可能性来分析我国物价水平的运行特征和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泡沫定义为一种经济的局部失衡现象,即由于对价格或收益的预期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基本价值的非平稳偏离。对于一般价格水平中泡沫成分的检验是Flood和Garber(1980)[1]从卡根模型出发进行的,他们构造了一般价格水平中含有确定性理性泡沫的直接检验方法,并对1920年2月到1923年6月德国通货膨胀期间的实证检验,结果没有发现存在泡沫的证据。此后,Flood、Garber和Scott(1984)[2]对此方法做出了改进,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国内近年来对于泡沫问题的研究多围绕着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泡沫进行,而极少涉及对我国经济波动中所产生的一般价格水平同基础价值的偏离问题的检验。

泡沫的概念出现在经济中,至少是在高通货膨胀时期是合理的,而且可以证明即使在高通货膨胀时期,货币供给也绝不是唯一可以使价格上涨的因素。一些因素,诸如羊群效应等投资者心理方面的原因或自我实现预期等等都会导致通货膨胀。由于理性泡沫能够恰当地描述这些心理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考虑理性泡沫是正确的。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如果在通货膨胀时期证实了理性泡沫的存在,那么仅仅控制货币供给过程的货币政策规则在重新建立稳定的价格水平的时候就是无效的。大多关注货币均衡的文章通常考虑两种均衡路径:用来刻画价格下跌状态的向内破裂价格路径和可以描述通货膨胀的向外破裂价格路径。由于鞅可以具有负的初始值,因此第一种路径对应着负的泡沫,后者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的泡沫。根据通货膨胀时期的物价模型,我们认为在通货膨胀模型中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理性泡沫和其存在的微观基础。

在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当中,我国经济运行体现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特征,那就是价格水平波动十分明显,经历了“价格平稳阶段——通货膨胀阶段——价格平稳阶段——通货紧缩阶段——价格回升阶段”的转换,其间经历了25%的高通货膨胀,也出现了-2%的低通货紧缩。由于价格泡沫往往和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相伴而生,并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持续和加剧,价格泡沫逐渐凝聚和扩大。而我国经济当中出现过持续的高通货膨胀,这就为观测和检验价格变化过程中市场价格和基础价值的偏离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环境。同时借助对于价格泡沫形成机制和存在性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属性给出更为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一、价格波动中泡沫成分及其识别

在含有理性预期的模型当中,一种可能形成泡沫的典型情形是,如果缺乏市场均衡条件或者市场本身是非完全的,那么经常无法求解均衡模型当中关于价格行为的两个内生变量:价格的绝对水平和价格的预期变化率(通货膨胀率)。由于理性预期当中不含有任何系统误差成分,这时无套利、自满足的价格变化预期当中的残差成分就与市场基础成分无关,并且独立、自满足地驱动价格变化,我们可以将价格中的这部分成分表示为价格泡沫。

为了描述通货膨胀率及其预期的动态变化,我们从Cagan(1956)的货币需求函数开始进行分析:

由于ψ<1,这是一个偏离市场基础成分的扩散部分,即确定性理性泡沫的形式。常数通常表示经济初始水平同稳态均衡的偏离。如果,那么即使价格水平当中的市场基础成分是常数,由于价格泡沫的作用,价格水平的波动也表现出随时间改变的动态路径。

价格泡沫的识别就是判断泡沫参数,这需要依赖价格的市场基础成分。由于价格的市场基础成分当中也部分地依赖预期变量,因此它不是可以完全观测的,同时也无法利用价格波动路径的泡沫解进行直接度量。

为了解释识别的统计判断过程,我们进行下述假设上的简化:

首先,假设具有充分的统计数据,可以估计出参数

其次,假设随机扰动是白噪声过程,因此:

最后,假设货币长时间内以零速度增长,因此对将来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预期应该满足:

在上述简化条件下,带有价格泡沫成分的价格波动路径为:

二、价格波动中泡沫成分的统计检验

关于价格泡沫的统计检验,目前存在线性和非线性等多种估计检验方法。由于价格泡沫的出现一般伴随着自满足的预期形成,因此经常选取经济中存在明显加速通货膨胀时期的数据,在这些数据当中,价格泡沫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使用结构性估计方法对价格泡沫进行估计——货币需求和通货膨胀率的联合估计(Singleton,1979)[3],认为通货膨胀除了与货币供给增长率相关以外,还可能取决于泡沫的存在,即假设通货膨胀过程可以利用下述自回归方程描述:

利用理性预期假设,将上述通货膨胀过程代入到Cagan模型,得到:

我们可以利用线性似非相关回归方法(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简称为SUR)对上述方程进行联合估计,获得参数的估计值矩阵。通过检验假设来判断是否存在价格路径当中的泡沫成分。如果残差满足随机游动,则需要对方程(11)进行差分处理。

此外,由于一般价格泡沫的形成和转移经常伴随着经济冲击的出现,其中关于预期行为的冲击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更切合实际的假设是经济个体对于货币供给零增长的预测发生了变化,认为从时刻开始货币供给以常数速率增长,即:

