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草船借箭》的几种讲法为例谈阅读教学论文_孙述明

四川省阆中市望垭镇中心学校 637400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语文教长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教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问题的设计、语言的组织、氛围的营造等等仿佛都定格成了一种套路,每天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司空见惯,自己也上得毫无新意。自从学校开展海量阅读教学实验以后,我购买了很多书籍,仔细研读,豁然开朗:同一篇课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上法。只要善于学习,就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

以《草船借箭》为例,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时都会从课文内容入手,了解借箭的整个经过,进而品读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题阅读中的这些讲法,会将课堂演绎得风生水起。

讲法一:以“得言”为中心,探究草船借箭的对话描写。

先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目标因不是重点,故用的时间不多。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第二段,发现对话描写非常简单,表达形式基本为周瑜说……诸葛亮说……周瑜说……诸葛亮说……,去读《主题读写》中的原著,一样是:瑜见曰……孔明曰……瑜曰……孔明曰……。借机让学生在对话前填上修饰语,学生这样填:周瑜不怀好意地说…诸葛亮不假思索地说……周瑜步步紧逼地说……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填后再读,学生读得异常夸张,甚至手舞足蹈、捶胸顿足。问题来了!难道罗贯中先生连对话描写前加修饰语这点常识都不清楚?

师生进入深入讨论,得出结论:周瑜、诸葛亮都是杰出的军事家,他们在谈话时应喜怒不形于色,而内心却波澜壮阔。再读这段,孩子们就用异常平静的语气来读,俨然一位位军事家。通过填写修饰词、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轻松倫悦的氛围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还有一种讲法,以语言积累为主。开课即诵读《临江仙》,画面、文字流转,书声琅琅,课中再积累《念奴娇?赤壁怀古》、《草船借箭》等诗歌及阅读《主题读写》中的原著部分,丰富诸葛亮、周瑜的形象,整节课不过多讲解,只慢慢丰厚学生积累,增强其认识,简单高效。

讲法二:以“得意”为中心,为周瑜正名。

这篇课文的学习往往会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过度夸大,而把周瑜的忌贤妒能也同时夸大。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非“小人”形象。因此,课上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后,将话锋一转:你们所得出的对周瑜的评价结论有时是片面的。读《经典诵读》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会读出一个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周瑜形象。读名人评价,如《三国志》说周瑜“性度恢廓”,刘备评价其“器量颇大”,蒋干评价其”雅量高致“。吴中至今仍有“曲有误,周郎顾”这样的美谈。这样一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周瑜的形象又立起来了。

另一种讲法,重点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突出这一点只抓住文本中的数字,“三天,十万支箭”可看出诸葛亮早已算出三天后必有大雾,乃识天气也。“二十条船,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一字排开,两面受箭”可见诸葛亮把借箭的经过早已计算得精确无误,乃精于筹划也;“四更天,一万多名弓弩手”可见诸葛亮早已算出曹操多疑,派众多箭手御敌。“五百个军士,十万多支”可见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本领已出神入化。识人,识天气,识地理,精于运筹,岂不是“神机妙算”!

讲法三:以“得法”为中心,了解小说的写法特点。

让学生初读课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小标题,依次为:签军令状——拖延造箭——草船借箭——自叹弗如。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详略,详写部分为借箭的几段,而其他略写。问题来了!为什么课文不直接写“借箭”,而还要写其他几个部分?师生相机总结出古典章回小说的写法:起——承——转——合(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写就是小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再去读《主题读写》中《用奇谋孔明借箭一》、《用奇谋孔明借箭二》,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再一次体会章回小说的写作风格。

另一种讲法,站在大单元的立场上,教学生学会缩写。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缩写的方法--删、留、缩、合、改。还要再进一步,怎么删?留什么?如何合?哪里改?师生经过讨论:第一自然段: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只有16字,可留。结尾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作为小说的结局13字,可留。其余“签军令状”、“阻碍造箭”、“草船借箭”部分应写清借箭经过,其他部分宜采用“ 删、合、改”等方法使语言压缩至最少。这样教学,关注单元习作,从整体入手,言意、章法等兼得,不失为好方法。

这样备课、上课,一课多上,各有千秋,实在是有意思!让人受益匪浅!

论文作者:孙述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3月总第3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草船借箭》的几种讲法为例谈阅读教学论文_孙述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