将此预期行为代入到方程(4)中,整理得到:

在出现预期冲击的时候,经济个体对于泡沫成分的识别也出现了变化,具有预期冲击的经济个体将识别参数,而不是预期不变情形下的。出现预期冲击的情形在现实经济当中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由于预期冲击对于泡沫参数的影响,因此在通常的估计当中,仍然假设常数水平的泡沫参数是不合理的,这种观点同卢卡斯批判是近似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泡沫参数的识别作为一个动态系数的识别过程,由于在预期冲击的情形下,判断预期冲击发生的时点T比较困难,因此在估计过程中,我们采取分段估计的方法。

三、价格波动中泡沫成分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我们使用我国的狭义货币存量数据M1和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对1983至2008年的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或将要产生的泡沫问题进行统计检验(数据来源为《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并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80年为基期进行了统一调整。结合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划分,本文将我国的价格变化行为划分为:1983年1月至1989年12月,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和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在以上3个区间中,前2个区间对应着价格水平的急速上升阶段,最后一个则是经济处于价格水平出现回升的阶段。这样划分的结果不仅可以判断以往经济运行中价格路径当中的泡沫成分,还能够检验经济运行的现阶段是否存在出现价格相对于基础价值明显偏离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分别对货币存量M1和通货膨胀率序列进行直观刻画。图1给出了对数M1序列变化的时间路径,图2给出了通货膨胀率序列的变化路径。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货币供给还是价格变化的时间路径中都明显地存在着时间趋势(线性趋势和二次曲线趋势),尤其通货膨胀率路径的波动轮廓相当明显(刘金全,2002年)[5]。

图1 M1的对数时间序列

图2 通货膨胀率的时间路径

图3a M1增长序列时间路径

(1983.01~1989.12)

图3b M1增长序列时间路径

(1991.01~1995.12)

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两个较高速的通过膨胀时期,但货币增长的所表现出的时间路径和波动幅度并不相同,由此我们猜想对当时的物价水平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结果。我们进一步通过SUR方法估计方程(10)和(11),结果见表1。

表1 Cagan模型和通货膨胀率的联合估计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实证结果显示,对于1983年1月至1989年12月这段时期,我们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能够拒绝原假设,即在当时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轻微的泡沫成分;而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期间,虽然价格水平同样发生较大幅度的上涨,但通货膨胀基本上还是由货币增长推动,因此可以拒绝存在价格泡沫的原假设;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即2003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间虽然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并不大;但我们的检验结果却表现为泡沫成分显著不为零,即价格水平的波动不能完全通过货币增长的变化加以解释。

四、价格波动特征检验的基本结论

本文以卡根模型为基础,将市场价格水平分解为基础价值和泡沫成分,并通过结构性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价格变化路径上是否存在理性泡沫成分的假设。首先,我们将经济运行划分为具有代表性的3个阶段:第1个和第2个阶段是存在高通货膨胀的1983年1月至1989年12月和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第3个阶段是2003年至今的价格水平缓慢回升阶段。然后,我们通过SUR方法对货币需求和通货膨胀率进行联合估计,直接验证泡沫成分是否在统计上显著为零,得到了价格波动特征的检验结论。

对于1983年1月至1989年12月这段时期,我们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能够拒绝不存在泡沫的原假设,即在当时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轻微的泡沫成分,与以往的检验结论相吻合,这说明该阶段的经济过热有价格泡沫推动的因素,而非正常的价格波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成效初露端倪,新旧经济体制的交替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为泡沫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可能出现的泡沫破裂不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作用,而且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

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是价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暂时回落到合理水平之后的又一个高通货膨胀时期,但我们的检验结果却与前一段时期截然不同。对这一期间的高通货膨胀问题,我们曾进行过分析,虽然也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但是间接检验的结果并没有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本文所应用的直接检验过程表明该时期的价格波动主要源于货币增长的推动,而并没有显著泡沫成分的产生。这意味着,虽然经济运行中再次出现了高通货膨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过渡到了相对平稳的阶段,此时的市场条件和价格生成机制均发生了变化、因此没有产生超过价格市场基础的泡沫成分。

对于我国当前阶段价格变化的分析,从统计检验的角度接受存在理性价格泡沫的原假设,源于最近两年经济运行情况发生了变化,因此是已有研究的提升和延续,尤其是针对了近期通胀压力增大的现状。该结果虽然说明当前的价格水平变化已经超出了货币增长所制约和控制的范围内,但由于其间某个阶段或领域内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形成,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去年资本市场产生的大量获利资本,可能部分转移到消费领域,而同预期成分当中偏离长期均衡的奇异成分的关联并不显著。所以,在价格水平没有出现大幅上涨的前提下,我们难以断言经济当中已经出现明显的价格泡沫迹象,但并不能就此排除通货膨胀预期的加重,因此我们仍然要对物价上行风险和整体通货膨胀压力给予充分的警惕。

标签:;  ;  ;  ;  ;  

我国物价水平波动特征的识别与检验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